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學點厚黑


客觀的說,曾教授是一個在網絡上頗受爭議的人!

喜歡他的人說他風趣幽默,將中國傳統文化講得深入淺出;

不喜歡的人說他國學水平太低,認為他《周易》的水平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至於我,我覺得曾教授是我學習《周易》的啟蒙老師,因為正是通過曾教授,我才開啟了這扇神奇的大門!

所以,飲水思源,我要為曾仕強教授點個大大的贊!

不是曾仕強先生的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我也不可能專心致志的投入《周易》中這麼多年;不是曾先生生動有趣的講解,我也不會對《易經》產生這麼大的興趣!不是曾先生的影響力,也不會這麼多對於《易經》不熟悉的人,走到了愛好者、研究者的道路上!

六五。童蒙,吉。

《周易》蒙卦的六五爻辭說:像兒童一樣,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來打破矇昧,吉祥。

我相信曾教授在天之靈,對於他傳播《易經》,為成千上萬中國人開蒙的行動,一定是內心無比欣慰的。

“向西看”還是“向東看”

曾先生的一生,實踐的正是由西向東,最後越來越深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生。曾仕強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曾仕強先生在39歲那年,身體一度非常衰弱,一點都不強。總覺得頭重腳輕,兩腳無力,上下樓梯,都要小心翼翼。父親知道此事後就我他說:早叫你讀《易經》,你為什麼不讀?讀《易經》跟我生病有什麼關係?據我所知,《易經》是用來算命的,用來看風水的。我是學科學的,我根本不信那一套。

父親說:那是一般人的錯誤觀念,把這部經典給害苦了。《易經》,是講未來變化道理的。聽了父親的一番話,我覺得有道理,就說我去讀讀看。

回去以後,我就開始讀《易經》,但怎麼讀也讀不懂,有七八本書都是說怎麼算命的,怎麼看風水的。看不懂的書有什麼用?爸爸說:你先讀《易傳》,讀懂了《易傳》,再去看《易經》,你就會覺得很清楚了。果然,當我讀完《易傳》,有很多感悟,最大的收穫是:我終於看懂了中國人。說實話,我那個時候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很羨慕做外國人的,但是自從我讀了《易經》以後,我的觀念徹底改變了

用現代的觀念去看古老的《易經》,我越讀越有興趣。平時,常常碰到一些看不懂的事,聽不懂的話,慢慢地都從《易經》中找到它的根源。

曾仕強獲得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學位,可見從碩士到博士,他接受的都是西方式的教育,而越是如此,越是不相信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如他說的“很羨慕做外國人的”,為什麼他最終要走到中國傳統文化,走向東方文化呢?第一:西方的文化有其缺陷和不足,第二,東方的文化有其特長和優點。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本經典《道德經》曾經這樣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什麼意思呢?

能認識到自己無知的,這種人很高明;自己無知卻認為很聰明有知識智慧的,這種人有大問題。聖人的行為處事處處沒有問題,是因為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以此為病,不斷學習和進步。正是由於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不滿足於此,以此為病,才能夠有不斷進步學習的空間,從而真正的不斷修煉品德,增進智慧。

曾仕強教授的身病,其來自於他的“心病”,而心病還需心藥醫,能醫他心病的自然是“周易”,因為只有“周易”才能調和身心,才能讓一箇中國人不被西方文化徹底俘虜,才能讓一個人擁有超出中西方文化的視野和高度。

“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

很多國內研究《易經》的高手,會不屑的認為曾仕強教授講得太淺了,太粗,顯得過於市儈,不夠高大上,不夠玄之又玄。

我相信高手們實力驚人,但是不要忘記了,《易經》本來就是深奧難懂的學問,即便是歷朝歷代的學者,又有誰敢說自己完全弄懂了《易經》的呢?

華羅庚教授有個著名的“厚薄”讀書法。

所謂“厚薄”讀書法,是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

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把書的內容真正透徹地瞭解,抓住全書的要點,掌握全書的精神實質。這樣讀書,就越讀越薄。第二個階段,在讀書的過程中,對各個章節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每個知識點旁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從而,書會越讀越厚。這樣,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我們讀《易經》也會經歷一個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過程。而越是最深奧的學問,越能用平易近人的詞語來描述,則表明一個人對於這門學問的掌握越是深入淺出。

畢竟,“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只有不斷的精煉,去蕪存菁,才能真正掌握核心的要點!

