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

TheBand


馬其頓方陣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來源於希臘的步兵陣型。槍兵們只有短小的圓盾作為防護,排列成重步兵方陣,在可能的條件之下,極力加長作為戰鬥力輸出的長槍。

另一部分就是在旁邊隨時等著發起致命一擊的重裝夥伴騎兵,他們可以在敵人忙於對於中央方陣的時候從側翼卷擊,從下圖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大致的陣型。

馬其頓方陣的厲害之處在於兵種分開:騎、步、炮(弩炮)、弓分開佈陣,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這要求極高的協調能力,步兵有著很強的自保能力,能夠維持正面方陣槍兵戰線的完整性。

理論上萬無一失的陣法,在馬其頓和繼業者帝國的初期,真的找不到一絲突破口。而實際上隨著戰爭的持續,馬其頓陣法也露出了致命缺點,兩次敗於羅馬軍團手上,而且都是同樣的原因。公元前197年,在庫諾斯克法萊的一處山丘之上,羅馬人利用他們陣法之中左右翼之間的空隙插入馬其頓陣法之中,從而破了他們的陣法。而在彼得那會戰之中,羅馬軍團已經在平原之上被馬其頓方陣打得連連敗退,馬其頓人乘勢追擊,追到一處山坡之上,羅馬軍團同樣利用方陣之間的間隙打入馬其頓陣法之中,將他們分解得支離破碎。在陣法之中的士兵拿著長槍無法作戰,僅有的小圓盾和短劍,根本就不是羅馬重兵的對手,一番惡鬥之後,方陣內已經慌了手腳,羅馬人直接殺敵兩萬。

所以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破解馬其頓的方式無非就是破壞方陣的完整性或者阻止兩翼騎兵的圍攻。近戰破解馬其頓方陣需要部隊有極高的士氣、紀律性和靈活性,能夠承受犧牲一小部分部隊詐敗,誘使馬其頓方陣走上山區,導致陣型破裂,從而可以深入到馬其頓陣型內部,將其打亂並殲滅之。

馬其頓陣型組織起來很吃時間和地形,而到了後期,帝國還是看不到根本缺陷,堅持迷信長槍的長度,甚至於增加到6米以上,這樣的槍桿子已經完全失去了機動性。馬其頓方陣比羅馬嚴密,攻擊力更強,但是它對地形和戰士的體能要求太高,一個戰士要高度緊張隨時保證隊列完整,而且還要舉著長槍,聽領導者調令。羅馬的百人隊方陣就是專門針對古典長矛方陣的,更小,但更靈活,看過一種說法是羅馬戰術的容錯率要高於馬其頓方陣。


木劍溫不勝



馬其頓方陣的具體構成我就不多說了,喜歡這個話題的朋友都會了解一些,我就說說馬其頓方陣是不是真的無解。

要討論馬其頓方陣必須先說其成名年代大約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們中華春秋戰國年間,根據這個年代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馬其頓方陣在我中華同時期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中國甚至世界兵法鼻祖應該說就是我們中國偉大的軍事家孫子,大家都知道孫子留下了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形成大約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馬其頓方陣大行其道之前。

中國的兵法講究兵無常勢,兵者詭道也,這兩句話怎麼講大家都知道,就是說打仗沒有一成不變的,打仗不僅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詭道”!也就是變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中國那時優秀的將領帶兵很少出現兩軍實實惠惠的對壘的情況,要麼是誘敵深入,讓你嬌縱,讓你輕狂,在你放鬆警惕時突然反擊你。要麼是在對壘之時已經有一隻或是兩隻部隊分兵到了你的側翼或是後方,一個信號出現,突然殺出,造成混亂。還有一個可能,突襲你的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沒了吃的,看你怎麼打仗,餓死你!還有一種戰法那就是夜襲,夜間是大多數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這個時候兩軍很少開戰,也是最薄弱的時候,如果突然有一支軍隊奔襲敵軍大營,一陣砍殺放火,必將造成混亂,這種戰法我想大家在三國演義中見過多次。

