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子女的老人會嚴重偏心其中一個孩子,為什麼被偏愛的那個孩子卻往往討厭老人?


我公公特別偏心侄女。每次有點好吃的都要留給她,下大雨,不顧自己一大把年紀了也要去接送。很小就給她買了手機,自己還用著很破的二手手機。



什麼事都順著她,十七歲來大姨媽褲子都是喊我婆婆洗,什麼事都不讓她做。結果侄女特煩公公,給她爺爺說將來等你老了就送你去養老院,千萬別在我眼前晃。

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於被偏愛的孩子來說,一方面長期對她好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感恩之心。只會看到父母長輩對她的不好。視她如珠如寶,平時都順著,那一點點不順心和管教就特別不入耳,特別招人嫌,特別受不了。


另一方面,事事包辦代替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會讓孩子產生無力感和無價值感。很多被偏愛、溺愛的孩子都是窩裡橫,就是因為在外面不行的緣故。

最後,被偏愛的孩子覺得自己比其他兄弟姐妹了不起。和兄弟姐妹關係不好。反過來又因為被偏愛被兄弟姐妹孤立。所以會有一種無可名狀的憤怒。

其實被偏愛是一種被控制,被父母破壞了界限。自己的事情不能決定和做。所以那種憤怒會造成他對父母不滿,對父母不好。


亦君說書


先說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個村子裡住在一戶人家,因為重男輕女,生了三個後,又生了一個兒子。父母對兒子特別嬌慣,不讓三個姐姐上學,讓他們打工養著弟弟上學,弟弟考上大學,一位姐姐要給弟弟五千元,不給斷絕來往。

有一個姐姐家裡很窮,為了不讓村裡的人說不孝,借錢給了弟弟五千元。弟弟結婚又讓姐姐們出錢給弟弟買樓,姐姐們又每人出了一萬,並且把老房賣了,搭了一個草房住,錢都給兒子買了樓。

兒子搬進樓房,父母也老了,要去兒子家養老,兒子推出家門,還是三個女兒養著老人,老人還不後悔,女兒們給的錢捨不得花,帶給兒子。

這是什麼原因讓老人如此偏心呢?古代有一個解釋,是欠兒子的。

我認為與付出有關,付出的越多,就偏愛,相反得到的越多越是討厭。

這是人的天性使然,不只是父母對子女這樣,愛情也是這樣,你越是愛他(她),愛的特別多,就越會失去他(她),他(她)越討厭你,想辦法離開你。

距離產生美,保持一定的距離,關係越牢固。老人對待孩子,儘量要一碗水端平。

我也不知道說的對錯,僅供參考,抱歉。


豬媽看世界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一對父母生出多子女,幾乎沒有可能“一碗水端平”。

為什麼?人性使然。

先說第一個原因。同一對父母的不同子女,儘管都是父精母血,各有一半父母基因,但基因組合就可能千姿百態,五花八門。

這麼說吧,同一對父母可能生出各不相同的數十億個孩子,這數十億鐘不同的組合中,難免有些孩子在父母器重的特質上像父母,或者正好不像父母,這勢必影響父母對孩子的親疏。一般來說,父母更容易也更可能偏愛在器重特質上像自己的孩子,同時,幾個孩子幾乎沒有可能恰好在器重特質上同等程度地像父母。

再說第二個原因,親子關係與其它人際關係一樣,都是雙方互動影響乃至決定親疏。例如,哪怕是嬰兒,天性鬧夜的嬰兒相比於安靜的嬰兒就更可能不受父母待見。有過育兒經驗的媽媽就知道其中的甘苦。更何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敏感而計較的孩子,相比樸實溫順的孩子更可能讓父母感到不悅和苦惱。

甚至,即使父母努力一碗水端平了,有些孩子仍然會覺得父母偏愛其他兄弟姊妹,這種個性化的主觀感受還真不是靠講道理說得清楚的。好了,接著說為什麼被偏愛的孩子反而顯得對父母的怨懟更多。這裡麵包含了兩個主要的心理學效應。

一是被偏愛的孩子,因為長期被偏愛他們就對父母偶爾的疏忽更敏感,這在心理學裡被稱為感知顯著性。道理其實很簡單,天天對你好,偶爾一天對你不好,你就記得對你不好的那一天;反之,天天對你不好,偶爾一天對你好,你也能記得對你好的那一天。

再加上長期被偏愛受寵溺,難免恃寵生嬌,表達怨懟起來也就沒遮沒攔。相對地,那些覺得自己不被父母偏愛的孩子,即使有怨懟更可能腹誹而不輕易流露出來。這樣就產生第二個心理學效應,父母對自己偏愛的孩子的怨懟更敏感,感受也更強烈。當然,也不僅僅如此,有時候父母所謂的偏愛也許只是對愛哭的孩子更多關注,讓其他孩子難免覺得愛哭的孩子有糖吃。

