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的世子繼任藩王,那其他的兒子們是怎麼安排的?

SiegHeil


明朝一向有被宗室吃窮之稱,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是由於朱元璋對宗室子弟的優厚和之後明朝歷任皇帝對此祖制的堅持。

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之一,再加上元末天災人禍,當他建立明朝之時,他的兄弟姐妹已經全部離世,只留下一個侄子朱文正和一個外甥李文忠,所以明朝初年宗室人員就只有朱元璋自己的兒子外加朱文正,人少的一雙手都能數過來。

宗室人少讓朱元璋忽略了濫封可能對國家財政造成的影響,再加上猜忌功臣,他也打算分封諸子,外可以抵禦外敵,內可以拱衛皇室,即“以藩屏帝室”防止外戚、權臣掌權,讓天下真正成為朱家的天下。

隨著兒子們的相繼長大,朱元璋陸續對兒子們進行分封,並追封自己的兄弟。

對於分封制,朱元璋也知其危害,所以做了嚴加防範,他特製了《天潢玉牒》,凡有皇室子弟出生,就要記錄在冊,封賞賜爵乃至皇位傳承排序,都是按照玉牒來。此外朱元璋還編寫了《永鑑錄》和《御製紀非錄》,兩本書中記錄了歷代藩王的作惡教訓,發給各地藩王學習,告誡他們要忠心為國,免倒覆轍。

同時各地藩王雖然待遇優厚,但規矩也多,平時穿衣服不注意,蓋房子蓋出格,出門儀式招搖點,都很可能給扣上“違制”的帽子,按謀反來處理。

但朱元璋的藩王設定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藩王手裡有兵,尤其是鎮守邊疆的九大塞王,手中更是與外地久戰的精銳,而且朱元璋規定如果中央有奸臣弄權,藩王有權起兵鞏衛皇室,清除奸臣。這也是必然,畢竟他分封藩王的目的就是為了抵禦外敵、清除內憂。


這個弱點導致了後來的靖難之役,朱棣奪權後,照樣展開了削藩,並取得成功,從此,藩王們沒了政治前途,但經濟上卻不發愁,因為朱棣沒削這部分。

按朱元璋的規定,明朝的分封除世子繼承王位,其他兒子是代代遞減的,但跟其他朝代不同的是,遞減有一個底線,只要不犯事,再低也不會低到平民。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其生也請名,其長也請婚,祿之終身,喪葬予費,親親之誼篤矣。考二百餘年之間,宗姓實繁,賢愚雜出。今據所紀載,自太祖時追封祔廟十五王以及列朝所封者,著於篇。而郡王以下有行義事實可採者,世系亦得附見焉。”——《明史.列傳第四.諸王》

隨著宗室的繁衍,到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間,宗室已經破萬,這些寄生蟲的俸祿已經成為財政的負擔,嘉靖帝雖然是藩王出身,也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峻,他採納了御史林潤的奏摺,制定了嚴格的《宗藩條例》,對宗室進行限制。

《宗藩條例》的核心內容有兩個,一是嚴格限制藩王們的妻妾人數,娶老婆都要禮部審核。這樣一來,藩王的子嗣也就少了。二是對藩王的開支進行財政核算,削減大筆無用開支。

但這種方法只能短期解決問題,藩王工資是降了,數量增速也放緩了,但也只是放緩,隨著時間流逝,宗室人口仍在增長,國家財政負擔依然在加重,到明末,已經積重難返。


平沙趣說歷史


據史料記載,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宗室人口只有58人,而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宗室人口增加到了127。明朝嘉靖年間1529年,宗室人口已經多達8203人。過了24年後,1553年的宗室人口有17661人。萬曆年間1595年,宗室人口有57000多人。估計到明朝末年的時候,宗室大概繁衍有20萬人。明朝有那麼多的藩王,而藩王下面又有那麼多的子子孫孫,世子之外,其他藩王兒子又該如何安排呢?

