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依靠科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在中國,耕地僅佔世界10%,人口卻佔世界的22%,十幾億人的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2001年發表的《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明確表示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這是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立穩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這既是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糧食安全的總的目標。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規定,國務院對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內容,一是確保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質量不下降,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不斷增強。二是保護種糧積極性,財政對扶持糧食生產和流通的投入合理增長,提高種糧比較收益,落實糧食收購政策,不出現賣糧難問題。三是落實地方糧食儲備,增強糧食倉儲能力,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地方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安全。四是完善糧食調控和監管體系,保障糧食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不出現脫銷斷檔,維護糧食市場秩序;完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及時處置突發事件,確保糧食應急供應。五是加強耕地汙染防治,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和超標糧食處置能力,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六是按照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落實農業、糧食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任務,確保責任落實、人員落實。

《“十三五”規劃》國家糧食安全更有保障。《規劃》把到2020年確保穀物綜合生產能力5.5億噸作為約束性指標,把主要是口糧的小麥稻穀自給率達到100%作為約束性指標。這樣用於保障糧食安全的穀物需要量具有相對穩定性。《規劃》還提出了耕地保有量、化肥利用率、農藥利用率和農膜利用率等與糧食生產直接相關的約束性指標。《規劃》提出的8個“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約束性指標,其中有6個直接與糧食生產能力及其生產資源保護和要素配置方式有關。可見,《規劃》使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耕地資源數量和質量並重保護,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規劃》提出了在全國全面完成劃定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並將其落實到農戶、落實到田間地頭,不搞動態調整,這既從根本上保住了糧食生產能力,又確保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資不被浪費。

中國正在力爭通過科技創新引領支撐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最近在發佈《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時表示,近年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顯著進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他指出,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業面臨生產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資源與環境約束加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緊、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困境,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據瞭解,中國農業科學院近期制定了《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2018-2035年)》,將重點在綠色優質品種培育、安全高效標準化、勞動替代型與自動化、農產品加工、現代食品製造、農業綠色投入品、節水控水、耕地質量提升、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汙染治理、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生態修復與保護、智慧鄉村和農耕文明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技術集成模式。

植保機器人在山東省鄒平縣明集鎮的田地裡作業,提高了生產效率。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顯示,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2017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在耕地、淡水等資源約束加劇的情況下,科技對糧食單產水平提高的貢獻不斷加大,糧食產量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都穩定在6億噸以上。

唐華俊介紹,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材料技術和資源環境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在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種植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加工貯運、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農業機械化裝備等領域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

他介紹,重要農作物功能基因發現與克隆、調控網絡解析以及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取得進展,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穀子、番茄、黃瓜、甘藍、白菜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製和測序工作。分子育種技術得到普遍運用,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基因組編輯技術正趨於成熟。藉助於基因組編輯技術、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動物育種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完成了豬、牛、羊、雞、鴨、鵝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

他說,在智能農機裝備上,中國建立了農機北斗導航與智能測控信息應用平臺,研發應用了智能LED植物工廠技術,創制了植保無人機精準施藥技術與裝備,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

農業植保人員在河北省故城縣鄭口鎮東北屯村麥田操作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此外,中國的農業科技也在為世界造福。中國研發的禽流感疫苗在穩定銷往非洲的基礎上實現了亞洲市場的拓展。中國向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菲律賓等國家提供70餘個雜交水稻新品種,開展品種測試;在亞非18個國家開展了68個綠色超級稻品種的示範和推廣工作,累計推廣面積約180萬公頃,平均增產約20%。

中國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中亞試驗站,推廣棉花品種2個、技術3項,其中“中棉所44”目前已成為吉爾吉斯斯坦的主栽品種。中國與古巴開展了蠶桑和畜牧等科技合作,大力推動了古巴蠶桑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