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老人心靈深處的空虛該如何解決?新時代如何盡孝最合適?

丕圖


留守老人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似乎在如今的中國無可避免的,我們來看一下

官方對留守老人的定義: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長期(通常半年以上)離開戶籍地進入城鎮務工或經商或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而在家留守的父母。

在50-60年代出生的人慢慢成為了留守老人的主力軍,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得看他們的子女在幹什麼?我在讀初中的時候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村子裡的年輕人只要沒讀書就出門打工,沒有一個願意留在家中種地的,那樣別人或是父母會說你沒本事,會說某人在哪裡打工帶了多少錢回來這樣的話,沒完沒了!只要一出門,開始一兩年還回來過年,時間長了特別是在外成家了,幾年都不回來!如果要回來都是因為有了小孩帶回給父母帶。

不要覺得驚訝,在農村真的很正常,很多老人自己已經抱孫子了還沒見過兒媳婦。問題就來了,年輕的一代不會種地,老的一代種了一輩子的地也沒看到希望,也不願意自己的子女像自己一樣,咋辦呢,出門打工,就出現了留守老人和兒童,這是農村的一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怎樣解決?其實國家早在十年前就關注這個問題了,在近兩年開始發力,這就和振興鄉村建設,脫貧攻堅緻富等等相關政策措施,一句兩句也講不清楚,拭目以待吧,你是否發覺返鄉青年在逐漸增多,很多在外務工者只要有機會其實更願意留在家鄉發展,而我們的國家正在為大家創造這個機會!好好把握吧,你提的問題很快就會有答案的!



陳2灑與大沈經


在2015年的國慶前夕,父親因病住院,是我叔叔送他去縣城醫院的,後來我叔打電話給我才知道。接到電話後的第二天一大早就乘坐火車往老家趕了,看到父親那一臉滄桑,心裡的酸楚和愧疚感油然而生,叔叔們也建議我把老父親接下來廣州一起生活,畢竟住在一起能有個照應。我想想也是,還好父親只是因為高血壓的問題住院,沒兩天就鬧著要出院了。後面就著手處理好老家的一些事情把老父親接下來廣州。

我們在廣州自己經營一家網店,平時也是非常的忙碌,所以也沒太多時間陪伴老父親。緊隨著問題也來了。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連我們那小縣城都沒去過幾次突然來到廣州這樣的大都市也是非常的不適應的。首先是語言不通,這裡的都是講普通話和粵語,他講的家鄉的土話別人也聽不明白,別人講的話他也聽不明白。接下來到現在也快三年了,無論是生活還是語言都無法融入到這個城市。由於年紀也比較老了,做事或者個人衛生方面也很隨意,致使平時什麼家務我也不讓他幹。所以平時沒事也只是看看電視,困了就睡覺,或者只能周邊走走也不敢走遠怕不認識路回來。



現在雖然住一起,但他的內心還是很孤獨的,遠離生活了幾十年的故土,現在周圍的人和事都一點不熟悉,沒有老鄉和他交流講話,沒有一些農活讓他去操心,慢慢的變得木納和有點老年痴呆的症狀了。這時我才猛然驚醒,在這樣下去問題就大了。

現在我網店的生意也不盡如人意,於是我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一來可以把父親接回老家,開心的生活,二來回鄉創業也是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一個很好方式。

結合我自己的經歷情況,我覺得對於農村留守老人如何盡孝這個問題,首先要結合自身和老人的情況來決定。如果自身情況目前還無法改變,平時在外就要多回去看看老人,對老人更多的關心和呵護。有能力接下來大城市生活也要時刻注意老人是否能習慣和融入到城市的生活。總之老人需要的更多是陪伴和熟悉感。


