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見證了它每季的進步,它逐漸融入了很多現代媒體的元素,奪人目光,科普知識。為科學的傳播注入活力。”這是央視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第三季收官後,一位網友對節目的評價。

在節目播出的99天裡,無數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段的網友們變為加油的“自來水”,有萌寵愛好者因中國首隻無殼孵化小雞“小茶缸”被吸引,有科技粉因見證柔性屏的製作全過程而津津樂道;也有學生家長、中小學生被高能總冠軍陳鯤羽所圈粉,亦有音樂愛好者因郎朗與義肢女孩四手聯彈而安利節目……在浩瀚的星辰大海里,加油向未來與觀眾完成了一次探索之旅。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科學知識有層次

植根生活貫穿古今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華晚,昆蟲皆閉關。”宋代詩人黃庭堅用這樣一首詩形容了一種昆蟲。這種昆蟲,不僅有22顆牙齒,更以“孑孓”二字穿越到現代歌手陳粒的歌曲《易燃易爆炸》中,它便是蚊子。它是中國特有的鳥類,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歷史上,它的尾羽曾作為漢代武將的頭盔裝飾。它英勇善戰,古代被稱作“鶡”;它是山西省的省鳥——褐馬雞。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伽馬射線不僅是一種波長極短的電磁波,也是電影《綠巨人》中將布魯斯·班納變成浩克的罪魁禍首。曾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一定要爭氣》,他的主角是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牛頓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說的巨人是他,他便是發明顯微鏡、望遠鏡的英國科學家胡克。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這些看似與高深的科學沾不上邊的內容,摘自加油向未來的猜想題。一道科學猜想題,並非是枯燥無味的硬科普,而是涵蓋歷史、語文、電影、音樂等多領域的軟科普。建立世間萬物與科學千絲萬縷的聯繫,讓科學有趣味點、有記憶點。

科學不僅有趣,且有實用性。每日衝馬桶,蓋蓋兒的細菌量遠遠小於不蓋蓋兒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後,汽車入水自救視頻教你科學的逃生方式。颱風“山竹”陣陣強風,百米高樓紋絲不動,原來是震樓神器阻尼器在默默“發功”。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科學像是一扇辯證的窗,辨明萬物真偽,呈現出事物背後的真相。熱血軍事題材電影中,觸目驚心的水下槍戰實則違反了科學原理——普通槍支竟無法穿透水的阻力,而節目中在科普之後還順勢引出了真正的水下戰隊——中國海軍特種部隊蛟龍突擊隊。

《戰狼2》中吳京用鋼絲床墊便抵擋住手持式火箭筒,究竟是真是假?分別用RPG對鋼絲床墊、大鋼塊、鋼製格柵護欄進行射擊對比,得出格柵裝甲的正確答案。而升級版的柔性格柵裝甲已經被應用到我國南蘇丹維和部隊的92B步戰車,遠在異國他鄉,保護著維護部隊。名不見經傳的工字型結構,是國產大飛機C919能夠承受成千上百次折翼挫折訓練的主力軍……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一檔科普節目,以實驗者視角走進遙遠的高精尖科技,以趣味直觀的實驗打破偽科學,以涵蓋物理、數學、化學、歷史、生物多領域的高頻知識點,落下興趣的抓手,引發選手與觀眾的思考。正如央視頻道總監張國飛對科普層次的深刻解讀:“掌握知識不如啟迪智慧,啟迪智慧不如激發興趣,感興趣才是科普的最高境界。”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科學普及有層次

看的見摸的著玩的轉

總決賽當晚,有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觀看加油向未來的動態。微博配圖上,電視屏幕雪花滿滿,背後卻是他對科學的熱情。在偏遠山區,《加油!向未來》依然有著很高的收視率。孩子們雖然缺少足夠的條件去親身經歷實驗的過程,但節目對他們來說幾乎是接觸科學的唯一渠道。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據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介紹:“中國科協在2010年和2015年分別做了兩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的調查,2010年的調查100人裡面只有3.27人達到基本科學素養,2015年100人裡有6.2人。而美國在2000年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100人裡就已經有17個了。所以中國老百姓在科學素養方面還有很大追趕的空間。”

