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怎樣欣賞一幅藝術繪畫?

我是妙女郎


最近剛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先正經答一發,感謝賞閱。

以下正文——————

評價藝術的好壞,創作者是被動的,欣賞者才是主動的。藝術終究是為了共享和傳達而服務的,所有的藝術都得回到欣賞者身上,自娛自樂、自賣自誇總歸是是狹隘、片面的。藝術的好壞不應該由創作者本人說了算,而應該是由足夠多的人欣賞後評價,儘量去除了個體主觀性後綜合而成的。這也是審美去精英化的核心,評分系統的合理存在就是一個實例。

對於欣賞者來說,藝術作品的好壞應該分為兩個角度進行評價。

一個是評價藝術作品的水平,也就是從技術層面偏理性地評價其“傳達方式”。這是基於核心知識體系來評判(對於繪畫就是筆觸、色彩組合、構圖等,對於音樂就是曲式、配器、編排、吐字、換氣、押韻等),已經有了一個總結出來的大致完善的標準,不掌握到一定的水平是絕對不可能在範式上有所革新的,或者說這些創新是不被承認、不能自成一派的(對於繪畫就是哪些顏色搭配在一起就是不搭調的、把構圖的關鍵集中在角落就是不合理的,對於音樂就是相隔幾度音程聽起來就是不和諧的、九和絃就是比七和絃還要不明朗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眾對於這些細節基本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需要受過正規系統的相關教育的專家來評判(在這方面真正的專家並不會出現太大的分歧),這時候大眾就應該去學習專家的意見,進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另一個是評價藝術作品的內涵,也就是從情緒層面偏感性地評價其“傳達內容”。這就沒有統一的標準去評判,也沒有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東西(對於繪畫就是色彩的選擇等,對於音樂就是副歌旋律的走向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審美是一個很私人化的東西,完全基於個人喜好,每個人都能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性格領會作品的情緒渲染和深層意義,說到底就是作品能不能讓自己產生共鳴。這時候專家作為一個個體也是有主觀性的,所以大可不必盲目跟隨專家對於藝術作品的喜好,而應該忠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動與啟發,每個個體的獨立主觀的感受都是有價值的;但是專家卻能夠更接近創作者的創作初衷,這對大眾藝術眼光的鍛鍊是很有借鑑意義的,具體原因會在下文提到。

(這個時候就得說,大家根本沒有必要有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有些居心叵測的人為了提高藝術作品的商業價值,藉機營銷炒作,這就會使得大眾原本的審美一定程度受到外界影響,將個人純粹的審美有意引導為“政治正確”般的從眾審美加以混淆。)

以上兩個部分,即藝術作品的水平與內涵,在很多情況下是相互融合的(比如繪畫中想要表現力強應該用衝突的色彩複雜交織還是相近的色彩大片渲染,音樂中想要表現情緒濃厚應該用真音還是假音),但終究是不可混淆的兩個概念。所有人都有權利表達喜歡與否,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說出作品的水平高低。所以對藝術作品好壞的評判,離不開受過正規藝術教育、藝術品位較高的“專家”對大眾正確的引導作用。所謂藝術領域的專家,應該是一些能通過核心知識體系從作品中分析大眾看不見的水平細節,又能借此比大眾更準確地解讀出創作者的創作初衷的人。好的藝術作品不一定是直觀易懂的,但一定是觸動人心的;專家與大眾的評價不一定是一致的,但專家一定是比較接近創作者的創作初衷的。當專家的意見和大眾的意見不一致時,大眾就應該儘量客觀地分辨專家的評價中有哪些是對於藝術作品水平的判斷、哪些是對於藝術作品內涵的理解,選擇性吸收、揚棄式學習。“作品誕生了,作者死了”,創作者在作品裡留下了一種解答(創作初衷),但作品本身可以有無數種解答。雖然創作者通過作品傳達的內涵是唯一的,但欣賞者給出的理解可以是非常多樣的,甚至可能與創作初衷背道而馳。這就導致很可能同一個作品放在某個時代裡被大眾認為高端,放在另一個時代就完全不同,這完全能夠解釋和接受(不過要明確創作者推進藝術發展的貢獻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而欣賞本身就是為了先給出自己的解答,再讓自己之後每次的解答接近於創作者的解答的概率更大;保留自己的解答,並接受創作者的解答——這就是提高自己的品位的過程。

