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

眼鏡超人


缺愛的人會有一種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在感情方面變得城惶城恐自輕自賤,覺得自己不配,以至於情不自禁去作踐那份感情;太害怕失去,便徹底不要,或許只有漂泊無定孤獨終老,他們才會覺得心安。


這類型人的心理表現為:


1、墮落

墮落是一種消極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對於任何積極的事情都失去興趣,思想和行為都會往負面傾斜,比如:沉迷在網絡遊戲世界無法自拔,日夜顛倒、黑白顛倒,任其傷害自己的身體,每天都在荒廢中生活,做不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有這樣的行為發生,表現為在缺少父母的關心,體會不到被愛時,內心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只有通過墮落的行為去填補內心的空虛。


2、缺乏安全感

對自己在意的人異常敏感,比如對自己的愛人看的很緊,不允許對方與其他的異性朋友有來往;經濟不獨立,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對未來有恐懼感,經常迷茫,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在單親家庭成長的人多數心裡容易缺愛,或者曾經受到傷害,很難對別人建立信任,除了自己誰都不會輕易相信。



3、偽裝和善變

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並不是發自內心;在不同的場所,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那些感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迎合的一種表現。

脆弱,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受現實的能力的批評或挫敗打擊時,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會進一步把自己推向幻想的世界裡。


不管你曾經經歷過什麼,遭受過什麼,不妨給自己一個擁抱,試著去接納自己,即便那個滿身缺點的人,接納那個缺失的童年,接受這個世界,即使這個世界給予我們更多的痛楚,能接納,就能愛,愛能治癒一切。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用文字治癒心靈,在文字中獲取正能量,歡迎與我一起交流-----多樂事MIMI


多樂事MIMI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單正巧:

記得以前心理老師上課的時候,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孤兒院裡剛出生的一個嬰兒,只是給其餵奶喂水,而從來不抱孩子,這個生命很快就夭折了,我把這歸為最大程度的缺愛。

缺愛若發生在生命的早期,比方說0到3歲,往往這類孩子的父母呢,是冰箱父母,通常冰箱裡是有菜,有食物可以吃,但是是沒有溫度的,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呢,可能會有三大類的問題發生,最嚴重的就是精神病,就比方說,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等,第二類是人格障礙,就是各種人格障礙,相對輕一點的呢是神經症。

最重的這類,容易患精神病的呢,往往伴有家族遺傳史,直系親屬裡都有不正常的病人,尤其是母親,如果有問題,往往會製造精神病的孩子。

第二類就是人格障礙,這類人呢,可以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分裂樣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很多種,他們也表現得,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說邊緣型的,他就通常會有以下幾大特徵。通常體驗到情緒調節的困難及不穩定的情緒。行為調節方面有困難,表現為極端有問題的衝動行為,第三,認知調節方面有困難,在壓力情境下有時會導致出現非精神病性的想法和感覺方面的困難。四是自我感覺調節的困難,第五是調節人際關係有困難。

分裂樣的人格障礙的一個特徵,就是淡,不願意跟任何人聯繫。比方說,他缺個東西,他寧願打的去買,再回來,他也不願意跟身邊人借。分裂型的人格障礙,一個字就是怪,他的行為很怪異,比方他要向你借東西,同你鬼扯半天,然後才說出他的意圖。

如果早年缺愛不太嚴重,即便父母不管,還有直系親人相對關愛,他表現的就是神經症的症狀,比如說抑鬱症、焦慮症。

以焦慮證為例,兒童焦慮症往往分為三型:分離性焦慮,過度焦慮反應,社交性焦慮。分離性的焦慮,多見於學齡前期的兒童,當與親人分離時產生不切實際的,反覆擔心親人可能會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因而表現過分的煩躁或者驚恐不安,持續要求待在家裡,不願意離開親人,不願意上幼兒園或上學校,勉強送去,也是表現哭鬧掙扎,並有軀體不適,如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慌氣悶等,病程可持續數年。

過度焦慮反應:表現對未來過分擔心,憂慮、不切實際的煩惱。如擔心完不成學習任務啊,擔心學習成績差呀,怕黑暗呀,恐懼孤獨啊,常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鬧情緒,表現不安焦慮煩惱,本病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女孩較多,病前性格為膽小、多慮,缺乏自信心,對事物反應敏感,同時有睡眠障礙和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的症狀。

