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都超不過300年曆史,而日本和歐洲卻可以一兩千年不換朝代?

蔣華浪


中國封建王朝週期性的更替確實是一個不爭的現象,而且在絕大部分情況,王朝的更替之中會伴隨著農民起義!

西漢,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8年被王莽篡漢,到公元23年,爆發赤眉和綠林農民起義,新莽滅亡,連西漢帶新莽加起來一共225年。


東漢,公元25年建立,220年滅亡,持續了195年。東漢的末年的黃巾起義是導致東漢滅亡的重要因素。


(西漢東漢漢的性質與西晉東晉、北宋南宋還是有區別的,個人認為可以算兩個朝代)

唐朝,公元618年起義,907年滅亡,享國289年。唐末爆發的黃巢起義,直接導致了唐朝的覆滅。

明朝,公元618年建立,1644年滅亡,享國276年。直接攻破大明國都的,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在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大一統王朝中,除了宋朝的亡於外敵入侵,清朝的滅亡原因比較複雜之外,其餘朝代的覆滅基本和農民起義相關,而且立國沒有超過300年的。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原因,根本原因還在於土地。每一個封建王朝的開端,統治者都會重新分配一下土地,保證天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分到土地。只要大家有地可以種,天下就比較安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主階級不斷兼併農民的土地,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再加上氣候上的變化導致災荒,無法活下的農民便鋌而走險,農民起義爆發,王朝更替。



再說一下日本。

首先一點,日本進入封建社會是很晚的,直到公元646年大化革新才算正式進入封建社會。而封建社會之前的奴隸社會,生產力低下,大規模農民起義很少,這一點可以參考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社會之前的夏商周更替,基本是一個部族取代另外一個部族。

另外,日本的天皇號稱萬世一系,但實際上,日本進入封建社會後,在絕大部時候,日本的天皇只是傀儡,公元九世紀開始就成為了象徵,接下來1000左右的時間,先後經歷了關白攝政、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四個時期,每個時期也就200多年。

再說一下歐洲。

歐洲王位繼承製度和中國是不一樣的,中國皇位只有父系一脈才能繼承,但是歐洲人沒有那麼講究,什麼七大姑八大姨都能進行王位繼承,法國人可以當英國國王。

以法國為例。封建時代的法國先後經歷了:

墨洛溫王朝(481-751)、加洛林王朝(751年—987年)、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瓦盧瓦王朝(1328年—1589年)、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其中除了墨洛溫王朝與加洛林王朝之間沒有學員關係外,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都是有著血緣關係,但是這個血緣恐怕已經有點遠了。比如說卡佩王朝,之所以能取代加洛林王朝,是因為卡佩王朝的母系祖先來自加洛林家族。

所以說歐洲其實也是不斷的在進行王朝更替,每個王朝基本也在200年到300之間,只是王朝與王朝之間有著和七大姑八大姨之間一樣的血緣關係罷了。甚至可以在擴大一點,基本整個歐洲王室之間都有著親緣關係。


胡史亂翔


這是個很簡單的數學題。一個皇帝打下天下,帶領幾百個功臣把天下瓜分了。幾千畝地幾十萬人口養活一家貴族,當然可以輕徭薄賦,農民稅務負擔輕,生產力就大發展了。所以一個朝代的前期都是欣欣向榮。可是一家貴族生三個兒子,每個兒子再生三個孫子,......三三得九,三九二十七,八十一,二百五十三,......五代之後,這個貴族階層的人口就不得了了。寄生人口增加了,但是生活水平不能降低,但是土地資源被攤薄了,不足以養活這批日益龐大的寄生人口,於是就發生了劇烈的土地兼併,農民的土地被巧取豪奪,失去了立足之本,成為流民,一場大天災就會引爆農民起義,最終導致王朝的覆滅。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至少需要一代人,血雨腥風,當一個寄生統治階層被整個殺光剷除乾淨之後,為下一次重新分配土地準備了條件,於是一個新的皇帝帶領幾百個功臣,再一次一統天下,一個朝氣蓬勃的新王朝誕生了。所以世界上最嚴重的問題是減肥,人體需要減肥,不減肥就會喪生,企業需要減肥,不減肥就會破產,社會也需要減肥,不減肥就會革命。

