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張同天


人生最大的事是生死,王朝最大的事是皇帝繼位和駕崩。歷朝歷代的陵墓都是皇帝繼位中期甚至早期都開始為自己興建。歷朝歷代喪葬禮儀(下葬過程)不盡相同,較為詳盡的是清代。故而福垊先談談清代建陵的最後一名工匠如何出來,然後再談談清代皇帝的下葬過程。



建陵工匠累死累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最終陵成人死。建造皇陵時間最長花費最大不是秦始皇陵而是西漢的茂陵。劉徹在位54年,光修建皇陵都用了53年。當然福垊這裡說的是清代,清代建設皇陵用時都沒漢武帝那麼久。修完陵墓殺死工匠的目的有二:第一保密原因,防止盜墓。第二、下葬後,需要工匠封鎖墓門。那麼工匠甘心就這樣死掉嗎?他們怎麼逃出?




當然不甘心!他們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採用上面的抵墓門的方法固定墓門。首先,他們事前在兩扇墓門上打孔。其次,將拐釘鑰匙套在抵門石條上方。再次,困在裡面的他們挪動抵門石條。然後打開墓門,偷偷逃離,關閉墓門後,用拐釘鑰匙將抵門石條向前拉,最終抵住墓門。這樣墓門就成了形同虛設,後來被皇室得知,工匠全部處死,並堵死了他們出來的一切可能。想出來,不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的。

不過總有例外。當年孫殿英盜東陵,就是找到當年的石匠才找到墓門的。那麼這個石匠是如何逃生的呢?他知道自己完成慈禧的陵墓會死,於是提前“死”了。他被扔到了郊外。其實孫殿英盜慈禧、乾隆的陵墓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原因。

那就是當年乾隆在修建自陵墓時,曾以對明陵進行修葺的名義而“偷樑換柱”和破壞式的修葺。他這種做法主要是為更好地建設自己的陵墓。福垊認為,乾隆皇帝的陵墓被孫殿英盜竊,也算是報應吧。那我們就以乾隆為例看看皇帝的下葬過程吧。

乾隆皇帝的下葬過程

乾隆皇帝的裕陵耗時9年,用銀203萬兩銀子。其實清朝前期實行火葬,喪儀簡單。雍正皇帝時命令皇帝以後實現土葬,基本採用明朝喪葬儀式。



乾隆去世之後,稱大行皇帝還是大行太上皇呢?福垊認為應該還是大行皇帝。去世三日後,沐浴入殮於梓宮,蓋棺定論尊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尊廟號高宗。然後在乾清宮停靈,清朝皇帝停靈時間不一樣。停靈最長的是順治皇帝,有25天;停靈最短的是光緒皇帝,僅11天;乾隆皇帝停靈為20天。

20天后,將乾隆的梓宮(棺槨)由乾清宮移動到壽皇殿,有的皇帝的梓宮則移到觀德殿。壽皇殿、觀德殿統稱為殯宮,在殯宮的時間也不統一。最長的是福臨——兩年兩個月;最短的是胤禛——一個月;乾隆的是半年。

一個月後,乾隆皇帝的靈柩入葬於裕陵。在裕陵也要停放一段時間才封墓門,這個時間也不統一。最長的是同治皇帝——停放五年,最短的嘉慶——停放一週,乾隆皇帝則是10天。

謝謝大家,敬請評論指教。如果喜歡還請點關注和贊哦。


福垊


在民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事情:孫殿英光明正大的盜了慈禧的墓。在孫殿英去世之前,他道出了一個秘密:他們設計了一個長石條從陵墓內部將整個門頂住,這樣就沒有人可以從外面推門而入。但是這樣做的話,就必須有一個人留在內部關門,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個人要留在墓中出不來。其實呢,是門上有一個非常細小的縫,工匠們會根據這個細分的大小,作為一個特殊的開門工具。這樣就可以在外面將石條放倒,從而頂住門。這樣一來你就不用有人專門留在裡面關門了。當然了,這種設計是十分精密的。它保證了只能往外拉,不能向裡推。

其實每個朝代每個墓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說都是一樣。孫殿英所說的是清朝慈禧的墓。但是基本上也是大同小異,筆者就順著慈禧的講一些有關清朝的皇室下葬制度。

