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精細化

工程施工精細化

一、模板工程

1.1柱模板

施工工藝流程

工程施工精細化

(1)施工準備

(1)模板施工方案及配模計劃齊全,並進行交底;模板按照放樣尺寸製作;拼接相鄰兩模板表面高低差控制在2mm 以內;

(2)使用材料必須滿足方案及規範要求,模板應塗刷脫模劑,編號分類堆放,二次週轉使用前必須清理乾淨;

(3)使用機具準備到位。

工程施工精細化

(2)彈柱邊線及控制線

工藝說明:

(1) 按圖紙要求彈出橫豎向軸線、柱子邊線及控制線;

(2) 柱軸線部位可採用紅色邊長50mm 的“△”標記,並標記“軸線”二字;

(3) 柱邊線採用墨線沿設計柱邊位置彈出框線;邊框線宜兩端各延長不少於20cm,備做吊線檢查使用;

(4)柱邊線向外偏移500mm 處用墨線平行於柱邊線彈柱控制線。

工程施工精細化

(3)剔鑿混凝土表面浮漿

工藝說明:

(1) 柱根鑿毛,首先剔除柱邊線範圍內的砼浮漿,直至露出均勻的石子;

(2) 鑿毛深度不小於5mm,應將剔鑿點間距控制在20~30mm 以內,鑿毛應覆蓋柱邊線內全部範圍;

(3) 剔除的浮漿殘渣及時清理,並用水沖洗乾淨。

(4) 應經過監理和業主檢查驗收

工程施工精細化

(4)彈柱邊線及控制線

工藝說明:

按放出的柱邊線焊接Ø20內截面控制筋,每個方向兩根。(直徑同箍筋,設置於柱模上中下三道)或者在放出的柱邊線的柱四個角鑽孔打入限位筋。

工程施工精細化

(5)安裝柱模板

工藝說明:

(1) 按放線位置先釘好壓腳板再安裝柱模板;

(2) 柱子兩垂直向加斜拉頂撐;

(3) 柱根部縫隙封堵到位,也可採用砂漿將柱根部外圍封堵,不宜採取下壓海綿條或其他雜物塞填等形式;

(4) 柱子截面內部尺寸控制在+4、-5mm 以內。

工程施工精細化

(6)安裝柱箍

工藝說明:

(1)柱箍材料選擇應根據模板施工方案進行確定;

(2)柱箍間距應符合方案設計要求、並加固牢靠;

(3)柱箍安裝應保證其水平,單邊長度超過500mm 的柱應考慮設計對拉螺桿加強,對拉螺栓直徑應通過計算確定,螺桿扭矩值符合方案要求。

工程施工精細化

(7)校正垂直度、柱模板驗收

工藝說明:

(1) 檢查垂直度前首先對其控制線進行復核,再進行垂直度檢查。

(2) 模板拼縫嚴密,相鄰兩模板表面高低差控制在2mm以內;

(3) 層高≤5m 時垂直度偏差控制在6mm 以內,層高>5m 時,垂直度控制在8mm 以內;

(4)模板柱箍和對拉螺桿符合設計要求,對拉螺桿間距不大於500mm;

(5) 柱根部封堵符合要求。

工程施工精細化

1.2梁模板

施工工藝流程

工程施工精細化

(1)施工準備工作(彈軸線及定位線)

(1) 模板施工方案及配模計劃齊全,並進行交底;模板按照放樣尺寸製作;

(2) 使用材料必須滿足方案及規範要求,模板應塗刷脫模劑,分類堆放,並清理乾淨;

(3) 使用機具準備到位。

(4) 在柱子上彈出軸線、梁位置及水平線,軸線允許偏差5mm,梁截面尺寸線允許偏差+4mm、-5mm。

工程施工精細化

(2)梁板滿堂架搭設

工藝說明:

(1) 架體搭設應符合規範及模板設計專項施工方案要求;

(2) 梁下支柱支承在基土面上時,應對基土平整夯實,滿足承載力要求,並在立杆底加設厚度≮100mm 的硬木墊板或混凝土墊板等有效措施,確保混凝土在澆築過程中不會發生支撐下沉。

(3) 支架立杆的垂直度偏差不宜大於5/1000,且不應大於100mm。

(4) 在立杆底部的水平方向上應按縱下橫上的次序設置掃地杆。

工程施工精細化

(3)安裝梁底模

工藝說明:

(1) 根據圖紙計算出梁底小橫杆標高,並固定牢固;

(2) 梁底模安裝前先釘柱頭模板,底模安裝時需拉線找平,梁跨度≥4m 時,應按規範要求起拱, 起拱高度宜為梁跨度的1/1000~3/1000。起拱順序:先主樑起拱後次梁起拱;

(3) 模板支設完成後,應對梁底模板標高進行復核。

工程施工精細化

(4)安裝梁側模

工藝說明:

(1) 梁側模製作高度應根據梁高及樓板厚度確定;

(2) 支模宜遵循邊模包底模的原則;

(3) 梁側模板須拉線安裝;

(4) 如遇到梁高超過650mm 時,側模板安裝先安裝一邊,等梁鋼筋綁紮完畢後再進行另一側梁模板的安裝,有效安排工序先後情況,以滿足施工要求。

工程施工精細化

(5)側模加固及梁模板驗收

工藝說明:

(1) 梁高超過600mm 時,梁側模宜加穿梁螺栓加固;

(2) 梁側模必須有壓腳板、斜撐,拉線通直後將梁側釘牢;

(3) 梁側模板應垂直,梁內截面尺寸偏差應控制在+4,-5mm 內;

(4) 梁模板加固方式符合模板施工方案。

工程施工精細化

1.3模板安裝其它要求

(1)柱模板安裝

工藝說明:按圖紙尺寸製作柱側模板後,測放好柱的位置線,釘好壓腳板後再安裝柱模板,兩垂直向加斜拉頂撐。柱模安裝完成後,應全面複核模板的垂直度、對角線斜拉長度差及截面尺寸等項目。柱模板支撐必須牢固,預埋件、預留孔洞嚴禁漏設且必須準確、穩勞。

工程施工精細化

(2)梁模板安裝

工藝說明:當梁高超過600mm時,梁側模須必須採用對拉螺桿加固,梁下必須設單獨立杆並與支模架有機連接,且連接點數不少於兩處。

工程施工精細化

(3)邊梁模板安裝

工藝說明

:邊梁支模體系嚴禁與外架連接。

工程施工精細化

(4)板模板安裝

工藝說明:根據立杆支撐位置圖放線,保證每層立杆都在同一條垂直線上,應確保上下支撐在同一豎向位置上。對需起拱的模板,應先支好模板,然後將跨中的可調支託絲扣向上調動,調到要求的起拱高度。

工程施工精細化

(5)剪力牆模板安裝

工藝說明:剪力牆外牆模板安裝時,需預留老螺桿並貼海綿膠,防止上下層接茬處錯臺及漏漿。內牆牆根處為防止爛根,模板下部外側採用砂漿封堵。

工程施工精細化

二、鋼筋工程

1.1柱鋼筋綁紮

施工工藝流程

工程施工精細化

(1)施工準備工作

(1) 按圖紙和操作工藝標準向班組進行交底,對鋼筋綁紮安裝順序予以明確規定:

(2) 施工方案中,對於錨固、搭接、連接等各節點的引用應給予明確,統一方案、施工、驗收依據一致。

(3) 材料準備:成型鋼筋、鋼絲、墊塊等到位;

(4) 主要機具準備到位。

工程施工精細化

(2)修理柱鋼筋

工藝說明:

(1) 下層伸出的柱縱向筋或插筋上的混凝土、油漬、鏽斑和其他汙物應清理乾淨;

(2) 複核柱主筋定位情況,確保柱主筋保護層厚度滿足設計要求,主筋均勻排布;

工程施工精細化

(3)套柱箍筋

工藝說明:

(1) 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柱箍筋數量;

(2) 按照箍筋定位線套箍筋,箍筋彎鉤疊合處沿柱四角錯開擺放;

(3) 先將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鋼筋上;

(4) 箍筋的端頭應彎成135°,平直部分長度不小於10d;

(5) 柱主筋間距定位準確。

工程施工精細化

(4)安裝豎向受力筋

工藝說明:

(1) 4.1 柱豎向鋼筋連接方式一般為機械、焊接連接和綁紮連接;

(2) 當受力鋼筋採用機械連接接頭或焊接接頭時設置在同一構件內的接頭宜相互錯開,連接區段的長度為35d倍(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且不小於500mm;

(3 同一構件中相鄰縱向受力鋼筋的綁紮搭接接頭宜相互錯開,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1.3L;

(4) 接頭宜避開柱端箍筋加密區;