社交性的焦慮,又稱迴避性障礙,每當與人接觸談話的時候會緊張,害怕、侷促不安,幼兒當接觸的陌生人或到一個新的環境,就會出現持久而過分的緊張不安,煩躁焦慮的情緒,甚至採取迴避行為,此類患兒恐懼上幼兒園怕見老師和同學,若父母強行送去,由於焦慮心情,常孤獨一人站在牆角,表現出社交和適應方面的困難。

所以說一個孩子,0到3歲的撫養異常的關鍵。因為我們人類,跟其他動物不一樣,我們在越小的時候吃喝拉撒睡,所有的都需要另外一個人的幫忙,就是說這個第一撫養人是我們早期獲得安全感的來源,如果頻繁地換撫養人,這孩子就缺乏安全感,也就是說缺愛,他就很難,對人建立信任,很難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很難有穩定的情緒。所以說,當媽媽的,如果你決定要孩子,一定要克服萬難,在0到3歲的時候陪伴他。有句話說要想孩子獨立,首先要他依戀,有很好的依戀關係。依戀關係,這是他以後建立親密關係,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沒有這些後面都很難建立。所以說,心理的高樓大廈也是從生命的早年開始的。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從小缺愛的人,這一生都過得很彆扭。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遇到了太多從小缺愛的朋友。

有些朋友缺愛嚴重,已經出現了精神類疾病表現,這類朋友,都是勸他們趕緊去找心理醫生,他們需要系統治療;

有些人缺愛,出現人格障礙,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就陷入各種糾結痛苦中,若沒有專業人士幫他們,心靈一直都很痛苦。

但是,更多的人缺愛後,出現的是一般性心理問題。

例如,他們總是與周圍的人處理不好關係,總是容易被小事刺激,尤其是與愛人頻繁爭吵、戰火連連。

比方說,前些天來找我的一個女孩,她就是典型的從小缺愛,嚴重缺乏安全感,也缺乏對人的信任。

她的男朋友是個很好、很正直的人。她也知道男朋友值得託付終生。但是,她就是剋制不住地懷疑男朋友。她總認為有其他女孩在勾引男朋友,總害怕男朋友會被人搶走。

在這種嚴重缺愛的恐懼中,她總是跟男朋友爭吵;只要男朋友跟其他女孩多說兩句話,立馬就是一頓哭鬧。

時間長了以後,男朋友感覺特別累,對她開始疏遠。

這個女孩說,我在家排行老二,從小就是被父母忽略的孩子。等到打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愛我的男人,我卻因為缺愛不願意信任他,把他推了出去。

缺愛的人更多的是類似於這個女孩的表現。不敢去愛、不敢表達愛、好不容易擁有了愛,卻又患得患失、吵吵鬧鬧,直到徹底失去。

所以,缺愛的人一定要學會去覺察自我,去看到親密關係裡為什麼自己會無法信任別人,無法獲得安全感。

缺愛的人一生都需要不斷修煉自我,直到懂得愛和信任,才會獲得心靈的平靜。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問題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你好,我是一個五年抑鬱症康復者!

缺愛確實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原生家庭缺愛,可能會導致孩子有心理問題,比如朋友之間缺愛,就會遠離,比如夫妻之間缺愛,就會導致感情的破解……

在抑鬱症的時間,可能覺得世界唯自己一人孤單落魄,雖然人人都說愛,雖然口中說愛,但是未曾真正的感受到愛,甚至對別人的愛感覺是另有企圖,或者是麻木不堪!毫無反應!

聰抑鬱症中走出才,由於樹立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接下來來教大家如何心中大愛!

你要明白,愛不要寄希望於別人,要寄希望於自己,對於別人,你要去愛,不要以為自己釋放出了愛,自己就沒愛了!相反的是當你釋放愛的時候,你自己就是愛,你還會缺愛嗎?

但是你也不要有功利心,釋放出了愛就一定得收到愛,雖然肯定會收到愛,按照幫助我從抑鬱症中走出來的超心理學來看,你釋放什麼能量,就收到什麼能量!只是時間問題!不要渴求立竿見影!

你就去不求回報的去付出就可以了!如果相互愛的兩個人都這樣做,那麼夫妻之間情深似海,對象之間甜蜜幸福,家庭之間其樂融融,國家之間和平共處,世界必將一片大同!

此所謂無城無府,無爾無我,天下一家,至臻大化!



