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有這樣一位日本畫家,他31歲英年早逝,留下200多幅驚世畫作;他的遺作拍出412萬港幣,更是蔡康永、阿信等眾多創意人的心頭愛。

他的死亡,被猜測為自殺,留下一段未解的傳奇;他的作品,屢屢在互聯網上被刷屏傳播,在他去世13年後,依然讓人感同身受。

他就是石田徹也,這位日本藝術界公認的天才,他罕見的藝術感染力,直擊每個活在現代都市文明的人。

他把青年和教學樓合為一體,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讓上班族變成集裝箱擠在電車裡,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他筆下的醫院的病房裡,住滿病態的青年等待救治,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他畫的葬禮上沒有眼淚,解體的人被回收進紙箱。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人們在石田徹也的畫裡看到了自己的焦慮,也有人說,石田徹也畫就是他自己!

1976年,石田徹也,生於日本靜岡縣的一個富裕家庭。

父親是當地議員,母親是家庭主婦,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有三個哥哥。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他從小便展現出極高的繪畫天賦。而和大多數父母一樣,石田父母也希望他做個普通上班族,但石田還是考上了日本知名的藝術院校武蔵野美術大學的視覺傳達設計系。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石田徹也11歲的作品《欺凌弱者,停止吧!》

大學期間,他獲得了「平面設計3.3平米獎」的最高獎,轉變他人生軌跡。

因為這次獲獎,他得到了一次舉辦個人畫展的機會,為此他放棄了畢業就職,成為了職業畫家。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石田徹也在自己的個展上

石田徹也畫裡最具的標誌性形象,是人與機械、樓房、飛機、輪胎、電視等工業產物的合體。

這些他的代表性元素,就是在這時開始全面綻放,而他畫下這些畫的時候他只有二十歲出頭。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飛不起來的人 1996年 靜岡縣立美術館收藏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無題 1995年 靜岡縣立美術館藏

石田徹也被公認為天才型畫家,而在這背後是他對自己異常嚴苛的要求。

石田徹也去世後,在他公寓中發現了51本遺世筆記,通過對筆記的整理,發現了他一生大約200幅成作,對應的550張靈感草圖,而他被發現的草圖就有12 300多張!

簡單計算便知,草圖的直接利用率約4%,剩下的96%都成了「水面下的冰山」。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石田徹也遺世筆記

他22歲準備自己「背水一戰」的個展時,為了激發自己創意,還給自己定下「每天畫50個創意圖」的任務。

創意的產生不是憑空出現,而石田徹也的靈感就是這樣被自己給「逼」出來的。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平面設計3.3㎡展優勝者的個展準備時期的筆記

雖然石田的家境富裕,但他卻像故意給自己考驗似的,拒絕父母送來的生活費,租下廉價公寓,去工地打工、還幹過深夜保安,給自己賺取生活費,並埋頭於創作之中。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公共物 1999年 個人收藏

和奈良美智一樣,石田徹也是個「宅男」畫家。

他的朋友平林勇說「無論何時看到石田徹也,他都在畫畫。」

在他筆記本中,除了創作草圖、夢境日記,就是零碎的觀影記錄、招工信息等,很難窺見創作之外的生活的影子。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在畫室創作的石田徹也

很多人都說他的畫是自己的自畫像。獨自創作的他,的確喜歡探索內在世界,而他很多作品靈感其實是來源於他的夢境。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潮蟲之眠 1995年 個人收藏

他甚至從20歲左右就開始寫夢境日記,還對《夢的解析》的作者、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的弗洛伊德的話頗為重視。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1993年的筆記:「決定把夢記錄下來!」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石田徹也夢境筆記,記錄了一個關於考試的夢

1999年的作品《後代》,直接就是他根據創作前兩年的夢境轉化而成,可見這個夢給石田徹也的印象之深刻。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後代 1999年 尼克·泰勒收藏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後代》創作前兩年石田徹也的夢境筆記

