為什麼說武漢是中國第一個收回外國租界的英雄城市?

丫丫abC


當時武漢最早的租界是英國租界,設在漢口。從清末時期,英法兩國對我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設立。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英法倆國迫使中國簽訂“ 天津條約”,這種條約明顯的就知道是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中國需增設漢口等十個通商口岸。也就是這個時候,英國人的兵艦瘋狂的闖入武漢的漢口,然後脅迫當時的清朝湖廣總督官文(官文 滿州正白旗 1855.6—1867.2 )歷史上湖廣總督比較出名的幾位有:林則徐,張之洞,李鴻章,最厲害的應該是蔡毓榮(1672—1678 漢軍正白旗人 蕩平三藩之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拓展下,查找歷史資料。

(早期漢口租界)

書歸正傳,英國人找到官文後就是搶地,史書是有記載的,自"漢口鎮市以下衙尾地方,沿漢口江邊花樓巷(今江漢路附近)往東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迪卡東角(今合作路)止,量得共長250丈,進深一帶110丈(至今郡陽街)……共合地基458畝零80弓"(弓,舊時丈量地畝的計算單位。一弓等於五尺)。可見,英國是當時武漢的第一個外國租界。

由於清朝末期腐敗無能,導致國內很多城市有外國租界,例如上海、天津、武漢等這樣的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城市。那武漢這座城市後來不斷被外國人侵略割地,導致俄國、法國 、日本、比利時相繼在漢口割地成立租界,當時統稱叫漢口租界。

1911年以孫中山為核心的革命領導者發動了以武昌起義,並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佈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清朝雖然終結了,但是各國的租界都還在。當時革命雖然成功,但是各方勢力並未統一,而是軍閥混戰稱霸一方,當時在1926年以蔣介石為核心領導者發動了北伐戰爭,成功的擊潰了吳佩孚、孫傳芳倆個大軍閥,自此中國革命區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

(漢口租界)

以上是當時整個大背景,為什麼費了這麼多筆墨呢,就是為了鋪墊,那什麼時候武漢開始收回租界呢,答案是北伐戰爭勝利結束後,當時1927年為了慶祝北伐勝利,以及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同年的1月3日中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傳隊在漢口江漢關前臨近英租界的空地上講演,吸引了眾多群眾,但秩序井然。用非常喜慶的詞語說就是普天同慶,舉國沸騰。

當時的漢口租界,各個國家對這種情況是持恐慌態度的,害怕國人闖入租界,所以立馬派遣巡捕和僑民義勇隊手持槍械,沿街佈防。可見對方有多擔心。所以在中午的時候又著急忙慌的把當時駐漢口的英國海軍長江分艦隊司令卡梅倫找來, 派兵以及軍艦支援。卡梅倫隨即將英水兵和陸戰隊全部登陸驅逐中國民眾。當時的場面已經比較混亂了,隨著演講活動的結束,群眾也進行了後撤。就在群眾隊伍後撤之時,英國租界的士兵瘋狂的用刺刀向群眾衝擊,刺傷30多人,2人重傷,這就是歷史著名的漢口“一·三”慘案。但憤怒的民眾,毫不畏縮,以磚石抗擊英兵暴行。

(漢口租界,1927年,中國收回第一個英國租界)

慘案發生以後,當時的武漢國民政府正在召開黨政聯席會議。獲悉事件後,徐謙(民國政治家)主張率領軍隊包圍漢口租界進行警戒。由於當時事件鬧的很大,所以民眾自發的組織起來遊行,並且各種貼標語,例如“收回漢口英租界”、“打倒英帝國主義”等標語,強行搗毀租界電網,和路障沙袋等。第二天傍晚武漢國民政府決定全部接受各界代表要求,並隨即派軍警開入租界,維持秩序。

(今武漢市江漢關博物館,位於江漢路盡頭,英租界遺留建築)

第三天也就是1927年1月5日,李立三任指揮,率領武漢30餘萬市民舉行對英示威大會,憤怒的民眾衝進英租界,要求(1)立即收回英租界;(2)立即收回海關;(3)立即收回英輪內河航行權;(4)立即撤銷英人領事裁判權。自此英租界迫於巨大的壓力,將治安管理事宜交國民政府負責。隨後國民政府立即決定設立以陳友仁為首的漢口英租界臨時管理委員會,開始接管租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