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結束了,我們被迫長大

今天11月1號,睜開眼刷一遍朋友圈,滿屏的11月你好。以前月初看到那些“X月你好”雞湯式朋友圈,便覺大家真是天真的可笑,好像在月初的時候向這個月問好,這個月就真的能減少一些不悅一樣。

而今天的“11月你好”代表悲傷的10月終於過去了,即便再天真可笑我也依然想說一句“11月請對我好一點”!

“一個時代結束”


一個時代結束,這個話題太大了,我們尚且閱世十幾二十幾年怎敢妄言一個時代結束了。可是隨著這兩天爆出的新聞:央視主持人李詠、許我們武俠夢的金庸相繼去世,伴隨80、90後成長備受喜愛的公眾人物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裡,好像就是在無情的暗示80後的青年時代90後的少年時代結束,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一個時代結束了,我們被迫長大


10月29日,哈文發文:“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李詠老師去世的新聞開始蔓延,由於點擊人數過多,微博一度癱瘓。

看到新聞的那一刻,我沒有過多的情緒只是覺得震驚不可能。李詠老師雖然很久沒有出現在熒幕上,但是提起他卻不覺得陌生,反而有種很親切的感覺。

小時候,每週都會和家人準時守在大盒子一般的彩色電視機旁收看李詠老師的節目,記憶最深刻的扔手卡、砸金蛋和電話連線。如果能在現場撿到李詠老師扔的手卡是多幸運的事,彷彿手卡上寫著只有李詠老師和我知道的秘密一樣。如果哪天可以接到李詠老師的來電,我一定要砸那顆金蛋,裡面一定有大獎。守在電視機前一度這麼想著。

與李詠老師未曾蒙面,可他卻陪伴我度過年少的那段時光,他的離世令人惋惜感傷,也擲地有聲的告訴我:你曾經看幸運52、非常六加一的那段時光只能成為回憶,成為過去。


一個時代結束了,我們被迫長大


就在我們還沉浸在李詠老師去世的悲傷中的時候,又有消息傳出一代大師金庸去世,享年94歲。這個消息迅速在全世界尤其是在華人圈傳遍,令人悲痛不已。

從小看著金庸的小說長大,記得小的時候,能找到一本金庸的小說都會興奮不已,因為在那個年代,這是最好的精神食糧。

在初中的日子裡,就開始讀金庸的小說,放學後和假期,每天邊走邊看。少年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但金庸的經典卻永存我心中。

到了大學,更加明白要寫出如此出色的小說是多麼不容易,需要深厚的國學功底,高遠的格局,豐富的人生閱歷,這是一座難以企及的豐碑。

即便沒有看過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也是小時候必看的電視劇。

金庸先生一生俠骨,感謝您寫給我們的那個快意恩仇的江湖,感謝您留下的那個永不能替代的江湖。

兒女情長今猶在,江湖俠骨已無多。

別了,金庸;別了,江湖。

“被迫長大”


一個時代結束了,我們被迫長大


長大,是每個人都會面對,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無論是慰藉自己還是慰藉別人總會說: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堅強,慢慢長大。好像所有人都忽略了,“長大”這個詞太給人一種階梯感,好像我們一定要向上、往前,一定要踮著腳往上夠,去滿足他人框架中那個標準。

但誰規定,人是不可以“橫向”去“改變”的?

這種“改變”裡面,是感受的豐富,是糾結後的平衡,是為難後的選擇。

固然“長大”“成長”聽起來比較勵志,但“改變”同樣應該被認可。

所以長大一直以來都被是為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運動,帶有一定的難度。

而今天我們被迫長大。我們每天起床、上班、吃飯、下班、睡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如果不是哪天爸媽突然一句:你都28了,還不怎麼怎麼樣,恐怕我們根本不會意識到,天吶我已經這麼老了嗎?

當我們把QQ換成微信,每天刷的是朋友圈而不再是空間動態的時候,就代表時間在偷偷的溜走了,無形之中我們在長大。而“單田芳”“師勝傑”“李詠”“金庸”這些知名人物的隕落,明晃晃的把時間無形走過的痕跡裸露於表面。那些曾經陪伴過我們的人變老了甚至消失了,更多新鮮的面孔出現在熒幕上,我們被逼無奈,我們得長大。

這種被迫長大的感覺就像被迫收拾屋子一樣,我可以自己心甘情願的收拾,但是如果媽媽逼你說:看你屋子亂的,趕緊收拾乾淨。我就開始不那麼想收拾了。我自己成大可以,但是被動的成長,多少帶有一些無奈和辛酸吧。

80後90後

我們逐漸在長大,甚至在變老

面對這種“被迫”長大

我們除了不斷去接納更多新事物,不脫軌

剩下能做的

就是珍惜當下的每個人每件事

一個時代的結束了,不可否認。過去那個時代古老的投資方式如今也不適用了,我們要學會接納更多的投資方式:比如海外房產投資。

瑞居網致力於海外房產的投資買賣和後續房產維護,整合全球優勢地產,提供最專業的地產置業諮詢,為投資者量身打造海外房產投資方案。

如果您有海外投資的想法,歡迎致電400-815-6699,“最具升值潛力”的海外房產項目等著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