至於有些父母重男輕女,對兒子寵溺,對女兒苛刻,這就不僅僅是偏愛,而是性別歧視,這樣的父母根本就是混賬,


唐映紅


這個問題我體會最深的就是我大伯,我到大伯有六個子女,三個兒子,三個女兒,真的是含辛茹苦才把六個子女拉扯養大。在農村嫁出的女兒對老人沒有贍養義務,所謂養兒防老,養老責任全靠兒子。

三個兒子中,大伯他老人家最疼愛的就是大兒子,對他可是各種偏心。把家產分成了三份,他要讓大兒子先選好,二兒子和三兒子再抓鬮。平時自己有什麼好東西,也是偷偷的給大兒子。大伯的這種偏心,常常惹得其他兩個兒子各種不滿。



可是當大伯沒有收入來源以後,需要大家來均攤贍養責任時,大兒子可是各種藉口,不但不盡孝,還要找各種理由與大伯吵架。總是說大伯這樣對不住她,那樣對不住他,弄得好像大伯一輩子都欠他一樣,常常把他老人家氣的喘不過氣兒來。並且還找各種理由說三兄弟中,這個在這方面又比他得便宜,那個在那方面也比他賺錢,反正就是不盡孝。另外兩個兒子拿他無奈,只好兩人承擔贍養責任。



可是大伯明明對大兒子如此好,可大兒子卻是如此感覺不到呢?並且還要恩將仇報,不盡贍養義務。

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是大伯總是無條件的對大兒子好,這樣的好讓大兒子根本沒有感覺到是父愛。而是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是作為父母應該對自己這樣的,不需要回報。這樣就造就了大兒子一種慣式的思維心理,父母對自己的愛是不需要回報的,自己只負責接受、享受就行。同時也就塑造了大兒子沒有擔當的性格。



在大伯這個家庭中,與其說是大哥沒有孝心,不知回報。不如說是大伯了沒有原則的溺愛害了自己,也害了大兒子。

所以不光是對兒子,我們對任何人的愛,都要讓對方感知到那是我們的付出,是絕對不能白白索取的,要不然對方就會成為白眼狼。


歡農


我姥姥七個兒女,兩個兒子五個女兒,最偏的是老大,就是我大舅。可是就屬我大舅最不孝順了,這是我姥姥親口說的。可是二老至今九十多了,還是挺偏愛大舅。大舅對二老有一點點好,比如過中秋節送了一碗水餃過去,就非常感激。

我理解的是父母太偏愛的孩子,孩子把父母所有的付出都當成理所當然,不懂珍惜、不懂感恩,反而覺不出好了,反而覺得父母給的還不夠。而且親子之間沒有界限,更不談什麼尊重不尊重的,而且父母一旦老了,被偏愛的孩子還覺得老人不中用,更嫌棄老人了。

所以身為父母的一定不要溺愛孩子,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而且偏愛某一個孩子也是對其他孩子不公平。當然老一輩的受老思想侷限,還能夠理解。就像我姥姥姥爺從沒上過學,更談不上什麼教育了。作為現代父母一定要好好思考如何正確愛孩子,揚長避短,和孩子一起努力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天使寶貝成長記


老人偏心的問題幾乎在每個多孩家庭都會出現,也許有人會覺得我的說法過於絕對,但是我覺得說偏心的問題至少會出現在百分之90以上的多孩家庭中。

有句話說的好“偏兒不得記”,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寵溺的結果。從小就被寵溺的結果就是恃寵而驕,不懂感恩,他永遠認為你為他的付出是應該應分的,一旦你不能為他付出了,他從你身上得不到想得到了,他就會拋棄你了。

我們家有5個兄弟姊們,我小時候也曾經因為媽媽重男輕女而跟媽媽生氣過,但是我們家還有一點跟有些偏心的家庭不同,因為我的爸爸及其偏心我這個小女兒,所以我還是比較平衡的,媽媽病重的時候一直是我在伺候,現在爸爸歲數大了也是有什麼事情都找我。

我有個朋友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她的媽媽非常偏愛姐姐,平時在家裡她的姐姐也是趾高氣揚,跟她說話都是使喚性質的,她媽媽想罵她就罵她都不管有沒有外人在場,後來她的姐姐去了外地,媽媽就留下來由我這個朋友一個人照顧,但是還是得不到好兒,整天的捱罵,平時總給媽媽買這買那的,她媽媽一句好話都沒說過,反而她姐姐一年到頭可能只買過一件衣服,她都會穿出去到處顯擺說大姑娘怎麼孝順,大老遠的給郵衣服。給我這個朋友氣的總是哭。最後她一直伺候到媽媽病重去世,直到媽媽去世第二天她的姐姐才回來。回來以後拿出來個遺囑,她媽媽的房子留給了她姐姐。朋友每次跟我聊天說起這件事都是非常的難過,說不是為了房子,而是覺得太不公平,覺得自己活的太憋屈,可是又沒有辦法,後來她跟姐姐都不來往了。

