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般”,黨報“國紀平”詳解“東方之約”

11月4日,人民日報一版發表署名“國紀平”文章《共赴合作共贏的“東方之約”——寫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之際》

,詳解這一“廣受讚譽的開放舉措”,將四海賓朋,萬商雲集的進口博覽會,形容為“一次合作共贏的‘東方之約’”,“一席開放融通的貿易盛宴”,“一曲活力澎湃的恢宏樂章”。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引得人民日報“國紀平”出手,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不一般”。圈內人都知道,論及國內重大事件,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堪稱重磅;而“有關國際的重要評論”則由“國紀平”擔綱。作為人民日報在國際方面最重要的長篇評論,每到杭州G20、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青島上合組織峰會等重要主場外交,必會鄭重現身。

且看國紀平八論“東方之約”。

第一論:習近平主席對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高度重視,彰顯中國堅持擴大開放的決心;而各國的積極參與,也昭示著中國維護自由貿易、推進經濟全球化的舉措被廣泛認可。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2018年仲春的博鰲,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佈中國擴大開放四項重大舉措,指出中國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不一般”,“是我們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新華社圖

對世界來說,這確實是“不一般”的利好。讓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行不通,只會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不穩定性。

中國主動作為,分享中國市場發展機遇,顯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也預示著中國將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讓世界刮目相看。

第二論: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對外開放的破曉之光,持續照亮中國探索現代化進程的獨特道路。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一條彩虹路鋪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外圍,似在迎接八方來客。楊建正攝

文章援引了當年美國《時代》週刊對中國打開大門意義的評價——“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 當時的中國,封閉帶來神秘、貧困和低效,156美元的人均GDP不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水平的1/3。美國媒體這樣描述兩國工業鴻溝:美國福特公司每個工人平均每年生產50輛車,而中國工人每年生產1輛車。

40年,中國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脫胎換骨,展現大國擔當,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越是在世界經濟面臨困難時刻,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的作用就愈發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中國經濟的正面溢出效應和對世界經濟的輻射作用越來越強。

第三論:“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國家要振興,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開放如同破繭化蝶,雖會經歷一時陣痛,但將換來新生。這一規律不僅僅適用於中國。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開放的上海,等你來”,上海已經開啟“進博會時間”。洪衛亮攝

美國在20世紀不斷走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選擇以鄰為壑,則往往帶來經濟蕭條和收縮。20世紀30年代,關稅壁壘加劇美國和全球經濟大蕭條,仍是美國有識之士常常提醒政府的經典案例。

荷蘭首相呂特稱,歷史告訴我們,貿易壁壘阻礙的不僅是市場,還有人員和思想,保護主義只會阻礙進步。

“搞貿易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習近平主席道出中國反對保護主義的鮮明態度。

第四論:以開放促改革,已成社會共識。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既服務於中國自身發展的需求,又為全球貿易發展搭建公共平臺,助力經濟全球化走出困局,可謂“一子解雙徵”。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開放,讓上海等中國城市脫胎換骨。餘垠攝

1978年,中國進出口額僅佔全球0.77%,廣交會成為中國對外經貿的一扇“孤窗”。今天的中國,已成為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出口市場。 與其他國家形成良性互動,讓中國更多從全球貿易中獲益。

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拓寬渠道,有了進博會,在國內就能“買全球”,不但消費升級,也推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企業的創新精神和競爭能力,在開放環境中充分激活,為轉型升級提供全新動力。

回望來路,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關上門等於擋住自己的路;展望未來,中國將更加開放,更深融入世界——這是中國的承諾,更是中國的底氣。

第五論:一個國家的開放,帶來的絕不只是、也不應是單純的“利我”。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這是這個時代領導者應有的擔當,更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期待。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華家順攝

在全球經濟仍復蘇乏力、仍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一些國家政策內顧傾向抬頭,貿易摩擦和投資保護加劇。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人類面臨重大抉擇。中國聲音自信而堅定,“這些對外開放重大舉措,我們儘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世貿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庫普曼感慨,中國舉措“溫暖人心”。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受益者,也是全球經濟持續發展貢獻者。比如美國緬因州的“龍蝦傳奇”。2012年,該州龍蝦大豐收,價格卻跌到谷底。而當時中國市場在美國龍蝦出口總量中佔比從1%迅速上升到14%。並帶動當地旅遊、零售、餐飲、酒店、休閒娛樂等眾多產業發展。

開放的中國是世界的機遇。以進口博覽會為契機,未來15年,中國預計將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這將書寫多少新傳奇?

第六論: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順應大勢,切合需求,一呼百應,為深化各國經貿合作創造了條件。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帶給世界的一株“幸運草”。華家順攝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釋放了中國反對保護主義、建設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明確信號,表明了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發展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驅散了以貿易保護主義為特徵的“逆全球化”陰霾。

“入世”前,中國社會對全球化有過疑慮,有過“狼來了”的不安。從關稅減讓、市場開放到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大幅放寬外資進入金融業及重點製造業比例限制,中國企業在開放競爭中日益走強。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是智者之舉。世貿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警告,多邊貿易體制遭到破壞,世界經濟將重創。“無法想象,若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當今世界的多邊合作會怎樣。” 瑞士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大使狄迪爾•查博維說。

國際社會的積極反應,源自對全球化的深刻認同,也源於對改革開放中國的信任和期待。

第七論:20世紀至今,是人類有史以來舉辦各種博覽會頻率最高、規模最大的時代,舉辦水平也彰顯著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興盛繁榮的起伏軌跡。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國際進口博覽會承諾:“6+365”,全年無休。楊建正攝

大英帝國執世界製造業牛耳之際,首屆世界博覽會,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經濟繁盛的象徵;在經濟大蕭條的尾聲,美國芝加哥世博會的奇葩展品和消費奇蹟帶來信心與希望;在手指輕點就遍覽全球信息的時代,中國上海世博會的7300多萬人次觀眾,讓其“成功、精彩、難忘”遠超預期。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則以面對面交流建立起信用、信任和信心。誠懇直面,零距離互動,雙手相握的溫度,依然是人類互信的重要元素。“6+365”的承諾,這意味著6天“面對面”的相聚,還將成為通往365天暢達的網絡高速路的便捷入口,網上的進口博覽會全年無休。

第八論:中國一次次向世界敞開大門,為各國提供交流便利,也讓國人更多瞭解世界多元文化。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滋養催生更加開放的世界情懷。

“不一般”,党报“国纪平”详解“东方之约”

進博會效應將久久為功。楊奕攝

像8年前世博會一樣,上海正熱情盡展東道之誼。熱情與熱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和胸襟,體現了上海面對新機遇的興奮,更體現了中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喧然名都會,眾星競爭光。世博會讓上海城市格局打通“任督二脈”,奠定海納百川、打造全球城市的底氣和雄心。一年一度的國際進口博覽會,對上海、長三角區域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進步的拉動作用也將持久體現。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今天的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必將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大正能量。

監製:王俊稷

“第一財經廣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