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圈是不是地球就毀滅一次?

馮開朗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中心是一個被稱為人馬座A的超級黑洞,這個黑洞的巨大引力導致銀河系數以千億顆恆星“緩慢”的繞著黑洞旋轉。

我們的銀河系有兩條正在形成的旋臂和兩條完整的旋臂,太陽系本身處於銀河系獵戶座旋臂內,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旋轉,大約2.5億年繞銀河系中心轉一圈,現在為止地球的年齡是46億歲,太陽系年齡是50億歲,滿打滿算地球也繞銀河系20圈了,而地球本身還是好好的,沒有毀滅也沒有爆炸。


地球生命從誕生開始到現在一共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第一次是4.4億年前,第二次是3.65億年前,第三次是2.5億年前,第四次是2億年前 第五次是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恐龍就是那時候完蛋的。

可以看出每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間隔都不是2.5億年,所以物種大滅絕和太陽系繞銀河系旋轉一圈沒什麼關係,地球上的物種大滅絕只是地球自身原因,最多就是小行星撞地球一類的災難。

地球如果真的毀滅了,那也是跟太陽有關係,畢竟太陽才是主導太陽系命運的“人”,我們的地球本身就是從太陽形成後的塵埃雲中誕生的,太陽系的所有天體都在太陽引力的支配下公轉,50億年後太陽壽終正寢,那時候才是地球的末日。


太陽質量只能變成一個紅巨星而不是黑洞,所以太陽的軌道範圍在50億年後會膨脹到火星軌道附近,在此之前地球等行星就會消失在紅巨星的火海之中。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地球上的生物圈經歷了多次的大滅絕,而且這些大滅絕似乎具有周期性,這一週期是多久呢,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圈是不是地球生物圈就毀滅一次?

從地球生物圈誕生至今,總共發生了五次大滅絕事件。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這次大滅絕是由於全球氣溫下降,海水大量結冰,海平面下降,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造成當時85%的物種滅絕。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泥盆紀是魚類大量繁盛的時代,同時,兩棲動物開始出現。這次大滅絕的原因同樣也是全球氣溫下降導致的海洋退縮,使海洋生物遭到重創。第三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這是五次大滅絕中最嚴重的一次,地球上96%的物物種在這一時期滅絕,其中,海洋生物有90%滅絕,陸地脊椎動物有70%滅絕,許多統治海洋長達3億年之久的生物也就此滅絕。

這次滅絕事件是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巨大轉折,以恐龍為代表的爬行動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第四次大滅絕發生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大量爬行生物滅絕,爬行動物也遭到重創。第五次大滅絕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次,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鳥類和哺乳動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縱觀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時間,億億年為單位,分別是4.4,3.65,2.5,2,0.65,這四個數字之間分別相差了0.75,1.15,0.5,1.35。這似乎並沒有什麼週期性,而且,就算我們假設有周期性,那週期應該是一億年,但是太陽系繞銀河系的公轉週期是2.25億年到2.5億年之間,兩者並沒有什麼聯繫。

而且,從五次大滅絕的原因來看,這五次大滅絕多是因為地球內部的原因,只有最後一次大滅絕可能是因為一顆來自外太空的小行星。因此,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圈地球生物圈就毀滅一次,這一說法並不正確。


太空伊卡洛斯


有科學家認為,現在地球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代,近400年生物生存環境已經縮小了90%,物種滅絕了一半。但這似乎與太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毫無瓜葛。

太陽帶著咱們的地球等八個兄弟姐們行星,還有拉七雜八的一堆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碎片星雲物質,以每秒鐘250公里的線速度,圍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公轉週期約2.5億年。

這個宇宙已經138億歲了,太陽系才有50億歲,咱們地球大概有46億歲。如果銀河系的公轉速度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的話,太陽已經圍繞著銀河系轉了約20圈了。但這50億年來,銀河系以及整個宇宙應該是有變化的,而且變化還很大,所以,過去太陽是不是約2.5億年轉一圈沒有依據。