正能量小倉倉


好吧,作為一個沒拿證的心理諮詢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點題:缺愛的人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都有哪些心理問題呢?我們來梳理一下,看看分析得有無道理。

第一,缺愛的人也學不會如何去愛別人。

一個人如果從小時候在最需要別人愛撫的時候卻得不到愛撫,那麼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虧空,時間越久,缺愛對心理的傷害越重。由於他缺乏別人對他的愛,他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不會愛別人造成的後果就是,這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冷漠,即使他想對別人示好,也會笨拙不堪。

第二,缺愛的人一輩子都缺乏安全感。



當我們享受到別人的愛意,才會產生安全感,才會感受到環境的溫暖。然而,如果一個人在最需要愛的時候卻得不到愛,那麼,他會感覺到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安全的環境裡,不會輕易相信別人,時間長了還會產生社交障礙。沒有安全感的人會自卑,會抑鬱,會情緒化,會自怨自艾,不會客觀地看待自己,並且有很強的防衛心理甚至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攻擊性。

第三,缺愛的人會有強烈的嫉妒心理。

缺愛的人會主動攻擊別人。愛是一種潤滑劑,會把一個人心中藏的野獸軟化馴服。如果一個人在該被愛滋潤的年紀得不到愛,他會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甚至會傷害別人。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賈環,他是賈政的二子,趙姨娘的兒子,最缺父愛和祖母的愛,結果便恨賈寶玉,多次陷害並讓賈寶玉遭遇皮肉之苦。

總而言之,缺愛產生的嚴重心理問題,並沒有得到更多人關注,很多人的怪異性格和行為,都可以從缺愛方面查找原因。


作家王麟


曾經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完美的演繹了缺愛可能造成的後果。

其一,是恆河猴實驗。

剛出生的小猴子,被迫與媽媽分開,而是用了兩隻鐵絲做的猴媽媽替代。一隻假猴媽媽身上綁著奶瓶,一隻假猴媽媽身上纏著絨布。你猜猜,小猴子更喜歡靠近哪隻猴媽媽?答案是纏著絨布的猴媽媽。除了必要的吃奶,小猴子幾乎一直抱住絨布猴媽媽。但是由於缺乏真正的母愛,小猴子長大後,無法正常的融入集體。在干預下進行交配和生育,也不能正常的撫養自己的後代。


其二,幾十年前,英國孤兒院曾經讓護士對嬰兒進行這樣的實驗:

給於他們充分的食物,並在起居上照顧好他們,但唯獨不能撫摸,擁抱和微笑,也不可以對他們說話。這些嬰兒,得到了必要的餵養,但是被剝奪了最基本的愛。結果如何?很多嬰兒都夭折了。缺乏愛,讓他們的免疫力很弱。愛,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三個例子,不是一個實驗,但卻是身邊的人詢問我的問題:

一個媽媽曾經受到某些育兒理論的蠱惑,這種理論宣稱,為了讓孩子一個人睡覺,就要進行行為訓練。如何訓練呢?就是父母讓小孩子一個人躺在嬰兒床上,無論ta哭得多麼聲嘶力竭都不要理會。幾次之後,根據經典的強化理論原理,小孩子習得了“無論我怎麼哭媽媽都不會過來”,就會乖乖的安靜入睡。結果呢?小孩子的確可以安靜入睡了,也省心了不少。但是當孩子3歲以後,媽媽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這個孩子幾乎不理人,就算媽媽要去抱她,她也會躲開,一個人默默的在角落裡玩娃娃。甚至,她不會直視別人的眼睛。無法進行目光接觸,是孤獨症兒童的一個特徵。

以上三個例子,愛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必要關心,照顧,擁抱等愛的表達,會讓人長大後,無法正常的社會化,無法融入社會,無法學習共情能力。很多人,或者成為冷漠者,或者成為在情感方面索求者。不能信任他人,也無法做出承諾。


諮詢婚姻戀愛問題,歡迎關注私信小鵬姐姐哦!