總而言之,一件藝術作品公認的好的標準在於水平紮實工整或者高端前衛、內涵深刻入骨或者具有新意。前者往往分歧不大,有爭議的往往在後者。隨著審美去精英化的趨勢、大眾藝術品位的提高,相信對於藝術作品的好壞的爭論會平息很多,這是大家樂意看見的。


StarryNight工作室


內行人欣賞畫、欣賞畫的藝術性。普通人欣賞畫、通常只有好看與不好看的感覺。

有的畫、在普通人眼中的感覺只是一般般、萬萬沒想到在普通人眼中“一般般”的畫、也有可能是價值幾百萬上千萬的名畫、這就是內行人和普通人欣賞畫的區別。

(油畫欣賞)






小芳雜談


普通人只不過指代不是從事藝術類工作的人!

想要欣賞一副藝術繪畫,我覺得最起碼要有一些基礎的美術知識,不然一些專業術語都看不明白,又談何欣賞?或者讓你講解一幅畫,你又如何講解?

除了美術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咱們舉個例子,就說大名鼎鼎的達芬奇的《麗達與天鵝》!

《麗達與天鵝》達芬奇一生最鍾愛作品,自行百度!

這時候問題來了,你就算講解了這幅畫的構圖和配色,但是別人問你這幅畫畫的是什麼內容?出自哪裡。。。你不知道。。。這就非常尷尬了。。。

我們這裡就不說那些專業的美術術語了!不然一個一個解釋起來內容太多!技術性的文章我已經寫煩了,今天就偷個懶!😂😂😂

除了這些寫實的油畫,還有一些比較抽象的油畫。。。這個就更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化和美術基礎了。。。不然真的理解不了。。。

比如說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描繪的是什麼內容?

再比如畢加索《哭泣的女人》▼


這個好理解!


萬物皆明


繪畫,視覺藝術。當然是以看為主,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藝術家。普通人欣賞繪畫作品主要看“畫的什麼”,其次是畫的“是否逼真”,在畫作中看風景,在畫作中看人物,在畫作中找故事。這是大部分普通人欣賞繪畫藝術的方式,其實也沒什對與不對,看,本身就是視覺第一感觀,也是最直接最簡單的,普通人再往深裡看也就是看色彩的真實程度,人物、景物線條結構描摹的準確度與精細程度。



繪畫藝術的本身就是由色彩、結構、線條、光影等要素組成的視覺藝術,畫作內容的視覺衝擊性、藝術感染力讓觀者在精神上達到一定程度的興奮愉悅的感覺。從不同的繪畫技法,不同的表現風格來描繪自然、人文、社會。


欣賞繪畫藝術基本常識就是人物、景物是否逼真傳神。再就是藝術家眼睛裡的色彩是有情感的,色彩也是內在精神思想的表達方式之一,景物人物的神態、光影色調也是藝術家在表現自我,也是精神思想上的一種渲洩。不同的畫作,不同的表現手法,顯現出不同的思想與情感。由於地域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的不同,畫作所表現的是俱有地域宗教文化的特徵,觀者要欣賞類似畫作,就需要了解學習認識地域民族特徵的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


靜坐竹林看雨聽風


最簡單來說就是:表現形式、時代關聯、藝術家背景。

我用我喜愛的比利時畫家勃魯蓋爾(下面多圖預警)來舉例,他的畫,無需背景,你都很容易一眼愛上。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老彼得·勃魯蓋爾(布魯蓋爾,約1525年-1569年9月9日) 是我第二個喜歡上的藝術家。

無須見真跡,早年我隔空迷上了 The Hunters in the Snow 雪中獵人 那一片綠與白。

The Hunters in the Snow

1565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喜歡一個人,可以不需要理由。喜歡他的外表,不代表他才華會輸。對 Bruegel 就是這種感情。一直不敢寫他,是覺得大家更想看他畫中的隱喻、諷刺,又或者是對農民的描繪。然而我從來都不是!細節+顏色就是全部!

冷靜,好好回答:為什麼偏偏是他?