為什麼日本沒有這種現象呢,因為長子繼承權。只有長子能夠繼承祖業,其他兒子只能漂泊在外當武士,在戰爭中被消耗掉了。所有不用減肥。


房西苑


中國各朝代都過不了三百年的坎兒,這似乎是一個宿命,但是,在秦朝郡縣制以前的夏商周卻是不在這個宿命的怪圈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拋開六百年的夏和四百年的商不說,我們就說周。周朝從前1046年武王滅商到周赧王前256年被秦所滅,一共近八百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社稷最長的朝代,也是唯一一個不是因為暴政、君王昏庸而被滅的朝代。


為什麼周朝能有八百年的社稷呢?這跟貴族政治是有密切關係的。在西周以前,人們是被嚴格的劃分為三六九等的,貴族和平民的身份是一直傳承的,龍生龍鳳生鳳,這樣的觀念是深入每個人的骨髓裡的,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人去打破這個平衡。

直到有一個叫公孫鞅的人的出現,這個平衡被打破。這個公孫鞅到了秦國以後,變成了專門革貴族命的商鞅,他打壓貴族的既得利益,鼓勵平民獲取軍功,破天荒的把貴族的爵位分給平民。他把法家的理念用到了最大化,把貴族的利益最小化,這也是法家後來被貴族階層打壓得最厲害的原因,法家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死得很慘。


沒有了貴賤宿命論的秦國從此開掛,平民為了爵位人人奮勇殺敵,一舉吞併了六國。經過秦國的這種法家思想洗禮的秦朝人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原來也可以有出頭之日,連陳勝這種下級軍官都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在周朝被視為大逆不道的口號。

正因為秦朝開了頭,陳勝加了把火,於是漢代從劉邦開始,人人都有個改變命運的決心。賣草鞋的劉備、奴隸出身的石勒、一直到乞丐出生的朱元璋、草寇出身的李自成等等,這些人都證明了在中國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王侯。於是中國人就就打心眼裡信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思想,並且只要皇帝不好好幹,我就敢“捨得一身剮,也要吧皇帝老兒拉下馬”。在這種大的思想方針指引下,一個朝代能活過三百年已經是祖宗保佑了,中間還得有個中興之君,不然三百年都沒得做。


中國的問題說完了,我們來說說歐洲和日本為啥能幾千年不換皇帝,說白了,他們用的就是咱們老祖宗玩剩下的貴族門閥政治。他們為啥不換皇帝?就跟周朝一樣一樣的,貴族和平民是有嚴格等級制度的,就跟印度一回事,只是沒有印度那麼明顯而已。這些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是中毒很深的教徒,萬事從來不想著靠自己奮鬥抗爭,而是希望他們的神能保佑他們能有好日子過,哪裡會想到去推翻貴族統治,那樣會被萬能的上帝和天照大神懲罰的。這就是西歐日本等國從來不會有農民起義的原因,因為他們的人民都很認命。


&歐洲的世襲藍血貴族,至今不與平民通婚。

而中國人則不同,都是無神論者,皇帝再渲染自己是真龍天子,逼急了去你球的天子,一樣把你趕下臺。中國人不信邪,有不服輸的韌勁,這是那些有神論者永遠看不懂的,這也是中國人為什麼能永遠比其他民族優秀的根本所在。


風雲說收藏


講個笑話,一個手拿鑰匙和鎖的人I說要把(自己)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可能嗎?在真正的民主國家,是三權分立,政黨,司法,人民,各司其責,相互監督,。美國對於權力制約有四把鑰匙,第一把就是人民直選,多黨竟爭,你看特朗普和希拉里為了拉選票而賣命的證明自己有能力領導美國,。二把,司法獨立+新聞自由法,司法獨立可以盡最大化保證公平公正,有權對違反憲法的總統進行調查甚至審判,新聞自由法保證了媒體可以毫不膽怯的公開批評揭露政府,而不用擔心打擊報復,三把是國會+參議院,總統也不能為所欲為,凡是重大事件必須這兩個部門通過才可以,而這兩個部門又是多個黨組成的,難度可想而知,。四把就是在野黨,在大選敗下陣的在野黨,為了取悅選民,為了下任選舉能勝利的在野黨,對執政黨那是一個雞蛋挑骨頭似的監督。。排名不分允後,至於官員財產公佈法和私有財產保護法就不說了。


