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煙花三月醉紅塵


“寺”和“廟”確實有區別的,要知道區別在哪裡,我們先看看它們的出處來源。

先說“寺”,單字面意思,最早是有法度的庭舍的意思。在《說文》中記載的是: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這裡我們知道,“寺”就是有法度的庭舍,就是官府等地方。所以在《一切經音義》《三蒼 》都有記載,寺,官舍也。在《漢書·元帝紀》有注說到“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編輯

府廷,就是衙門,公堂。說簡單點就是官府處理公事的地方。就比如大理寺。

編輯

後來“寺”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僧侶居住的房舍。這裡的由來就和上面說的官舍有關係。

我們知道僧侶是佛教的弟子,佛教又是外來的宗教,在漢代的時候,白馬從西域駝佛經到中國,剛才是的時候是把這些經書放在鴻臚寺。

編輯

鴻臚寺就是一座官舍,最初的職能是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的事情。後來創建了白馬寺,就把經書放在了白馬寺裡。再後來裡面住進了僧侶,“寺”的稱呼就這樣開始和佛教有了關係。

編輯

我們再看看“廟”,最早的時候廟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所以叫宗廟。但是,漢代以後就開始和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了。就是供祀祖宗的宗廟和民間祭祀鬼神的地方混合在一起了。漸漸地廟就變成了祭祀鬼神的地方。就比如土地廟、閻王廟等等。

編輯

還有就是敕封、追諡文人武士的地方也叫廟,比如孔子廟、關羽廟等等。

而歸根結底,“寺”是佛教的場所,是外來的文化。“廟”是本土的文化。


怪譚先生


寺,就看字,上面是一個土字,這個與建築有關,下面一個寸字,這個跟法度有關,所以《說文》裡面這樣解釋“寺”字:寺,有法度者也。《廣雅》這樣解釋:寺,官也。《三蒼》與《一切經音義》都這樣解釋,寺,官舍也。

可以看出,寺的意思,就是朝廷各部門的辦公地點,比如五寺中,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判決的,相當於最高法院,太常寺負責祭祀事務的,光祿寺負責宮廷食膳的,太僕寺負責車馬出行的,鴻臚寺負責外賓與禮儀的。

在漢明帝的時候,佛教傳入,因為是經書是用白馬駝來的,所以就在洛陽建造了白馬寺,用來放置這些經書,還有供這些僧人居住,所以佛教場所,用來修行或者是弘揚佛法的住所,都被稱做是寺,比如少林寺,靈隱寺,金山寺,寒山寺,普陀寺。

其他宗教講經的地方,也有稱為寺。

佛教一些場所也有叫廟的,這時候的區別就是,寺比較大,廟比較小,可能就生活幾個,所以才有廟小容不下大佛的說法,當然這種是婉拒的說法就是了,但也可以看出廟小而寺大。

我們再來看廟,廟最開始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比如太廟,或者一些家廟,後來廟主要用來祭祀各種人神鬼怪,比如關羽廟,孔子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財神廟,龍王廟,各種各樣的。

而道教的場所叫做觀和宮,因為道教有觀天觀星觀月,還有觀自的說法,比較著名的道觀就有白雲觀,龍虎山正一觀,真武道觀,天后宮,八仙宮。

另外還有庵,是指小草屋,後來很多文人,為了彰顯自己的淡泊名利,簡樸節儉,就將自己的書房或者住處,稱之為庵,有草堂的意思,再後來,就特指尼姑住的地方了,也叫尼姑庵。


歷史簡單說


“寺”和“廟”,雖然現在統稱寺廟,實際上是兩個內涵差異很大的詞語。

先說寺。寺除了漢代時曾用作國家機關的名稱,諸如大理寺、鴻臚寺等之外,自佛教傳入之後,一般就指有僧人或尼姑居住、安置佛像、修行佛法、舉行佛事的建築,總之,只是跟佛教有關。全國範圍內,著名的寺院不勝枚舉,僅上海一地,比較有歷史的,有靜安寺、龍華寺、玉佛寺等等,南宋宋寧宗時實行五山十剎制度,五山最高,分別是餘杭徑山寺、錢塘靈隱寺、淨慈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這些都是當年著名的禪寺。寺院的格局,也一直有所變化,最初以塔為主,配有金堂和講堂,宋以後,特別是禪寺,逐漸演變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築的中軸線格局。我這裡頻頻使用了“寺院”這個詞語,確實,無論是寺還是院,都是佛教的建築,在中國,稱為“院”的佛教寺院留下來的不太多,比較著名的有文殊院等。一般都有偶像,即佛像。換句話說,寺院原本是從印度傳來的佛教系統的建築,與中國本土原有的信仰體系無關。

鑑真和尚在日本奈良建造的唐招提寺的金堂

上海的龍華寺


至於“廟”,最初是祭祀太祖或皇家的建築,後來對一些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們的事蹟往往為人們所長期歌頌的人物,為了表示人們的敬仰之心,為他們建起了廟,除了太廟之類之外,一般人們所熟悉的有關帝廟、孔廟、媽祖廟、城隍廟(城隍老爺一般都是對當地有重大貢獻的實際人物)等,原本與佛教是毫無關係的,不過日久月長,廟裡供奉紀念的人物,也成了半人半神了,彷彿有祥雲繚繞,成了另外一個世界,這是後來的演變。不過不管如何,它與寺院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它源於中國的本土信仰。


