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

二月流水


細節之間,才能感受到當事人,不僅是歷史大人物,而且是更多籍籍無名的民眾的命運沉浮,喜怒哀樂,整個歷史才能鮮活立體起來,讓我們深知,歷史不僅是大人物的波瀾壯闊,叱吒風雲,背後有多少普通人的命運,被歷史大潮裹挾,身不由己,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同時在正劇之外,又有許多荒誕,令人失笑的情節,督促今天的我們深刻反思,不要重蹈前人覆轍。


說到歷史細節,當然要給大家講故事,否則就不好看,今天想給大家講的,就是辛亥革命。一提到辛亥革命,大家第一印象不外乎是“孫中山白衣飄飄,玉樹臨風,從海外毅然回國,黃興率領武昌起義的義軍,槍林彈雨之中與清軍苦戰,十八星旗彈痕累累迎風飄揚,再往前,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喻培倫身先士卒,投擲炸彈,以及鄒容烈士在獄中奮筆疾書,陳天華義士憤然蹈海,以醒民眾.....等等等等,但仔細一看歷史,各種荒誕事蹟一籮筐,又像鄉村戲臺上的滑稽戲,又像當代行為藝術,蔚為大觀,精彩程度,連電影《讓子彈飛》都自愧不如,不過這正好說明,在中國這樣一個上下歷史幾千年,民智未開,落後傳統沉重的國家,革命,不僅意味著吐故納新,也意味著沉渣泛起,有人趁火打劫,有人從中漁利,革命,從來不是純潔剔透如水晶,只有烈士和志士的。

湖南:土匪都督

比如,武昌首義槍聲一響,率先起義相應的就是比鄰的湖南,湖南是革命黨人地下工作做的最長最徹底的“老區”,地下幫會會黨人多勢大,眾所周知,革命黨從成立那天起,江湖上這些會道門弟兄就是天然的盟友,因為同為遭遇滿清政府痛恨打壓的社會邊緣人嘛,於是乎,湖南洪門的首領焦達峰當了臨時軍政府都督,出身新軍也是幫會的陳作新當了副都督。筆者記得,中學課本上說“革命黨人焦達峰當都督,很受民眾歡迎,但反動的立憲派官僚和士紳非常痛恨”,但真相果然如此嗎,結果一看,好傢伙,焦達峰當了軍政府都督,全省各地的洪門兄弟都進城了,都督府成天開流水席,這些洪門兄弟,個個要求都督給自己“安置”,要做縣太爺,旅長師長,甚至司令,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拔槍沖天射擊,說都督不講義氣,這幫洪門兄弟在市井商鋪大街上,白吃白喝不算,還公開搶劫,聚賭,搞的烏煙瘴氣,有些洪門弟兄,說民國要有新氣象,滿清的長袍馬褂頂戴花翎是不能要了,要“恢復漢家衣冠”,但又沒有文化,只看過戲,沒讀過書,於是就打扮成京劇舞臺上的武生,一身夜行衣,武生帽,頭上還有一個斗大的繡球......焦達峰和陳作新自己,身上斜披了一條白帶子,上面寫著“正都督”,“副都督”凡是來求官的洪門弟兄,也發白帶子,上面歪歪扭扭寫上官銜,蓋大印,於是滿大街的師長,旅長,團長,據說有些師長手下只有兩個兵,一個月,就把湖南官府多少年的盈餘積蓄花光了,結果後來焦達峰被殺,湖南的臨時政府由諮議局紳士地主來主持,民間其實是暗鬆了一口氣。

鹽城:假革命黨平亂

在蘇北,鹽城,武昌起義的消息一傳來,當地由綠營改編的巡防營心思先動了,發財要緊,於是向當地紳商勒索,說天下要大亂,我們巡防營是要維持治安,緝私捕盜的,世道那麼亂,發個雙餉不為過吧?此刻滿地烽火,江蘇巡撫程德全宣佈贊成革命,江蘇獨立,兩江總督張人峻自顧不暇,鹽城這種小地方只能自生自滅,自求多福,當地紳商沒辦法,一邊通過商會籌款,一邊好酒好菜供著巡防營這幫大爺。紳商一合計,這時局不一定啥時候才能安定,巡防營胃口越來越大,怎麼辦,聽說孫文從海外回來了,在南京成立了民國臨時政府,於是派人去南京請願,可民國政府當時政令不出百里,陸軍部也是個空架子,只好死馬當做活馬醫,跑到揚州找了鹽梟出身的揚州都督徐寶山,徐倒是江湖義氣,說不日就派民軍來鹽城。