科學普及工作,是《加油!向未來》節目從第一季到第三季一直都在做的事情。為與時代同行,節目開闢短視頻陣地。以“緬懷兩彈元勳鄧稼先”“撒貝寧不知延禧宮”“黃金右腳卡洛斯復刻‘香蕉球’”等節目內容,匹配流行音樂進行在抖音官方賬號上傳播。為更好的呈現科學實驗,節目組用超高速鏡頭記錄穿甲彈擊穿10層鋼板的震撼瞬間,將穿甲彈實驗所擊穿的鋼板從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試驗場搬至現場。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為拉近與網友的距離,從持續21天台網聯動的中國首隻無殼孵化小雞活動,到為期三個月的#我為中國航天添燃料#新媒體活動,以及俄羅斯世界盃期間發起的#複製貝克漢姆#活動,不僅吸引了千萬網友的參與互動,也有像歐陽鍾燦、汪品先、劉慈欣、郎朗、丁俊暉、撒貝寧、尼格買提、易烊千璽等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線上臺網聯動、先網後臺,同名小程序在線答題,同名舞臺劇走進孩子們的生活。節目作為鮮活的科普教本,走進校園。將科普知識以各種形式手段傳播出去,這是加油向未來所做的科普工作。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科普精神有層次

科學榜樣的言傳身教

“科學本身不是拿來競技的,但是我們決定用競技的這種方式來呈現科學,實際上是想要大家對科學產生興趣,對科學有熱愛,所有人都能夠保持一顆前進、探索的心。” 在上週日晚播出的《加油!向未來》總決賽上,選手凌然戰敗陳鯤羽後,動情地說出這樣一段話。給孩子們種下好奇心的種子,通過節目傳授科學知識、點燃科學夢想、教授科學的方法,培養科學思維、傳遞科學精神。這既是節目的初衷又是使命。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探索科學需要言傳身教,亦需要榜樣的力量。2018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成功發射,其所搭載的科普實驗衛星最終沒能順利進入軌道。航天人身上所折射出的勇於探索、不怕失敗的科學精神卻感染了每個人,讓這次活動成為最生動的科學精神普及課。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科學顧問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教授看到中國首隻無殼孵化小雞的實驗,有了疑問便向中國農大生物學院李贊東教授請教,雞的孵化溫度?允許的控溫範圍是多少?“火炸藥之王”王澤山老先生年過八旬,仍在研究科學的路上奮勇前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82歲高齡9天3次下海,不僅動情講述漫遊仙境般的科考見聞,更調侃自己和南海比起來像一個小孩。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正是因為有了科學家的言傳身教,才有了陳鯤羽曾對存有疑慮的摺紙題答案,舉手提問;才有了凌然毅然辭去銀行工作,投身科普;才有了小小少年徐晨閣的踴躍補充,才有了少年詩人李翛然的永不言棄……他們倔強又熱誠,讓網友感慨這才是青少年的榜樣。科普節目不止於科普,它培養一種科學的氛圍和科學的文化。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曾說:“一個強健的民族,一方面需要健康的體魄,同樣需要強大的創新和創造性的思維,這也是加油向未來節目特別的使命。一個國家最偉大的財富不是地上的礦藏,而是人們頭腦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個節目要重點激發的就是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他們種下科學思維的種子。”

總決賽雖然落下帷幕,但是科學傳播卻並未中斷。#陳鯤羽 加油向未來總冠軍#話題詞衝上熱搜,一群孩子正以陳鯤羽為榜樣,蓄力超越。郎朗因與義肢女孩四手聯彈收到好友的溫暖回饋,演員陳坤發博稱自己知曉了霓和虹的區別……科普永遠在路上,這將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尋求科普“最大公約數”,一檔“向未來”的電視節目不止於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