首先是是出靈那天,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儀仗隊,有1628人甚至更多組成。儀仗隊舉著各種兵器翻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燒活”就是燒給死人用的紙品,比如紙做的衣服啦啥的。在後面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扛夫每班有128人,分3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接著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們身穿法衣手持法器,不斷的吹奏誦經。

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餘里,從北京到林地沿途幾百裡在一些地段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不是簡簡單單的茅草屋,而是仔細修建的工程,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如此看來皇室和普通百姓的下葬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規模更加宏大、參與人員更多、用品更加奢靡。

等到了陵地之後下葬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一般來說,先將皇帝遺體裝入“梓宮”,再抬入地宮,最後封閉。如此一來一個皇帝的下葬過程基本上算是結束了。其實除了元代皇帝是“密葬”以外,歷朝歷代的帝王下葬的制度以及規格都是差不多的。

至於有人說會把工匠關在墓宮裡面,筆者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如果真的把工匠關在裡面的話,修建整個陵墓的是工匠,工匠肯定知道整個陵墓的構造。保不齊他們會對陵墓進行破壞,甚至勾結盜墓賊,進行盜墓。

他們肯定有自己的辦法出來,而皇室也不會對他們進行過多的殘害。至於筆者剛剛提到的細小的門縫是一種方式,工匠們那麼聰明,肯定會有自己更多的方法。所以是不可能會留在裡面的。那些說把工匠留在裡面殺害的,應該是誇張了封建統治的殘暴。


歷史一塵埃


古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所以皇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為自己修建陵墓,以秦始皇為例,當他13歲剛登上皇帝的寶座時,陵園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到秦始皇去世還沒有完全峻工,於是秦二世繼位之後又補修了一年。皇帝生前哀榮無限,生後的排場並不比生前遜色,所以下葬過程往往都極其隆重,除非遇到戰亂年代,自然也就顧不上那麼多講究了。


歷朝歷代,帝王下葬的過程及方式都大同小異,除非一些少數名族政權,會按照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而選擇比較特殊的喪葬方式。比如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傳說他的下葬過程是採用一種“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如平地”的習俗。

傳說成吉思汗生前就選好了自己的墓地,他死後消息也不能外傳,親信們在運送其靈柩到陵地的過程中“遇人盡殺之”。到了地點後把靈柩深埋,並將墓穴填平,把草仍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然後讓群馬在上面踩踏。等到第二年青草長出,與茫茫草原沒有區別,才將軍隊撤走。為了能找到祭祀的墳地,人們牽一隻幼駝過來,然後當著駝母的面殺掉並將血灑在墓地,每逢祭祀時,人們再把駝母牽來,它徘徊哀鳴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而清朝皇帝下葬的過程最為繁瑣,也有比較細緻的記載,我們可以借鑑一下網上的資料:

皇帝嚥氣之後(稱晏駕或駕崩),要擇吉時良辰入殮。入殮之後,還要不斷地舉行法事和弔唁活動。在德勝門還要演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時,還要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靈那天,先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滷薄儀仗隊,有1628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裡,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裡,第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那麼,最後一名工匠是怎麼出來的呢?


通常工匠都能出來,墓道的大門後都有一塊巨大的封門石,當把皇帝棺槨安頓好後,裡面的工匠全部退出,然後在關閉墓門的同時拉動機關,封門巨石自動落下,將墓門從裡面頂死。但是埋葬完皇帝之後,工匠的命運就不好說了,為了防止墓葬被盜,工匠做為熟悉墓葬結構的人,都成了陪葬品。這就是封建階級的的殘忍之處,當然工匠的家人會受到相當豐厚的優待。以漢景帝的陽陵為例,考古人員在其陵南邊發掘出數里長的殉葬坑!坑中屍骨不計其數,很多骸骨的手腳上還帶有鐐銬,據推測都是修陵墓的工匠。

感謝朋友們點選、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傳說在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葬的時候,曾經搞了一個迷魂陣。被稱為是南京民間最為經典的段子之一。這也可以說明皇帝下葬的過程是非常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談資。大家都很好奇,皇帝是如何下葬的呢?