曾仕強教授講述《易經》,也許沒有到達聖賢的境界,但比那種滿嘴之乎者也,不知所云的所謂“高手”,不是要高個好幾倍嗎?


談者無語


斗膽評價一下這位老人吧。

由於個人水平實在有限,加之生活工作壓力著實不小,我很難去踏下心來去讀《易經》《道德經》這類國學經典,所以實在沒資格從學術角度去評價曾仕強先生。



但我確實看過一點曾仕強先生的視頻,個人覺得最大的收穫是:

他讓我多少明白了一個典型中國人的活法兒。

很多人覺得,當下的90後、00後的活法兒越來越不像一個典型的中國人,至少從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上開始傾向於後現代,對於責任、家庭、社交的種種行為也越來越輕視。

我個人並不反對這種說法,也不認同有些人覺得這就是個災難,相反我覺得這是農業社會解體、工業文明異化後所呈現的必然趨勢,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唯一讓我有點擔心的是,有一天我們會不會忘記了我們的先輩,那一代代典型中國人,他們該是怎麼個活法兒呢?

曾仕強先生顯然熟諳其中三昧。



比如他曾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沒什麼深奧的,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啊。同樣是問去不去做某件事,西方人給你的回應永遠是二選其一,是或否,去或不去,沒有第三個選項;但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除是或否外,十有八九會冒出第三選項,這個選項就是:再說吧。

再比如,他曾說中國人的思維裡就生不出典型的二元意識,因為沒有這個土壤,你一旦做出非是即否的事兒就要吃大虧。你陪你太太出門逛街,她試穿了一件衣服,問你:老公,這件衣服好不好看?這時候你就要小心了,你說好看或是不好看,都是要犯錯誤滴。你要是說好看,她一看衣服標籤,才200塊,就說剛才那2000塊的怎麼不說好看,捨不得就說捨不得。相反,你要說不好看,那完了,她就說:那誰穿著好看?曾仕強說,我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就說:你看呢?

於是他開始總結:很多人說中國人奸詐、愛撒謊,其實我們中國人絕對不撒謊,但從不講實在話,這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聽中國人講話,要聽他的心,而不是他的嘴,嘴上講的話不是假,不是真,只是妥當而已。

我看完這段視頻,想了想,這是厚黑學嗎?看起來有點是,但細細品來,似乎一代代中國人也都是這麼個活法兒,誰也沒覺得這是個不正常的事兒啊。



當然,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新中國人可能不再延續這種活法兒了,作為我個人來說,也甚為理解。但我還是希望像曾仕強這樣的老先生多一些,多給大家講講我們先輩的活法兒,省得到時候淡忘了,畢竟這東西不是青銅鼎,想把它放在博物館的展臺前,難度有點大。


達摩說


今日驚聞先生仙逝,甚是悲切。翻出二月初寫先生的文字,再發出來,以示紀念。原文如下:

第一次斗膽評論一位智者,深知自己資格不夠。

我是一位國際漢語老師,主要工作是教外國人學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由此對曾先生的國學學問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理解。

曾先生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學博士,以及多個外國大學名譽博士,後任臺灣智慧大學、交通大學教授,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銜頭太多,不再贅述。

曾先生在大陸的名望來源是對於“國學”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直白的表述,而不單單是中國式管理學。曾先生的整個學問本身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基點,教人向善,導人行道,勸人修德,使人圓滿。

曾先生的世界文化視野非常廣泛,在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上,很少有他那樣看得那麼深刻,更很少有人像他那樣講得那麼通俗易懂。

在大陸,曾先生是以在百家講壇講《中國文化的特質》、《易經》等節目為人所知的。隨著國內文化自信漸起,國學也越來越熱,曾先生也為更多的世人所瞭解和認識。

這些年,我幾乎看完了曾先生在網上所有的視頻,才敢寫這麼幾句:第一,曾先生講的《易經》全面深刻,不神乎其神,從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去探析我們國人的思維路數、精神、信仰和民族靈魂,值得大陸當代學者深刻反思和學習。

第二,曾先生講《中國文化的特質》,深刻的中國文化精神被他巧妙、輕鬆、幽默的話語娓娓道出,讓人耳目一新。如若你真的懂中國文化,你會發現如果自己來講,差距何止三千萬?

