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之所以要說“張園”,是因為張園毗鄰時尚、繁華的南京路。在周圍玻璃鋼筋俯視之下,居然還保留著這樣一片老民居群落,頗有“大隱隱於市”的意味。

一般來說,很多人,只要在上海有段時間,都會知道建於1932年的“靜安別墅”,因為曾有網紅店,媒體多有報道。殊不知,相距只有幾步的張園,才是地道的“網紅”老爺爺。百年之前,紅極一時。當年,張園稱為“海上第一名園”。張園就是上海娛樂的中心,時髦的焦點。有句話,“凡到上海,必至張園”。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海上第一名園


張園北起今南京西路,南至威海路,東起石門一路,西至茂名北路。而現今的吳江路步行街就是原來張園池塘的所在地。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霍元甲


1910年4月16日

《神州日報》刊出霍元甲張園比武廣告


那時候,張園之名,日日見諸報刊;張園之事,人人喜聞樂見。張園,成了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滬上第一盞電燈、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個室外照相館,第一個降落傘表演......。什麼服飾最流行?到張園去看;哪位妓女最走紅?到張園去看;有什麼時髦展覽、新奇焰火、驚險運動、時事演說,到張園去看、去聽、去參與!賞花、看戲、評妓、照相、宴客、吃茶、納涼、集會、展覽、購物……,皆有張園。張園,最能體現上海 時尚 的地方,最能反映上海人氣質、聽到上海人聲音的地方。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74歲的李鴻章曾在張園舉行宴會


張園,全名為“張氏味蓴園”,是無錫人張叔和所建。1882年,從和記洋行手中購得土地21.82畝,價銀一萬數千兩。從1882年至1894年,在原園之西,進一步擴建,面積最大時達60多畝,為當時上海私家園林之最。

之所以取名“味蓴”,是根據《晉書.張翰傳》種,張翰在仕途順暢時,忽萌退意,一日託詞見秋風起,思故鄉菰菜、蓴羹、鱸魚膾,說是"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裡以要名爵乎!"是一個不戀官位,退隱山林的典故。因張叔和與張翰同姓,同是吳人,所以,用"味蓴"隱寓"張"字,也有不戀官位的含意。

張叔和其人

張叔和,無錫東門含錫橋人。大概是1870年代來到上海。其才幹頗受李鴻章賞識。1880年,以廣東候選道的身份,到輪船招商局幫辦事務。1881年春,經唐廷樞、徐潤稟請,被正式委為幫辦。從1882年至1885年,他是招商局四個主要負責人之一。1887年1月20日,因經營大陸與 臺灣 間的商務,所乘萬年青號輪船被英國一船撞沉,船上有83人罹難,他因沒有隨眾棄船逃命,而是攀上桅杆,得以倖存。此後,他似乎再未參與招商局事務,不知是否因大難不死而改變了此後的人生路向。他主要致力於實業,除了經營張園,還在《新聞報》、華盛紡織廠等 企業 中擁有股份,1915年任振新紗廠經理,並投資6萬元,幫助榮德生、榮宗敬兄弟在上海創辦申新一廠


張叔和沒有沿用中國傳統江南園林的方式來建設張園,而是仿照西洋園林風格,以洋樓、草坪、鮮花、綠樹、池水為築園要素。1893年,在張園新建一高大洋房。此樓由有恆洋行英國工程師景斯美、庵景生二人設計,由浙西名匠何祖安承建。以英文 Arcadia Hall名其樓,意為世外桃源,與"味蓴園"意思相通,中文名取其諧音"安塏第"。塏第樓分上下兩層,開會可容千人,是當時上海最高建築,登高東望,申城景色盡收眼。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安塏第(Arcadia Hall)



張園開園於1885年。開始是免費的。後來因為園中綠化多被折損,不得已改成收費。有一則啟事可以說明:

