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創業死亡模式:e家幫創始人宣告退出 5年創業無法盈利

這是創業的死亡模式,自2014年興起以來,從未跑出一家獨角獸,反而陳屍累累——它就是O2O。

昨日晚,“e家幫”創始人熊斌通過朋友圈發文,宣佈正式退出“e家幫”。

他寫到:一個堅持了4年的創業項目,終於到了說要“再見”的時刻了.....有太多煎熬、太多不捨甚至不甘心,也許我們對社會有所貢獻,但創業終歸不能違背商業的本質邏輯,做不到贏利就不能持續固執地做無謂的堅持。堅持向前需要勇氣,而放手轉身需要智慧!別了e家幫,別了家政行業!也祝福接手的兄弟一切順利!”

鉛筆道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熊斌本人,他回應,主要是家政行業的盈利模式存在瓶頸,“e家幫”幾乎實驗了所有的方法。

當前,“e家幫”已由創始團隊的一名成員接管,熊斌近日正在處理交接工作。他表示,接下來換領域是必然的,但暫時還沒明確的方向。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採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昨晚得知熊斌離開的消息,“e家幫”的阿姨群裡,眾多阿姨表示惋惜,同時也表達了對“熊大”的祝福。

據鉛筆道瞭解,O2O家政服務平臺“e家幫”成立於2013年7月。2014年12月,其微信平臺用戶數達到100萬,在線阿姨數達到3000個;2015年7月,e家幫“幫姐”人數達到5000人;2014年至2017年間,“e家幫”完成3輪融資,家政行業首家創實行“共享經濟”的公司緣何面臨如此困境?

打開“e家幫”公眾號,點擊關注後首先彈出的業務介紹信息下面付有一篇文章——《第一個在線授權的家政從業人員背景調查服務震撼上線,全國範圍開放!》,每次花費69元,即可調查家政從業人員的身份背景,這是e家幫首創的業務模式。

“e家幫”的創新不僅於此。這是一家O2O家政公司,但其業務已經超出O2O的範疇,公司定位於家政社群和共享式移動家政平臺,是首先提出家政社群概念的公司。

公司的主要是“去中介”的商業模式,讓原本擔任中介角色的家政公司來培訓阿姨同時處理用戶的服務反饋,根據反饋情況來調整阿姨的服務方向素質。另外,家政公司會跟“e家幫”合作,阿姨找到家政公司,在沒有合適崗位的情況下,家政公司會推薦阿姨下載“e家幫”APP,公司根據這個阿姨的身份資料篩選,隨後通過公司在線培訓和考試才可以開通訂單。

阿姨群體在家政行業中處於核心痛點,但家政公司與阿姨本身沒有很強的粘性,“e家幫”由此將家政公司轉為下游商,自身通過社群化的運營模式,將通過培訓的阿姨集中到e家幫平臺,形成一個聯盟,“幫姐”會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故事還會經營自己的清潔用品專賣店,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幫姐”在形成個人品牌的同時增加身份認同感。

那麼,家政公司為什麼會把阿姨分享到“e家幫”平臺呢?

其實,家政公司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阿姨在一家公司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完全可以換一家,如果將阿姨介紹到“e家幫”平臺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分成,“e家幫”由此可以解決家政公司的痛點。

“社群共享式”的商業模式使“e家幫”在家政行業顯得別具一格,一時間獲得眾多資本的青睞。

2014年7月,“e家幫”完成數百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創新型孵化器平臺“創新谷”。同年12月,熊斌提出做家政界的“滴滴”,單個阿姨上“e家幫”平臺,用戶即可通過“e家幫”下單。

新穎的商業模式使“e家幫”很快完成Pre-A輪。2015年4月,獲得東方富海10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公司進入人才擴招階段。彼時,“e家幫”每月訂單達8萬單,城市已從廣州覆蓋至上海、深圳、惠州、杭州、佛山,其中廣州和深圳的訂單居多,上海的用戶復購率已經達到30%,每月有近3萬個註冊幫姐,每週至少接單一次的活躍幫姐達21%。

用戶對“e家幫”的服務很滿意,這些從應用商店“e家幫”的產品評價、知乎上的用戶評價可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褒獎幾乎都在兩年前。