平凡人134697063


道理其實很簡單,當一個朝代推翻另一個朝代之前,往往都是打著為人民為百姓造福的旗號來推翻一個朝代,在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所以實現了改朝換代,一家獨大,但是等大局以定時,開始心中還能想到百姓,但時間久了,他們的心中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承諾,反過來卻又把百姓當成了欺壓的對象,這樣的江山又怎麼能做的穩呢。


愛拼才會贏zmsd


其實,中國的朝代,在秦以前,也是存在時間特別長的,和日本、歐古代很類似。只是秦以後,中國古朝代開始變短。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

一、中國歷史上有陳勝、吳廣,而日本和歐洲沒有。

日本、歐洲與中國先秦朝代一樣,奉行的是貴族統治,一國的統治權,是永遠掌握在極少貴族手上的,他們依靠血統、聯姻等方式,維持王朝的統治。階級是永遠固化的,從皇帝到國王到領主,都在維持著這種秩序。而日歐的國與國之間,儘管有分歧甚至敵對,但是在維護這種格局中,是一致的,不允許下層的崛起。一旦哪一國下層崛起,則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而在下層中,日歐君權神授的概念也基本牢不可破,因此日歐古代上也鮮有下層對抗貴族的歷史事件發生。


中國古代在夏朝至秦之間,基本上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秦末陳勝、吳廣的崛起,為中國歷史帶來了轉折性的意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形成影響。從此以後,平民也能夠自稱“順應天命”,也能夠有機會入登大寶,獲得與王侯將相爭雄的資格。當然,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人更值得欽佩。只不過,中國朝代的歷史,從此豐富起來。


二、秦以後,中國的大一統觀深入人心,而這種格局日歐古代鮮有形成。

秦以後,中國即進入大一統時代,而日本歐洲卻是長期是諸侯格局。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朝代發展則相對簡單,一旦新勢力崛起,則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新的大改朝換代。而日歐等國,各諸侯國相對較小,很難從內部衍生新的強權,而一旦衍生出新的強權,其他諸侯國不會坐視不管,歐洲幾千年的歷史基本上就固定在了這種格局之上。


蘇綻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中國古代,朝代可以超過300年的是非常少的。而日本和歐洲卻可以堅持一兩千年不換朝代,其真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

中國古代一直實行的是皇帝制,皇權高度集中,中國的經濟形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個朝代建立以後,由於是國家剛剛建立,剛開始的君主,一般是比較清明的。因而在政策的制定上,一般採取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但是幾百年之後,由於國家長期沒有戰亂,家族的後人從小就養尊處優,沒有危機感。因而等到他們成長為君王以後,他們在制定政策時,很容易缺乏針對性,忽略下層人民的感受。因而很容易造成下層人民的不滿,結果出現農民暴動等情況,威脅統治者的統治。

而我們看日本和歐洲兩個地方,長期以來,日本實行的是天皇制,而天皇只是一個象徵和代表,沒有實際的權力。因而,權力主要集中下一層,比如大將軍府、幕府等等。但是,雖然日本的天皇家族一直沒有換,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掌管實權的家族也是一直在更替。

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王朝的更替情況來看,我們知道,蒙古族、滿族等一些遊牧民族,一直垂涎中原勝地。在一個朝代剛開始建立時,君主往往清明,這時這些遊牧民族往往沒有可乘之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朝代的後期,往往皇帝都比較昏庸無度,同時也給少數遊牧民族以可乘之機。