可是一日兩天,鹽城同胞望穿秋水,這揚州民軍也不到,情急之下,商會這幫紳士一合計,乾脆招一批人,假扮傳說中的革命黨,接收鹽城。革命黨什麼樣呢?清末傳說中的革命黨,都是光頭的江洋大盜,不留辮子,手持炸彈,據說一個炸彈能炸三百里,於是紳商連夜找了幾個外地閒散人員,剃了光頭,然後又在鐵匠鋪連夜做了幾個假炸彈,然後放出話去,革命黨終於進鹽城了!!於是乎這幾個光頭漢子,手持假炸彈,前呼後擁進了鹽城,士紳商人特地召開了光復大會,幾個假革命黨手持炸彈,一臉殺氣,為了震懾民眾,尤其是巡防營的老爺兵,還從監獄裡提出兩個不老實的囚犯,就地正法(寫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了魯迅老爺的阿Q)。這一齣戲唱下來,巡防營不明就裡,以為真的改朝換代了,乖乖接受遣散。


江西:三挺機槍鬧革命

說完了鹽城,再來看看江西,江西也是同盟會革命黨人活動的老區,江西宣佈光復,新軍推舉自己的協統吳介璋當了軍政府都督,彷彿江西的黎元洪,但是江西立憲派士紳力量沒有湖南湖北江蘇這些富裕省份的強,反而是會道門根基深厚。大家學過中學歷史,著名的同盟會首義,萍瀏醴起義就是發生在這裡,背後的主力就是哥老會。這下倒好,老資格會黨一個個進了南昌,自稱革命軍師長旅長團長,公開搶劫商鋪,聚眾賭博鬥毆,有的膽大的,居然假造南京臨時政府的公函,來到吳都督的府上,要求他立刻下野,讓自己當都督,公文的落款居然是“孫汶”,並威脅說如果不從,革命黨人百人敢死隊已經進城,懷揣炸彈準備搞暗殺破壞,吳介璋本來就是被手下新軍士兵硬推上去的,這個時候更六神無主,信以為真,真的就掛官逃跑了,然後坐上都督位置的分別是測繪學堂監督彭程萬,以及自封的九江都督馬毓寶,真熱鬧,革命不到兩個月換了三個都督,直到來了真正的狠角色,根正苗紅的同盟會員,雲南講武堂和日本士官學校出身的李烈鈞,他的起家本強就是三挺馬克沁機槍,清末也叫“輕機快炮”,靠著這三挺機槍組成的機槍營,守住了都督府,把那些為非作歹的會道門頭子在大門口執行槍決,這才穩住了局勢。

陝西:一省六督,革命包公

在陝西,武昌起義消息傳出,革命黨和哥老會也出動了,新軍軍官張鳳翔當了陝西都督,但是人家哥老會不答應了,陝西哥老會的首領張雲山,已經自封“見官大一級,天下兵馬大元帥”了,那怎麼辦、張鳳翔乾脆封了六個都督,三個正的,三個副的,還有一個不倫不類的“欽差大臣”,然後六個都督之上,是張鳳翔自己,大統領。結果呢,西安城內,六個都督都各自佔據地盤,辦碼頭,開香堂,壯大實力。張鳳翔自己,也開公堂審案,表示保境安民,不是白吃飯的,為了顯示自己清廉,他自己在大堂上學包公,設了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鍘刀,判了刑的犯人,當場開鍘。這樣一搞,事後一統計,辛亥革命,就屬陝西最亂,人命財物損失的最多。


晴天有時下豬


先講一個故事。

某大學一位教授走進教室準備上課的時候,突然從門外從進來兩個暴徒,他們二話不說,三拳兩腳就把教授打倒在地,滿教室的學生們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歹徒已經逃之夭夭了。但這位捱了打的教授從地上爬起來,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對學生們說:“請每位同學拿出一張白紙,將剛才所發生的事情當做作業敘述交上來。”同學們按照教授的要求寫完交了上去,全班總共幾十個學生,既然有幾十種不同的敘述。有的說教室裡衝進了兩個神經病患者影響教授上課,被教授打了出去。有的說歹徒把教授打倒後,教授跳起來把他們嚇跑了。甚至還有的說教室衝進了三個人,教授左腳踢飛一個,右腳也踢飛一個,一個左勾拳又把另外一個打倒在地,後來他爬起來跑掉了。

教授把學生們的描述一一念出來,學生們都為他們不同版本的傑作而鬨堂大笑。最後,這位教授抖了抖手裡的作業紙說道:如果你們要問我,什麼事歷史,那我告訴你們,這,就是歷史!