囉裡囉嗦說了很多,現在切入主題開始說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極其破法。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是機動性差,滿身盔甲,手持長矛,隊形密集,就像籃球巨人姚明一樣不利於轉身,不利於山地作戰,必須有足夠的場地排名佈陣。兩翼身後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們就在它擅長的平原地帶打敗它!第一,誘敵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隻伏兵(這個功課一定要做好,否則被馬其頓方陣負責支持的遊騎兵發現了就是死路一條),也可以在側翼遠一點的地方佈置奇兵,最好是騎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馬其頓方陣其實有它的前鋒部隊的,就是遊騎兵,他們負責前方清理以及保護側翼,但是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我們先誘使輕騎兵脫離方陣,然後用優勢兵力快速解決這些遊騎兵(如果說方陣是海上的航母,那麼這些遊騎兵就是航母周圍的各種保護艦隻,沒了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的保護,航母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個誘敵深入過程一定要造成方陣人員的疲憊,你想想方陣的戰士穿著盔甲,既要前進,又要保持隊形,屬實辛苦啊。

最關鍵偉大的時刻到來了,我們解決了大部分遊騎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遊騎兵都跟著你對吧),那我們基本可以對壘了,馬其頓方陣這個巨人屁顛屁顛累了個半死,就像無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場來回的奔跑,那叫一個無奈啊,突然要兩軍對峙開打了,肯定是興奮了。

兩軍廝殺開始了,一開始天昏地暗,馬其頓方陣利用其優勢,打的對手連連敗退,就在這時,身後一聲炮響,喊殺聲震天,一隻騎兵從方陣後方快速殺入,方陣不能亂,方向仍然向前,可剩餘的遊騎兵顯然不是敵方優勢騎兵的對手,不一會敵方(不對,應該是我方!),我方騎兵從背後兩翼開始攻擊方陣。我們是專業殺人的,我們只往肋下背後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陣的敵人手持長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劍防身,這時候我們的大刀,短矛(跟他們的比而言)的優勢體現出來了,那叫一個殺得痛快!方陣前邊的陣腳在後邊的牽扯下也開始混亂,我軍前方也開始奮力衝擊,敵人方陣混亂不堪,開始各自為戰,捨棄了長矛他們還有什麼呢?有的只是任我們屠戮,最後五萬的敵人,被我斬殺四萬有餘,其餘的大敗而逃!

這是在敵我兵力相近的情況下的戰法,我還沒用我們秦朝就發明的長駑,要是開戰前一頓長弩攻擊,那玩意的殺傷力就像二戰時的喀秋莎一樣,不說別的,你陣容再整齊,一通長駑從身後襲來,一個方陣死傷一少半人,你沒個不亂,陣腳亂了,焉能不敗!

我打贏了馬其頓方陣,朋友們滿意嗎?


好評一麻袋


根據當時全世界的情況來看,如果他的對手是中國人,那麼他就會倒黴了。

依靠中國(尤其是秦趙兩國)人的尿性,傻子才會跟你兩軍對沖。再說一遍,在中國那是傻子的做法。

至少我覺得,白起和廉頗都不是傻子。

打六米的長矛,可以有三個選項:

第一種:小股疑兵,引入某地,防火燒山,弓箭伺候,近了就跑,遠了就射。中國當時戰國時期是有戰車的,機動性不知道比馬其頓方陣強到哪裡去了。來回放箭,或者以衝車衝他,都可以。

第二種:田單的火牛陣,五頭牛一根大木卡齊,尾部防火,角上裝尖刀。後來有缺德的,在牛身上加鐵甲的,加炮仗的,都有。對馬其頓這種方陣來說,一旦被衝破就是全軍覆沒。具體的操作方式參考宋朝的鐵甲連環馬。田單的火牛陣是一百波,就是鐵人也踏平了。後來的岳飛也曾敗在此陣上,打馬其頓方陣可謂是綽綽有餘。

第三個,擺十面埋伏陣。陣中設陷坑,可以是淨坑,也可以是刀坑,把最先三排坑倒就幾乎可以掩殺了。附帶左右連續小股騎兵夾擊,附加弓箭,能打開馬其頓方陣。但這種方法死傷比上兩個會多得多。

最後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半渡而擊。馬其頓方陣是個名副其實的旱鴨子方陣,到水裡就完蛋。岸上等著,來幾波射幾波。對峙也不怕,你們沒船過不來,戰略主動權就在中國了。這時就可以排兵佈陣來想法幹掉他們了。


忽然想起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們聽說過什麼叫劫營嗎?