帝王喪葬的心機與規模

貴為皇帝,富有天下,那麼下葬的過程自然也是非常繁瑣的,就拿朱元璋來說,據說他下葬那天,南京城的13個城門同時出棺。《皇明大政記》上記載關於朱元璋下葬的事情:

而發引,各門下葬。

自古以來有很多名人,尤其是王侯將相都是採用類似的迷魂陣,比如曹操的72墓,目的都是為了掩人耳目,害怕墓穴位置被盜墓賊知曉。

那麼皇帝的駕崩之後,一般都是以山為陵。比如朱元璋就選了南京鐘山作為他的孝陵的位置。這個陵園規模非常龐大,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園之一。他用了20多年時間調用了10萬多人建造了這種“依山為陵”的規模陵寢。朱元章與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名為寶城,是一個直徑大概為400米的圓形土丘,4周有豎條17形成的石壁。


孝陵的地宮位於孝陵的圓形寶頂的下面,建築面積,根據現在的探測結果,竟然達到了4000多平方米,差不多是大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地宮建築全部採用石材構築而成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築。

出殯下葬的過程

那麼皇帝是如何下葬的呢?在明代,皇帝死了之後,要根據他的遺照,讓禮部加上翰林院和內閣,共同新繼任的皇帝進行“大行皇帝喪禮儀注”。也就是告訴新皇帝,先皇喪事接下來該怎麼辦?一番嚴肅又繁瑣的禮節之後,包括什麼“小殮,大殮,上尊諡”,最後才來到了我們要說的梓宮發引,也就是出殯。

太祖皇帝朱元璋死後7天即葬孝陵,一般來說都會將大行皇帝的梓宮(棺材)抬到陵園後,先放在享殿之中,此後再舉行一次哭奠儀式,抬入玄宮(地宮)之中,然後再把皇帝的些東西,冥器和寶印,和一些珍寶玉器等文物玩意放進去(盜墓的最愛)。然後再舉行一次“享禮”(哭喪),眾人有序退出,封地宮門,然後喪葬儀式結束。

當然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比如清朝時期實行“停靈”制度,得數十天方能下葬,不同的時代和皇帝,儀式和規矩也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一致!

活人殉葬制度

至於建造皇陵地宮的工匠們,是否會被殉葬?其實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結局的。在歷史上有記載的,那就是秦二世用活人工匠給秦始皇修墳墓,以成吉思汗的墳墓也是有工匠殉葬的,這樣的一般是出不來的!除非有的工匠心眼多,提前在完工之前給自己找好逃生之路,比如假死,偽裝成屍體被扔出去!

而大部分朝代其實很少採用工匠殉葬,除非是比較暴戾的君主。否則他們一般採用較為溫和的方式,比如將工匠蒙面帶進地宮之中,然後把他們分割在不同的區域,安排好乾自己的事情,屬於流水化作業!

尤其是在明清兩代發掘的陵墓中,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例,並沒有發現大量的工匠骸骨。所以說一般來,說是不會被殉葬的,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修建帝王陵墓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一般大的都需要數十年來建,巨大的工匠用量,會促使統治者們考慮過於龐大的殺戮會造成人心不穩的現狀。

那麼最後的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其實在最後,所有人都退出之後。由封門的工匠來卸下機關,放下封鎖墓門的那塊千斤石,這樣地宮就無法被打開了。而工匠們也可以得以安全了!但同樣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採用了活人殉葬的制度。據載:

按太祖孝陵。凡妃嬪四十人。俱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當然,後來這種后妃殉葬的制度也被取消了,幹了這件好事的是“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朱祁鎮!他在萬曆之前,所以萬曆皇帝墓中也就沒那麼多骸骨了!