個人認為,歷史書籍,歷史典故,固然好看,但可信度真的不敢苟同。當今信息社會,信息的傳播這麼發達,還有那麼多的虛假的東西,更何況是成千上百年的事情了。歷史事實確實是存在的,但永遠無法被精確描述,我們所說的歷史,純粹就是當事人根據自己腦海中所殘存的光影片段,或者他人的文字或語言傳達,加上自己的構思,所形成的一種描述事實的角度。所謂成王敗寇,再加上歷史都是由勝利方書寫,除了記述事實外,歷史,也承擔瞭解釋現在的作用,歷史的真實性,更加大打折扣。錢鍾書先生曾認為:歷史是人些的。我們所說的歷史,純粹是當事人根據腦海中殘存的光影片段,加上自己的構思所形成的一種描述事實的角度。成王敗寇,再加上歷史都是由勝利方所書寫,除了記述事實,歷史也承擔瞭解釋現在的作用,歷史的真實性更加大打折扣。所以,結論就是:

歷史真實存在,但不是我們所說的歷史。我們要了解歷史,參考歷史,但不能太相信歷史。


撒野的孩子


細思極恐的歷史。

慈禧的一生放在今天,那就是偉大的一生!

我們知道慈禧掌權47年,上任為1861年,之前的歷史鍋不應由她背。

禧慈一生文治武功,赫赫功績

1,滅天平軍

2,滅東,西捻軍

3,滅回亂

4,收復伊犁

5,建立現代銀行體系

6,建設現代郵政體系

7,建立第一支海軍

8,建立現代新式教育

9,公派留學生(培養了大批清末和民國時代俊傑)

10,興建早期船廠

11,興建早期兵工廠

12,創建北洋艦隊

13,訓練創建現代軍隊

14,大敗法軍

15,廢除科舉

16,立憲變法

17,支持戊戍變法


會發光的依依女王


最近在看《萬曆十五年》,越看越覺得明朝的文官集團彷彿就是當今社會某些人的縮影,國家利益被放在了自身利益之後,連皇帝都只能順著文官集團的意願。以前看明史中,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卻可以自行運轉,很是驚訝。

細細品味,才覺得可怕,幾千萬民眾多少的大事小情,兩萬多文官要怎樣才能維持國家正常運轉?一個詞語應運而生——維穩!無過為功!用一套只有大方向,細節上可以浮動的道德標準來維持社會穩定。

程朱理學作為一種學術觀點被硬性地定未道德標準,嚴格控制民眾的思想。真理和權力被固定的階層掌握,文人成為官僚,百年間形成了巨大的慣性。

想起了那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是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名著夜話


其實我們很多熟知的歷史都是政治史。政治史讀多了,會對政治中的運作產生很多新的瞭解,讀細了則會對政治的陰暗面有著非常深刻的洞察,這種政治歷史實在是不忍細讀。

就舉一個被很多人稱道的宋朝的故事吧,在很多人的眼裡,北宋就是一個經濟繁榮昌盛,文化登峰造極,人民生活富足和樂的時代。然而歷史上的真相絕對不是這樣,北宋是當官的士大夫和地主的天堂,對於絕大多數小老百姓來說,簡直就是地獄。

宋神宗年間,王安石力主變法,大多數老臣都反對,三朝元老文彥博一次在殿廷上當著神宗的面,反對變更“ 祖宗法制”,公然說皇帝“ 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 。

這一句話道出了北宋政治的精髓。對於北宋皇帝來說,他的職責應該是和士大夫一起維持天下的穩定,並從中攫取利益,而不應該顧及小老百姓的死活,更不應該為小老百姓的死活改變士大夫之間的默契和政治成規。

而在這句話背後,則是千千萬萬小老百姓在北宋年間不斷起義造反。北宋太宗時期首先爆發了王小波李順的起義;仁宗時期的農民起義,更是“ 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給予宋朝的統治以嚴重的威脅。

