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用著用著,菩薩送著”是什麼意思?錢是越用越多嗎?

農人小助手


農村老人常說“用著用著,菩薩送著”是什麼意思?錢是越用越多嗎?民間有恨得老話俗語其實說的都富有一定的哲理,有時候還真的不單單是指字面上的意思那麼簡單,在很多時候要仔細揣摩才能曉得其中之意,其實這句老話全稱叫做“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猛一聽這不是和我們勤儉持家背道而馳麼,其實意思不是這樣的。



“省著,省著,窟窿等著”這裡指的當然不是所謂的“省”,雖然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光榮傳統,但在生活之中很多需要該花錢的時候,是必須要花的,很多時候用錢的地方是不能夠省,被譽為越省越窮,像我們的衣食住行,首選吃飯雖然不要求很高,但起碼要吃飽,沒有健康強壯的身體談何出去賺錢,衣服乾乾淨淨該穿還是要穿的,整天邋里邋遢,是不會有很好的作為,也會受到別人的排擠,沒有好的收入,自然是窟窿越來越大。


“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裡指的當然也不是大手大腳,無節制的花銷,而且對於生活之中的花費,要精打細算,對於應該花費的必須要花,決計不能省,對於日常開支,和朋友一起吃飯等等,千萬不能過於吝嗇,該花錢時候必須花,只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才能使得工作和事業都有很好的作為,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和菩薩送著是一樣的,只有對於生活之中,不苛刻自己,在和親朋好友交往之中,不過與“省”,才會財源不斷。

對於這句老話俗語,其實跟另外一句俗語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叫做“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就會窮”,居家過日子,對於日常消費開支,雖然不能苛刻自己,但也要在自己經濟力量前提下,對於一些花銷做一些預判,財富才能有很大的積累,對於這句老話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農村老人常說,“用著用著,菩薩送著”是什麼意思?錢是越用越多嗎?

沒錯!這句話與錢有關係,說的就是錢財之事,花了還會來!前面還有一句“省著省著,窟窿等著”,說的都是錢不應該死守著不花!猶如家鄉老人們嘴裡還唸叨的“活來活走的,不能死守的”一樣!說白了,這是一種從古到今有識之士的生財理念。這裡的“菩薩”,指的就是一種投資理財規律。



這句話貌似跟我們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相悖,而其實並不矛盾!

這句“用著用著,菩薩送著”的老話,所倡導的並不是無度浪費,而是“捨得”,佛教講有舍才有得!有投入才有產出!有投入才有回報。生活中有些人掙點兒錢就趕緊存到銀行裡,結果那點兒利息根本趕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特別是房價,你要拿出錢來再湊點,買就買了!但如果等存夠了錢再買房,你的存錢速度永遠都趕不上房價上漲!而投資買房的人,即使貸款也早還了!



不僅僅在投資上,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有在健康和飲食、交通、服飾等方面的投資也是這麼個道理。如果一個人太過吝嗇,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捨不得花,攢下的錢都不夠生病!比方前幾年在鄉鎮上班的人,有的早早買了汽車,兩條腿得關節炎的就很少,而那些捨不得投資的人,還是騎個摩托車上班,結果得肩和腿關節炎的很多很多!還沒到退休年齡就到醫院做手術啦。而那些買了汽車的人,即使借了點債,也早已還完了!還落了一個好身體!

所以,“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句老話帶給人們深深的思考。人生在世,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財觀念,才能以少掙多!否則你辛辛苦苦攢點錢,卻被物價和健康虹吸走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諸如80後90後要注意啦,你們千萬不要以為這句話就是倡導人們要捨得花錢。該花的花,不該花的不能亂花!父母的錢不是颳風逮來的,該有點兒積蓄,還得有點兒積蓄,否則他們年老的時候,拿什麼去養老?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在健康上面投資,在看中的理財項目上投資,這才是正確的,用著用著,越花越合算!花了的錢,“菩薩”都會百倍送還給你們的,錢真的能越用越多!

你認為呢?


村姑說村事


俗語的意思是說: 越省越窮,越用越有。亦即佛門所講: 捨得捨得,越舍越得。俗語的境界要比佛門捨得二字差很多,佛門講的捨得是佈施的意思,佈施分財佈施和法佈施二種,亦即修行人應用財佈施於眾生和用法佈施於眾生,用此二種佈施利益眾生,拯救眾生,行大乘菩薩道精神。而俗語的: 越用越有的思想是利益自己,在越用越有的思想指導下很可能造成浪費,損害自己的福報。所以大家應明辨是非,勿被他人誤導而損自己的福報,應勤儉節約,開發自己的智慧,利益自己,造福於社會。這句話說明一個道理: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在錢比較緊張的時候,就使勁的節省生活,不願坐車,不願用熱水器,不願用空調等等,這樣看起來花費確實很低,但生活狀態特別不好,容易急躁,容易動怒,遇到一點兒小事就不順心,總是怕多花錢,花冤枉錢!