父母偏心造成的惡果不僅僅給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自己老了的時候贍養問題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還有就是各個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也很有可能因此而分崩離析。


絮絮又叨叨


這個問題最適合套用在我婆婆的孃家,給你們簡單介紹一下,婆婆排行老二,上面一個哥哥三個弟弟,是家中獨女,也是長姐如母的身份。我婆婆為了孃家吃了很多苦頭,其中包括被她爹賣出去給老大換媳婦,萬幸我公公對她很好,倒也不是個悲劇,但我婆婆從小就被灌輸要扶持孃家撫養弟弟的思想,即使結了婚有了孩子,還是以孃家為重,甚至遇到單選題,她會先放下自己的孩子去顧弟弟。可惜這幾個弟弟都不孝順。

我姥姥姥爺這幾個孩子中呢,最偏愛的是我小舅舅,這個小舅舅比我婆婆小了十八歲,我婆婆待這個小兄弟簡直比自己的兒子還親,還盡職,姥姥姥爺也非常滿意婆婆長成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女兒,一家人都沉浸在這畸形的親情關係不可自拔,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有多自私你們可想而知。

婆婆頓然悔悟是在去年,姥爺被查出了胃癌,因為老人偏愛小兒子,就把積蓄都放在了小兒子手裡,小兒子把自己父親送到醫院打電話通知了婆婆就揚長而去。婆婆給姥爺掏了住院費並在眼前細心伺候,但我這個姥爺並不是省油燈,因為看不到他心愛的小兒子,遷怒於婆婆,把她折騰的心力俱疲,堅持了一個月,婆婆終於撐不住了,把姥爺接回了孃家照顧,期間這位小兒子一直以忙於工作拒絕探望。

姥爺回家的日子正逢地裡的花生好收穫了,婆婆就開始沒白沒黑的幹活,白天照顧好了姥爺,晚上趁著月光拼命地收地裡的花生,姥爺家的五畝花生就是婆婆這麼一顆一顆摔出來的,可悲的是婆婆前腳摔出花生,後腳她的小兄弟就拉出去賣了,錢都裝進自己口袋裡了。

婆婆生日,老公開車去外婆家接她回來過生日,看到自己媽媽蓬頭汙面一臉憔悴心疼不已,不想讓她去了,婆婆說你們不幫我就不要攔我,一頓飯沒吃好,小舅舅就過來接了婆婆回去幹活。後來沒幾日,婆婆一把年紀太過勞累犯了腦血栓,住院第三天,小舅舅到醫院看了婆婆一眼撂下一句原來你是真的病了就離去了,留下婆婆心碎不已

婆婆住院期間,姥爺去世了,受了幾重打擊婆婆終於清醒了,剛剛出院小舅舅就迫不及待想把老母親推給婆婆養,婆婆噙著淚說,我老了,已經自顧不暇,你們應該擔起自己的擔子了。

雖然有點跑題,但婆婆的家庭應該符合這個題目的,這種溺愛中生長的嬌兒,像吸血鬼似得拼命索取別人為他付出,久而久之,就成了冠冕堂皇,天經地義,這樣的孩子對愈來愈老,愈來愈需要人照顧的父母自然是厭惡的,這也算是人性的喪失,道德的淪陷吧




金科23


現實生活中還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越是偏向的那個孩子越不孝順,但做父母的依然甘願“偏向”那個。這從常理上和情理上已經講不通了,只能從“佛理上”找答案。

據說,父母偏愛的那個孩子是前世的債主,今生就是來討債的,父母只有竭盡所能還債才能過得心安理得些。

這些孩子往往很有討父母歡心的手段,或聰明伶俐學習優秀,或乖巧懂事善解人意,或孱弱溫柔惹人憐愛。




但這些所謂的討喜技巧無一不是本著榨乾父母的血汗來的。

等他們成家立業,自己討的債也就差不多了,父母已經沒有多少剩餘價值可利用,他們也就不再費心取悅“債權人”,而是帳清人離遠。



那些不討喜卻孝順的孩子今生是來報恩的,父母在前世就是自己的恩人,自己來報恩怎能計較父母的愛多與愛少呢?