2016年9月,熊斌在一場活動中表示,下個月就可以做到整體盈虧平衡。

2017年2月,“e家幫”實現歷史性的盈虧平衡,這個“盈虧平衡”比他的預期延遲了4個月。

四個月後,“e家幫”完成戰略性融資,融資額未透露,投資方為香港上市公司花樣年集團(股票代碼:1777)旗下公司“彩之雲”主要為業主提供物業管理、房屋銀行等六大類服務,是一家現代化的社區服務企業。

覆盤2016年發現,家政O2O平臺基本全年處於大幅度擴張補貼用戶階段,像e家潔、好慷在家等企業早在2015年完成B輪融資,與其他家政O2O平臺相比,e家幫的融資顯得很佛系,而資本的入注似乎未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熊斌發現,滴滴的模式雖然很輕,但對於阿姨的掌控力很弱,鬆散的管理不好建立遊戲規則,滴滴平臺並不適合上游鏈複雜的家政場景。現在轉舵,似乎來不及了。

“e家幫”再一次用自身驗證了,資本從來只會錦上添花,絕不會雪中送炭。

2018年4月,“e家幫”的股權發生變更,東方富海、創新谷、彩之雲,還有一名個人投資者同時退出e家幫股東列表,不知道這次資本的跳水會不會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今年5月4日,“e家幫”的法人由熊斌變更為吳文傑,熊斌仍持有公司44%的股份,為第二大股東。

熊斌畢業於中南大學計算機專業,之前在華為負責通訊運營,兩年的工作時間為他積累了產品研發、運營以及推廣等相關工作經驗。

因為創業,他曾經放棄過兩家上市公司的期權。而“e家幫”並不是熊斌的第一個創業項目,之前他曾和朋友做了一個關於社交的項目,因為沒有考慮到用戶剛需的問題,項目宣告失敗。

考慮到家政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熊斌和朋友隨即轉型進軍家政領域,團隊共8人,成員包括產品研發、運營推廣和阿姨管理等,產品技術人員主要以有華為公司背景為主,運營推廣人員以網易背景為主,而阿姨管理則來自五星級酒店管家部負責人。

家政行業是服務產業,在各種新消費模式及創業項目的刺激下,家政終究是以服務說話的行業。

家政行業發展不能著急,“口碑”是一個家政平臺最大的閃光點,但一不留神也會成為最大的汙點。這一點,熊斌一早就意識到了,在別家平臺都在進行燒錢大戰的時候,“e家幫”的發展顯得很冷靜。

創投圈中,無數創業者和投資者對O2O趨之若鶩,O2O即Online To Offline,將線下商務和互聯網結合在一起,互聯網則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O2O市場一片繁榮。2015年7月,美國家政O2O“鼻祖”Homejoy確認關閉,這對於中國的家政O2O賽道猶如當頭一棒。

大多數的家政服務O2O公司企圖複製“滴滴”的消費模式,“e家幫”的事例驗證了這種盲目複製的後果。

本質上來說,家政行業是一項朝陽產業,因為家政行業對從業人員要求不高,所以會引發安全保障的問題,這個行業的確缺少一定的信息規範。2015年12月的“毒保姆”事件為家政行業敲響警鐘。

2014年,家政行業O2O創業團隊陸續公佈融資消息,阿姨幫2014年10月完成千萬美元融資;年底雲家政完成數千萬美元融資;次年2月,e家潔在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後又在7月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家政O2O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677.7億元,市場滲透率達到10.5%。

2017年4月,家政O2O公司“牛家幫”已經人去樓空,這家公司的業務包括家政、跑腿、專車、洗衣養護,主要在上海、深圳、杭州開展業務,該公司CEO對相關媒體表示,本可以盈利,但由於融資不到位,連續的補貼使公司入不敷出。

家政O2O行業太過於浮躁,不自覺中O2O行業已經養成燒錢文化,而家政O2O行業似乎在遭遇寒冬,這個時候只有沉下心來打造自己的品牌,家政O2O行業才能與傳統家政抗衡,家政O2O行業需要出現一家大體量的企業來引領行業的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