鐘聲太守


中國抗日神劇任何一位導演出山都可破此陣法!!






簡單粗暴171028148




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他應該慶幸他沒遇到古代中國,不然古代中國箭陣、巨弩陣、拋石陣(拋石機)、火攻陣、困獸陣等軍陣能把馬其頓軍隊殺的懷疑人生。馬其頓方陣實際上在古代中國是被拋棄的軍陣,在中國叫做“龜縮陣”防禦很牛逼,攻擊和機動性卻很差,尤其遇到箭陣、巨弩陣和火攻的時候就完全沒有用,所以古代中國逐漸拋棄使用。另外馬其頓長矛也並不是唯一最長的,古代中國長矛最長的也有七米,還一度稱霸長矛兵器。但後來被削減至3、4米的矛戈所代替,就是因為長矛實用性不強,太吃力了。另外你嚴重忽視人種因素,根據西方人自己的研究,西方人在奴隸社會到文藝復興之前,西方人的身高普遍矮小,普遍在160到175之間 ,而相對的時間,古代中國人身高普遍高大,身高普遍170到190之間。西方人的體型和身高是在文藝復興以後逐步改善的。可不是今天的電影那樣人高馬大。


大海之意


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

回答:真的沒有。

馬其頓方陣其實是一種改良的希臘步兵方陣。揚名自亞歷山大大帝。雖說是名成八陣圖,而八陣圖又何償不是揚名自諸葛臥龍呢??

我們先通過下圖來看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說白了就是一種重裝步兵長槍陣。陣形常為橫隊,縱深16人,橫隊長度視戰場情況及作戰需要。標配6米長矛,長矛名曰薩里沙,在後期,這矛又加長了大約半米(天,這應該叫巨矛吧),防身圓盾,直徑約合60釐米,用來防禦對方的箭矢,以及近戰短劍(個人覺得還是叫匕首更合適)。前五排士兵平端長矛,形成五層有梯次的矛陣,後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豎持長矛。戰鬥中,後排士兵會隨時準備替補前排被擊倒的戰友,以保持隊形完整。

馬其頓方陣防守時第一排士兵半蹲,平端長矛,第二排士兵將矛杆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頭,長矛尾端著地,用以抵消敵方騎兵的衝擊力,形成拒馬陣。這是一種攻守兼備的步兵陣形。攻擊時則前五排士兵平端長矛,全體跑步衝擊。在缺少重甲的冷兵器時代,這就是裝甲師。

當然,單純的馬其頓步兵方陣並不是無懈可擊。例如長矛陣正前方有非常犀利的攻擊力與堅實的防禦能力,單兵圓盾也可以有效抵禦對方弓箭射擊,後方,也可以較有效的進行防禦。但兩翼則是軟肋,由於長矛的笨重,進行橫向防禦時非常困難,密集陣形中的長兵器,很難進行橫向90度的調轉。這過程必然導致陣形的散亂從而被敵人有機可乘。

