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大自然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每一個生命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

可是,人們往往被幻象所迷惑,

卻一心追求財權名堆積物壓扁了自己。

自是,自負,自傲,自矝,自閉,

把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弄成了一堆堆腐朽。

迴歸吧,回到先天真源,

清靜,素樸,簡約,

這是上天賦予一個生命的珍寶,

這是連接天地萬物的根本通道。

生命就是連接,

連接才有生命。

以大自然為指南,

抱素守樸活出活潑潑的大生命!

誠可謂:

治人事天莫若嗇,一嗇到底心清靜。

空空洞洞大光明,萬物一體真善美。

——王育琨記

《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道德經》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經典,也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寶藏。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練的語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 、地之道 、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發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真諦。

“ 道 ”就是這個真諦的總根源。圍繞著“ 道 ”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態、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義從不同層面被一一展現。

《道德經》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 夫物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也就是說,“ 道 ”所蘊藏的真諦也就是生命的真諦,或者說“ 道 ”的意義就是“ 生 ”,因為只有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與繁榮昌盛才能體現“ 道 ”的意義。

生命的不息源自於和氣的氤氳。《道德經》說:“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氣孕育了萬物生命。《老子想爾注》中說:“ 和則相生。”生命的最好狀態就是要處和。處和則生命長久。

《南華經·在宥篇》載廣成子對黃帝說:“ 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人出生後,即含藏著和氣,我們的生命也因此才有了活力。

河上公《道德經注》中說:“ 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因此,《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開篇即指出:“ 道以沖和為德,以不和相剋。是以天地合和,萬物萌生,華英熟成。國家合和,天下太平,萬姓安寧。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慶。”這就是說,天地自然萬物、國家社會家庭,都必須保持和諧的狀態才能生生不息。

生生之道在於和,致和在於通。人之血脈暢通則無疾病,心理暢通則無痛苦,從而能夠保持生命的和諧。故和是生的基礎,通則是和的橋樑。生命健康在於保持和氣,而保持和氣的根本又在於身心暢通。推而廣之,道路暢通則人行通達,水流暢通則潤澤萬物,貨物暢通則人心穩定。故通則和諧,通則安定,通則太平,通則繁榮。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道的體現在於生,生的基礎在於和,和的前提則是通,生命因此而得到昇華並生生不息。讓我們來共同感悟《道德經》的精深智慧,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持好、發展好、實現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態之和。在此,以《道德經》思想智慧為啟示,我們倡導:

《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1

保持和發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經》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雖然天地萬物都根源於“ 道 ”,但“ 道 ”對萬物卻是“ 生而不有 ”,絲毫不干涉萬物的自然發展過程,這就叫“ 道法自然 ”。亦即“ 道 ”遵循自然原則,“ 無為 ”於萬物,讓萬物按其本性自然造化,從而萬物各得其所。

老子所說的“ 自然 ”,就是“ 自然而然 ”的意思。“ 道法自然 ”就是要維護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自然狀態即是宇宙萬物依其本性天然如此、理應如此、勢當如此的狀態。因此,自然狀態就是理想狀態,故聖人也是“ 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維護生命的和諧離不開順應自然。飢而食,渴而飲,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飲必求美,則非生命之自然。老子要人們以“ 道 ”為榜樣,幹什麼事情都要順應自然。順應自然並不排斥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強調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自然本性,不強作妄為。

老子主張“ 為腹不為目 ”,也就是希望人們以滿足維護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為度,而不要過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 求生之厚 ”反而傷生。老子指出,“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順應生命之自然法則而生活,看似不重視生命,實際上比人為地過分保養生命要深刻得多。“ 道法自然 ”既是格言,也是警句,蘊含著人的生命大智慧。

《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2

保持和發展見素抱樸的生命方式

《道德經》說:“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人生之初是自然純樸的,但隨著年長而身強,由於情慾的滋生和外物的牽纏,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離純樸真道愈來愈遠,以至身命不保。

因此,老子說:“ 治人事天,莫若嗇。”教導人們應秉持樸素的生活,不被榮華的物質生活所誘惑,告誡人們應摒棄各種智謀思慮和物慾的牽擾,追求素樸純真的生命方式,感知樂道安貧的精神生活。除後天之偽,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素樸之道。“ 素樸 ”是道之屬性,是真善美的最終體現,南華真人稱之為“ 素王之道 ”。

誠然,對人生來說,錦衣美食、高名華堂,自來都是芸芸眾生的畢生追求。然而,在老子看來這並不是人生追求的全部,且從利益生命長久的角度來看還是有害的,即所謂“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應“ 去甚 、去奢 、去泰 ”,去掉那些過分的、奢侈的 、極端的行為;以一慈 、二儉 、三不敢為天下先為人生之寶,慈以應物待人,儉以安身處世,不敢先則可“ 保合太和 ”。

素樸的生命方式表面看只是如何處理物質財富與人生生活的問題,但根本的卻還是如何完美我之生命、和諧我之生命的大問題,因為只有返樸歸真,才能與道合一。

《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3

保持和發展柔弱不爭的生命精神

《道德經》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本來最柔弱的東西,卻也是最堅強的東西。所謂柔弱不爭,並不是懦弱無能,而是一種既能堅韌不屈又不爭強好勝的精神與品格。