(5) 機械連接和焊接接頭符合規程要求。

(5)畫箍筋間距線(或立皮數杆)

工藝說明:

(1) 在柱對角縱向鋼筋上劃箍筋定位線,且柱第一道箍筋的位置離板面50mm;箍筋間距控制線偏差控制在20mm 以內;

(2) 柱底部箍筋的加密高度不應小於柱的長邊尺寸和所在樓層樓層柱淨高度的1/6,且不應小於500mm;

(3) 柱頂部箍筋的加密高度不應小於“柱底部箍筋加密區高度+柱頂部截面最大的梁的截面高度”。

(6)綁紮箍筋

工藝說明:

(1) 箍筋一般由上往下綁紮,採用纏扣綁紮;

(2) 箍筋與主筋要垂直,箍筋轉角處與主筋交點均要綁紮,主筋與箍筋非轉角部分的相交點成梅花交錯綁紮;

(3) 箍筋的彎鉤疊合處應沿柱子豎筋交錯佈置,並綁紮牢固;

(4) 設計要求箍筋設拉筋時,拉筋應鉤住箍筋外面;

(5 柱筋保護層厚度:墊塊(水泥墊塊、塑料墊塊)應綁在柱豎筋外皮上,間距一般為1000mm。

(7)柱鋼筋驗收

工藝說明:

(1) 鋼筋的型號規格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有關標準的規定,並需經檢驗合格;

(2) 鋼筋的表面必須清潔;

(3) 鋼筋規格、形狀、尺寸、數量、間距、錨固長度、接頭位置,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範的規定;

(4) 鋼筋焊接或機械連接接頭的機械性能結果,必須符合鋼筋焊接及機械連接驗收的專門規定;

(5) 鋼筋保護層厚度措施到位。

1.2 直螺紋鋼筋加工

(1)直螺紋加工(端頭處理)

工藝說明:所加工的鋼筋應先調直後再下料,切口端面與鋼筋軸線垂直,不能有馬蹄形或撓曲。採用鋼筋切斷機下料時,必須根據鋼筋大小採用特製的帶半圓弧的刀片或者採用砂輪切割機進行下料。

工程施工精細化

(2)直螺紋加工(絲扣加工)

工藝說明:在絲頭加工時應對每種規格的絲頭螺紋進行外觀質量、螺紋尺寸(採用環規)、螺紋長度、螺紋數自檢,做好檢驗記錄,已檢驗合格的絲頭螺紋應做好檢測標示並用塑料保護帽或擰上連接套筒加以保護,防止裝卸時損壞,並按規格分類堆放整齊。安裝完成的外露絲扣不得大於2P。

工程施工精細化

(3)梯子筋加工

工藝說明:梯子筋加工時以剪力牆縱向筋為主架骨,水平筋為支筋,通過焊接方式將主筋與支筋連接。梯子筋的具體做法要依據施工方案,水平筋在豎向筋外側時,梯子筋的主架骨間距為牆體厚度減去2個保護層厚度減去2個水平筋厚度,水平筋內置時為牆體厚度減去兩個保護層。

工程施工精細化

1.3 鋼筋工程其它要求

(1)板鋼筋安裝

工藝說明:板鋼筋安裝須彈下部受力鋼筋標記線,第一道距兩邊間距為1/2的板間距,再按間距依次彈線。

工程施工精細化

(2) 梁鋼筋安裝

工藝說明: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離柱邊緣50mm處。梁端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保證保護層的厚度。

工程施工精細化

(3)柱鋼筋安裝

工藝說明:箍筋需畫箍筋間距,從地面向上50mm起線,畫線間距必須保證柱筋垂直,應拉長尺寸分段標註。

工程施工精細化

(4) 直螺紋連接

工藝說明:連接鋼筋時應採用扳手或管鉗進行旋擰,應使鋼筋絲頭在套筒中央位置相互頂緊,安裝後必須有外漏螺紋且不宜超過2P,鋼筋接頭擰緊後採用力矩扳手進行擰緊力矩值檢查並做好檢查表示和檢查記錄。