第三,曾先生講《道德經》是我目前看到所有講述中最到位、最深刻的,以智慧貫穿講課內容,讓人受益匪淺,又利於中華道統文化的偉大復興。

第四,曾先生講歷史故事和人物,也是以深刻為見地,以輕鬆幽默為話語方式,值得任何做老師的學習。講三皇五帝、伏羲、周公、姜子牙、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張良、諸葛亮、康熙大帝、曾國藩等等等等,都不僅是在講人物故事,更深刻的講出了歷史道理,人性善惡,以及文化本質。

第五,曾先生為中華經典傳統文化的復興做了巨大的貢獻,為中華民族在當今這個文化衝突的年代提升了文化自信,歷史功績定會為歷史書寫。

據悉,曾先生年前查出癌症,但依然每日笑容滿面給網友們信心和微笑,這種精神我想只能是深刻領會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以後才能具有的吧!

保哥 2018年2月2日


保哥談


現場聽過曾士強先生的幾次課,但沒有在一起共過事。所以對剛剛離開人世的曾仕強先生的一生去做評價,一是沒有這個資格,二是缺乏對其講課之外事情的瞭解,無法妄斷。所以只能憑藉現場聽他的課,對其個別之處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朋友們一起探討。

1. 當我們用到大師這個字眼時,一定要清楚“大師”是什麼概念。大師,應該在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經得住推敲、經得起邏輯驗證、經得起業內評價的完整的思想體系,或者能夠深刻影響世界、社會、民眾的作品。這套體系要不可以成為指導人們工作、學習、實踐的指南,它可能涉及一個方面,如科學、教育、哲學、管理、生產、網絡、音樂、藝術等,也可能涉及一個綜合的領域。但事實上,我們沒有看到大家共同認知的曾先生的理論體系或作品(記住:一本書、兩本書、甚至更多的書不一定就是體系)。所以稱其為“國學大師”,過了;第二,中國式管理之父,更談不上,曾先生沒有做過管理,沒有研究過管理,何來中國式管理之父之稱。

2. 當時聽曾仕強先生的課,我幾乎是沒有走過神的。曾先生講課的藝術,超過許多授課的講師、教授。他能夠深入淺出,把難懂的、難以理解的、看上去深奧的東西,用樸實的語言和案例展現你面前。這也正是因為大家為什麼會喜歡他的緣故。大家不喜歡自己自顧自侃侃而談的老師,大家不喜歡自說自話的老師,大家不喜歡搖頭晃腦傳授知識的老師,大家不喜歡和誦經一樣講課的老師。而曾先生卻是另外一種講課的方法。他能夠把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概念活靈活現地擺在你的面前,幾乎讓你能摸得著。這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講授中國哲學這些枯燥、乏味的內容,能用另一種大家喜歡的、聽得懂的方式展現出來,曾先生是切實做到了(內容是否正確,大家可以評判;哲學本來就是可以爭論的,對嗎?)。

3.大師,對文化,應該是寬容的、有胸懷的。一個只看自己文化、只喜歡自己文化,而不抬頭研究其他文化的人,是無法成為大師的。記得有一次,曾先生講到漢語的魅力,大家集體鼓掌。他講的大意是: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有漢語這樣的魅力,有漢語這樣的簡練,而且同時在貶低英語這種語言。說實話,我個人不認為語言這個東西有什麼好壞之分。沒有人可以證明“此種語言很偉大”、“那種語言很渺小”。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由於所處的地域、環境、氣候、地理位置、生命起源等差異,形成了自己溝通的語言,不是哪個人、哪個族、哪個部落可以控制的。世界上有很多的哲學家、音樂家、科學家,並沒有使用漢語,他們也有很多自己的成就,有些還是促進人類進步與發展的成就;漢語也有很多值得世界驕傲的成就。語言的優劣是不存在的。當一個人笑話另一個國家的語言的時候,大師這個身份其實已經丟了。

4.我們最應該最尊敬的人是:講述一種觀念、理論、文化的時候,教化別人的時候,自己首先能做得到,否則就無法讓人信服你講得有道理。國學中有很多東西,都是教人向善、不貪、收心、去欲。曾先生的課,是很貴很貴的。市場經濟本無可厚非,但自己用國學教育別人無私付出的時候,市場經濟下的慾望就應該收斂。至少不要那麼“天價”。


斯人已去,夫認識短淺,不好整體評價。一點真實的心得和實際的總結,供大家一起討論、批評。


耕然夫


#曾仕強去世#

今日中國,勿談大師,先生千古,褒貶不一,人無完人,理性交流。學者有餘,大家不足。

我很討厭市面上有些心靈雞湯和成功學,好為人師,喜歡教你怎麼“做人”!隨即被冠以“大師”頭銜,不累嗎?