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就好像水滴石穿一樣,水之柔弱能戰勝石之剛強。所謂柔弱不爭的生命精神,還不只是說柔弱的東西如何勝過堅強的東西,而是講的生與死的大道理,是關於生命信息的觀察與探索,是關乎何以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有生命的東西都是柔弱的,反之則是堅強的。嬰兒時期身體最為柔弱,及至中年以後身體柔弱的程度就越來越低,這雖然是人之生老病死的發展過程,卻也是發人深省特別是引發賢哲之士思索的生命之學。這個思索雖然是由人之生、草木之生而起,其最終則是宇宙生命的繁榮生息。

老子告誡我們,要像嬰兒一樣專氣致柔,像嬰兒一樣樸素純真,若以個體小我的生命以喻宇宙萬物的生息,其柔弱不爭的生命精神亦將促進宇宙萬物的繁榮生息。

《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4

保持和發展清靜無為的生命狀態

《道德經》說:“清靜以為天下正。”清靜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清靜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長,清靜還可以助人正確地立身處世,實踐弘願。古語說:寧靜致遠。

道教《清靜經》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保持清靜的生命狀態,要在無為而任自然,亦即寡慾而不妄為,身處塵世而不染不著,心以應物而不滯不留,性體圓明,湛然清澈,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民之所樂則樂,民之所憂則憂,順物而自然,和光同塵。是以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

清則要清其心源,靜則要靜其心機,清靜無為以養育生機。在這裡,清靜就不僅是一種修行的功夫,而且是一種生命的狀態,清靜無為的生命狀態,就是復歸於道的狀態,也就是養育生命與孕育生機的狀態。

《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5

保持和發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懷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具有處下不爭、無形無色、能方能圓、洗滌濁垢、應期而動、清明空虛、利濟群生的上善情懷,它普濟天下萬物而不求索取,它無形無色卻又能堅持自己的品質,它真而無偽,樸而無華,清而無雜,靜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體現。

人生處世,心中不能只有自己,而應像水一樣能放下所謂的自我,利他無私卻又能堅持自己天真的品質。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站在涵養萬物生命的高度,無任貴賤高低、善與不善,皆無分別之心去對待,一體皆愛,慈心無二,利而不害。所以,老子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誠然,老子之所以以水喻道,還不僅是看到水具有的如此之多的美善品格,更重要的是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會有生命,生化之本的道就是通過水之孕育生命來體現的,也就是說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懷,也就是道的生命情懷。

《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6

保持和發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從人天之道即天人合一的整體利益出發,教導人們應知足、知止。然而,人類現實往往卻都是不知足,不知止,很少去尋思知止可以不殆,知足可以常樂的哲理。

知足者當知有福不能享盡,有勢不能用盡,有力不能使盡。只有知道滿足,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不能貪得無厭,更不可貪之過甚,才不會遭受辱身之禍。

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止者當知當止則止,適可而止,樹立起正確的成就感,才不會遭到亡身之災。知止不殆告誡世人的是不要因為人的過分行為扼殺生命的活力,是要約束人的行為以保持宇宙大我和個體小我的生命活力。

在當今人們最關注的生態環境方面,要求人類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界生態環境的承受限度,對那些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即使是有極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約束,不能去幹。這樣才能避免自然界的報復,避免因小而失大,今得而明失,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宇宙自然的促進可持續發展。

《道德經》的智慧:處和,清靜,素樸,簡約

7

保持和發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經》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老子告訴我們,要像道一樣虛無清靜,無所不容,無所不納,視天下如一己,觀萬物如一身,無有彼此之分,無有上下之別,無私情,無妄為,順自然,符物理,猶如海納百川,不拘細流。

常言道:虛懷若谷,有容乃大。“谷”與“容”說的既是一種胸懷,也是道的生命境界。人心若能容者必是心胸開闊、氣度非凡者,江海之所能容亦是因為遼闊,天地空闊才能使萬物自然生長。道就是以虛容為體的,故能使萬物能自然生化並各適其性。因此,我們看到,自然界中儘管是由千差萬別的物群構成的,但其生育化成卻是和諧有序的。

同樣,在現實世界來說,不同人群和種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構成了我們這個豐富多彩世界,只要我們能虛懷包容,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能相互促進,共同繁榮。南華真人說:“唯道集虛。”因為虛乃能容,虛乃能生,虛乃能長,可以使萬物各美其美,生氣蓬勃。老子說:“知常容”,就是讓人保持和發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居於道、處於和、變於通、達於生,是我們倡導保持和發展生命智慧、生命方式、生命精神、生命狀態、生命情懷、生命活力、生命境界的宗旨,期望的是能喚起人們對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的重視,思尋生命的根本意義和根本價值,思尋和諧生命的活力和精神,讓生命在和諧中得到昇華,讓生命在大道中得到永恆。人文多元,天道相通。我們祈願:

人心和則心身寧,

心身寧則神氣生、智慧長;

社會和則大眾安,

大眾安則瑞氣生、事業長;

世界和則樂太平,

樂太平則紫氣生、財富長;

自然和則風雨順,

-END-

道德經詳解

修心·修身·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