既然如此,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地球就毀滅一次也完全毫無根據。地球自從誕生以來,從一個火球漸漸變成今天這個萬物蔥蘢的樣子,就說明它從來也沒有毀滅過,受到毀滅的是生態,生態要求的環境畢竟與地球本身不一樣,所以就更脆弱。

前面已經有許多朋友分析了生態的毀滅規律,也可以說基本沒有什麼規律。據研究,地球上的生態有過五次大滅絕,還有幾十次次級滅絕。

從大滅絕來看,第一次4.4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事件,到第五次白堊紀末期的恐龍退出歷史舞臺,每一次間隔似乎與太陽圍繞銀河系轉一圈毫無關係。物種大滅絕從第一次到第五次的間隔時間分別為0.75億年、1.15億年、0.65億年、1.2億年。

太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的旋轉,不是太陽一個恆星系統的旋轉,而是銀河系所有的恆星系統的旋轉。

太陽與其他恆星的位置相對變化並不是很快很大,即使有一些不按規矩出牌的天體會偶然在銀河系中穿插,在十多萬光年的大圓盤中遇到太陽的概率也非常微小,因此這種對地球生態的影響應該是微乎其微的。

縱觀歷史上的大滅絕事件,主要影響是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火山活動、沙漠肆虐,還有傳染病的流行。在若干次的次級滅絕中,大致也是這些原因,後期還摻入了人類的因素。

在地球上,生命從無到有,再到多樣化,經歷了長達數億年的時間演化。但與地球的壽命比較起來,生命出現的時間很短暫。

有科學家把地球46億年的壽命壓縮到一天24小時來分析,這一天的前6個小時地球上一片死寂。

生命的種子在6點以後才出現,這是最原始的藻類,這種藻類一直繁衍了14個小時;

到了晚上的20點,海洋湖沼中才有了軟體動物;23點30分,恐龍才出現,但只存在短短的10分鐘就謝幕了;

哺乳動物出現在這一天的最後20分鐘,並迅速多樣化分化,23點50分,靈長類的祖先,也就是猴子猩猩人類們的祖先出現了,而人類變成一個有聰明大腦的動物才2分鐘,這短短的2分鐘,人類迅速的掌控了地球,變成萬物之王。

現在有科學家分析,地球已經進入了第六次大滅絕時代,人類活動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負面作用。

科學家們已經聯名發出了兩次公開信,指出人類的活動給生態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物種正以更快的速度減少,警告人類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所以,當前我們需要擔憂的不是太陽運行給生態帶來災難,而是人類自身活動要有所收斂,減少排放,和平合作,科學發展才有出路,才能避免第六次大滅絕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影響。

這就是時空通訊的觀點,歡迎點評。


時空通訊


並沒有這樣的關係。就拿題主在問題描述中所舉得恐龍例子來說,從化石記錄來看,恐龍最早出現在2.4億年前的三疊紀,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即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也就是說,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1.8億年。相比之下,太陽系環繞銀河系一圈的時間大約為2.3億年,這時間相差了幾千萬年,所以恐龍的滅絕根本不符合太陽系的公轉規律。

至於其他幾次滅絕事件,其時間間隔也與太陽系的軌道週期完全對不上。

第一次滅絕事件發生在4.44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起因可能是北美洲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抬升引發了嚴重的冰河時期,導致86%的物種滅絕。

第二次發生在3.75億年前的晚泥盆世,起因也可能是氣候劇變,導致75%的物種滅絕。可以看到第一次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間隔不到7000萬年,與2.3億年差得很遠。

第三次發生在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晚期,起因可能是超級火山大規模爆發,此次滅絕事件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只有4%的物種倖存下來。同樣地,第三次和第二次的時間間隔也不是兩億多年,而是隻有1.24億年。