王小發的夢


農村老人心靈空虛如何解決?新時代又如何盡孝?這還真是農村老人與年輕人的痛點,老人心靈的空虛是普遍現象。農村不比城市老人文化娛樂活動多,農村老人整天面對的是電視。白天曬曬太陽人們聚聚雖說不能解決啥但多了熱鬧少了寂寞。可到了晚上面對漆黑的夜空,雙目看到的只有黑暗。這時也許就會有莫大的恐懼感,及傷悲感。一聲唉嘆,啥時是個頭死了都沒人知道。冬倒過來西倒過去,想的全是壞事。其實農村老人雖年齡大但要是有個事做,給自己一個勇於生活的動力我想就不會那麼的空虛難耐。人總歸有去的那一天,兒女不在也有兒女的痛處。不是不想守著自己而是生活所迫沒辦法,我看到多少老人雖然自己在農村。但生活的也很好,有的是盼著看著孫子孫女長大成人盼的是兒女事業有成。心中的希望是動力,也是填補空虛最好的良藥。人老了活不單一為了自己要健康要樂觀,為了子女不給子女負擔。我們可以沒錢但不能沒有精神,當然假如我們身患重病行動受限兒女們也不會獨自把我們放在家裡,因為看到我們還行還能。當然做為兒女的也應多關心老人,電話不斷時常在線以防萬一。還應時常回家,因為只有親見了老人才知他們身體到底啥樣。有的老人為了兒女隱瞞病情,到知道了以病入膏肓。做而女的要盡全力去做,去愛老人。縱然是這樣我們也會有遺憾的那一天,當老人去世了我們靜心想老人時會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歷歷在目。那時也許我們會譴責自己的不足,可已經晚了。所以盡孝要百分百的去做,要及時要抓緊因為失去老人的時間不是我們能掌控的。



敖漢人的生活


農村留守老人大多沒有文化,精神世界可謂一片空白,他們幾乎沒有信仰追求,覺得老了就一無是處。那麼如何讓老人的心靈不空虛呢?我認為:首先要為老人們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室等)讓他們在集體活動和人際交往中使自己心情舒暢、生活愉快!其次,可根據老年人的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組織他們種種花草、養養小動物、看看電視等等,既舒展心情又利於身心健康!

新時代如何合適盡孝,方式很多。我們盡孝主要是從物質和精神上滿足老人:老人們大都節儉,豐衣足食不難。有條件的可以將老人帶到身邊照顧,陪他們聊聊天、喝喝茶、一起吃吃飯,說些開心的話題;條件不具備的可寄託在離家較近的養老服務中心,便於“常去看看”!當然,小輩們要認真工作、遵紀守法、有所作為,讓老人們真正放寬心,笑口常開!


君子之邀


兒女出去覓食,老人守候,這種分離導致老人缺乏溝通不暢通,從而造成缺少精神慰藉和關懷。若是平時探望和電話溝通次數較少,會造成精神上的疏離和心靈的空虛。

百善孝為先,一方面政府在加強倡導拾孝文化的宣傳工作,另一方年從娃娃抓起,增加國學知識,增加中華傳統美德的學習和傳承。第三,豐富老年人勞動之餘的文化生活,休閒廣場,健身器材,都是老人們交流心靈的地方。

新時代,我們盡孝更方便了,一是常回家看看,二是勤電話問候,三.有條件的可以經常和老人視頻,4.把老人接到身邊。5.節假日帶著老人出去看看。


東北佳木斯同江大米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 不遠遊,遊必有方。可是為了生活 卻不得不奔波勞碌,沒有人喜歡做異鄉人,沒有人想離開溫暖的家 可愛的孩子。

解決這一問題得靠國家靠政府,發展地方產業,吸引外出勞動力回本地就業,完善農村政策,建設老年活動中心,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希望生活越過越好,家家戶戶團團圓圓


梁二狗子


昨天剛從老家來,目之所及,可謂令人感慨。昔日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家園,現在就是一座空城,家家閉門鎖戶,蒿草叢生,不要說看不到人,連以前農村常見的豬,狗,雞鴨鵝,都很少見。偶爾碰到一個人,那必定是老人,有的是孤老,生無所依,只能苟活於當下;有的是留守老人,不便或不能或不願與子女一起,只能寓居於農村。

