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區分“宣紅.郎紅.祭紅”的主要特徵

目前已知的考古和傳世資料來看,瓷器上的高溫紅色釉質,早在宋代鈞窯器上已經出現,但並不是純淨單一的紅釉,而是在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中加入氧化銅呈色劑,在燒製中出現窯變機理而顯現出的紅色斑塊。真正意義上的高溫紅釉瓷是在元代中後期創燒成功的,但因銅元素在還原焰中極不穩定,對燒成溫度和窯內氣氛要求均十分嚴格:溫度低了,燒不出正紅色,溫度稍微偏高,就會“燒飛”;還原氣氛恰到好處銅離子才能呈現紅色,窯內稍有氧化氣氛紅色就變暗、變青甚至變黑。因此明初洪武一朝紅釉器的燒製並不成功,直到永樂時代才燒製出純正的紅釉器,因其成品率太低,傳世品絕少,後人遂有“永樂鮮紅為貴”之嘆。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宣德紅釉色瓷器代表:   明宣德,鮮紅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徑15.9cm,足徑13cm。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明宣德,鮮紅釉描金雲龍紋碗,高8.8cm,口徑20.9cm,足徑9cm。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明宣德,鮮紅釉僧帽壺,明宣德,高20cm,口徑16.1cm,足徑17.2cm。

 明代紅色釉瓷器的燒製到宣德朝完全成熟,無論質量和產量都達到最高水平,因此,業界對宣德紅釉以專有名詞“宣紅”稱之。180年後清康熙朝郎廷極主持御廠窯務時,又重新燒製出了新的品種紅釉瓷,人們稱之為“郎窯紅”或“郎紅”

郎窯紅釉色瓷器代表: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清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郎窯紅釉鳳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

永宣紅釉器為國家祭祀禮儀需要而研燒,故又將其稱之為“祭紅”。

 祭紅釉色瓷器代表: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霽紅釉筆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徑18.5cm,足徑16.3cm。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霽紅釉梅瓶,清康熙,高24.2cm,口徑3.4cm,足徑7.8cm。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霽紅釉膽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徑3.5cm,足徑8cm。


釉裡紅的七大特徵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高29.5cm,口徑9.4cm,足徑10.8cm。

三者的主要特徵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都是以銅為呈色劑,都是高溫釉種,都是在還原焰氣氛中燒成。

二、名稱涵蓋不同。祭紅外延廣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國和現代同宣紅類似的高溫紅釉皆稱祭紅,故祭紅包括宣紅,而宣紅不等於祭紅。

三、釉質高溫黏度不同。包括宣紅在內的所有祭紅釉,其物理性質中高溫黏度係數都大大高於郎紅,因此郎紅器都有“脫口”現象,即燒製過程中陶瓷器

物口沿及其相鄰部位因釉汁下滑變薄,銅離子無法形成紅色層,致使該部位釉面呈無色狀態並露出白胎底色。而祭紅釉器僅在器口頂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紅白界線分明、寬度一致,極似中草藥材中的燈草,故行內人名之曰“燈草邊”。釉質高溫黏度不同的另一結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紅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積釉少或不積釉,而郎紅釉垂流性強,燒成後器物根部積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紅釉垂流,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窯器則往往釉垂器底同匣缽粘連,取出後必須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時往往傷及圈足,使之傷痕斑斑,這是判別郎紅器是真康熙還是後仿器的重要標誌之一。

四、釉質透明度不同。祭紅釉為乳濁狀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氣泡較多;郎紅釉為玻璃狀釉,透明度高,釉中氣泡較少。由於黏度不同。包括宣紅在內的所有祭紅釉,其物理性質中高溫黏度係數都大大高於郎紅,因此郎紅器都有“脫口”現象,即燒製過程中陶瓷器物口沿及其相鄰部位因釉汁下滑變薄,銅離子無法形成紅色層,致使該部位釉面呈無色狀態並露出白胎底色。而祭紅釉器僅在器口頂部露出白胎底

色,因其紅白界線分明、寬度一致,極似中草藥材中的燈草,故行內人名之曰“燈草邊”。釉質高溫黏度不同的另一結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紅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積釉少或不積釉,而郎紅釉垂流性強,燒成後器物根部積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紅瓷的釉垂流,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窯器則往往釉垂器底同匣缽粘連,取出後必須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時往往傷及圈足,使之傷痕斑斑,這是判別郎紅器是真康熙還是後仿器的重要標誌之一。

五、祭紅釉面不開片(除宣德“桃花面”品種外),郎紅釉面開片。

六、宣德祭紅與清三代祭紅的異同。相同處是宣德祭紅和清三代祭紅都不開片,都不易流釉,大部分產品器口都有“燈草邊”,大部分產品釉面都有“橘皮紋”。不同之處在於:永宣祭紅釉比清三代祭紅釉色鮮豔;永宣祭紅器釉層比清三代厚;顯微結構上,永宣祭紅釉中氣泡周圍有紅圈而清三代祭紅沒有,永宣祭紅釉中有紅色斑塊而清三代祭紅沒有;永宣祭紅釉不積釉而清三代祭紅有積釉現象。造成上述不同的

根本原因是永宣祭紅屬於石灰鹼釉配方但已失傳,清三代祭紅用的是石灰釉配方。

七、永宣祭紅、清三代祭紅同清末民國祭紅的區別。永宣和清三代祭紅器除在器型、胎質及釉質肥潤上同清末民國祭紅有區別外,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清末民國祭紅的“燈草邊”不是自然燒製出來的,而是人為用白釉塗抹成的,祭紅祭藍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