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北京沉睡的博物館,有的身居鬧市卻很寂寞,有的已經被盤活

11月20日,什剎海北岸的郭守敬紀念館迎來了嶄新的一天。在經過近兩年的閉館提升之後,這座落成於1988年的紀念館以更生動的展陳形式和更多元化的運營模式,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唤醒北京沉睡的博物馆,有的身居闹市却很寂寞,有的已经被盘活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平均每天遊客僅百人

在改陳之前,傍身於什剎海邊的郭守敬紀念館甚至還不如旁邊的某高檔餐廳“知名”。在北京,有豐富的文博資源,它們也在最大化地發掘自身資源的公共服務作用。現在的郭守敬紀念館採用了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的模式,共同盤活運營。沈家本故居紀念館幾年前還是大雜院,經修繕後交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管理,如今是法律人的“朝聖地”。

北京還有一些客流少、知名度低的博物館,如王府井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古陶文明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這些“沉睡”的文化資源也在等待著更好地利用。

郭守敬紀念館

PPP模式盤活科普基地

郭守敬紀念館所在位置曾是中國大運河的北端點碼頭,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點項目,該館於2017年啟動了展陳提升改造項目。如今,新開的展館內,青石磚瓦依舊,房屋被修葺一新,並引入了全息投影、動態視頻,以及沙盤、遊戲等多種展陳方式,展示了大北京水系的相關知識以及郭守敬的成就。在科普展廳裡,展板下方一排小圓孔引來了一群參觀者。執行館長張鵬告訴遊客,這個小圓孔是“萬花筒”設計,把眼睛湊近能看到裡面小動物的視頻,有蜻蜓、雨燕等,讓參觀者們對什剎海水系生態有很好的瞭解,這個“萬花筒”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小參觀者們”。“改陳以後的紀念館將把青少年群體作為重要受眾,因為這個館是一個小而美的點,它能特別好地告訴孩子城市生活、城市文化是什麼樣的。其實不止是萬花筒,展覽中的沙盤、展櫃文物以及遊戲臺的高度,都考慮到孩子的身高。”

張鵬介紹,在閉館修葺之前,每年的參觀流量有限,大家沒有把這裡當作一個博物館,甚至住在附近的人都不知道這個地方是做什麼用的。“作為2017年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點項目,我們其實是想借這個紀念館講解清楚郭守敬跟大運河和北京城水系規劃的歷史,講好大運河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重新開放的郭守敬紀念館的運營採用了政府和社會力量合作的PPP模式:由西城區文管所負責行政、安保、物業工作,由北京憶空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開放運營。“用政府資源加社會力量來盤活一個館,這個算是西城區在文化領域的體制的一個微改革。未來對於郭守敬紀念館的規劃,第一是做成北京市青少年認識北京城水系和大運河文化的一個科普基地。第二希望它成為周邊社區,包括北京市民的一個文化社交的一個場所,嘗試開展讀書會、朗誦會等活動。成為社區交往互動的一箇中心。”張鵬告訴北京晚報記者。

沈家本故居

從大雜院到法律界“朝聖地”

唤醒北京沉睡的博物馆,有的身居闹市却很寂寞,有的已经被盘活

沈家本故居紀念館迎來了參觀者

位於金井衚衕1號的沈家本故居,在幾年前是一個大雜院。經過修繕,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對外開放的紀念館。因為沈家本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法學家、清末修律的代表人物,還是為楊乃武與小白菜翻案的功臣,所以這裡又被許多法律人稱為“朝聖地”。

沈家本故居的騰退工作於2015年底啟動,在此之前,這裡由46戶居民承租使用。從故居紀念館內的圖片資料可以看到,院內房屋老舊,私搭亂建,堆滿了雜物,顯得十分擁擠。2016年8月西城區完成全部居民的騰退工作,成為全市文物騰退工作的破冰之旅。今年1月9日,故居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展示基地對外開放,並由人民法院出版社進行管理。