上海嘉定的孔廟


還有一些實際的傑出人物,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建立了祠堂,一般被稱為某某祠,這在各地都有。


濟南大明湖畔的鐵公祠


至於“觀”和“宮”,一般屬於道教系統,供奉的是三個天尊,著名的有青羊宮、玄妙觀等,也是中國的本土信仰,這裡就不說了。


復旦大學徐靜波


寺和廟是有區別的,只不過現代人把寺和廟的概念慢慢淡忘了,以至於把寺和廟連成了一詞,統稱為寺廟。

其實在建築規模上寺比廟要大得多,根本不在一個級別。寺裡面供的是菩薩和大佛,統稱為佛。是出家人修行和弘揚佛法的聖地,屬於佛教。是人們為免除災難或祈求平安而拜佛求佛庇護的場所。


如報恩寺、靈谷寺、白馬寺等。在寺裡修行和弘揚佛法的,多稱為僧人、和尚、方丈或禪師等。


廟,規模小,是個獨立的場所,裡面是沒人修行的,只供人們信仰的神、仙和已故的人。

如人們熟知的龍王廟、娘娘廟、關帝廟等。有點類似於供祖先的祠堂,屬於儒教。


另外,還有人們所知的庵、觀、剎等都是出家人修行或修道的場所。其中庵與剎和寺同屬於佛教,觀屬於道教。



崑崙之約


寺和廟常常混用,甚至寺廟連用,我們常說: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好像和尚都住在廟裡;我們又說:大水衝了龍王廟,和尚廟裡還有龍王?寺和廟有啥區別呢?

哪些是廟?

最早,廟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又稱宗廟,皇帝有太廟(北京太廟在故宮東邊,現在叫勞動人民文化宮),皇帝死後都要給個廟號,也就是他在太廟裡稱號,比如太祖、太宗、聖祖之類。有頭有臉、有權有勢的貴族有家廟,比一般祠堂要牛,

祖上得當過大官才敢稱家廟。

漢代以後,廟又擴展為祭祀鬼神的地方,河北易縣有個集各方神聖的奶奶廟,裡面有車神廟、學神廟、官神廟……反正你有所求,奶奶就能滿足!比較正統的有,土地廟、龍王廟、二郎廟、城隍廟,南方沿海有媽祖廟。

後來,廟又用於

追諡人間聖賢,比如山東曲阜有孔廟,南京有個夫子廟,各地都有的關帝廟。當然,後世還有為拍馬屁而立的廟,比如明末各地給九千歲魏忠賢建祠立廟!

哪些是寺?

寺,在古代是國家機關的組成機構之一,比如鴻臚寺,管外交;大理寺,管審判;太常寺,管祭典等等。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最初皇帝安排他們住在洛陽的鴻臚寺,類似現在的釣魚臺國賓館,後來,皇帝乾脆把這個地方賜給他們譯經傳法,改名“白馬寺”。

從此,為了銘記這份皇恩,就把佛教的宗教建築統稱為寺,比如蘭若寺、靈隱寺、少林寺、大相國寺等等。


飲水君


“寺”和“廟”有區別!

“寺”和“廟”這兩個字,從其原本的意思看,都是中國的國家機構,最初和佛教,道教都沒有關係。

“寺”最初是指國家的某種部門!

比如“

鴻臚寺”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外交部;

又比如“大理寺”,好像相當於現代國家檢察院和國家紀委的結合體。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漢明帝時期,從印度來了幾個傳播佛教的信徒,自稱是印度的國師。

漢明帝心想:

既然是他們國師級別的,應該在讓他們在我國也受到同樣的待遇。

於是為了讓他們留在我國,就給他們特意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部門,叫“白馬寺”。

功能是傳播佛法思想,進行著作翻譯,組織佛教活動等。

於是洛陽白馬寺就成了中國第一個佛寺。

後來建立的佛寺,都取白馬寺的“寺”這個字,表面其佛教身份。

逐漸“寺”這個字的主要意思,從國家機關變成了一種佛教的活動場所。

“廟”的話本來是指“皇帝的權威,通過祭天的儀式,得到了上天認可”。

所以自古皇帝都有“廟號”。

逐漸人們用“廟”這個字形容國家建立的用於“祭天”,“祭地”,“祭神”的建築物。

後來又引申為對祭拜各種“地區性神鬼靈”的建築物的稱呼,比如“城隍廟”,“龍王廟”,“土地廟”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建築女磚家


“寺”和“廟”有區別嗎?