周小鵬


小時候缺愛的女生會特別渴望愛情,希望童年缺少的情感在愛情裡補全。

所以會對愛情抱有很大的期望與想象。

性格里會有自卑和敏感多疑多變的不安定感,受不了愛的人對自己冷漠冷淡。

不喜歡等待,害怕孤獨。

討厭欺騙,容易相信一些小美好。

覺得精神比物質重要,只要有人給予一點陽光和溫暖就會輕易感動。

沒有城府和心機,雖然表面冷漠但內心熱情,渴望美好的事物。

縱使受傷也會慢慢自己好起來,不會選擇去恨一個人,很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對待不是傷害自己特別深的人會選擇包容諒解。

對待朋友真誠,對親人淡漠但其實比誰都渴望親情的溫暖。

或許是害怕或許是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親人吧!所以選擇表面麻木。

把愛情和友情看得很重,在愛情裡渴望做一個被寵的小女人。

只要走進心裡的朋友就會放在心上,沒有多餘的甜言蜜語,但是特講義氣。

其實缺愛的人都多少有點內向和消極的,渴望陽光。

也挺容易受傷的,內心多愁善感表面卻裝作毫不在意。

如果沒人懂那麼就會讓別人誤解成為冷漠冷血之人,真正懂你的也是你最在乎的人。

很多時候看到問題比較極端,受不了別人的欺騙和離去,只能選擇表面無所謂內心傷害自己的行為去逃避難受。

越缺愛的女人越注重感情,如果遇到了就好好待她。

你待她的一點點好,她都會無限回報。





輕水蘭洲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就是一個典型的缺愛患者。

1.不懂得愛自己,所以也不會愛別人:缺少愛的能力,就跟小孩子學習算數一樣,有方法,有樣例,勤於練習才能學會。沒有愛的環境和啟蒙,就缺少了這個學習環境,就不會愛。雖然極度想得到愛,但往往卻是不健康的。

2.不自信:自卑,沒有自信。遇到問題就容易逃避,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好,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最好的。經常把責任都推到自己身上。

3.抑鬱:得不到愛的孩子就像沒有滋潤好的樹苗,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要麼極端渴望愛,要麼缺失感受愛的能力,無論哪種,都容易出現問題。

4.生活消極:充滿愛的孩子心中很陽光,總想要更好的生活,知道如何享受生活。而缺愛的人容易消極,覺得做什麼都容易失敗,沒有信心。

希望每個人都能心中充滿愛,甜蜜,享受生活。


拖延症的楊小槑


近年來很多人逐漸意識到愛在教育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在我看來,愛是一種孩子大腦發育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就像維生素ABCDE一樣,愛的攝入對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擁抱、撫摸、觸碰都是一種物理上的激活,能夠刺激孩子的大腦保持正向的發育,讓孩子對人際關係之間的理解更成熟、更安穩。

如果一個人童年缺愛,意味著他的父母不經常擁抱、撫摸、觸碰他,在精神上也很少和他交流,讓他感到孤獨。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他只感受到他自己一個人,感受不到他人,這會嚴重破壞他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對周圍人情感的感受。這樣的人長大容易成為反社會人格,對別人缺乏同理心,一門心思沉浸在自己的自戀中,也有可能成長為某些人格障礙,外表看上去是正常人,內心卻比普通人有更多想象不到的掙扎,要吃很多不必要的苦頭。

很多父母只關注孩子吃飽穿暖,卻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交流,沒有給予足夠的精神養料,導致孩子在親密關係上發育滯後,長大後無法融入集體,無法與人交往,終生受害。


陳諾


缺愛的人,通常會在成年後,去向別人索取關注,缺乏安全感。

小周在公司,總是用過度的熱情去幫助新同事,比如在同事來之前,自己會把同事的工位收拾乾淨,為同事整理好各種工作上的資料。

而在下班後,小周也會時不時地給同事發消息,問他在公司感覺怎麼樣?有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或者還會主動告訴同事有關自己的事情,為的是讓同事對他有進一步的瞭解。

而當同事沒有做出回應時,他就顯得很惱火,先是乞求,然後發出不再照顧同事的警告。

你可能會有疑問,小周為什麼會這樣做?

其實,小周面對同事的不回應,會變得焦躁和不安,是因為他強烈需要被關注被理解,他心裡的潛臺詞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還是對我不冷不熱?”

這是因為,小周與母親是典型的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關係。

在嬰兒時期,小周的母親對於他的情感需求,並沒有做出有效的回應。相反,母親的遲鈍或拒絕,常常讓小周感到挫敗、失望和憤怒。

比如說,小周餓了哭鬧,但是媽媽沒有察覺,此時,小周便會更加撕心裂肺的哭喊,讓媽媽來關注到自己。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成年後的小周內心極度不安,他無法跟人保持界限和距離,他需要的是時時被關注,跟人膩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全。

這就是缺愛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些嚴重缺愛的,會造成人格上的一些障礙,使得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所以,在孩子3歲以前,母親要親自撫養,並且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這樣,孩子就會形成健康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