歷史好奇怪


眾所周知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歷朝歷代的帝王駕崩後,都會修建規模巨大的陵寢,在其中陪葬大量的稀世珍寶。當然這些稀世珍寶必然會遭到盜墓賊的惦記,因此帝王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首先就需要設計各種各樣防盜的手段。



相對較早的歷史中,修建陵寢的工匠無論是不是最後一個,大部分情況下都會被殉葬,也就不用談如何逃出來了。以秦公一號大墓為例,這座墓葬佔地5334平方米,呈倒金字塔結構。1986年發掘完畢時,這座墓葬中發現了186具人殉,其中包涵72名姬妾和大臣人殉,20名奴隸人殉。除此之外的94名人殉全部為製作葬具和修建陵寢的工匠,以此可見當時的工匠根本就無法逃出陵墓。



其次,秦始皇死後同樣選擇將工匠殉葬。司馬遷《史記》中記載了秦始皇下葬之時,秦二世曾說;

“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秦二世命令秦始皇后宮沒有生育子嗣的妃嬪全部殉葬。然後有人對秦二世說,工匠有可能會將墓葬中的機關和寶物洩露出去,因此秦始皇葬禮完畢之後,人們將墓葬中間的門,以及最外面的門放了下來,工匠全部被封死在了墓葬之中,誰也沒有出來。



實際上工匠殉葬的情況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的西方國家也同樣會將工匠處死。相傳歐洲匈奴帝國皇帝阿提拉死後,命人將一條河流切斷,然後在河床上修建陵墓。當陵墓修建完畢之時,他的子孫下令打開河流,因此所有的工匠都被淹死在了陵墓之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作為人殉而陪葬的事情越來越少,到了漢朝以後基本上已經沒有關於工匠殉葬的記錄。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疑問,最後一名關閉地宮大門的工匠又是如何從裡面走出來的呢?難不成還留下來後門逃生嗎?



關於這個疑問,實際上孫殿英盜掘慈禧定東陵時已經給出了答案。1928年孫殿英盜掘慈禧定東陵時,在慈禧陵的琉璃影壁下找到了地宮入口,因此匪兵們沿著隧道挖開了慈禧陵的地宮。

進入地宮之前,首先看到的是金剛牆,由於當時盜墓時間緊迫,因此孫殿英等人選擇用炸藥炸開。打開金剛牆後,碰到了第一道石門,當時費盡了力氣卻怎麼也打不開,因此士兵們選擇了暴力破壞石門。石門被打開後,匪兵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後面有一道頂門石。



頂門石又稱自來石,是一種專門為防盜而設計的機關。如上圖所示,當地宮大門封閉時,頂門石便會倒向石門,從內部頂住石門,因此外面的人便無法打開。也正是這個原因,建造陵墓的最後一個工匠也可以順利完成工作,走出地宮。

這種頂門石雖然看似精巧,但由於兩門之間留有縫隙,因此可以使用“拐釘鑰匙”從外部輕鬆打開,也因此後來孫殿英等人再也沒有破壞石門。後來郭沫若對定陵考古發掘之時,也採用了同樣的辦法順利的打開了明定陵地宮的石門。


我是越關


皇帝被人稱為九五之尊,過的是人上人的生活,自然死後的下葬也是與普通人不同的。

先拿千古一帝秦始皇來說。


據《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他在位時就開始修建陵墓,動用70多萬人。他是在一次出巡時病死途中,由於天氣炎熱,屍體腐爛發臭,大臣們只好用海鮮放於秦始皇的屍體附近,以掩蓋屍體的腐爛臭味,運回到咸陽後秦始皇被裝入用銅鑄造的棺材裡。由於工程太龐大,設施太複雜,陵墓還沒有修好。秦二世快速修建,在秦始皇死後3個月才下葬,下葬後還在修墓反秦隊伍打進關中,被迫停止。





秦二世下令,沒有生育過的秦始皇的嬪妃還有大批的宮女全部陪葬,人數眾多。因為歷史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時,每攻打下一個國家就會把這個國家的後宮女人收為己有,後來實在安置不下,又造了200裡左右的座座相連的華麗宮殿。


他的陪葬品更是多的數不勝數,有震驚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百戲俑,文官俑、彩繪銅車、各種奇珍異寶金銀寶器等等。

秦始皇的葬禮隆重震撼人心,文武百官站立街道兩側,士兵林立護衛喪葬隊伍,前面有驅除妖魔鬼怪的行巫術的人在做法。胡亥怕營建秦始皇陵的秘密外洩,待秦始皇的靈柩一下葬就立刻下令殺了所有造墓工人,關閉出口,無一人生還。