王小波李順起義

所以建立在赤裸裸的剝削基礎上的北宋政權,其實十分脆弱的。這也是為什麼北宋在建國之後並無力量反攻遼國,反而在境內的党項人獨立建立西夏。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更是腐朽不堪,地方上爆發了更為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

為了壓制國內的民眾鬥爭,北宋在遼國邊境的邊防部隊實力並不強大,不僅在聯金滅遼過程中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在金軍向南宮達北宋的過程中也抵擋不住金軍的鐵騎,最終北宋就這樣稀裡糊塗的發生了靖康之恥滅亡了。

所以關於政治的歷史,真的是細思恐極,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做出了很多壓制民眾的事情,卻永遠做不到有效壓制民眾,最終因內憂外患而導致國破家亡,這種教訓歷朝歷代都有卻從來沒有吸取過。


貓圖怪談


金庸去世,大量的感懷金庸武俠的文章出現,也是金庸武俠給那一兩代人帶去的武俠之夢的影響。但金庸後期的變色龍式的舉動,還是讓不少人對他有所指摘。人已西去,如何評價金庸的一生,很快就可以蓋棺定論。

歷史確實是不忍細讀的,扒開了歷史看,你會看到其中豐富的脈絡與未曾見過的殘忍,當然其中還有無數普通人在歷史風沙中成為一點又迅速泥沙俱下。舉兩個例子,你就知道歷史的細節處藏著多少一言難盡。

張學良,近代中國最有爭議性的人物之一。少帥的名號並非浪得虛名,民國美男子,以及張作霖的犬子都是一等一的稱號,從魂魄上來講,張學良不應該是個孬種。

但歷史大浪拍下,我們只記得張學良的兩件事,一件就是九一八事變,張學良部下幾乎未做任何抵抗,日本軍隊就橫貫東北,讓東北淪為日本人治下。少帥淪為笑柄。另外一件事就是改變了近代歷程的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軟禁蔣介石。

少帥,一下子成為了很多人所看不上的軟弱的代名詞,但其中的細節誰又能知,歷史不忍細讀,道德審判更為殘忍。

再比如,近代中國最大的漢奸汪精衛,他最為歷史記住的就是成了日本偽國民政府的首領,漢奸的事實。但歷史中汪精衛的細節很多,他是有才華的,而且也並非是天生做漢奸,成為漢奸之前他也是經過了繁複的鬥爭過程。

面對不忍細讀的歷史,一個比較好的態度還是同情與理解,而不是站在道德審判的視角對歷史裡的人進行唾罵與審判。只有同情理解,才能置身於歷史中感受到其中的波雲詭譎與人性糾葛,然後再做出判斷不遲。

你還知道哪些不忍細讀的歷史?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歷史不忍細讀,恰恰說明歷史的殘酷性!

最駭人聽聞的是13-14世紀的蒙古戰爭,由於蒙古鐵騎對被佔領地區實行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死亡人數1.2億以上。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要多出近5000萬,堪稱冷兵器時代的絞肉機,上古時期的世界大戰。

成吉思汗曾言:要把青天下的草地都變成蒙古人的牧場。雖然沒有完成這一宏願,但是他和他的子孫們建成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為龐大的帝國。而建立這一帝國的過程,是蒙古鐵騎對亞歐各國人民進行殘酷屠殺的情況下完成的。



1、蒙古三次西征,屠殺人數超過5000萬。

西征凡遇抵抗即屠城,期間屠城數百座。

滅花剌子模,屠尋思干城人數120萬;

屠巴格達120萬人,底格里斯河變成血紅,兩河流域文明毀於一旦;

屠莫斯科20多萬人(只因當時莫斯科人口較少)。但根據俄國曆史學家統計,蒙古鐵騎過後,俄國人口下降超過50%。

歐洲騎士聞風喪膽,多瑙河因之哭泣。



2、滅金、西夏和西遼,屠殺人數約4300萬。

因成吉思汗死於西夏人之手,銀川城被攻克後,80多萬人口未有一人存活。

金國境內人口驟減90%以上。

金國完顏族、西夏党項族、西遼契丹族,從此消失。

3、滅宋,屠殺人數約2400萬。

宋朝境內人口下降超過30%。

單單一個四川省,被佔領後遭蒙古鐵騎屠殺人數就超過1000萬,只有4%的居民存活。

河南、河北、山東等省的大部分地區,到明初還是千里無人區。


上下相連


小時候學歷史,喜歡歷史,但是到大了真心再看一遍都不一樣的。

我拿歷史書舉例子,大家都學過的初高中歷史課本,只說說咱們得歷史。

歷史書上講了昭君出塞,講了文成公主,可是一個漢族傳統女孩是怎麼能夠忍受匈奴的原始生活?逐水草而居,以天地為被。可汗死了,要嫁給新的汗,反反覆覆直到死去。文成公主一個生於關中的女孩,怎麼忍受得了高原的氣候,在吐蕃複雜的環境中生存?


