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藏書你看了多少?

標準怒火


我的藏書大概兩千,能整本看完的大概五十本這樣,閒時翻看了一部分的大約三百,其餘的藏書只知道書名卻沒看過,它們只是靜靜地陪我讀書。

雖然如此,每一本書背後摺疊的都是買書的故事。看到一本書,總能記得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買的,甚至,記得起書店老闆的模樣。順帶著,回憶起那求知若渴的年輕時代。

架上的很多書,縣一級圖書館是沒有的,特別是一些學術性質的原著,這在當時熱衷寫論文的時候是很好的資料庫,也正是這間資料庫,養成了我讀書寫作的習慣,真得謝謝它們!

現如今,網上查資料非常方便,除了案頭幾本必看的書之外,架上絕大多數的書估計不會再看了。但要幾塊錢賣了又不捨得,還是留著它們,權充記憶的觸點吧。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圖片中的書我大約看過了一半


風起雲湧42


為了答這個題,我去數了數,大慨八百本左右,去年整理時扔了幾百本,今年上半年也扔了二百多本,當時認為剩下的是精品,怎麼也要保存著,現在我粗略地看了一遍書名後,覺得還需整理出一部分扔掉,我準備答好這題就去整理,沒什麼捨得捨不得的,有些書本身就是垃圾。


這些書的來源有兩個,一部分是我買來的,閒時總喜歡逛書店,逛書店時總是捎帶著買幾本,就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這種習慣都未成改變,還有就是看到路邊的降價書,總喜歡去湊個熱鬧,然而買來後發現許多都是盜版的,盜版不盜版對我來說沒什麼關係,問題是裡面錯別字很多,看起來很彆扭,這種書我也逐步清理出門戶了。還有一部分算是同事贈送的吧,同事知道我喜歡書,每當搬家清理書時就想到我,這樣我也收攏了一些。

以前我對書還是非常珍惜的,借了我的錢,從不好意思討要,如果借了我的書,一定會去要還,現在想來真是傻之又傻,我又不是收藏家,只要有錢什麼書買不到?。

其實說句實話,真正看過的書沒多少,有的書也只是翻看了幾頁,好多書翻都沒翻過,就是剩下的這八百本書,也只看過十幾本,總想著有時間了,好好地讀讀書,可是什麼時候算是有時間呢?難到現在不算是有時間嗎?


聽老人說,年紀大了書也讀不動了,以前聽了只當是笑話,難道讀書還要憑力氣?現在讀起書來還真有這感覺,看樣子還得抓緊,能多讀一本是一本,就寫到這裡,我去整理書了,不準備讀的統統扔了,大家說好不好?請留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我只看我自己買的書。家裡藏書大約5000本。一直都在閱讀,也一直在購買,每一天都是如此,基本沒有間斷過。問我讀了多少本書,還真沒有統計過,也沒有估算過。因為讀書的種類不同,所以讀書的速度,進度也不同,如讀一本小說,估計一週內就讀完了,如果碰到不喜歡的讀兩天,百八十頁也就扔一邊了,這算一本嗎?如果是古典書籍,尤其是經史子集類的就要很長時間了,一個月有可能讀一本,甚至兩個月讀一本都有可能。早年讀小說,散文雜文,很快,跟吃麵條差不多。近些年來習慣讀傳統古典文學和典籍,由於自己喜歡字詞句去摳,所以速度明顯慢下來了。我認為讀書不應該關注速度,讀出心得,讀出樂趣,讀出精彩才是讀書的目的。



園外侍郎


囤書癖,只會覺得房子小~



雲想衣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個“天問”,每一個愛書人都被問過,每一個愛書人都不好回答。我記得錢鍾書先生在美國參觀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時,見到汗牛充棟的圖書,他自我解嘲說:“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我不需要讀的書啊。”


這我想起翁貝託·艾柯在《別想擺脫書》裡與讓-克洛德·卡里埃爾的對話,他是這樣回答的,下回有人問起你時,你可以這樣回答:

第一種是:“不。這些只不過是我下週要讀的書。我讀過的書都在大學裡。”第二種則是:“我一本都沒讀過。不然我留著它們幹嗎?”用艾柯的話說,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會有十幾本、幾百本乃至上千本沒讀過的書,只是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拿起這些書,發現自己瞭解其中的內容。

怎麼會有這種情況?他解釋說,第一種解釋屬於神秘學範疇,我本人無法接受:書的波會傳到我們身上。

第二種解釋是:這些年來,我們不是真的沒有翻開過這本書,我們好幾回把它移來移去,也許還翻閱過,只是自己記不得罷了。第三種解釋:這些年我們讀了一堆援引這部著作的書,這使得我們最終也熟悉了著作本身。因此,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我們瞭解沒讀過的書。

其實,按照烏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蓋茲在《紙房子》中的說法,持續購置某些主題的書籍,正是我們據此認識世界、詮釋世界的過程。

“我們藉由這個過程讓書目逐步完備;我們從尚未擁有的某部書籍的相關數據入手,然後當我們購得那部書,它又將我們帶往另一部書籍。一旦閱讀,我非得查閱那部著作的所有相關批註,完全搞通書中全部含義不可,所以當我有空拿起一本書,有時候只是為了徹底讀懂其中某一章節,甚至還得同時翻閱其他二十本書才行。”

這樣回答, 你可滿意?


迷樓


家有藏書,塵世才詩意,才安心,才溫暖!


我家藏書不多,以前經常搬家,每次搬家都是書,又重又難搬,累得要死!實在於心不忍扔掉一些,但總是沒有辦法,忍痛割愛!後悔想哭,搞來搞去只留下一些最為珍愛的好書!

就這樣,現在大約也就一千五百冊,當初最享受就是一堆一堆的書淘回家的感覺!經常窩進舊書店裡一窩就一整天!每發現一本好書就興奮的不得了,經常買到連回家坐公交的錢都沒有!

但說實話每次買書,都是想著把心愛的書買回去,然後在家裡安心的愜意的泡上一壺茶,放上一點音樂,燃個香,就享受看書了!

可實際上,的確會偶爾這樣安心的裝逼一下,也會用心看幾本,可是沒過幾天大部分書就自然被塵封了!偶爾翻開也就是看上幾頁或者讀小段!

可是某一天要是又遇到好書,肯定又如飢似渴的想著收藏了,總覺得家有藏書人才心安,總感覺住在好書滿架蘭草花香的屋子裡才會寧靜,才會得到冥冥之中的知識的溫養!

家中藏書自然匯成一種意境,一種溫暖,一種平凡世界中的淨土,一種萬丈紅塵中的靈性,這就是家中藏書的意義,可以再某種意義上超越實用價值,成為讀書人的宗教和道場!


盛唐豪歌李藝泓


香港作家董橋曾經說過一句話,看見人家藏書千卷,還問人家都讀了沒有?此人必是俗人。

一個愛書的人,長年累月的買書,時間久了,有個三五千冊圖書,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至於讀與不讀,讀了多少,他怕是不會告訴別人的。

書多到氾濫的時候,得給書找個地方,現在大城市人都沒地方住,還要給書找住處,奢侈了點。

還有一點,我常告誡自己,書多為奴。時間久了,你就知道書是有壽命的,你會看到有些過百年的書氣息奄奄,你會看到有小東西從書邊跑出來,蠹魚來也。總之,你得開始伺候書了。





江南聽風廬主


各種詩詞古謠,詩話,筆記,歷史以及大家的專集是我的菜,而且喜歡買民國到1958年之間的舊書,豎版,繁體,煙黃色,哪怕讀幾頁都開心。蠹蟲吃過的書我微波爐處理後也喜歡。








桃李不言799


目前家藏4w餘冊,精讀1w多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