並且不願意搞社交,不願意花錢請別人吃飯,出去玩,也就錯過了很多好的機會!而這種生活狀態下,人本來不可能保持平常心,心裡總有一些擔心的事情,隨後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生病呀,發生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導致花錢,就總有“窟窿等著”!而另一種人心理是這樣的,“錢是王八蛋,花了再去賺”,反正就花著,沒有了再想辦法去賺!所以這樣的人心裡沒有什麼太大的負擔,不裝事,然後就會去花錢請人吃飯,該玩就玩,然後一心一意的去賺錢!因為有更多的動力,知道自己沒錢,要得到什麼就必須靠自己去掙!這樣的話往往還能賺不少錢,像“菩薩送”一樣!並且人的心理是很奇怪的,如果總想著省著,那麼總會覺得自己還有一些,就沒有動力去掙錢,相反,如果敢於去花完,反而坦蕩的去想辦法掙錢,因為有動力了!

所以,做人不能太安逸,一定要有危機意識,一定要有敢於去敢拼敢幹,有十足的動力,這樣才會財源滾滾來!社會上的人都是這樣,越省越沒有錢,越花反而總有錢!所以該花就花,別委屈自己,然後要花更大的努力去掙錢!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句話需要辯證地看。省著省著,窟窿等著。這句話似乎否定了節省的意義,就是你再節省也沒有用,都隨窯窿流走了。但是我想問一句,難道你不節省,那些窟窿就不存在了嗎。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創造的財富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支持滿足我們的所有慾望,只能是滿足這樣就滿足不了那樣,顧東不顧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節省只會使窟窿越來越少。但從反面來理解,這句話對我們也有警示意義。那就是該用要用,不然會造成更大損失。比如說你因捨不得吃捨不得用而虧待了身體,就會得不償失。

另一句話“用著用著,菩薩送著”,哈哈,這只是一句鼓勵人消費的話,不可當真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的營養是:用完了,會激發我們更大的鬥志,去創造更多的財富。但是,這一條對於那些不求上進的人不適用。這句話肯定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希望朋友們不要過度理解這句話。先輩們用這句話教育我們,是告誡我們生活要節約簡樸,不能鋪張浪費。比如說一人花了三百塊錢點了一道菜,另一人花二百塊錢點一桌菜,難道我們能說第一個人鋪張浪費嗎?我覺得不能,難道有人家有條件還不能享受一下嗎(沒條件打腫臉充胖子等極端的不在討論範圍內)?反而如果第一人是“光盤行動”者,第二人眼大肚皮小,一桌菜沒吃完,那第二個人更應該被批評。這是我對第一句話的理解。對於第二句話個人覺得話中的“菩薩”指的應該是朋友。在生活中必要的交際開支還是得開支的。

我愛人的表姐夫一家就是這樣的例子,之前他們的生活怎麼樣就不說了,他們孩子出生以後就把他們以前的那些巴適的朋友都給拜了一遍(成都這邊的習俗,小孩多會拜乾爹乾媽),一年之後,他們孩子的乾爹就把一輛重卡轉給他們了。對方非但允許他們賺錢之後再還車錢,還給他們介紹門路,找人找生意,表姐夫他們一年隨便掙三十萬以上。生活一下子就不一樣了,這不就等於別人送他們一場富貴嗎?所以說過日子僅靠吝嗇是不行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葛朗臺!在百度都查不著,能提出這個問題我沒說錯的話一定是善良,看懂紅塵,看懂自己,當代領悟最深的聰明君了。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當年母親常用這些教育我們。沒想到今天在次重溫,受益匪淺。今天更加懷念我的母親。有人好。所有的善良之人好。這個問題我用自身體會作一回答,人世間善是根,德是本。

如果你反對,他她們說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那麼真的到了父母用錢的時候,菩薩不知把錢送給誰了,反正罪是父母受,他們沒幾個願意掏腰包,你提供的這些俗語,真的不無道理,完全可以對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吃不窮,喝不窮,打算不到才受窮。但是,這位朋友,我不知說的對不對?傳統美德儘量不能丟,能掙能哆嗦,懷裡揣著金餑餑的講究純屬機遇,純屬天性而定。真有意思!這話整個是個為那些盲目胡亂消費甚至奢侈揮霍找託辭尋藉口的由頭!沒聽說過唐末道教學者譚峭所言“一人知儉一家富”嗎?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更有警示:“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不信試試?省著省著,原有窟窿越填越齊;關鍵時候無驚少慌。不信再試試?花著花著,兜裡日漸空落,仰天長嘆“原來並無人送!”越是關鍵用錢的時候越是束手無策、驚慌失措!花錢的和省錢的都得給自己找理由不是。這就是愛花錢的人給自己找的理由。天津還有句老話,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就是意思借錢吃海鮮也是正經理由,也不是不過日子。但是生活還是有規劃比較好,這樣抗打擊能力也強。如果真是月光,一旦有突發事件,只能是東拆西借。


♛王小鬧


今天陽光明媚好天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061b8541e85d30921b0f4006a96cdf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