歷史書上講了秦始皇統一六國,講了項羽烏江自刎,講了劉邦一統天下,可劉邦只比始皇帝小三歲啊!短短20多年,天下百姓經歷了六國被滅,經歷了天下一統,經歷了各地起義,經歷了楚漢爭霸,來到了漢朝,其中有多少動盪和血腥,怪不得能寫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歷史書上講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南北朝民族大蓉和融合,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元朝滅掉南宋和金,簡簡單單幾句,概括的的可是近2億人的完全消失。



我對歷史充滿敬畏,我沒有經歷過動亂,變革和戰爭,因此我敬畏從這些走出來兵創造歷史的人物,我認為我並沒有資格在歷史長河的一端指點江山。

歷史是血淋淋的,是活生生的,再詳細的史書也沒有記載全部,這只是教科書所寫,那教科書之外呢?

不過幸運的是,我們還在讀我們祖先的歷史。

當巴比倫成為廢墟,印度人一次次被征服,當法老的王朝們衰敗,只有我們一次次浴火重生一次次堅挺的站起來,從古至今,薪火相傳。


歷史區的哈士奇


讀歷史,如果抱著獵奇心態,確實有很多好玩內容,只幾個奇葩皇帝就夠說上幾天幾夜了。還有那麼多香豔刺激的“閨閣故事”,更令人血脈卉張,腎上腺激素飆升。

可是細讀下去,直通人性的時候會發現,歷史裡有太多骯髒血腥醜陋,以及顯現人性光輝的一面。

漢武帝打算立六歲的劉弗陵,卻將其生母斃命。擔心其“帝少母盛,難以鉗制”。

“不食肉糜”的背後,又是多少饑民嗷嗷待哺?

“烏臺詩案”漩渦裡的蘇軾,你只看到大江東去的豪邁,誰又能感受他發配邊地的苦悶。

只說了幾句仗義執言就被斷子絕孫的司馬遷,孤憤化為絕唱《史記》,可是又有多少正義之士淹沒在時間長河?

太敏感的人不建議讀歷史。

那位書寫《南京大屠殺》的華裔美籍女作家自殺身亡,她的經歷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歷史賦予了太多苦難與奮爭。

只有極發達的腦神經,才能承受這份折磨。


私家書評


前幾天一直在思想,文學及文學史的關係,自然也就能延伸至歷史。歷史不忍細讀,這裡面原因很多,我個人以為是有這麼些主要的,文獻專業性的歷史資料,真是值得商榷,很多時候是不如當時留下來的藝術作品;最可信的是出土的文物,相比較而言。

歷史書寫是誰來完成,不難知曉,肯定是史官,也就是說這是人寫的,之所以說文物可信,那是藝術作品,而不是純粹的歷史書寫。人的書寫就難免存在很多主觀性及其他權利利益及很多不純粹的牽扯,對我們後人來說,誰知道當時怎麼樣,只能翻看留下來的記載,這樣的誤區和可信與否是難以查證的。

包括我們現在,這樣的時代將來對我們後人來說,也會載入史冊,後人會談論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切,這一切將會是誰來書寫,當然是贏得勝利和有著巨大優勢的那一方,怎麼寫如何寫得得到這些代表的指示。就像文學史一樣,明知現在很多人根本就不是什麼大家,寫的作品也不是什麼經典,根本與經典沒什麼關聯,但這些人通過一些與文學無關的手段靠外在評獎強行擠進文學史,這樣的文學史汙垢,得上百年的清洗滌盪才能甩出去,真是害人不淺。

名利面前無人能逃脫,不忍細讀很正常,客觀純粹的歷史記載,大概只能等待出土文物的驗證,來一步步摧毀那些真真假假難以說清卻佔據著衡量標準位置且一本正經的大書文獻。文學史如此,歷史等皆是如此,皆是人為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