元朝皇帝的喪葬

下面說一下元朝,元朝皇帝的下葬有個習俗,在墓前當著母駱駝的面殺一頭小駱駝,小駱駝的鮮血濺滿墓前。這個習俗起源於成傑思汗。殺過的駱駝被埋在死者墓地附近,造墓工匠會被殺死,然後騎兵騎馬踏平墓地,有騎兵守墓,等到來年長滿青草與其它草地無疑,騎兵也會被秘密殺死。他的子女來祭拜時就把那頭母駱駝帶過來,母駱駝仰天哀鳴之處就是墓葬之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摸金校尉盜墓。母駝死後天下再無人知曉皇陵的具體位置。歷代以來很多皇陵都慘遭摸金校尉的黑手,唯獨元朝。


清朝皇帝的喪葬

再拿清朝來說,清朝皇帝皇太極1643年8月死在瀋陽故宮。那時的天氣還很炎熱,第二天他的貼身下人就把他的屍體放入棺材。屍體暫放瀋陽城北的昭陵,因為之前沒有為他新建陵墓,整整一年後才為他舉行安葬典禮。但是安葬的卻是個骨灰罐,原來他是被火葬的。火葬就是女真的習俗,清代初期的皇帝一般都是火葬的,皇太極的兄弟姐妹親人,還有皇太極的公主也都是火葬。他們在初期來回遷徙,戰爭頻繁,帶著親人屍體作戰確實不方便所以就火化,只帶骨灰盒。康熙皇帝以後,他們開始學習漢人的土葬。


土葬文化被他們發展到極其變態的地步:例如皇帝一斷氣,有專業太監宣佈“皇帝駕崩”,眾人大哭,子孫皇后嬪妃等全部穿上孝服,內侍手持皇帝的衣服,登上皇帝寑殿屋頂面北招魂,然後給皇帝穿上這件衣服;

舉行“上諡”典禮,給皇帝起個新名字,就是根據皇帝生前事蹟總結而起的。例如康熙諡號“大成仁皇帝”,寫上功德之詞歌頌,下面綴上廟號和諡號。

接著清洗屍體並裝扮口含珠寶或者大米,或者錢幣等,他們稱其為“含飯”,然後開始停靈,就是屍床放置屍體,他們為了防止屍體腐爛發臭,源源不斷地在屍體附近放置冰塊,墊置草木灰,木炭等物,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十天。在每個地點的停屍中間新皇帝和他的親人們要經常祭拜。

大殮,放入乾清宮(根據當時的情況,不會等屍體腐爛把死人裝入棺材)屍身穿戴整齊裝入棺材,把最好的陪葬品也裝入棺材。棺材刷漆49遍。停靈後轉移屍體到出殯的宮殿再停屍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下葬過程更是聲勢浩大。例如光緒皇帝的葬禮,周圍護衛很多,路邊安排有百姓跪送。


下葬時再舉行一次典禮,各種陪葬品隨著棺木一塊進入地宮內,關起地宮之門。

修建陵墓的工匠是如何逃出來的?



其實皇家一次次滅絕人性殘殺修墓工人的不恥行為,(他們為了防止皇陵的內部秘密被洩露)這些工匠們都心知肚明,為皇帝們造墳就是為自己造墳,所以求生的本能讓他們更加的有智慧。所以他們在修建陵墓時都留有後門,這是修墓者專門逃生用的,非常的隱蔽,等皇帝的喪葬結束,王公大臣及守墓者都被折騰的夠嗆。沒有被殺死的工人就會選擇夜半偷偷溜出,隱姓埋名,過著常人的生活,當然這只是對幸運者來說的,大多數人還是死於墓穴中的。修慈禧陵墓的時候有個非常幸運的姜石匠,在陵墓即將修好之時,被一塊石頭砸暈,好長時間都沒有氣息,他的同事們和監工們都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抬出陵墓,扔到了荒山上,沒想到他半夜甦醒了,連夜逃到家裡,就這樣撿回一條命。


小姐姐講史


這個好說,因為工匠吸取歷代修建皇陵的經驗,都知道自己以後會死,就在修建之初,偷偷的為自己留了後路,在別的地方留下隱秘的出口,等到皇帝下葬,墓門封住以後,剩下的工匠就會從自己原先留下的小道兒逃出去,逃出去以後的人,只能隱姓埋名的去別的地方生活。

也就是這班人留下了墓葬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