明朝把爵位分為:親王,郡王,振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這八個級別屬於皇室宗親。

親王嫡長子十歲的時候就被立為王世子,親王的其他兒子年滿十歲就被封為郡王冠服二品。

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郡王的其他兒子就被封為鎮國將軍。比如說晉王府的慶成郡王朱濟炫,他共生育100多個兒子,那麼他的這些100多個兒子就都被全部封為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鎮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奉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鎮國中尉,其他兒子就被封為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中尉,其他兒子就被封為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中尉,其他子孫也為奉國中尉。

每年支祿米的數額:親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頭,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

(明朝時期1兩銀子可以買2石的大米,1石的大米大約94.4公斤,一兩銀子大概可以買377.6斤。)明末20多萬的宗室,生的子女越多,收到的賞賜就越多,人口呈幾何級不斷膨脹,國家財政不勝負擔。鉅額的歲祿支出就達到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老百姓交的稅收有限,但是藩王的繁衍生育是無限制的,這也是導致明朝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求關注點贊。喜歡文史趣聞的可以關注我,多多交流。


文軒春秋


正常情況下,按照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的順序依次襲爵,具體的規定是:

親王嫡長子封世子,嫡長孫封世孫,襲爵,其餘諸子分郡王;

郡王嫡長子封世子,嫡長孫封長孫,襲爵,其餘諸子封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諸子封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諸子封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諸子封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諸子封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諸子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諸子仍為奉國中尉。

另外,還有一類人,即庶人,所謂宗室庶人是指因為犯罪被削除爵位的人。

以蘄春的荊王來論。荊憲王朱瞻堈二子,

嫡長子襲爵,次子朱祁鑑為都昌王,都昌王系第一代的郡王;荊靖王朱祁鎬三子,嫡長子襲爵,嫡次子為都梁王,庶三子為樊山王,都梁、樊山系第二代郡王;朱見潚襲爵,但不久因罪而廢,爵位由都梁王嫡長子承襲;荊和王朱祐橺三子,嫡長子襲爵,庶二子為富順王、庶三子為永新王,富順、永新為第四代郡王;荊端王朱厚烇一子二孫,一庶子封永定王,系第五代郡王,長孫為永定王嫡長子,襲爵,次孫為永定王嫡次子,封德安王,系第六代郡王;荊恭王朱翊鉅(永定王嫡子,荊端王僅一子,以孫襲爵)三子,嫡長子因罪為庶人,嫡次子襲爵,無子,爵位由嫡三子承襲;其後的爵位因為適逢明末,難以考證。

上述說明,其一,明代的藩王繼承其實不按照輩分來的,更多依靠父親的地位,如果父親成了親王,那麼就可以襲爵成親王或者為郡王。如都梁王嫡長子朱祐橺襲荊王爵以後,其弟均為郡王,並未加封為郡王,仍為鎮國將軍,即以都梁王世系來論,而朱祐橺之子除襲爵為,次子、三子都封為郡王,也就是說侄子的爵位比親叔叔高(正常情況侄子和叔叔的爵位是相同的)

其二,郡王以上爵位,如果遇到非正常情況,如犯罪或者無嗣,那麼爵位一般會轉到另外的人身上,或是兒子輩或是弟弟。如荊和王朱祐橺因伯父犯罪而襲爵,荊敬王朱常𣵧無子,以其弟朱常泴襲爵。

其三,奉國將軍以下還有可能晉封。如都梁王第三子朱祐櫪為鎮國將軍,次子朱厚(火+間)為輔國將軍,孫朱載𡊻本為奉國將軍,但後來又封為鎮國將軍。


楚邾


按照《皇明祖訓》規定,“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而其餘嫡子及庶子封郡王,以封國內的府縣名為封號,例如朱棣為燕王時,嫡長子朱高煦為燕王世子,嫡次子朱高煦為高陽王。



以此類推,郡王的嫡長子襲封郡王爵位,其餘嫡子及庶子封

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嫡長子襲封鎮國將軍爵位,其餘嫡子及庶子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留一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留一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封鎮國中尉、鎮國中尉留一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封輔國中尉、再往下一律封奉國中尉



同時《皇明祖訓》還規定,宗室爵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嫡長子,那就立嫡子,其餘庶子“雖長而不得立”,如果實在沒有嫡子,須等王妃五十歲後,方可立庶長子。


何事男兒不讀書


由於元末戰亂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輩親兄弟都沒有活下來。

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員十根指頭都數的過來。(朱元璋和他的七個兒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

皇族成員太少,對於朱元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假如哪天自己駕崩了,這些小輩又守不住基業,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豈不是要便宜別人了?因此,朱元璋給兒子和侄孫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標準。



朱家的子孫,只要年滿十歲,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孫後代,朝廷都要養起來。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員的結婚、蓋房、儀仗、喪葬開銷,也都是朝廷負責,一個都不能少。按照這個標準:

皇帝的兒子,嫡長子繼承皇位,其餘兒子一律封親王!(皇帝的兒子輩)