(5)柱箍筋位置

工藝說明:框架柱模板上口設置定位箍筋框,用於控制鋼筋位移,定位箍分內控式和外控式兩種,置於柱頂的定位箍可週轉使用。

(6)剪力牆鋼筋安裝

工藝說明:剪力牆間距1500mm左右設置一道梯子筋,取代該處縱向鋼筋及拉鉤。剪力牆在混凝土澆築前,設置一道定位筋,防止剪力牆鋼筋偏位。

(5)複雜節點處放樣

工藝說明:在多梁交叉或樑柱接頭等複雜節點處,可採用BIM等軟件進行軟件放樣,方便節點處模板支設。

工程施工精細化

(6)樑柱接頭鋼筋優化

工藝說明:樑柱接頭配筋較多,存在梁鋼筋無法從柱立筋間穿過的現象,優化方案為按照1:1的比例進行電腦放樣,並與設計溝通,將部分柱主筋調整到二排。直徑小的鋼筋用大直徑鋼筋代換。部分無法代換的梁,調整一、二排鋼筋的數量。

三、混凝土工程

工程施工精細化

(1)施工準備工作

(1) 技術準備:已進行技術交底,標高、軸線、模板等已進行技術複核;

(2) 商品混凝土準備到位,保證不間斷澆築;

(3) 主要施工機具準備到位;

(4) 在澆築混凝土前,木模板應澆水溼潤,但模板內不應有積水;

(5) 完成鋼筋隱蔽驗收和安裝預留預埋等相關工作;

(6) 並已辦理澆築申請表和配合比。

(2)砼澆拌及運輸

工藝說明

(1) 嚴格按照確定混凝土設計配合比進行生產攪拌;

(2) 不定期去攪拌站檢查原材料、根據配合比下料及自控情況。

(3) 混凝土運輸車裝料前應將拌筒內、車斗內的積水排淨;

(4) 運輸途中拌桶應保持3-5 轉/分的慢速轉動,混凝土應以最少的轉載次數和最短時間,從攪拌地點運到澆築地點。

工程施工精細化

(3)混凝土進場驗收

工藝說明:

(1) 檢查預拌混凝土出廠合格證(收料單);

(2) 混凝土外觀檢查(色澤是否異常、是否有離析等;

(3) 塌落度檢測;

(4) 根據混凝土試塊留置試驗方案要求留置混凝土試塊。

(4)砼澆拌及運輸

工藝說明:

(1) 柱水平接縫水泥砂漿接漿層厚度不應大於30 ㎜,接漿層水泥砂漿材料應與澆築混凝土漿液成分相同,混凝土應分層振搗,一般情況下分層厚度不超過300—500mm,振搗器插入下一層混凝土不小於100mm,振搗器不得觸動鋼筋和預埋件。派專人“看模”:模板和支撐變形監測、混凝土振搗密實程度檢查和混凝土輔助振搗;

(2) 柱高超過3m 時,應採取措施用串桶或在模板側面開門子洞安裝斜溜槽分段澆築;

(3) 柱混凝土應一次澆築完畢,如需留施工縫時應留在主樑下面。無樑樓板應留在柱帽下面。

工程施工精細化

(5)剪力牆混凝土澆築與振搗

工藝說明:

(1) 水平接縫處理同柱,剪力牆混凝土澆築前,應先在底部均勻澆築5cm 厚與牆體混凝土相同的水泥砂漿,並用鐵鍬入模,不應用料斗直接灌入模內;

(2) 每層混凝土的澆築厚度控制在500mm 左右進行分層澆築、振搗。混凝土下料點應分散佈置。牆體連續進行澆築,間隔時間不超過2h;

(3) 牆體上的門窗洞口澆築混凝土時,宜從兩側同時投料澆築和振搗;

(4) 振搗棒移動間距應小於50cm,每一振點的延續時間以表面呈現浮漿為度,為使上下層混凝土結合成整體,振搗時注意鋼筋密集及洞口部位。

(6)梁板混凝土澆築與振搗

工藝說明:

(1) 梁板應同時澆築,澆築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即先澆築梁,根據梁高分層澆築成階梯形,當達到板底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築,隨著階梯形不斷延伸,梁板混凝土澆築連續向前進行;

(2) 和板連成整體高度大於1m 的梁,允許單獨澆築,其施工縫應留在板底以下2~3cm 處。澆搗時,澆築與振搗必須緊密配合,第一層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實後再下料,梁底及梁側部位要注意振實,振搗時不得觸動鋼筋及預埋件;

(3) 施工縫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澆築樓板,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間1/3 範圍內。施工縫表面應與梁軸線或板面垂直,不得留斜搓。施工縫宜用木板或鋼絲網擋牢。

(7)樓梯混凝土澆築與振搗

工藝說明:

(1) 樓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澆築,先振實底板混凝土,達到踏步位置時再與踏步混凝土一起澆搗,不斷連續向上推進,並隨時用木抹子(或塑料抹子)將踏步上表面抹平;

(2) 施工縫位置:樓梯混凝土宜連續澆築完,多層樓梯的施工縫應留置在樓梯段1/3 部位且不得少於3 步。

(8)混凝土養護

工藝說明:

(1) 混凝土澆築完畢後,應在12h 以內加以覆蓋和澆水,澆水次數應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夠的溼潤狀態,一般混凝土養護期不小於14 晝夜;

(2) 當溫度低於5℃時,不得澆水養護混凝土,應採取加熱保溫養護或延長混凝土養護時間;

(3) 冬期施工的混凝土拆模後混凝土的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差大於150C 時,應對混凝土採用保溫材料覆蓋養護;

(9)混凝土質量驗收

工藝說明

(1) 模板拆除後及時對混凝土外觀質量進行驗收,並檢測其混凝土強度和碳化值;若存在混凝土外觀一般質量缺陷,應及時進行處理;

(2) 應對牆、柱、樓梯陽角部位設置護角,防止損害。

四、砌體工程

施工工藝流程

工程施工精細化

(1)施工準備工作

(1) 主體結構尺寸偏差交接工作(安裝工程的預留預埋等)。

(2) 砌體工程施工方案及技術交底。

(3) 使用材料必須滿足設計和施工技術規範的要求。

(4) 主要機具準備到位。

(2)基層處理

樓層進行清理,將基層上的浮灰清掃乾淨並澆水溼潤,以保證粘結牢固。

(3)牆體彈線定位

(1) 在結構牆柱上彈好標高控制線,在樓地面上彈好牆身線、門洞口線、構造柱定位線;

(2) 在結構牆上、框架柱上彈好填充牆立邊線、過樑位置線等位置線。

(4)清理核實安裝預埋管

(1) 機電管線在牆內時,由安裝施工人員將原結構中的預埋管清理乾淨、破壞的維修到位,核實預埋管的定位位置,並做好保護;

(2) 水電安裝提前提供出穿牆的管道、管線位置,以便砌築時預留孔洞。

(5)構造柱鋼筋綁紮及牆體拉結筋植筋

(1) 砌筑前,按照圖紙中構造柱的設置要求及鋼筋配置情況,綁紮構造柱鋼筋;

(2) 內外牆按照圖紙設計的構造要求,在框架柱、剪力牆等原結構上進行打孔植筋,設置牆體拉結筋,並在拉結筋端頭綁紮扎絲以便砌築完畢後可檢查結筋長度。

(6)牆體排磚、撂底

(1) 將牆體按照層高進行畫出排版圖,並張貼於牆柱上;

(2) 部分樓、地面凹凸不平,在砌筑前用1:3 水泥砂漿撂底找平。

(7)立杆掛線、牆體砌築

(1) 牆體掛線,設置皮數杆砌築。皮數杆標註出門洞口、過樑、圈樑等標高。將皮數杆豎立於牆的轉角處和交接處;

(2) 每層開始砌築時,應從轉角處或定位砌塊處開始砌起;有構造柱的牆體砌築時,從構造柱開始向兩側進行。

(8)構造柱支模、混凝土澆築

(1) 構造柱支模前沿砌體馬牙槎凹凸邊緣貼上雙面膠,保證嚴密不漏漿;

(2) 構造柱模板一側滿封,另一側模板頂端臨空做成V 口,伸出構造柱面10cm,形成斜三角,與構造柱一起澆築,使頂部混凝土密實,待拆完模板,混凝土達到強度後,將斜三角剔鑿平。

(9)斜砌、頂縫處理

(1) 填充牆砌築至梁底或板底時留20cm,待砌築完14 天后採用蒸壓粉煤灰磚按60°補齊擠緊;或留3-5cm 用乾硬性C25 膨脹細石混凝土填塞;

(2) 牆中填塞等邊三角形加氣混凝土塊或預製混凝土塊,兩端填塞直角三角形塊加氣混凝土塊或混預製凝土塊。

(10)養護及驗收

(1) 要求牆面應整潔,灰縫橫平豎直、厚薄均勻、飽滿;

(2) 砌體組砌方法正確,上下錯縫,轉角、定字接頭部位搭接正確;

(3) 構造柱混凝土外光內實,馬牙槎先退後進,尺寸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