且不談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條件怎麼樣,單就精神層面來講,或許只有孤獨與寂寞,同齡的人不多,年青一代都在外謀生,兒童也隨父母遷外就讀。曾經和諧相處的鄉鄰沒有蹤影,膝下尋歡的後人也難得回來,想找人說句話,都成了奢望。

沒有了對生命的渴求,時間不過是無形的墳墓。“黃泥巴都蓋到下巴了,活一天是一天咯!”這或許是農村留守老人最常說的聊以自慰的一句話,聞之幾欲淚下。留守老人的要求其實不高,無病無痛的活著就可以了;至於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幸福,快樂,都不過像門口的那塊放了上百年的墊腳石,有它,更舒服,無它,一樣過。

對於外面的人,農村似乎就是天堂;而對於留守老人,農村卻像沒有鐵欄杆的囚籠。如果時間嫌多,還需要去刻意“浪費”,才能有點存在感;那也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去重複著昨天,無論好的壞的。早上起來,吃碗麵條,出去晃一下,中午回來,再吃碗麵條,再出去晃一下,晚上,再吃碗麵條,往床上一躺,一天也就過去了。一個人的日子,一個人的飯菜,一雙筷子一個碗,簡單!

心靈深處的空虛,就像藍天一樣深邃,看得很遠,卻空無一物。沒有後顧之憂的老人,家裡條件一般還可以,住著新蓋的樓房,家電也一應俱全,三五老人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看看電視裡的舊節目,相聲,戲劇,或笑或哭,總也還能有個念想。家庭條件不好的,還得幫帶孫子,再幹點農活,或手頭寬裕一點,或賙濟一下子女,這還得身體好,尚能自理,否則,苦不堪言。但無論家庭條件好不好,後人才是唯一的希望,也只有子女孫輩,才能充實老人心中的空虛感。

真有孝心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老人家的基本物質需求,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也不能少;如果有條件,接到自己身邊,哪怕沒有農村自在,至少天天在一起,還能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如果實在沒有條件接過來,那就只能時不時地回去探望一下了,或者隔三差五的打電話聊聊家常。

人生不易,年輕人如此,留守老人又何嘗不是!





雲非池


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的生活,都是一個問題。先來說一下留守老人的來源,現在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鄉村的年輕人面對生活壓力的越來越大,不得不背井離鄉創業,這種情況下,很多農民就只有過年或者節假日才會有空回家。這導致很多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鄉生活。

那麼如何盡孝?其實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如果只在老家生活,想要高質量的生活,只能背景離鄉了!不過近幾年國家提高農業扶貧程度,所以很多鄉人回鄉創業,這就可以在創業同時盡孝了。

不過不回鄉創業如何盡孝?有人會說帶到外地一起生活,有沒有想過,城市買房的,或者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可以,但那些普通人,帶老人一起生活,生活壓力會比咋開農村時更大,所以想不到能一起盡孝的方法。


林夕媛nik


從個人說,子女必須認識和理解留守老人的心靈孤獨,他們希望子女大富大貴,更需要陪伴,所以務工子女儘可能選擇,離家近的地方工作,再說現在交通非常快捷,節假日回家看看不成問題,掙錢的日子很長很長,陪伴父母的時間很短很短,不要留下遺憾。

從政策層面說,調整經濟機構佈局,發展小城鎮經濟,實現農民在家鄉就業。


心若止水168804448


留守老人是社會發展的一種畸形現象。如何解決留守老人的心靈深處的空虛呢?我認為應該從兩方面來考慮:

第一做兒女的要常打電話噓寒問暖,讓老人從心靈上得到安慰!因為兒女才是老人最大的牽掛!

第二在農閒季節,村裡應該組織些活動,讓老人們老有所樂!充實他們空虛的時間!

關於新時代如何盡孝?我認為,不論社會如何發展,兒女就是父母最大的牽掛,不管兒女經濟狀況如何,只要常回家看看,老人們都會從內心裡感到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