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動態|繞路葡萄酒 皇臺酒業自救“山路十八彎”

酒企动态|绕路葡萄酒 皇台酒业自救“山路十八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三季報虧損數據披露不久後,甘肅皇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T皇臺”)再出大動作整合業務。11月2日,*ST皇臺發佈公告稱,擬與公司第一大股東上海厚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厚豐”)共同出資設立控股子公司甘肅厚豐葡萄酒業有限公司(暫定名)。北京商報記者嘗試就公司未來葡萄酒業務和白酒業務規劃等與*ST皇臺方面進行溝通,截至發稿時,尚未取得聯繫。白酒行業專家表示,轉投葡萄酒是皇臺“病急亂投醫”的表現,尚缺轉型突破口,很難通過融資等方式實現自救,深層次的模式、品牌、消費者等本質問題仍然待解。

救命稻草 整合葡萄酒業務

據悉,此次設立的甘肅厚豐葡萄酒業有限公司,將分別由*ST皇臺與上海厚豐以實物出資、現金出資兩種方式共同持有。其中,*ST皇臺提供4416畝葡萄基地、葡萄酒車間機器設備等,而上海厚豐則出資現金100萬元。該公司主要業務是葡萄酒生產及銷售;葡萄種植,註冊資本為1億元。*ST皇臺公開表示,本次對外投資設立控股子公司暨關聯交易事項,整合了與葡萄酒業務相關的資產與資源,是公司經營發展的需要,有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不存在同業競爭等問題。

不過,業內人士對*ST皇臺的這根“救命稻草”卻並不看好。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今年以來,全國葡萄酒產量整體上處於一個下滑趨勢,1-9月全國葡萄酒產量為45萬千升,同比下降5.1%。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消費進一步升級,中國的葡萄酒消費者品牌意識在增強,並逐步走向成熟,國產葡萄酒市場在迎來更大機遇的同時,也必將迎戰一定壓力與困難。且當前國產葡萄酒市場品牌化、集中化形式愈加明顯,此時*ST皇臺選擇進入葡萄酒市場未必是“上上之選”。

資深白酒行業專家晉育鋒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是中央宏觀調控的三去一降一補的總方針,當前白酒行業已經完成去庫存,去槓桿還在進行中,唯有去產能,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而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酒企退出。轉投葡萄酒是皇臺“病急亂投醫”的一種表現,但是皇臺很難實現轉型,因為當前企業沒有轉型的突破口。另外,雖然皇臺一直在通過融資等方式營救自己,但也只能解決一定資金難題,模式、品牌、消費者等問題仍待解。

據瞭解,2000年*ST皇臺是以葡萄酒業務為名義進行上市的,曾多次宣傳在武威擁有10000畝優質葡萄園,但由於上市後葡萄酒業務發展並不順利,並未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酒,更多的業務是向國內一些大型葡萄酒企業出售原酒。因此,*ST皇臺的經營業務才逐漸向白酒偏移,並取得了一定成績。可惜的是,在經歷了白酒“黃金十年”的洗禮後,*ST皇臺反而逐漸落寞。伴隨中國白酒品牌化和資本化的消費升級大背景,白酒行業呈現出擠壓式發展。業內普遍認為,當前白酒市場的基本情況是全國性品牌打壓省級龍頭品牌,省級龍頭品牌打壓地方品牌,且“這幾年在市場上很少見到皇臺酒業的產品了”。

營收降七成 屢調整未見效

實際上,早在2017年,*ST皇臺就曾對葡萄酒業務進行過整理。2017年6月30日,*ST皇臺發佈公告稱,擬將公司擁有的與葡萄酒業務相關的部分資產及負債,按賬面值劃轉至全資子公司涼州皇臺。然而,連續兩次的葡萄酒業務梳理,並未給*ST皇臺業績增色多少。根據*ST皇臺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ST皇臺實現營業收入950.39萬元,同比減少76.6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4190.83萬元。