但要注意,馬其頓方陣可並不是孤軍作戰,它還有著很給力的配合部隊。一是是輕裝步兵,二是輔兵,三則是馬其頓夥伴騎兵。

輕裝步兵矛稍短,盾更大,甲更輕,機動性較強。常配合騎兵作戰,對被騎兵衝散隊形的步兵進行追殺,或者是在騎兵聊著膠著狀態時進行解圍。

輔兵輕甲或無甲,通常無盾,裝備短矛或投槍,並有弓箭和投石器,機動性更強,並有遠程打擊能力。

需要著重說一說的是馬其頓夥伴騎兵。

夥伴騎兵基本是公認的那時代的騎兵之王。要知道,這是在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的時代。使用長兵器,已然是極為困難,更何況還要進行突擊。首先,夥伴騎兵基本做到了俱裝,護具有頭盔、胸甲、護腕和護脛甲,都是青銅甲哦。到了亞歷山大時代,又引進了亞麻甲,不過戰時還是以青銅俱裝甲為主裝備。俱裝的重甲,不僅增強了騎士本身的防禦能力,更是增加了騎手衝擊時的衝擊力。其次,夥伴騎兵裝備一杆標配的馬其盾長矛,長度大約3.5米。這個長度的長兵器,還是刺殺兵器,在沒有馬鐙與高橋馬鞍的時代,對騎兵的騎術有著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夥伴騎兵的長矛攻擊方式常常比較單一,往往是反持長矛,頭低尾高,進行由上斜向下的刺擊,或者雙手持矛,進行左上右下或相反的刺擊。長矛經常是一次性攻擊武器,刺中敵人手,騎手會立刻鬆手放棄長矛,同時拔出腰間的短劍,繼續廝殺,如果有可能,則會取回長矛,進行第二輪的刺殺。

以這樣的裝備實力,只要地形合適,指揮得當,在當時,又有什麼樣的力量能夠擊潰馬其盾方陣呢??實際上,亞歷山大指揮的戰役中,應該還沒出現過方陣被擊潰的記錄。


海子蔚藍


有話題必有槽眼

馬其頓方陣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馬其頓方陣中的步兵手持的長矛早期長約4米,到後期時更是長達5.5米。而武器長度說明方陣中的士兵在近距離搏鬥是不佔優勢的。另外步兵方陣是主方陣,而騎兵是保護方陣的側翼同時肩負著追擊敵兵,說明方陣的移動速度有限。


要組成一個馬其頓方陣需要8192人,而且這只是一個初級方陣,四個初級方陣才能組成一個聯合方陣。也就是說一個聯合方陣需要32700多名士兵。這麼多的士兵也造成方陣的組成需要在相當開闊的平原地帶。

從上述幾點可以槽眼覺得,要是想破解馬其頓方陣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一,可以用一部分士兵正面佯攻,而利用另一部分士兵攻擊方陣的側面,或者是後面。一旦能攻入陣中,那麼方陣中手持長矛的士兵便成為待宰的羔羊。那麼問題來了,因為方陣的側翼是由騎兵保護,騎兵的機動性強。也就是說如果要想攻擊方陣的側翼則必須要消滅或者設法引開騎兵,這也就要求正面的佯攻必須以潰敗來引誘騎兵追擊。一旦騎兵追擊,則就可以發動側翼或後面的進攻。總之必須要攻入陣中,將方陣中士兵的優勢轉化為劣勢。

二,根據佈陣的人數以及佈陣對地形的要求,可以將其引入山地,樹林中。這樣以來方陣由於地形的限制,無法發揮其正常的水平。但是這種情況還是很難出現,因為軍隊的統帥也不是傻瓜。除非設伏。

三,避其鋒芒,不斷襲擾。方陣的主體是人。既然是人則就有休息的時候。馬其頓方陣只有是方陣的時候才能發揮它的戰鬥力,在其未組陣時發動襲擊,則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而不斷的對其襲擾能夠擾亂其軍心,消耗其士兵的精力,這樣也能達到削弱方陣戰鬥力的目的。




槽眼最後想說的是,天下沒有完美的東西,某一東西的優勢,往往就是它的劣勢。


槽眼看事


馬其頓方陣失敗過二次!

公元前197年,羅馬軍團在庫諾斯克法萊擊敗了馬其頓步兵方陣,羅馬贏得了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由於戰場位於一處山丘,地形因素讓羅馬人通過馬其頓左右翼之間的空隙打敗了馬其頓人,但他們依然擊潰了羅馬人的左翼。



而在彼得那會戰,馬其頓以44000步兵和4000騎兵率先攻擊羅馬軍隊38000人。在平原上,羅馬軍團面對長矛方陣毫無辦法,同盟部隊被擊潰,導致羅馬軍團全線後退。當馬其頓人開始追擊,戰線移動到山麓地帶,方陣隊行不能保持完整,正面出現了缺口,羅馬軍團立即以小隊從缺口中突入與馬其頓人展開混戰。無法使用長矛,僅有小圓盾和短劍的馬其頓士兵不是羅馬軍團的對手,密集的陣型也沒有足夠的空間來讓方陣調整。最後方陣奔潰,士兵爭相逃命,羅馬人殺死20000多馬其頓人並俘獲11000人,聲稱僅損失100人。


