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書法裡的“分析性臨摹”有作用嗎?

不二齋


有人問我,書法裡的“分析性臨摹”,你覺得有作用嗎?

我認為,書法不僅需要,而且應該進行“分析性臨摹”。就本質而論,這是書法臨摹的根本。沒有了這個這個屬性,臨摹將一無是處。

一、書法學習與悟性

我們常常會聽到很多人說“某某某字寫的很好,一看就是個有書法悟性的人!”並且很多人一談到書法學習,就說“學習是要講求悟性的,悟到了,就能寫好書法。”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悟”並沒有將問題說透。有時候你去追問不同的個人,他對“悟性”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悟性”,看著別人講,自己也跟著講起來,對於其本質內涵並無瞭解。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對悟性下一個定義,做一個解釋了。但是在解釋之前,我們必須將過一番論證,這樣的得出結論才可以使人信服。

二、悟性與書法臨摹

既然很多人認為悟性在學習書法中是起到很大作用的,那麼這就意味著,在書法學習中,最關鍵的環節——臨摹中,悟性應該起到、也必須起到它所應該起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一項技能是我們在書法臨摹中必不可少的話,那麼基本上這就應該是我們所說的悟性了。

三、臨摹的本質和作用

臨摹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們學習書法為什麼要進行書法臨摹?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我看來,書法臨摹最大的一個本質就是它是要求書寫者在臨摹過程中,重現書寫者曾經寫過的狀態。也就是說,你要把你臨摹這幅作品的書寫者,當年是怎麼寫這個字,甚至於怎麼寫這個筆畫,你要完完整整從新來一遍。

他在哪裡停頓,與你也在那裡停頓,他怎麼寫,你就怎麼寫。這是臨摹最簡單的本質。而在這樣簡單的道理背後,實際上是我們不斷學習和掌握古代書法前賢書法的過程。

四、臨摹的關鍵

因此,對於臨摹學習者而言,寫的要像最主要的任務。然而我們說要想寫的像,你首先自己要看的仔細、看的清楚。只有觀察到位了,才能寫好書法。而這正是我所認為悟性的關鍵所在。

其實它並沒有那麼神秘,說白了就是你的觀察能力如何,這是往簡單了說。往復雜處講,書法臨摹不僅要求你要觀察能力足夠強,而且還需要你能有一定的還原想象力。看到這個筆畫、這個字,就能立刻想到書法家在書寫這個字的時候,會用到什麼筆法動作。

所以,悟性應該就是指的這種能力。

五、分析性臨摹

回到我們開頭說的那個問題,所謂臨摹,其實就應是分析性的。很多人說學習書法只要自己勤奮就一定能寫好,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句話卻也是錯誤的。

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那些“勤奮的懶漢”。表面上看,他們學習書法的確非常刻苦努力,但是實際上他只是在做無用功。簡單、草率的練習,在那裡不動腦子,光抄帖。

一個人如果幹什麼都不動腦子,都靠本能,基本上他也就是一個廢人了。在書法的學習上,這樣的“廢人”還不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書法純粹靠練就好了。但是這個“練”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主動思考分析的結果。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臨摹書法,一定要注意多分析、多比較,提高我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否則久而久之,你只能成為書法上的一個“廢人”!


松風閣書法日講


何為分析性臨摹 ?我孤陋寡聞,沒聽說過。臨摹一般口語就是臨帖,其實臨帖和摹帖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前面有人解析了,就不再說明了。現在摹帖已經不被重視了,很少有人用了。記得我初學書法,老師教臨蘇東坡的《豐樂亭記》,大楷,字體約有五公分大,點畫看得非常清楚,臨了一段時間後,老師要求摹帖,專用的摹帖紙覆在字帖上,先用鉛筆鉤出輪廓,而後用毛筆填墨,要求不能漏空也不能溢出來,還一邊摹一邊看字帖,加強記憶。現在摹帖已經不被人重視和喜歡了,也許是沒人提倡,或許是嫌麻煩,畢竟要有好幾道工序。這種方法,其實是學書法很好的辦法,尤其是對掌握結體非常有幫助。學書法不摹帖了,臨帖方法對了也一樣,臨帖的最關鍵還是要掌握筆法,否則就是抄帖。如果既不懂筆法,又很主觀的分析字體的結體,點畫線條起承轉合之關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陋石書藝


提問者的意思應當是先分析字的特點,然後再提筆臨摹。這種臨帖的方式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正確的。我認為,臨帖分三個步驟:讀帖,臨帖,出帖。

讀帖指的是臨摹之前先分析字帖上字的特點,包括基本筆畫的分析,偏旁部首以及結構分析等。讀懂讀透了這個字之後我們再拿起筆來臨寫,這就進入了臨帖階段。當字臨摹的有幾分相似的時候,我們要開始甩開字帖進入出帖階段,只有出帖之後寫出來的字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字,同時出帖寫出來的字才真正富有精氣神。

所以我個人非常認可分析式臨摹。只有邊開動腦筋邊臨摹,才能真正把字練好。

謝謝!






水墨書蘭亭


學習書法最有效的方法不外乎臨摹,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但具體怎麼臨摹呢?其實臨摹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列出幾種臨摹方法,所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習結合分析臨摹方法。

一、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二、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三、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四、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五、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六、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我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一墨堂主人


這問題問得真奇怪,不分析去臨帖難道隨便臨嗎?

分析性臨帖,那要分析些什麼呢?

我講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就是很多初學者臨帖,一上來就動筆,大概只想臨個字型像,卻忽視了臨帖首先就是學習原作的筆法。

筆法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入筆,也是最基本的。

很多人臨了幾年,卻是怎麼入筆也沒學好。比如入筆時筆鋒的方向是在哪,從哪個方向切入,是必須要分析後去臨的,不能盲目瞎臨。

比如王羲之下面這個字,每個筆劃入鋒方向都不相同,這種不相同才造就了字的動態美。是書法愛好者需要學習到位的。



白菜書法


分析性臨摹有作用,對於有一定臨摹基礎或創作高手來說,作用更大!我總是在臨摹時力不從心。



林鋼鍵


書法裡面的“分析性臨帖”,是否蘊涵身心同步“入戲”之感?是否對原碑、帖的“意臨”與"悟摹”的深度同頻互動、共振與共鳴?

欣賞、透視、揣摩、咀嚼、吃透、消化、吸收、沉澱、結晶、萃取、悟創、陶冶、昇華、藝境!書藝實踐的長鏈條可否折掉中間任意一個環節?藝無止境,永在探索!


祖顯忠


讀帖,分析帖,臨帖,出帖。分析帖都是很用心的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伍佳智288


我個人認為:分析性臨摹是進入高級臨摹的一種狀態,是基本臨摹的進化。臨摹是書法學習的基礎訓練,是掌握握筆、書寫、揮毫的功夫要領切身體驗,不做臨摹何來書法之說。當然一味臨摹而沒有特色也終不能成為一名雁過留聲的書法家。現在的書法評判還是以這體、那體來做標準的,所以我認為分析性臨摹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是切實可行地提高自身書法水準的有效方法。至於是否能成為著名的書法家就要靠自己的造化了。

創新 , 創意, 創新---!


知知了了1


古話說,"唯手熟爾",臨摹多了,韻就出來了。分析性臨摹必須是在一定的書法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再創造。總之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必要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