11月20日,記者探訪時發現,儘管天氣微冷,衚衕深處的沈家本故居紀念館內的參觀者仍不少。有人是偶然路過,進來瞧瞧,有人是專程慕名而來。拿著單反相機的趙先生告訴北京晚報記者,他是來北京出差。知道沈家本故居紀念館重新開放了,特地一早從北四環趕過來。“這個展的線索很清晰,展示方式也很引人入勝,有視頻、全息投影等,能夠了解到沈家本的生平和中國法治的發展歷程。”

沈家本故居紀念館負責人告訴北京晚報記者,“現在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會以團體預約的方式,來這裡做法制史的實地課,一些機關單位也會來我們這裡做黨日活動或團建。除團體預約之外,還接待個人參觀者免費進館。”

待關注

這些博物館身居鬧市卻很寂寞

王府井古人類遺址博物館位於王府井大街東方廣場第一街地下三層。該地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遺址,距今約1.5至2.6萬年。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址,東城區人民政府與李嘉誠先生共同投資興建了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並2001年正式對觀眾開放。

而今,與熙熙攘攘的東方新天地商場形成對比的是,這裡十分冷清。11月20日,記者探訪時隨機詢問了東方新天地內的數位店員,他們均不知道古人類遺址博物館的具體位置。記者幾經輾轉後在王府井地鐵站A口附近找到了這家博物館。展廳門口擺放著的一張黑色長桌兼任了售票處,入館的票價是10元。面積為300平米的展廳內被分為文明初啟、山河家園、時光流轉三大展區。展陳形式較為多樣,使用了場景模型、全息投影、視頻牆等形式展現了遠古北京人的生活場景。在第二個展區中間有一個約50平方米的2.5萬年前遺址地塊,地面是透明的玻璃板,玻璃下方擺放著數十件動物化石、骨製品等。

在探訪的半小時內,除記者外,大廳沒有一個參觀者。該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現在處於淡季,一般每天只有五六人來參觀,在暑假的高峰期,最高一天參觀者有600人。”

記者隨後又探訪了位於海淀區西直門外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館內存有始建於明永樂中的金剛寶座塔和歷代石刻文物,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在記者探訪的一小時中,幾大展區的參觀人數約十餘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平均每日參觀者數量在100人左右。

位於大觀園北門西側的古陶文明博物館,是北京首批民辦博物館之一,記者探訪時,館中也只有三兩參觀者。

專家建議

可以把博物館與學校教學做結合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表示,很多博物館受到地理位置、展示主題、觀眾興趣的影響,所以面臨被遺忘的狀況。

“因為這些博物館的主題比較單一,展覽內容也比較簡單,對這些內容感興趣的人可能去看一兩次就覺得已經瞭解得差不多,不太會經常性地去參觀,所以會出現參觀人數少的問題,這也是博物館面臨的一個難題。王府井古人類遺址博物館也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遺址,但是這種歷史遺址展示的主題比較單一,另外看起來視覺效果也不太好。同時,由於它的地理位置是在王府井地鐵站口,雖然人流量大,但大多數匆忙趕地鐵的人很難停下腳步去看看展。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是圍繞著考古遺址五塔寺建起來的,館內同時藏有許多重要石刻文物。但對普通百姓來說,對文物石刻不太感興趣,所以它的主要任務還是文物保護。還有一些民辦博物館,例如古陶文明博物館、自來水博物館,同樣受限於展示主題和觀眾興趣,知名度不是太高,參觀的人數相應地也不是太多。”

北京擁有眾多名人故居、小眾博物館,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去最大化地發揮它們的公共服務作用呢?宋向光建議,可以把博物館和學校的教學做結合。“現在有研學這樣一個概念,可以把博物館作為研學的一個點。從課堂教學、北京史等方面,去發揮它們的教育作用。不可能每個館都達到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那樣的人流量,我們做博物館的人也在思考博物館的最佳容量是多少,併發揮它們作為公共資源所應該帶來的教育教學、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

記者 謝宇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