第四次發生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那時恐龍才在地球上出現沒多久,此次的滅絕事件讓恐龍開始主宰地球。這次與上次的時間間隔只有5000萬年,太陽系自上次滅絕事件後才繞著銀河系轉了四分之一圈。

在銀河系中,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其實非常遙遠,地球的運動都是受到太陽引力控制,其他恆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因此,太陽系環繞銀河系的公轉行為與地球上的物種大滅絕事件並無直接聯繫。


火星一號


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大量物種在短時間內從地球上消失。關於這些生物滅絕的原因,存在很多種假說,從地球內部環境如地質構造變化,海平面變化,到地球外部環境如小行星撞擊等等。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軌道變化影響,也是有關地球物種滅絕的一種假說。作為銀河系的數千億顆恆星的一份子,太陽連同圍繞它旋轉的行星一同參與了銀河系圍繞銀核的自轉,大約2.4億年轉一圈,大約1.2億年是半個週期。

有人猜測,太陽系圍繞銀心運動時,處於近銀心和遠銀心時,太陽系處於不同的宇宙環境變化,有可能引起太陽系一些性質的變化,如引力常數的輕微改變等,這些細微的宇宙參數變化,都會導致地球上的物種滅絕。

地球歷史上幾次物種大滅絕,都是全球性事件,分別發生在奧陶紀末期(4.4億年以前)、泥盆紀末期(3.65億年以前)、二疊紀末期(2.5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約2億年以前)、白堊紀末期(約6600萬年以前)。

但是通過簡單計算,這些生物滅絕的週期間隔和太陽圍繞銀河系旋轉的半週期,也就是太陽系在接近銀心或者遠離銀心的時刻,也很難對應。這種太陽系-銀河系軌道變化造成物種滅絕的理論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歡迎評論,關注量子實驗室。


量子實驗室


太陽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6萬光年,公轉一圈是時間是2.5億年,而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很顯然不可能每過2.5億年就炸一次。

再者題主提到了恐龍滅絕,難道是物種每過2.5億年就毀滅一次嗎?並不是。

地球上的生物至今一共發生了五次滅絕(有學者認為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第六次)。來看看每次滅絕的時間間隔。(下圖)

第一次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第二次在3.65億年前的泥盆紀,第三次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第四次在1.85億年前,第五次在6500萬年前。可以清楚的看到每次的時間間隔,最長的不過1.2億年,顯然和太陽公轉週期不符。

我們來看看這幾次大滅絕:第一次有85%物種滅絕、第二次是海洋生物滅絕、第三次最嚴重,96%物種滅絕、第四次80%的爬行動物滅絕、第五次就是熟知的恐龍滅絕。

滅絕的原因有幾大類:地球氣候的異常突變、傳染疾病的泛濫、地質運動災害等等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答:太陽系繞銀河系的公轉週期約2.5億年,目前已經繞著銀河系公轉了近20圈;並沒有出現每轉一圈,地球就毀滅一次的事。


在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五次著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它們分別發生在: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距今3.77億年前的泥盆紀;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距今2.51億年前的二疊紀;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距今2.1億年前的三疊紀;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

從時間上來看,地球公轉週期,和歷史上五次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並沒有明顯對應關係。


近年來,科學家對五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也有了一些新發現和進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



(1)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很有可能是全球氣候變冷導致;

(2)泥盆紀生物大滅絕,很有可能是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3)二疊紀生物大滅絕,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

(4)三疊紀生物大滅絕,猜測和某次近地超新星有關,但僅限於猜測;

(5)白堊紀生物大滅絕,極有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

以上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只是眾多猜測中的一個,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猜測的原因並沒有和太陽系公轉有直接聯繫。