而針對業績低迷,*ST皇臺在三季報中給出的回應則是,今年丟失的大宗成品酒在本地市場上低價銷售,造成出廠價與市場價格倒掛的影響尚未消除,而老產品的銷售沒有起色,銷售嚴重萎縮,且公司研發的新產品尚未上市。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為扭轉業績頹勢,調整公司資產結構組成,*ST皇臺曾進行過多種嘗試。包括將本來募資投建的“年產2萬噸DDGS高蛋白飼料項目” 變更為“變性燃料乙醇項目”;2017年3月,*ST皇臺出售番茄資產,並稱將聚焦酒業;2018年,*ST皇臺轉型幼教,但無一不“爛尾”。

業內人士指出,連續兩年拓展葡萄酒業務,無疑是為提振業績以擺脫“戴帽”。不過,當前國內葡萄酒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除張裕、長城本土品牌外,還有來自海外的諸多進口葡萄酒的衝擊,通過進一步整合葡萄酒業務,*ST皇臺最終能否實現扭虧為盈,順利“摘帽”還很難說。“*ST皇臺正逐漸被資本市場推出邊緣,缺乏主力產品和有潛力產品的*ST皇臺,未來很能被退出資本市場,或者轉手其它企業,被別人借殼上市。另外,*ST皇臺積弊已深,基本上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今年是決定*ST皇臺“去留”的關鍵一年。但業內普遍認為,目前*ST皇臺的前景十分不樂觀。雖然此前*ST皇臺通過資本運作、重組、更換股權等措施挽回了邊緣局面,但由於企業經營模式有待改善,外部諸多訴訟纏身,且業績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若今年依然無法實現淨利潤由負轉正,很可能遭遇退市。

機會無多 退市危機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與*ST皇臺合作的公司股東上海厚豐,在去年也曾出現過類似轉型投資。當時的上海厚豐擬以現金方式購買公司剝離與*ST皇臺白酒業務相關資產,且以現金方式為對標的公司進行增資,試圖轉戰以幼兒園課程開發與運營為主營業務的教育行業。然而,隨著*ST皇臺的業績一跌再跌,公司負面消息頻頻,*ST皇臺離“脫帽翻身”的雙保目標越來越遠。包括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留給*ST皇臺的時間和機會已不多了。

至今已4次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ST皇臺,“摘帽”任務破不容緩。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自2000年上市以來,皇臺酒業的營業收入始終在1億元左右掙扎,由於連續業績虧損,已被戴帽多次,雖其中有實現過扭虧為盈,但最終卻被證實是“虛報”業績。與此同時,*ST皇臺的負債金額也有增無減,目前*ST皇臺的負債總額已超4.19億元,遠超營業收入。對此,*ST皇臺在公告中指出,由於流動負債遠大於流動資產,自我償債能力薄弱,同時外部融資失信嚴重,未來,公司將面臨過大資金缺口和高額利息費用的風險挑戰。

另外,此前,*ST皇臺還面臨諸多“事務內憂”。先是股東間多次出現動盪及糾紛,甚至對簿公堂。其中,因二股東北京皇臺董事曾多次在皇臺董事會上投否決票,*ST皇臺幾次轉型重組都被阻礙。並且*ST皇臺因未能按期清償借款事宜,被公司股東幾次告上法庭。今年6月,*ST皇臺又收到了法院的限制高消費令,且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鬍振平因涉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被涼州區公安局傳喚。

白酒行業專家蔡學飛表示,*ST皇臺這些年官司不斷,負面信息纏身,進而導致主業搖擺、高管離職等惡性結果。企業在尚未形成穩定主業銷售規模的情況下,激進的多元化戰略導致整體資源失效,直接抑制了*ST皇臺的發展。未來,這些問題將進一步摧毀皇臺僅剩的品牌價值,導致實體市場的消極態度,嚴重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帶來業績下挫。

記者:許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