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億:我不喜歡像個村夫子的杜甫,李商隱才是我的最愛

杜甫詩歌,多反映當時社會實際,抒發憂國憂民的心聲,但當時並沒有什麼名氣。到了宋代,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有人認為杜甫作品的創作手法十分森嚴,不媚上,不欺下,跟漢朝司馬遷有些相似,不同於其他詩家,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史書。許多文人爭相研習杜詩,形成了“江西詩派”。

楊億:我不喜歡像個村夫子的杜甫,李商隱才是我的最愛

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的,宋初楊億在做翰林學士時就很不喜歡杜甫,宋朝劉放在《中山詩話》記載:“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村夫子,就是在村裡教書的老學究。只因杜甫詩裡的憂國憂民,一生不得志,在他的詩裡流露出感傷抑鬱,楊億因此說杜甫就像村裡一個不得志的教書夫子,因此不喜歡杜甫的詩。

楊億喜歡的詩人,是李商隱。因為晚唐之後的社會動盪,文人墨客失去了養尊處優的環境,對社會對生活的不滿大多借由詩歌發洩出來。也有些當權者附庸風雅,盡作些膚淺粗俗的詩。這種情況持續到了宋初,有人終於忍受不了,楊億就是其中一個,跟他一起的還有劉筠、錢惟演等。

楊億:我不喜歡像個村夫子的杜甫,李商隱才是我的最愛

他們提出了新主張,認為詩歌是文人的藝術創作,應該語義要深,詞句要華麗,最好能引用幾個典故。這樣寫詩的,在他們之前正好有一個,就是李商隱。李商隱是遍數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的不少詩寫的優美動人,也很喜歡化用典故,而且廣為傳誦。因此他們開始學習李商隱。正好宋真宗當時命楊億、劉筠、錢惟演等編纂《歷代君臣事蹟》,他們在編書空閒,就刻意模仿李商隱的詩,最後也寫了不少。因為他們的詩大多是在皇帝的藏書館中寫的,楊億就引用《山海經》典故,在崑崙之西的群玉之山是為帝王藏書府的地方,將這他們的詩集命名為《 西昆酬唱集》,說白了就是自命高雅,逼格高嘛!

由於他們這些人,社會地位較高,生活優越,所以他們的詞很少反映現實,大多是相互稱讚溢美之作。而且一味模仿李商隱,缺乏真情實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隱的詩題、典故、詞藻,所以變得不倫不類,逐漸被學習杜甫風格的“江西詩派”所取代。

楊億:我不喜歡像個村夫子的杜甫,李商隱才是我的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