石田徹也雖然沒有當過上班族,但對社會現實的洞察卻非常敏銳。

他對現代社會寓言般的表達,既充滿讓人會心一笑的黑色幽默,又讓人覺得感同身受。

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加油站式進食 1996年 靜岡縣立美術館收藏

也可以看到一邊說著「這不是沒辦法嘛」,一邊又埋頭努力的「過勞的日本人」。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無題 1997年前後 靜岡縣立美術館收藏

對社會現實的洞察,讓很多人將石田徹也稱為「日本的卡夫卡」。

其實,這也源於石田徹也出生的年代。

他出生於日本第二代嬰兒潮(1971-1974),這群人他在經濟高度成長的喪鐘聲中長大,在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就職冰河期」中走入社會。這種激烈跌宕的經驗,給了這一代人獨特的思維方式。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牢騷 1997年前後 個人收藏

除了對社會寓言一般的洞察,他的作品中,也不乏「走心」之作。

在他生命後期,生與死的主題頻繁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畫面構圖越發複雜、內涵也更加值得玩味。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2003年的作品《文字》,表現出他和潛意識的交流,非常有代表性。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彼岸 1999年 靜岡縣立美術館收藏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搜索 2001年 第一生命保險株式會社收藏

可惜的是,石田徹也展開新的風格的過程中,死亡,突然降臨了。

2005年5月23日,他在經過鐵路平交道時,因交通事故死亡。很多人猜測他是自殺。

但從他口袋中發現了的美元,這正是石田徹也為了鼓勵自己未來去美國留學的夢想,而每天在口袋中放著美元。

這樣的石田徹也又怎會想到自殺呢……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再生 2004年前後 個人收藏

2004年,是石田徹也去世前的一年。他有一幅作品叫《迷路的人》。一個酷似石田的男子將衣服捲起,展示出印在自己身體上的地圖。這似乎預示著一個無法讀取自己「身份的地圖」而「迷路」的男子。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迷路的人 2004年前後 個人收藏

正如梵高、莫奈等藝術家都是死後才聲名大噪。石田徹也的名字,也是在他去世後,才被人們熟知。

2006年,NHK的熱門藝術節目播出了他的特別節目,引起強烈反響。人們看到他的畫作都非常震驚,表示「胸口好像被紮了一樣痛」「心被吸引過去了」「被拯救了」……

各大美術館也紛紛舉辦他的紀念展,觀展人數不斷刷新紀錄。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石田徹也展覽現場

日本最具權威的藝術雜誌《美術手帖》,也為他做了一本專刊。

一家專門出版藝術書籍的小型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並創下了十幾萬冊的火爆銷量。

出版社求龍堂為石田徹也出版的作品集《石田徹也遺作集》《石田徹也作品全集》和《石田徹也筆記》

石田的畫作也紛紛被收藏,價格隨之水漲船高。

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他的一幅作品《無題》以78萬港幣成交,而同一幅作品在2015年更以412萬港幣成交。

這顆隕落的新星證明了他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的價值。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無題 1998年 個人收藏

五月天阿信、蔡康永也表示喜歡他的作品。在《康熙來了》上蔡康永還在阿信生日時,將石田徹也畫集親手送給阿信。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在國內,媒體關於石田徹也的報道數不勝數。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石田徹也的人氣,不僅限於亞洲,他的作品也受到了世界的認可。

2015年,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他的個展,同年,登陸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展。

2019年4月,收藏有畢加索名作《格爾尼卡》的西班牙索菲亞王妃美術館,還將舉辦包含他50張作品的大型個展!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石田徹也官網上西班牙索菲亞王妃美術館展覽信息

石田徹也用生命的洞察,描繪了一幅幅悲傷的畫布。

正如他在1996年的筆記中寫下的那樣,這句話可以說是他創作生涯的主旋律:

我所追求的,不是炫耀自己的煩惱。

而是對煩惱一笑而過的幽默。

我渴望著靠近荒誕。

一旦認識到「他人中的自己」,

以往感知到的那些沉重,就失去了意義。

因為我不過是十萬、二十萬「他人」中的一個!

意識到這點,不覺沮喪,反倒輕鬆。這就是幽默!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石田徹也在畫布前

在石田徹也的作品中,看到病態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