至於氣候變冷等原因,是否和太陽系公轉有深層聯繫,這個還不得而知。但試圖把五次生物大滅絕和太陽系公轉聯繫起來,是很牽強的。


目前地球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過程中,而且滅絕速度是前面五次的1000倍,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所以,研究太陽系公轉和地球毀滅的關係,並沒有太大意義;當前人類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解決文明發展和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不然到最後,人類也避免不了滅絕的一天。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好吧,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說銀河系,銀河系的中心應該是一個黑洞,這個黑洞叫人馬座A,人馬座A製造了一個巨大的引力場,那麼理論上來說,這個引力場內的所有天體,都要被人馬座A吞噬,但是天體運動產生的離心力,可以抵消人馬座A的吸引力。

那麼我們的太陽,也在不停的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其旋轉的週期,大概是2.5億年一圈,那麼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一圈,到底會發生什麼呢?答案應該是什麼都不會發生,其實理論上來說,地球確實有毀滅的那一天,但這一天還比較的遙遠,因為地球的壽命,是和太陽息息相關的。

太陽是一顆恆星,這顆恆星說不上年輕,也說不上年老,它現在正好處於一生中的中年階段,那麼科學家們把太陽的這段時間,稱之為主序星,

太陽最起碼還有50億年的時間,才會結束主序星的階段,變成一顆紅巨星,那個時候太陽將步入老年,逐步走向死亡。

是的,當太陽走到生命末期的時候,太陽的中心將會坍塌,而太陽一旦坍塌,地球有相當大的概率要陪葬,那麼最壞的結果,就是太陽會將地球直接吞噬掉,而那個時候地球還有人類存在的話,人類也要葬身火海,但如果運氣好的話,地球可能會沒事。

因為太陽的質量在變少的同時,引力也在變弱,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地球可能會被推離到更遠的軌道,但沒有了太陽,人類又靠什麼生存呢,到時候地球將徹底冰封,所以的生物都要被凍死.........


種植恆星


如果太陽系真的每繞銀河系一圈,地球就毀滅一次。那麼按照地球的形成時間46億年,太陽系公轉週期2.4億年,地球已經毀滅了19次了。可是,從地質考察結果來看,地球一次也沒毀滅。最多就是發生了約5次的物種滅絕事件,而且還並不是所有生物都滅絕。



地球毀滅,總有有一個毀滅的原因或者毀滅留下的遺蹟。可是,太陽系圍繞銀河系轉圈轉的好好的,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因素可以導致地球毀滅。只知道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被滅絕的,一隻不剩,且恐龍滅絕是小行星撞擊的。但是這些恐龍滅絕的因素,和太陽系圍繞銀河系轉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說,對於已經繞過了19次銀河系的太陽系來說,圍繞銀河系轉就是輕車熟路,極少出現危險的。


科學探秘頻道


答:地球上曾發生過多次生物大滅絕,科學家推測其相隔時間呈現週期性,但是與太陽系繞銀心“公轉”的週期並不匹配。因此地球的週期性“毀滅”與繞銀心公轉一週可能並沒有直接聯繫。


地球在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帶領著整個家族以250千米/秒速度在圍繞銀河中心旋轉,旋轉一週約2.2億年。以下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展示了我們在銀河系的位置:
地球毀滅最明顯的標誌那就是生物的大滅絕,科學家認為地球歷史上一共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被稱為稱奧陶紀大滅絕,發生時間是4.4億年前奧陶紀末期,約85%生物滅絕,科學家推測因全球氣候變冷導致;
  •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被稱為泥盆紀大滅絕,發生時間是3.65億年前泥盆紀後期,科學家推測是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被稱為二疊紀大滅絕,發生時間是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
  •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被稱為三疊紀大滅絕,發生時間是2億年前三疊紀末期;
  •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被稱為白堊紀大滅絕,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恐龍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大約6200萬年就會有一次集群滅絕。這個時間間隔跟太陽系繞銀心公轉的週期相差甚遠,所以說並沒有直接關係。

關於生物大滅絕的週期性發生,人類有過諸多猜測,有一種假說認為太陽是有伴星的,週期性迴歸到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擾動彗星大本營,導致地球災難降臨。你們認同這種觀點嗎?


以上是我的簡單回答,歡迎關注點評,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