從這兩場戰役可以看出,雖然當時沒有辦法從正面打敗馬其頓方陣,但在崎嶇的地形下,還是可以破解馬其頓方陣的,而羅馬軍團的高戰場適應性、機動性和威力,證明羅馬軍團戰術比方陣更勝一籌。


sword82651979


在冷兵器盛行的古代 ,人們為了提高獲勝幾率,相互作戰的時候常常會擺陣型,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來自希臘的馬其頓方陣,它能夠輕易打敗人數眾多但比較混亂的敵人,那麼這種陣法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

所謂的馬其頓方陣,簡單說就是一種重裝步兵的長槍陣,一般每列有16個人,橫隊長度看戰場情況來定。每名士兵都配有6米多的長矛和圓盾來作為武器。

前五排士兵將長矛持平對準前方 ,而後排的士兵則把矛以不同的角度向上傾斜,形成五層有層次的矛陣,在戰鬥當中,如果前排的士兵被擊倒,後排的士兵能夠及時接替,以確保隊形的完整。

馬其頓方陣雖然防禦強,攻擊強,但缺點也很多,像是靈活性差 ,場地侷限也很大等等,要想破解,比較簡單的一個辦法是在陣地前挖大坑,在坑底還可以放上尖刺或者易燃物,這樣一來 方陣無法整體推進。

方陣兩側就可以用騎兵放箭來進行干擾,等陣型被破壞之後就可以一舉拿下,另外,馬其頓方陣貼身攻擊強,但遠程能力弱。

只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用遠程武器慢慢耗,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幾百支火箭進去,還不得燒個屁股尿流 ,敵方戰後負責收拾骨灰就行。

要是碰上中國秦朝的箭陣,估計他們要被打成馬蜂窩,總的來說,沒有無敵的陣型,戰場條件複雜多樣, 需要按照特殊情況做出調整。


找靚機科普君


要搞清楚怎樣破解馬其頓方陣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做馬其頓方陣吧。馬其頓方陣結合了兩種古代軍陣的特點,一是古希臘經典的重步兵牆形陣,二是伊帕米農達的斜線陣列。

古希臘的重步兵牆形陣我們在《斯巴達三百勇士》裡已經目睹過了,只不過現實中的古希臘方陣相對而言裝備更加精良(絕對不是電影中耍帥一樣的裸男)——馬其頓的方陣槍兵相對於古希臘的重步兵方陣,減弱了槍兵的甲冑厚度,青銅圓盾減小,改為用綁帶掛在脖頸上並用左臂支撐,重點加強作為殺傷力輸出的長槍;而斜線陣列的戰鬥要訣(使自己的精銳部隊首先擊潰敵方的弱勢兵力並使得戰線旋轉)在馬其頓軍中主要體現在大帝的夥伴騎兵與色薩利騎兵的側翼出擊,在伊蘇斯戰役與高加米拉大戰中往往都被用於擊潰敵方一翼爾後卷擊。馬其頓軍隊整體的戰術設計體現出如下圖景:維持正面方陣槍兵戰線的完整性,由重裝衝擊騎兵發起致命一擊。

搞清楚了馬其頓軍隊的作戰特點,我們就可以針對性地設計出破解的辦法了:要麼破壞方陣槍兵戰線的完整性,要麼殲滅夥伴騎兵的側翼卷擊。話雖如此,但事實上在馬其頓與繼業者帝國的早期,馬其頓方陣幾乎是不可攻破的,繼業者國家之間的戰爭也往往成為騎兵之間的對決。而在繼業者體系的後期,作為馬其頓軍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夥伴騎兵與色薩利騎兵逐漸崩潰,馬其頓又逐漸退回到了不斷加強長槍長度的邪路上,以至於帝國後期馬其頓方陣槍兵的長槍長度甚至高達6米以上,完全喪失了機動性。最後,在168BC的彼得那戰役中,被丘陵地形分割得七零八碎的馬其頓方陣被盧基烏斯.保盧斯指揮的羅馬共和國軍團從側翼突破,大批馬其頓士兵在羅馬短劍的屠戮下斷臂殘腿一地,安提柯王朝滅亡,馬其頓方陣迎來了最後的末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