佛家論: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人各有命數因果,需要各自修行,不攀比不嗔怨。潛心修行自成善果。


情感導航儀


凡是生在多子女家庭裡的人,基本上都沒見過一碗水端平的,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絕大多數父母喜歡那種會撒嬌會說話會討巧的孩子,如果有些個孩子只埋頭幹活,貼心話都說不了兩句的,自然不討父母喜歡,從電視劇到現實,這種家庭並不少,有調查表明,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表示:在自己內心深處是會偏愛某一個孩子的。

像圈圈爸爸家,奶奶一共生了6個,爺爺奶奶就偏愛老四,做生意給錢,都賠了繼續給,生孩子給帶,我二叔、爸爸離得近,照顧兩個老人十多年從沒怨言,爺爺奶奶什麼都沒說過,就這兩年四叔偶爾回去看看,給倆老的吹吹牛畫畫大餅,老人誇得跟花兒一樣。

然而,被偏愛的大多都有恃無恐,已經從小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父母給了99%還不夠,最好把其他兄弟姐妹也一塊兒幹掉,他們別想從父母那裡得到一分家產,全是我的!然而父母沒按他的想法來做,轉過頭來反而會憎恨父母,這就是俗話說的“白眼兒狼”,貪心不足蛇吞象!

所以,經常會在網上看到那種新聞,一對夫妻生育多個子女卻沒有子女贍養,究其原因是因為兩個老的一直偏心一個孩子,導致其他孩子心理不滿,不願意承擔贍養義務,而被偏心的那個孩子也不願意承擔贍養義務!


甜甜圈伐木累


這的確是很常見的事情,被偏愛的孩子往往最沒有孝心,為什麼呢?我先來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甲和乙是同學,他們每天下午都會分到一個雞蛋一個水果,但甲不喜歡雞蛋,乙喜歡吃,於是甲每天都會把自己的雞蛋給了乙,日復一日,乙早已習慣了每天都會拿到甲的雞蛋。直到有一天,甲把雞蛋給了丙,乙沒有拿到甲的雞蛋,非常生氣的對甲說:你怎麼能把我的雞蛋給了別人?

故事中的乙一直得到甲的特別關照,剛開始時也許他會感激,但當這種關照成為日常時,乙就漸漸覺得理所當然,甚至在甲把這種關照給了別人時惱怒不已,他每天接受甲給的雞蛋,卻從沒想過自己也可以回報一下甲,比如把自己的水果給甲吃,只因為乙習慣了甲的這種無條件的付出,從不曾想到過回報。


同理,也可以用在父母與子女身上,父母對子女向來是無條件付出,可越是得到偏愛和孩子通常卻越不孝順,原因除了以上故事的道理外,還有很多因素:

1、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不可能完全兼顧到每一個孩子,所以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早早就學會了爭寵,誰得到了父母的偏愛,就等於能得到更好的條件,父母總是願意為偏愛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們都會做出各種表現,在這過程中他們已過早地懂得了社會弱內強食的道理,情感比較淡漠。

2、能在眾多子女中成為父母最偏愛的一個孩子,一般都是比較聰明的,這個孩子從小就會察顏觀色,能在生活上迎合父母的心意,在父母的角度看總覺得這孩子特別貼心懂事。然而,過於迎合別人,這個孩子往往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單純,父母在他眼中不是生養他的恩人,而僅僅是供他穿食住行的人,父母在他眼中的價值也會隨著年齡增大而消失,當他覺得父母已經老了,就再也沒有價值了,也就變得討厭了。

3、被父母偏愛的孩子,從小必然能比其他子女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穿的也許是最好的,吃的也許是最精的,願望也是最容易被達成的,從而讓這個孩子從小就在兄弟姐妹間有種優越感,其他子女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的,他輕易就能得到,長久下去他就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卻忘記了自己也應該為父母做點什麼。

4、父母偏愛的孩子一般在家中很受保護,家務活不用做,飯不用幫忙做,衣服不用自己洗,從小就養尊處優的,沒有想要改變命運的思想,從小就不會好好讀書,學業上沒有出色,找不到好工作,也沒有毅力自己出去闖,這時候卻反而會怨恨父母,為什麼從小不把他培養好,或者沒能為他提供更好的條件。

5、被偏愛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在父母的保護之下成長,沒有獨自去承擔過什麼事情,當父母老了,需要被人照顧時,他卻發現父母已經成為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他不願意擔這個責任,父母在他眼中開始變得討厭。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那是因為孩子早早了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也理解父母的不易,原意從小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壓力。而太受保護的孩子,卻往往不懂得感恩與回報,因為父母給他的總是最好的,他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不能體會父母的苦心,認為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

所以作為父母,對於家中的孩子要從小教育,能幫忙時就讓孩子多幫忙,不要讓孩子養成嬌生慣養的習慣。如果家中有多個孩子,就要儘量做到公平,不管偏心哪一個,對孩子們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