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要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

要肯定統一文字功不可沒,主觀加強統治,客觀上大大加強了思想的統一。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地方太大,方言眾多,聽不懂,幸虧有文字,全能懂。就彌合了方言帶來的障礙。文字成了跨越時空的載體,發揮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為何要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

六國文字對比

(秦始皇在文化上控制天下,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統一文字,戰國時期天下的文字,不但各國的政治、經濟是分裂的,文字也不統一,我這裡邊拿了一個表,這個表上寫了兩個字,上面這一行都是馬匹的馬,大家看,這是齊國的馬,楚國的馬,燕國的馬,韓國的馬,趙國的馬,魏國的馬,寫法都不統一。第二行是安全的安,這六國的安全的安的寫法,也不一樣。這個文字的不統一,是因為異體字、簡化字太多,隨意簡化,隨意地寫一個同音字,這樣一來導致文字不統一。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他把文字統一了,統一以後天下的馬,都寫成這個了,安全的安,都寫成這個了,這兩個字是小篆的馬和安。這說明,在戰國時期,六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文字的差異就帶來了一個大問題,帶來一個什麼問題呢?文字的混亂,甚至於達到不可辨認,這就麻煩了,假如秦始皇下了一個詔書,秦始皇的詔書用秦國的文字寫,到了趙國不認識,到了韓國不認識,你說這皇帝的詔書怎麼貫徹?所以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原因是兩大原因。第一,文字本身混亂。第二,便於政令統一,這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其實秦始皇他統一文字,他的根本出發點還是為了鞏固統一,你別秦始皇弄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人家連這八個字都看不懂,你還談什麼天下統一?就無從談起。所以,文字的統一是政令統一的前提,而政令的統一又是保證國家統一的必要措施。所以秦始皇在文字上下了很大工夫,要統一文字。那麼,秦始皇究竟是怎樣統一文字的呢?他又是怎樣統一度量衡的呢?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第二十八集《統一制度》。)

政治與組織上保障帝國的統一,這麼大地方肯定要考慮能不能控制得住。

文化與經濟上呢?文化上,重要措施是統一文字,涉及三方面,一為什麼?二用什麼來統一?三怎麼樣看待這件事情?前提是文字的混亂,戰國時期天下文字也不統一。是因為異體字簡化字太多,隨意性大,導致不統一。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帶來一個問題,達到不可認。一文字本身混亂,便於政令的統一。政令統一是天下統一的必要措施。

第二個,怎麼統一呢?一、把六國文字一道命令一下子廢除,制定統一的文字標準。只能用手寫,必須下令廢除,再製定。有重要記載,《說文解字》東漢許慎,在書中寫有序。“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大致說要統一文字,罷了不同的文字,然後寫了三部標準的字書,現在都失傳了。能看到的只有在巡遊時的刻石,碑上的字都是李斯寫的。泰山上的刻石,小篆,整齊漂亮,不好寫,不好認。許多出土的簡上看到的字不是小篆,而是秦隸,有些人認為既用了小篆又用了秦隸。兩者區別小篆整齊和諧,但寫起來麻煩。隸書簡潔,蠶頭燕尾。

秦始皇用小篆,我覺得一是說文上說的,二是刻石,都是小篆,只能說明用小篆統一的。為什麼能挖的卻是隸書?一種說法主張的是兩種兼有;我的看法是用小篆失敗了,大體上發展是這樣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文字就為了交流,有沒有生命力取決於是否便於書寫和認。我覺得小篆雖然漂亮但不好用,就出現了隸書。

第一,什麼是隸書?西晉有人寫過叫程邈的人做勞役時發現用小篆非常難寫,就發明了代替他的隸書,被秦始皇發現了,赦免了他,所以叫隸書,我不贊成,隸是隸屬的意思。是簡便書寫的形式。隸屬於大篆,在書寫過程中改造大篆。我們今天提出的說法在學術界也有少數人主張,但我覺得符合實際。秦代早就有了隸書。例子八零年在四川發現的青川木櫝,是一個文告,一個“三”字一個“而”字與今天的隸書接近得很,說明在秦武王時期就出現了隸書體,統一文字的作法對,但犯了錯誤,不用最好寫的,而是用最華美的去統一。漂亮卻不實用。所以,秦始皇推行小篆,卻沒有被百姓接受。秦始皇愛美,連文字上也有表現,出發點好。文字流行有規律,從俗從簡。違背這個,就不去用。

要肯定統一文字功不可沒,主觀加強統治,客觀上大大加強了思想的統一。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地方太大,方言眾多,聽不懂,幸虧有文字,全能懂。就彌合了方言帶來的障礙。文字成了跨越時空的載體,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凝聚有巨大力量。採取華美的,沒采用簡便易寫的,結果失敗了。倒是隸書通行天下。在秦代沒有真正完成,在漢代真正完成了。小篆就成了中國文字書寫中最短命的一種,流傳的時間最短。原因在書寫工具上,毛筆,傳說是蒙湉發明的。隸書取代也是因為書寫工具。現在圓珠筆也不好寫。

秦始皇為何要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

統一貨幣

經濟上呢?統一貨幣度量衡,戰國時有布幣刀幣秦半兩金幣多種,不統一怎麼交換?還有一弊端,誰都可以造,秦始皇實施兩點,製造收歸國有了。漢景帝時出現叛亂,就因為吳王可以造幣,秦始皇只允許國家發行,把全國貨幣統一成上幣黃金和下幣秦半兩的錢,全國統一了,掌握了國家命脈。統一貨幣上非常成功。既實用,放在哪兒都行,還因外圓內方符合哲學觀點。立即通行天下,光靠權力推行,不行。文字要好寫,錢幣要實用。統一度量衡是三種量具,度量長短,量容器,量重量。尺子戰國傳了四把尺子,22.3cm,22.5cm,22.7cm,23.1cm。混亂得很,所以戰國時的度不統一,留傳下來的都不統一。量具名稱大小不一,各國不一樣。秦始皇看到這一點帶來兩大弊端,交換無法進行。收稅怎麼收?不統一,就不公平,肯定得統一才行。便於交換向國家納稅。這是必然的。以後都是23.1cm。秦始皇的劍是七尺長,就可以知道多長了。

這些都是為了鞏固剛剛統一的國家,對中央集權的帝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