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社會責任感的醫媒人——寫在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大會召開之際

第二屆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大會、第五屆中國醫院形象傳播論壇大會於8月29日至31日,在江蘇南通順利召開,麻醉超人鋼鐵俠作為特邀嘉賓幸邀參會,並在“輿論生態分論壇”就“話語權與媒體情緒”與嘉賓們展開尖峰對話。在當今的媒體格局,作為一名醫療自媒體人,應當怎樣把握好手中的話語權,為緩和醫患矛盾,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做出努力,值得大家思考。

做有社會責任感的醫媒人——寫在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大會召開之際

當下,媒體格局正發生深刻變革,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強勢崛起”,傳統的輿論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社會話語表達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現象。

那麼,在涉醫事件話語表達中,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

做有社會責任感的醫媒人——寫在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大會召開之際

我記得2016年,在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立大會上,阿寶做了“醫療新聞事件話語權的爭奪”專題演講,阿寶用了“爭奪”二字,我覺得用的很貼切。的確,在過去傳統的媒體時代,中國的醫療界是沒有話語權的,極其有限的幾個醫療衛生媒體只是發一些高大上的東西,基本上看不見這些媒體為了某家醫院、某個醫務人員去維權,醫療界沒有發聲的渠道,沒有人為他們代言,遇事只能忍氣吞聲,任人宰割。

新媒體時代,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改變了廣播、電視、電影的播放型傳播模式和報紙、雜誌、專刊為代表的紙質媒介閱讀型傳播模式,人們通過各種新時期的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數字媒介、圖像媒介以及語言媒介等多樣化媒介樣態,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醫療事件新聞話語權得到了極大的釋放,一改過去那種一家獨大、就那麼幾家媒體發聲的局面,眾多的醫務人員紛紛加入的新媒體當中。

醫務人員從沒有話語權,到逐漸擁有了話語權,到現在,在某些特定的涉醫事件新聞報道中,有了一個相對較強的話語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運用這種話語權?我覺得要從兩方面來衡量。

一方面,醫院管理者、醫療自媒體人應積極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下涉醫事件新聞傳播的特徵,發揮好新媒體的作用。

2016年,陝西綏德縣醫院,一農婦產後身亡,事件發生後,有媒體報道:產婦大出血是醫護人員在玩手機,華商報記者報道,從視頻監控來看,患者家屬兩次來到護士站,幾個醫護人員正聚在一起說說笑笑看手機,對家屬的請求沒有做出反應。事實上,產婦自從生產完進入待產室觀察,一直有助產士專人監護,也正是由於助產士的監護,才在病人生命徵尚平穩時就發現了病情變化並立即進行了搶救。護士“玩”手機,是因為當時產婦出於平穩狀態,綏德縣醫院開設了手機辦公平臺,醫院的重要信息通知也都通過該平臺發佈。當時醫院發佈了兩條通知,護士當時正在收看通知內容。可是,作為醫院的管理者在幹什麼?事件發生以後,不敢面對,採取逃避的態度,一聽到記者要採訪,馬上就掛斷電話並且關機。10天后人家的新聞報道出來,醫院傻眼了,這時候才又是聯繫媒體,又是出具事件聲明,但是有什麼用!醫生護士玩手機致孕婦死亡的輿論已經形成,先入為主,這時候再怎麼解釋都是蒼白的。

某些醫院的管理者,在新媒體時代,他們,沒有基本的媒介素養,害怕與記者打交道,害怕上新聞,出事了就儘量的捂著掖著,生怕別人知道,嚴禁醫院職工發佈信息,他們不懂得運用新媒體的力量來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2016年,某影星王某強的妻子紅杏出牆,事件發生後,有人說,全國的醫院院長都應該學習這位影星超強的公關處理方法,如何與媒體打交道,如何引導輿論,如何處理糾紛,雖然說得是影視圈的事,卻不無道理。

新媒體時代,首因效應很關鍵,什麼是首因效應?誰先說,誰佔先機,必須把第一發布權、第一解釋權牢牢抓在手上,說清楚事實真相。

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醫療自媒體人要學會合理使用這種話語權,1,在涉醫事件中醫媒人要學會及時發聲,要發出我們正義的吶喊,維護醫務工作者的正當權益;2,繼續與那些無良媒體進行話語權的爭奪,與那些製造、傳播虛假涉醫新聞的無良媒體做殊死的鬥爭;3,醫院管理者要主動、積極的去迎接擁抱新媒體時代。

另一方面,網絡媒體有一個特點,即無法完全避免在文章中夾雜情緒與情感,即,媒體情緒。如此,在評論新聞事件中,有可能產生偏向性甚至失真、失實。

作為醫療自媒體人,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呢?我個人認為,無論哪一行,都會有一定的行業傾向,這也是很難完全避免的,但是,作為醫療自媒體人,我們必須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在合理運用新媒體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同樣要維護患者的正當權益,如此,才能儘可能的做到客觀、公正。

今2017年,陝西榆林產婦自殺事件,央視做了一個獨家報道,事件的真相現在已經大白,大家可以去上網搜索一下。一開始我們得到的信息是,榆林產婦自殺,是因為疼痛難忍,即使兩次跪下來乞求家屬、醫生要求剖宮產,可家屬就是死活不同意,醫生也不給做剖宮產,指責、謾罵產婦丈夫的聲音響成一片,網上一邊倒的責罵產婦的家人,沒有血性,沒有人性,等等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從央視最終的調查結果來看,雖然在有關產婦剖宮產問題上,患者家屬的說辭與醫院方面的說法各有其詞,但無論如何,與最初傳出來的信息相差太大,可以這樣說,最初的信息誤導了很多人,包括部分醫療自媒體人,在最初錯誤信息的誤導下,對產婦丈夫的責怪、指責、謾罵,鋪天蓋地,給醫患關係帶來新的傷害。

醫務人員從沒有話語權,到現在有了部分話語權,而作為專業人員的醫療自媒體人,既擁有較強的醫學專業知識,專業優勢,又擁有一定的媒體素養,一旦他們擁有了發聲的渠道,展現出來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作為醫療自媒體人,責任重大,如何運用好自己的話語權,既要維護好自身的正當權益,也應該維護患者的正當權益,做到維護醫患雙方的正當權益,這,應該是我們醫療自媒體人今後需要思考的問題,即,在涉醫事件新聞報道中,如何做到客觀、公正、全面、真實?

新聞的三要素,真實是放在首位,失去了真實的新聞,就變成了假新聞,就成了“柴會群”。

醫療界對柴會群之流是深惡痛絕,這些無良媒體和記者造了許多“門”,也正是這些媒體和記者成了惡化醫患關係的推手。他們造的這“門”,就是因為失去了新聞的客觀性、公正性、真實性,丟棄了新聞報道的生命——真實性,柴某人也因此被訂上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作為醫療自媒體人,不應在有意無意中踏入“柴會群”陷阱,在有意無意中成了虛假涉醫新聞的製造者和傳播者。因此,我們在評論涉醫事件的時候,有時候,“讓子彈飛一會”,不失為明智之舉。

當然,如果你確定信息是真實可靠的,具有權威性,當然就應該在第一時間發出把你的聲音,把握好新聞三要素中的時效性。

利用自媒體的力量,儘量做到客觀、公正、全面、真實,在維護醫務人員正當權益的同時,同樣要維護患者的正當權益。如此,對醫患關係的改善,減少醫患之間的摩擦,大有幫助。

做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醫療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