雖然看似日本和歐洲可以維持一至兩千年,但這都是表象,然而控制實權的家族卻一直在更替。


阿爾法軍事


權力一旦被某個家族或某個團體專制壟斷,便形成獨裁,獨裁十專制體制下,權貴一族或階層便失去民意丶失去監督。失去監督的權力自然就成了一言九鼎的絕對權力,而絕對權力則是貪婪而又任性的皇權。沒有民意基礎的權力則更慘,因為它的來源一是靠暴力丶二是靠政變,除此別無它途。既然政權能通過暴力和政變獲取,一旦權力離既意太遠或民眾被壓迫過甚,且社會嚴重失衡,那麼稍具野心的強人便會照板煮碗地發動民眾起來爭奪政權。因為,富貴險中求這種意識在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政爭熄亡歷史中曾不斷地上演重複,更因為“勝者王侯敗者寇”的傳統觀念深入人心。如此一來,造反一旦成功,它們就一樣能得到民眾的“三呼萬歲”而登上權力的巔峰。這也是我們中國兩千多年來改朝換代的歷史寫照。


珠海農夫


有句老話叫“遠香近臭”,放在這個問題上也合適。

因為都是中國人,所以才背“朝代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每個朝代的國號都不一樣,皇帝的姓氏也不一樣,而日本,人家看著就好像都是一家子,歐洲也是,羅馬就是羅馬,沒變過的樣子。

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如果以“江山易姓”這個概念來說,歐洲國家並沒有什麼千年王朝,舉個例子,羅馬帝國。

他的建立者是奧古斯都,公元前27年,屋大維接受元老院賜予的“奧古斯都”稱號,開創的叫:朱里亞·克勞狄王朝,這個王朝只有5個皇帝,屋大維、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和尼祿,公元68年尼祿自殺,這個王朝就算完犢子了,總共多少年?95年, 連100年都沒到。

之後是:弗拉維王朝,總共傳韋帕薌、提圖斯和圖密善3位皇帝,時間更短,27年。

之後是:安敦尼王朝,時間長一些了,總共96年,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奧勒留和維魯斯、康茂德,這幾任皇帝分享了這近百年的統治時間。

再之後是:塞維魯王朝和伊利里亞諸帝,就是一通亂殺了。

哪怕是東羅馬帝國,也就是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在君士坦丁堡定都的“千年帝國”,一直到1453年才徹底滅亡,其經歷的王朝也是一堆一堆的:

狄奧多西王朝、利奧王朝、查士丁尼王朝、希拉剋略王朝、伊蘇里亞王朝、弗裡吉亞王朝、阿摩里亞王朝、馬其頓王朝、科穆寧王朝、杜卡斯王朝、安傑洛斯王朝、拉斯卡里斯王朝、巴列奧略王朝。

這裡面還不算曾經佔領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時代,那是西歐十字軍的時代。

基本上,上面每一個王朝,就是一個家族或者說一群家族親戚的統治時期,所謂的沒有改朝換代,是完全不存在的,甚至由於羅馬更重視家族傳承而以養子入嗣的傳統,比如羅馬帝國的開創者奧古斯都本人就沒有兒子,是女婿提比略繼位。

按照中國標準,這第二代就江山易主了……

當然,日本天皇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但並不是說,一千多年來就是一個家族一直統治,恰恰相反,日本天皇嫡脈曾多次絕嗣,還發生過南北朝雙系分立的情況。

所以,並不是說歐洲和日本真就萬世一系,從不改朝換代,只是因為離咱們遠,所以不容易瞭解細節罷了。


劉三解


使用這樣的話語提問,顯然對西方和日本的歷史缺乏基本的學習和了解。最好趕緊去補習世界通史。

無論古希臘,還是古羅馬。無論英國、法國、德國,還是俄國、日本。歷史上都頻繁地改朝換代過。就拿孤懸歐洲大陸海外的英倫三島來說,不僅史書多有記載,文學作品也有描述。讀過《亞瑟王和他的騎士》麼?讀過《莎士比亞全集》麼?看過《伊凡雷帝殺子》麼?知道德川幕府麼?

唉一一

如此提問,若是僅僅因為無知愚昧。無知妄說,可憐可惡。

如此提問,若是別有用心,意在否定、詆譭中華文明文化。其罪當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