挑重點,三個賞析角度:表現形式、時代關聯、藝術家背景形式還是最重要的。首先是構圖的高超。他的畫信息量巨大,卻仍美不勝收。這是西方為中國畫提出一詞:散點透視,來對應他們的焦點透視——簡單來說就是透視點隨著觀看者的視點移動。《清明上河圖》和《千里江山圖》就是典型的散點透視神作。Bruegel 大概是西方散點透視玩得最溜的一位,只有他前輩

博斯 Bosch 和他有一拼。


然後,顏色是宇宙的語言,最讓人一見鍾情的。Bruegel的畫屬於風俗畫,內容還都都是畫的鄉下、工地(巴別塔這爛尾樓),然而畫面卻乾淨耐看,這是配色高明之處。爛尾樓的粉系配色高級如莫蘭迪;雪地用的綠中帶藍——馬爾斯綠(Marrs Green)是2017年全世界最受歡迎顏色(來自英國紙業 G·F·Smith);田野中黃色的運用,絲毫不輸後來兩位低地大咖維米爾和梵高。


The Harvesters

1565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時代關聯:Bruegel 經歷西班牙哈布斯王朝開始統治尼德蘭的時代,國王腓力二世對異端和反抗實行血腥鎮壓。Bruegel對此不爽,借畫針砭時弊,以致他自己和家人修改燒掉了不少題材過於敏感的畫。目前他傳世作品不過40多件

例如以下這幅,就是借聖經故事——希律王害怕耶穌出生,下令屠殺全城嬰兒的故事——來諷刺當時處死超過8000人的、主管尼德蘭的血腥劊子手阿爾瓦公爵。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c. 1565–1567

British Royal Collection


藝術家背景:布拉班特公國人,出生於鄰近佈雷達(Breda)的布羅赫爾(Broghel),但不確定所指的是拉丁語中位於荷蘭的佈雷達,或指比利時的佈雷(Bree)。三代畫家的第一代。娶了繪畫老師的女兒,有個史傳又兇又會畫畫的丈母孃。早死,兒子們是丈母孃培養的。生日不詳,星座不詳。我私以為,他人一定很好玩,大概是射手座 AB 型?耶!分析完了,可以好好看畫了:


強行分類:細節故事、風景組畫、尋找主角、不忍細看


一幅畫就是一個,不,好多個故事

幸運的是,我的第一幅 Bruegel 朝聖,正是他的代表作 —— 巴別塔 Tower of Babel。不過,這作品原來有一大一小兩幅,我在鹿特丹看到的是小的,名氣略輸——區別在於,小的塔完成度更高

The (Little) Tower of Babel,

c. 1563,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

我竟然更喜歡小的,陰天、封閉,這個塔有著魔幻現實的吸引力,我彷彿走進其中,穿梭到和猶如愛丁堡斜坡一樣的密封世界。

大的巴別塔

,則是世紀著名爛尾樓。記得上次寫博斯《人間樂園》掃描版是 220MB 因而細節驚人嗎?這幅贏了,原畫是230MB。

The (big) Tower of Babel

1563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那就放大看吧,每一處細節都精緻,每一個人都有戲,水面和遠山讓人想起中國山水畫。有趣度和悲壯度完全不輸這個聖經故事本身。於是,這幅畫等同很多人心中的巴別塔。

推薦去下載這 230 MB 原圖慢慢數人頭,比現場體驗還好玩:共1400個人,睡不著的時候試試?還可以試試在《尼德蘭箴言》找到100句尼德蘭諺語。即使不懂梗,只憑畫面和個人表情便覺得耐人尋味——中間那頭好慘的肥豬是要幹嘛?不得不服 Bruegel 的敘事力。

Netherlandish Proverbs

1559

Gemäldegalerie, Berlin

因而這知識點完全不沉悶,隨便一截:

一切取決與掉落的紙牌: 碰運氣 世界完全顛倒了過來: 一切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在窩裡留一個蛋: 總是有一些儲備 向世界拉屎:鄙視一切 互相牽著鼻子:互相愚弄 模板已經鑄好:木已成舟 傻瓜總是拿好牌: 好運比智慧更重要 從指間看過去: 成為寬容的人