親王的兒子,嫡長子繼承親王,其餘兒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孫子輩)

郡王的兒子,嫡長子繼承郡王,其餘兒子一律授鎮國將軍。(皇帝的曾孫輩)

以此類推,總共八級。鎮國將軍之下,還有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郡王孫子輩以下的年薪)

藩王也就是親王。親王的兒子,除了嫡長子繼承親王外,其餘的兒子一律封郡王。由於郡王數量太多,以致封號都不夠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夠封了,只能把後來晉封的郡王,全部封到臨近的湖北和山東就藩。

就拿筆者的老家(湖北中部)來舉例,明朝中後期,幾乎每個縣至少都有一個郡王。有的縣甚至窩著好幾個郡王,將軍以下的宗室,更是數不勝數了。皇族成員本來是金枝玉葉,很稀少的一群人。結果因為朱元璋的富養政策,以至於王爺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後來李自成、張獻忠造反,輕輕鬆鬆就能逮到一個郡王。畢竟郡王數量太多了,隨便打下一個縣城就能逮到一個穿龍紋服飾的王爺……

崇禎年間,清軍入關洗劫時,曾經抓到了一個親王(德王),最初還覺得抓到一個親王是件稀罕事,對德王非常尊敬。

後來清軍又一次進關,打下濟南,抓了一個親王五個郡王。當場就把這六個王爺全殺了!王爺太多了,逮到王爺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親王和郡王雖然都是王爺。但是他們的待遇是有區別的。

首選,親王跟皇帝的關係更親近。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能不如一個縣令。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親王還有一丟丟的權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祿,什麼都沒有。

其次,親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沒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爺,有爵位但沒有封地。)



應該說,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沒料到皇族成員的增長會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數量本來就很多的情況下,又因為厚養,導致郡王的數量也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

朱元璋的厚養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員的成備式增長。明太祖時期,皇族的數量還只是兩位數。到了至嘉靖中期,就達到了五位數之多。僅河南布政司轄區,就有親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將軍、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兩千人。到了萬曆中期,見載於玉牒的宗室人口,已達十五萬餘人。估計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過二十萬人。

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發展最快的宗族,正如當時王世貞所說:千古所未有也。

(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兩倍)

後來,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訓。不再濫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沒有封親王,甚至有些皇子終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過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進一些。)


Mer86


明朝和清朝不太一樣,明朝的宗室爵位親王、郡王都是世襲罔替的,承襲時不降級,有點類似清朝的“鐵帽子”。非承襲者授予爵位時也不像清朝那樣需要考試(考封),而且不論嫡庶,人人都有份。皇帝的兒子,除了皇太子,其餘兒子無論嫡庶都封親王;親王爵位由親王世子(通常為嫡長子,嫡長子早夭或者無嫡子例外)承襲,其餘兒子無論嫡庶都封郡王;郡王爵位承襲同理。但郡王以下不存在承襲的問題,因為鎮國將軍及以下爵位,不論嫡庶,一視同仁,所有兒子均降一級授予爵位,如鎮國將軍所有兒子,不論嫡庶,都授予輔國將軍,其他同理;傳到奉國中尉為止,之後一律全都授予奉國中尉,人人有爵,永不落空,自然也就不存在清朝無爵的所謂閒散宗室了。



另外,明朝的靖江藩屬於特例,靖江王是明朝唯一以非朱元璋後代分封建藩的宗室(明朝只有親王和靖江王分封建藩,有實打實的封地、莊田等,除去已故和無後的親兄弟、親侄子、堂兄弟等封追封王爵,朱元璋活著的堂兄弟後裔也有封郡王的,但是郡王的封地只是名義上的,更沒有莊田),稱號同明朝的郡王(通常所說的二字王),但因出身朱世珍(五四)長子朱興隆(重五)系,長房地位比較特殊,所以其地位和待遇高於明朝所有的郡王,略低於親王,其傳承和其他宗藩基本相同,只是地位和待遇略有差別。



至於異姓王,明朝(南明除外)沒有活著的異姓王,只有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張玉、朱能等少數幾個開國元勳和靖難功臣死後追贈王爵的,還僅限於郡王級別的二字王,而且這類王爵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榮譽稱號而已,並不能世襲,他們後代世襲的還是生前封的公爵。



【附】明朝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而且每級爵位沒有清朝的三等劃分,如鎮國將軍,明朝只有鎮國將軍,但清朝分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