曾老應該不是那種人。他很受政府和企業歡迎,因為他的道理觀點終究是用來“管理”人的,講家庭,講社會,講交際等等,然而有時候似乎是在複述前賢的觀點。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餘不一一。

“成功學”和“管理學”其核心難免和功利掛鉤,中國有很多學者,但思想家太少了。

他說:人沒有權威性,只有影響力。權威是不長久的,有權才有威,失去權力根本沒人理你。

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成為了影響力而“有權”呢?影響力就一定能長久嗎?單單這句話我還是需要保留疑問的。比如如今的互聯網公知們,他們沒有“權”也沒有“威”,但就是有幾十萬幾百萬粉絲跟隨,一呼百應,這是影響力嗎? 所以,被時間淘汰下來的智慧,也會隨著時間推移發生變化。



在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思想環境,說的再多都是可惜的,我就覺得,有的人影響力也是通過與權和威的互動慢慢提升的,比如某些學者到全國各地開講座圈錢賣書,廣交政商名流,畢竟我們一直強調“特色”,也就默認甚至麻木了權威,一切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發生了,其實我看了曾老的一些語錄,看完之後,然後來寫下以上幾句話。

第二個問題: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他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學者,對社會有所貢獻,但也存在侷限性,他說:把最短暫的生命慷慨地拋灑在最無聊的事情上,這就是人。

中國現在有很多學者,賣的是心靈雞湯,真正的大師幾乎不會去賣弄。 用“國學學者”四個字評價,是我個人的看法,也是我對曾老的印象,如有不妥,歡迎留言交流!
順便提一下,桃源三結義,三兄弟的事可不可以不讓桃樹“背鍋”呢?


藝嶼EYESVOT


曾教授是中西文化合璧融合起來講述宇宙天道人事第一人!擁有是世界著名大學的哲學博士和各種榮譽!一般人因為沒有深入看他的作品、也沒有那個水平去體會曾老的學術價值、更沒有按照曾大師的高格的文化經典去為人處事、這就產生了無知者無畏也無罪的去評價他老人的經典思想!在為人處事方面曾大師的思想一直是我的導航、讓我減少了很多錯誤和失誤、讓我受益匪淺!實事求是的說曾大師根本不像易中天于丹等等學歷低淺、他們過於急功近利、平心而論現在很多所謂的學者就是個說書的戲子而已!深入看曾老的學術視頻或經典作品再結合現實生活各種人事、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人生享受!沉痛哀悼一代國學大師駕鶴仙去一路好走[祈禱][祈禱][祈禱]......(曾老的部分名言:1、處順境其實比較危險、處逆境反而比較安全!2、男人的貞操在於責任;女人的貞操在於忠一不二!4、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徒勞而無功!5、現在、世界各國都在認真的學習《易經》《中庸》《道德經》等國學經典、我們千萬不要把這些寶貝給丟了!以前沒有科學的語言、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科學時代、一定要用科學的語言、用科學的發現結合辯證法的觀念來幫助我們去了解《易經》的道理、這才是現代人讀《易經》的一個方法、我讀完《易經》後、不但身體健康、而且心情愉快、因為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減少了很多錯誤!)


春風畫廊123


曾仕強是個長期堅持偽裝成為專家學者的邪惡分子的一生.

《曾仕強為何患癌症?》

2017.12.17

長期以來臺灣著名國學教授曾仕強在公開場合廣泛宣傳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精典《易經》的個人理解的思想內容綜合錯誤率達到67.86%.他這樣不斷堅持錯誤地曲解《易經》又將錯誤的個人觀念努力傳播=長期堅持努力歪曲《易經》,從而就徹底得罪了太陽神,那麼他身體被患癌症就成了十分合理的自然事件了.然而他患癌被檢查出來後不但拒絕反省自己犯下的一系列錯誤,而且又將自己新的錯誤觀念努力傳播給大眾,從而導致了他的生命存活期限被太陽神給直接縮短到在2018年之內必會"因病醫治無效"!

人生一切不論好壞都是因果報應.區別只是當事人明不明白而己.

我己多次強調在人間做人最愚蠢的行為就是很認真又努力去得罪太陽神!那就是自尋死路的最有成效又會很痛苦而亡的行為.無數的案例早就證明了這項規律.