不好意思,隨便一截也亮瞎眼,這 Bruegel 怎麼和 Bosch 一樣,那麼喜歡屁屁(嗯?為什麼我又會截到呢?):

他們都在一個洞里拉屎:他們達成一致從牛身上掉到驢身上:跌入低谷用門擦屁股:掉以輕心 肩扛著重擔四處走:想象的東西比他們現在有的更糟懸在水溝上的廁所: 很明顯

不懂荷蘭梗?這想法激發香港插畫家阿塗,以100個粵語諺語集於一圖,創作了《大粵港諺語》。至少會廣東話的可以玩一遍了。

與食&鬼相關的梗是最好笑的,例如屋頂上那隻可愛的鬼在被“呃鬼食豆腐”。還有下面這一席,真是笑到我撲街。

小時候很喜歡的漫畫家朱森林《大大可笑糖》也有這種奇效。

被拆分的六季風景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雪中獵人是 Bruegel 月令圖組畫的其中一張。因為它們散落在世界各地。以兩個月而非四季為單位,Bruegel 描繪了鄉間的絕美風土和人情。故事簡單許多,就是看天吃飯,農夫們快樂地回家葛優癱。

6、7月

The Hay Harvest

1565

National Museum ,Prague

8、9月

The Harvesters

1565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10、11月

The Return of the Herd

1565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1、2月

The Hunters in the Snow

1565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2、3月

The Gloomy Day

1565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可惜,春天的那一幅再也找不回來了。

喂,主角去哪了

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c. 1558

Royal Museums of Fine Arts of Belgium

此畫名為《伊卡洛斯的墮落風景》,請努力地尋找我們的主角。

下面這幅《受難之路》。一眼看到右下角聖母在哭,是不是耶穌已經?

慢著,畫面中間好像有什麼?

相信自由的 Bruegel 不介意我這樣詮釋:無論主角光環多耀眼,有些人就是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你王者,我Splatoon;你吃雞,我煮糊,why not?

The Procession to Calvary

1564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這幅畫在2013年還被拍成了電影 The Mill and the Cross,又一高度還原神作!

我來劇透一把,這個是故事的開頭,不是結尾:

真相殘酷物語

和 Bosch 一樣,Bruegel 很多畫,不放大看會比較好。

The Triumph of Death (c. 1562), Museo del Prado,

上面這幅《死神的凱旋》

和博斯的《人間樂園》呆在普拉多博物館的同一個室。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c. 1565–1567

British Royal Collection

《屠殺無辜》的故事和隱喻我們前面提到過。這畫本身極美,然而細看都是各種可憐動物被處死。

更甚,這只是閹割版,兒子小勃魯蓋爾畫過一個原版,真的在殺男嬰(這故事放這幾天看,有點可怕了)。

The Peasant Wedding

1567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上課本的這一幅《農民的婚禮》,新郎在哪?新娘表情為什麼這麼傻?

知道真相,真的是好事嗎?難怪那麼多人,寧願膚淺愛著。

Winter Landscape with (Skaters and) a Bird Trap

1565

collection of Dr. F. Delporte

多想回到初次見面,清清爽爽,我們互有好感。


onedaystand悟空第二答,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sprachel。


spRachel寫1daystand


首先,人們對普通人在欣賞藝術繪畫作品時可能有個誤區,就是會有人說普通人看不懂藝術繪畫,好像只有能看懂的人才能去欣賞藝術繪畫,這是嚴重錯誤的,實際上,普通人看藝術繪畫是一種審美過程,就是單純的欣賞,不需要懂,也不需要研究這些藝術繪畫,在藝術繪畫面前,視覺感受是最重要的,就是藝術繪畫能不能讓普通人欣賞完以後,有一種視覺享受的過程,以及對這些藝術繪畫的不同感受。

其次就是,普通人對藝術繪畫的理解和感受會受到自身的興趣,職業,文化水平和文化修養等不同因素的制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異導致其對藝術繪畫欣賞的感受千差萬別。所以,普通人去欣賞一幅藝術繪畫就要扔掉內心那些不必要的負擔,像什麼不懂藝術了,沒有藝術細胞了,完全拋棄。應該真誠的,自然的去感受藝術繪畫作品帶給你的視覺享受,記住,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從來不是讓你去懂,而是讓你去感知,去體會的一個過程。


bobo手繪插畫




首先,同樣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欣賞角度,那麼這幅作品傳遞的情緒和能量也會變化;不同性格的人接收到的情緒和能量也不盡相同。。打個比方,我擅長寫實一些的繪畫,無論油畫素描還是國畫,而我一個同事則非常喜歡大筆一揮,她說潑墨般的創作過程能讓她無比痛快。想想,做畫的人亦有不同,何況觀畫的。