不務正業歪醫生


朱元璋建國以後,對異姓功臣疑忌心理很重,同時又吸取歷史上女後、宦官亂政的教訓,企圖依靠他的兒孫來吏撐大明王朝的天下。洪武二年(1369年),他就定下了“封建諸王之制”。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後,朱元璋陸續把他的兒子都封到全國重要的城市。封皇子二十三人為王,義封叔父、侄子十五人為王,共三十八王。諸王在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護衛士少者三千,多至一萬九千人,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他們都要下拜。

明代制度,凡皇子都封為親王,有明一代,共封親王六十二人。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世代承襲,諸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承襲,諸子封鎮國公。其下依次還有輔國公、奉同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封號,都按長子承襲,次子以下低一等分封的辦法沿續下去。凡皇族出生,由禮部命名,成人後由皇家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後的喪葬全由朝廷負擔。他們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依賴朝廷的祿餉過活。洪武九年定諸王年俸: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綸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馬料草月支五十匹。以下按比例遞減。

但因皇族人口增加太快,朝廷財政負擔不了,洪武二十八年改定親王年俸為萬石。儘管如此,明開國一百多年後,皇族人口已達五萬多人,嘉靖二十九年增至近十萬人。





歷史有妖氣


給藩王進行分封,是歷朝歷代的慣用政策,朱元璋在登基之後,深感前朝主弱臣強的情況,於是就想著用藩王的權力來護衛中央皇權,但是卻做了個錯誤的決策就是賦予了藩王們極大的軍政權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天下得以迅速安定,但是卻留下了藩王做亂的根源。

等到了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這些強大的藩王讓他如坐針氈,於是他就想著要開始削藩了,但是他的削藩政策太生硬了,引起了藩王們的強烈反抗,朱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起兵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是朱棣其實也想著削藩,不過他比朱允炆更聰明的是,他先給藩王們一個“蘿蔔”,首先將被朱允炆打擊過的藩王平反,然後提高王府官員的品級,賞賜也給了很多錢,接著就是安排眼線蒐集藩王們的劣跡,有特權的皇族誰還沒犯過點罪,就這樣被朱棣挨個逮著狠狠的懲治,權力基本上都被剝奪了。

藩王們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前途了,但是朱棣也不會去趕盡殺絕,至少這群兄弟們還是要享受點榮華富貴的,所以基本上每個藩王都在可勁的造娃,這就為明朝的衰弱埋下了伏筆,因為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歷代都會分封,而是生多少就封多少,皇帝除了太子之外的皇子都封親王,親王除了世子之外的兒子都封郡王,郡王除了長子之外的都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的兒子都封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封為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兒子分為鎮國中尉,就是這樣分封下去,滿大街的皇室子弟,而且全靠國家養活,拿的薪水還是正常官員的好幾倍,這給明政府的財政提供了極大的負擔。


國史拾遺


因為之前回答有缺漏之處,固再來回答。

有明一朝,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度,秉承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皇帝之下,有以下幾級。

第一級親王,皇帝的兒子,朱元璋登基之後,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其他諸子皆立為親王,親王有自己的封地,到一定年齡必須去封地就藩,所以又稱藩王,藩王封號為一字,又稱一字王,如秦王,寧王,燕王。藩王死後有可能被追為皇帝,如第一代興王朱佑杬,第二代興王朱厚熜因為皇帝沒有兒子,以近支身份登基稱帝,追封朱祐杬為皇帝,廟號睿宗。



第二級郡王,親王的兒子嫡長子為世子,其他諸子皆封郡王,郡王有封地,但並不是全部要去封地,而且郡王的封地大都存在一地多封的現象,也就是同一個地方分封給很多郡王,郡王待遇比親王差一個等級,但有一個郡王是個例外,那就是靖江王,第一任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子,雖然為郡王,但其很多層面同親王一樣或高於郡王。

第三級則是鎮國將軍,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其他諸子皆封鎮國將軍,依次往下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之子皆為奉國中尉,世代受國家供養,後來宗室更是遍地開花,到明朝末年達到數十萬人,給中央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淺讀歷史


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只要你祖上是明朝開國分封的二十六個王之一,那麼不管繁衍多少代,宗親關係有多遠,都會給你一個爵位,最低也是“奉國中尉”。

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

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簡單來說就是,長子繼任了藩王的爵位,其他兒子就封為郡王,郡王的長子繼承了郡王的爵位,其他兒子封振國將軍,往下直到

奉國中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