太陽神=太陽恆星=宇宙之王

.......................

曾仕強在還活著的時候曾經是當任臺灣情報機構派來中國大陸收集情報的臺灣專業間諜工作者.所以這種邪惡分子又很認真偽裝成為專家學者的樣子,那就只能用癌症對付他最好使了,反正他自以為聰明過人而無人識破他的臺灣間諜身份耶.這麼玩遊戲的結局就成了曾仕強必被癌症很痛苦地活活折磨致死了!


專滅土匪


近段時間很迷茫,老覺得生活好像很多東西弄不懂,兒子的教育應該怎麼辦?

西方那套小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什麼和孩子做朋友,要跟他一起成長,什麼不要打孩子。

後來聽了曾老的講座,還有聽了他的三國評書。之前也看過厚黑學。結合在一起其實,中華民族從來都是言傳身教的,如果照搬西方人哦那套模式,那就變了。

本來他們的文明沒有我們長久,幾千年的文明留下來的,就有存在的道理。

評價不敢當,曾老常說的,對有什麼用?到了一定的年齡,或者經歷了某些特別的事情。自然想到了曾老常說的話,做我自己,馬馬虎虎,含含糊糊,憑良心做事。


個性xin昊


我的回答很可能會引起大家的不愉快。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思想方面更是層出不窮,想要理解中國文化就要從根源理解,但是五四運動讓傳統文化斷層,這是好事還是壞事至今為止沒有定論。

隨著五四過去之後,人們發現被五四打倒的東西里面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人們又開始講那些好的東西重新整理發掘。

在挖掘整理的過程中,一些人開始發現人們對傳統的需要,於是乎有人開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領域的東西開始掛鉤。

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結合到一起,生搬硬套在一起,註定失敗的。

很多人講國學就故弄玄虛,張口就是宇宙眾生怎麼怎麼樣,然後說一堆概括性的話,人們就認為說的對,因為確實說的對,概括性的話從頭說到尾適應於任何領域。

曾仕強,管理學出身,杜魯門州立大學碩士,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牛津大學榮譽博士。這些頭銜都是真材實料,曾先生也是有真才實學,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他是管理學出身。一個管理學出身的人去講易經,你會相信嗎?就算是講的好,也僅僅是一位學者,而不是有人口中的國學大師。

中國人骨子裡面中庸,但是碰到事情卻是極端。近代的中國落後於世界,於是乎我們從根源上把自己否定。評價別人也是一樣,不是大師,就是一文不值。

有人口出狂言:曾先生是200年才出的國學大師!我想曾先生本人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無奈,這麼說的人,你把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馬一浮、陳寅恪等人放在什麼位置?

我這麼說以後,肯定會有人說我詆譭曾先生,我沒有詆譭曾先生,我只是希望大家迴歸理性,真正的做到實事求是,有自己的思考。

國學不是成功學,他是中國學術的總稱;國學不是萬能的,要不然中國近代也不會落後;國學是有用的,他會告訴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過去,面對生活。


詩書君


我沒有資格評價曾仕強教授。但我學習研究教授的著作,視頻,音頻等超過十年。深受教授智慧的洗禮,對教授很有仰慕之情。我在教授哪裡學習或者教授教會了我以下幾點:

一:曾教授是傳播正能量的智者。教授的著作都是勸人向善,不迷信,不造作。他對人性的研究很獨到,對人性的把握也很合理。教授說:人的修為就是“求得好死”,從合當中來看分,分不是一分為二,合理就是你的良心安不安,做事以德為先,盡人事聽天命等等。

二:曾教授是東方管理大師。他對東西方的管理有很深的分析,管理就是管事理人,中國人就是不喜歡被人管,但是你不能不理,理就是關心。他的管理是符合中國人人性美的管理,造成員工自動自發的工作。他的管理思維深刻的剖析了我們的思維模式,陰陽的思維,易經的思維。

三:曾教授是文化大師。他對《易經》,《道德經》的講解通俗易懂,讓我們對傳統文化體悟深刻。對《胡雪巖》《三國演義》的案例分析,讓我們明白如何為人,如何做事,特別是年輕人少走彎路。他的《中國式管理》《中國思維》等講解讓人驚歎中國人老祖宗的智慧。

我的講解不全面,我以一個學生的身份,還在學習教授的智慧。最後祝教授和師母身體健康,教授早日康復,多多為我們分享您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