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個記者節 向“土記者”們致敬

第十六个记者节 向“土记者”们致敬

新華網太原11月8日電(鄢睿)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新聞報道工作呈現出蓬勃發展局面。我國各地市縣紛紛建立了以縣市委新聞通訊組為主體, 以各地機關、農場、企業、院校等報道組為骨幹的新聞報道網絡。在這樣的網絡中,通訊員是網絡的節點。通訊員是通訊社、報社、電臺、電視臺、網絡媒體等新聞出版單位聘請的非專職新聞工作人員,任務是經常為其反映情況、提供線索、撰寫通訊報道等。

他們是地方黨委與新聞單位、新聞工作者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絡員,溝通上下左右的聯繫。他們中有農民,有工人,有地方機關幹部……他們邊幹著本職工作,邊採寫新聞報道。這支被稱為新聞戰線上的“ 土八路”群體, 立足於群眾、活躍在基層,為新聞工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曾經的那些通訊員們,後來有的真正走上了職業新聞記者的道路,現在活躍在新聞一線的很多知名記者,都是從當年的小通訊員走到了新聞崗位上,成為一名大記者的。

在第十六個記者節到來之時,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那些曾經有過通訊員經歷的新聞人身上,他們中有已逾古稀之年的農民通訊員,有從通訊員走上職業新聞道路的新聞中心退休幹部,有現在活躍在新聞一線已成為新聞中心主任的職業新聞人,還有依然從事著本職工作卻筆耕不輟採寫新聞的教師……讓我們走近他們,感受基層新聞工作的酸甜苦辣。

【老驥伏櫪憶當年】

第十六个记者节 向“土记者”们致敬

黃平遠:為農民鼓與呼

當黃平遠總結他的新聞工作生涯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半為記者半為友,半世修來新聞緣”,報道農民生活,反映農民心聲,為農民鼓與呼是他一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第十六个记者节 向“土记者”们致敬

馬祥:新聞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馬祥說:“以前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就很開心,這些新聞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其中都凝結了我的心血和汗水。幹新聞工作,我一直是樂在其中,找到了新聞工作的樂趣。現在看自己的作品集,就像看我自己的家一樣,翻開它,就看見自己的孩子們,可謂兒孫滿堂!”

第十六个记者节 向“土记者”们致敬

嶽峰:幹通訊員那段日子最快樂

不圖名不圖利,到底圖個啥?嶽峰說的很乾脆:“就圖個為農民兄弟乾點事,用自己拍的照片給他們服務!這就是讓我最快樂的事!”

【得力干將話今朝】

第十六个记者节 向“土记者”们致敬

衛明珠:自己第一次被採訪,很驕傲

當通訊員的這十年,我收穫太大了,交了一幫農民兄弟,發了一批關於農民的稿子,通過採訪學會和農民打交道,和基層幹部打交道,2010年,通訊組轉為新聞中心,我就成了新聞中心的主任,如果沒有當通訊員那十年,我是走不到今天這個程度的。能得到農民的認可是我最大的滿足。

第十六个记者节 向“土记者”们致敬

原建發:一個人的“電視臺”

原建發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早些年幹過個體運輸。家鄉的變遷讓他萌發了學習攝影傳播家鄉美的念頭,也是他這樣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用自己“笨拙的”攝影攝像技術記錄了家鄉的變遷。

【通訊新兵寫未來】

第十六个记者节 向“土记者”们致敬

王中生:“土記者”的新聞夢

王中生說,新聞作品創作經常都會留有遺憾,不過帶給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滿足感,從當通訊員的第一天,他就有一個 “新聞夢”,就是希望自己的新聞作品能夠實現在市級、省級、國家級黨報刊發的“大滿貫”,現如今,他終於圓夢,這位“土記者”會繼續紮根生活、紮根百姓,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讓自己少留遺憾,多有收穫。

第十六个记者节 向“土记者”们致敬

周建華:我將一直行走在新聞創作的道路上

周建華說他會堅持下去,“寫新聞是我的愛好和追求,我不是專門從事新聞工作的專職記者,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現在剛剛開始。我準備系統學習深造,繼續行走在新聞創作的道路上。”

【結語】

在對這群“土記者”的採訪中,多位接受採訪的通訊員都不約而同地說到了一個詞“熱愛”,正是源於對新聞工作的這份熱愛,他們在新聞報道的路上堅持下來,走到了現在。還有一句被提到最多的話就是“能為百姓做點事,反映他們的心聲,就是我的滿足”,而這不正是職業記者應該具備的新聞理想和職業操守嗎?他們一直在說,自己是一名“土記者”,其實,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大記者”!記者節,由衷地祝福這些記者隊伍中的基層記者們節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