下面回答問題。繪畫從構思到創作到展現在觀者面前,所有過程的總和都是感性居多,其中關於繪畫技巧、畫面語言、歷史背景等理性成分佔比其實很少。既然如此感性,就不得不說一下感性的特點,感性的特徵就是激發聯想和想象,你看到的未必完全是畫家想要表達的,因為你的想象和聯想來源於你的認知積累和情感經歷,而那些優秀的作品,大都是因為它要表達的與大眾接收的共通點有很大一部分重合。我們小學都學過《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列賓作為現實主義畫家,他的作品背後都有很強的歷史烘托,而那篇課文的學習某種意義上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它的文字引導像說明書一樣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峽谷。試想,假如我們不需要文章的引導,僅僅觀察畫面,動情的部分也一樣會流露出來,因為苦難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至於什麼沙皇俄國昏暗,勞苦大眾潦倒等等宏觀背景,只是畫面的反應,不是畫面的表達。

上面說的是情感表達,接下來說一說情緒傳遞,某天與朋友在本市等公交,公交站臺有巨幅廣告,上面是某當代畫家的萬馬奔騰,潑墨國畫。朋友對畫畫不懂,他又知道我常常畫畫,於是讓我表達我的感受和看法,我又問他,“你覺得呢”,他說初看很震撼,看久了會無聊。他不懂這是國畫的哪種技法、哪種用筆、哪種用墨、哪種章法,我也不告訴他構圖是否飽滿落款是否有點睛的作用,總之,從震撼到無聊他總共用了三分鐘。

綜上,你的情感被觸動,不是因為你心靈脆弱或者心存大愛,而是畫家懂,且畫面中那點觸動你的部分與畫家有重合;你的情緒有波動,不是因為你喜怒無常,而是因為你在看畫,畫也在看你,情緒波動週期長波動幅度大,說明你想起的事物多了,反之,則表明該作品沒有刺激到你去聯想,所以無聊很正常。懂點歷史,懂點美學,懂點繪畫知識,對於欣賞作品當然有幫助,但是空白一片也很好,那樣的被觸動是最純粹的。


薩維爾巷28號


普通人在保持了對欣賞繪畫作品穩定注意的情況下,獲得了繪畫藝術的感受。繪畫作品在普通人的視覺中沉浸於作品藝術殿堂中,藝術感受力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況下獲得的,往往能觸及到繪畫作品形象最富有獨創性,最具有感染力,使普通人回味作品中反覆揣摩,深入領會繪畫作品佳妙之處的先導。普通人欣賞繪畫作品剛開始的感覺,表現為一種稍縱即逝和朦朧模糊壯態,有待於普通人審美視覺迅速準確捕捉,並將其轉化為精確明晰的藝術享受。





黃智637






尤其是這樣的抽象繪畫。我記得貌似彷彿好像是慄憲庭先生說過這樣的話,“普通人去欣賞一張抽象畫,只管把它當做是一塊花布,就能判斷它是否好看了。”所以說沒這麼複雜,用直觀感受去判斷即可。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想深入理解一張大畫家的作品,只靠直覺判斷是不夠的,對美術史的瞭解就非常有必要。美術史是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的融合濃縮,一個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況很能反應這個社會的精神狀態和需要。中西方皆如此,不同的社會背景產生截然不同的藝術。瞭解了美術史,能幫助理解一張經典作品的來龍去脈,作品跟前輩後輩之間的關係,很多“看不懂”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雕刻時光0003


其實,對美的欣賞,每個人都不一樣,對作者思想境界的理解也是因人而異。最好能夠動手去畫,多看,多交流,自然就有自己的見解了,別人告訴你的方法就像盲人捫火,就好比別人告訴你的世界觀怎麼能成為你的世界觀呢,你說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