答;“寺”由過去宮廷出錢而修建。它修建的富麗堂皇,並且佔地面積龐大。寺為僧人所住的園林,都是風水寶地。現為中國佛教建築的代名詞。

“廟”小和尚少。它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如各方供祀孔子的廟。

“祠”是為紀念名士偉人而專門修建的。“祠堂”由有權有錢人為祭祀祖先而修建。


“觀”道士搞科研的地方。道教徒為感激皇恩,地道教建築統稱之為“觀”。

“庵”古時一種小草屋,“結草為庵”的成語從此而來。過去的一些文人書齋寫字的地方。後來成為專供佛徒尼僧居住的庵堂。

知足常樂2018.4.30


知足常樂98954541


“寺”和“廟”不僅有區別,而且區別是非常大。

寺廟現在是一般是同時使用。寺、廟是祭祀人員居住的場所,歷史上這樣的建築很多。

1、寺的來源和發展

最早“寺”是指官員辦公的地方。《說文》中說“廷也”,就是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就被稱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構,而太常寺是還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經典釋文》中有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漢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說法。西漢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級行政長官“卿”是在“寺”裡面辦公的。“卿”們掌管著錢糧、刑獄、保衛、禮儀、珍寶等多個事務。

比如說,鴻臚卿掌管的就是傳達皇命、應對賓客。那麼換言之他的官署辦公地點就相應的叫做鴻臚寺。

到了東漢的時候,寺開始作為佛教的寺院。傳說在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馬駝來40多卷經書。漢明帝為天竺僧人建了規格比較高的住處以弘揚佛法,取名“白馬寺”。再到後來為僧人所建的住處都叫做寺了。

在梵語中“寺”是僧伽藍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就越來越少了,變成了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了。

不過有時候還是用寺作為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為大理院。但是這個在人們心理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在人們心中寺早已經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廟的來源和發展

“廟”比“寺”出現的更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其實一開始古人是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這從《說文》中可以看出:

“廟,尊祖先貌也。”

根據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 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基本只做宗廟。

到了秦漢時期,廟就不僅僅做宗廟了,廟祭祀的對象開始擴大。規定凡是有功於國的人都也可以進入廟,比如關帝廟、岳飛廟、孔廟等等。

人們在廟中祭祀的有歷史上的功臣、烈士、偉人,一方面追思他們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

3、供奉對象不同

所以到現在為止,“寺”是專指佛教的場所,變成了專門祀奉的是“佛”,比如如來佛、觀世音等超然於世的佛。人們到寺裡祈求是精神空靈的追求。

“廟”一般指廟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說是已經去世的聖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等等。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結語:

寺和廟,它們的區別在於等級不一樣,一個是官辦,一個是民辦。中國曆來是等級秩序森嚴的國家,寺是官辦,屬於中國級別很高的建築物,寺的配套設施是殿,如大雄寶殿,天王殿等等,而殿是什麼?殿是皇帝居住的宮殿,受過皇家官方認可的才可以建築。

廟是民辦居多,廟裡面可以供奉神仙佛祖,可以供奉山神、土地、龍王這些等級比較低的神袛;也可以供奉孔子、孟子、關羽、岳飛這樣的聖人;還可以供奉自己的祖先父母。例如宗族祠廟,只有先人的牌位畫像等。"


有書共讀


"寺"和"廟"有區別嗎?

寺和廟是有區別的。寺為寺院,廟為廟宇。

寺一般座落在山峰奇觀風水聖地,住紮和尚,設有方丈,唸經修善,騁身練功,弘揚佛教精髓,傳承衣缽,靜清風塵,造化思想境界,慈悲為懷,不沾色情,不吃油膩專吃素,以化緣及香客獻功德款經營維持,配合自力調和。佛緣佛心,清心淨身,盡心修身,寺院是弘傳佛學文化,記憶傳承佛經聖地,是修善洗滌人們思想道德的核心之地。

廟一般座落在村莊前後,人流通測,主要是有廟公看廟侍候,大多是建造來鎮邪護境,保一方安境,閤家平安,祈求平安,求福出籌,裡堂有歷史豐功人物塑象,讓人恭敬崇仰,祈求保無恙,下願許願,香火絮繞,善男信女,信徒供奉,香火興旺,來者不斷。(其中土地公住宇也算廟),求發財,保境地,安民鎮邪氣,農曆八月十五日,熱熱鬧鬧,煙火輝煌,參拜濟濟。

以上分析寺與廟之差別,概說不細,本人知識有限,只能如此理解,不知是否合理解釋,請友補充建議,共同來探秘。謝讀捧場。


14說4


在各種關於佛教的新聞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記者們將佛教寺院稱為“寺廟”的。有時候和一些朋友聊天,也經常能聽到他們說:“我哪天哪天去廟裡燒香去了。”其實我知道他是說去寺院燒香了。“寺”和“廟”的區別其實是非常大的,但是現在的人絕大多數已經搞不清楚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了。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後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專門審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詳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它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稱為“寺”的機構還有:鴻臚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范仲淹、朱熹、王陽明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寺院裡的出家人,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專職教授。學佛選擇出家或者在家,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選擇做專職弘揚佛法的工作而已。這就好比現在有人選擇在學校裡教書,也是專職做傳播知識的工作,這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學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學知識不一定非要當老師。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當老師未見得一定比其他職業知識淵博,這是同樣的道理。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