本園花草,皆屬中外佳種,為前主人格龍所手植。蒔花匠役按時灌溉,加意栽培,終歲辛勞,不遺餘力,以故每年賽花勝會,嘗邀品題,間列上品,即匠役亦列邀獎賞。自今春開園縱人遊覽以來,賞花客無論貴賤男女,莫不流連愛玩,珍惜同深。"惟間有一種無知女嫗,往往任情攀折,隨意摘取。花既緣辭樹而不鮮,果亦因離枝而莫顧。"匠役因此前功盡棄,得獎無門,提出辭職。主人不得以,特發此告白,為花乞命,"所願來遊之客,各戒其隨同,抱惜花之心,勿動折枝之手,不戕生物,亦證慈仁,留得餘馨,同臻壽考。此則私心之所切禱者耳"。味蓴園主人啟


安塏第建成後,又改成入園免費,按遊玩項目收費。就像今天很多古鎮旅遊,進鎮不要錢,進館才收費。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和吳維翹在張園結婚



張園作為晚清時期上海的公共空間,值得一道的是作為上海各界集會、演說的場所。從某種角度來說,張園可以對比英國的海德公園。海德公園的“演講角”可以說是言論自由的聖地,只要不批評王室和顛覆英國政府。但是,張園也許比之更為自由。可以說,張園也是為中國民主化進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897年12月6日,中外婦女122人在安塏第討論設立上海女學問題,上海道臺蔡鈞夫人等均到會。這是帶有官方性質的集會,也是張園第一次百人以上的大型集會。

1901年3月15日,汪康年等二百餘人,反對清政府與沙俄簽訂賣國條約,以保危局,汪允中發表《告中國文》,汪康年、溫宗堯、蔣智由、薛仙舟等發表演說。這是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的集會。

1902年8月13日,吳稚暉等人因留學生風潮,從日本回國,中國 教育 會百餘人在張園開歡迎大會,發表演說。

......

辛亥革命前,各種政治主張的人都借這裡開會、演說。其中既有維新派人物、改良派人物,更多的是革命黨人在此宣傳共和政體,號召推翻封建皇帝,章太炎等人均在此留下足跡。1912年4月17日,上海各界在張園舉行歡迎孫中山的集會,會上,孫中山發表了重要演說。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1916年7月17日孫中山、黃興在張園



根據《申報》、《中外日報》、《時報》及《近代上海大事記》等資料統計,從1897年12月,到1913年4月,張園舉行的較大的集會有39起。從發起人與參加人看,有學界,有商界,有政府官員,有民間人士,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士農工商,有時還有些外國人,從思想、主張看,不分革命、改良,不問激進、保守。這是名副其實的公共場所。


看了張園的歷史,不禁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張園是私家花園,何以張叔和願意讓其成為上海的公共空間?

第二個問題:晚清時期,張園何以可以言論如此自由?

根據熊月之先生的文章觀點,我們可以瞭解:

晚清時期,洋人在上海建設了不少西式公園,但不允許華人入園。華人佔租界人口絕大多數,交納的稅款佔租界稅款的大部分,但用此稅款建造的公園卻不讓華人入內,這不管怎麼說,對華人的民族感情都有極大的傷害。從七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初,上海士紳顏永京等對於租界當局歧視華人的行徑不斷提出抗議。《申報》也曾發表文章多篇,說是"公家物業宜以公家名之,胡為乎只許洋人駐足,不許華人問津,何也?" 因此,張園建成以後,一開始就完全免費開放,可能有"你不讓我遊、我就辦一個給你看看"的意思。


關於第二個問題,就和晚清時期的租界制度有關係,也是國家孱弱的一種表現。

租界既是中國領土又不受中國政府直接管轄的特點,使得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出現一道縫隙。這道縫隙雖然很小,但影響很大。這道縫隙在清政府統治系統中,成為一條力量薄弱地帶,形成反政府力量可以利用的政治空間。


由於張園的特殊位置,才使一大批仁人志士得以在張園發表自由民主的主張,推動著歷史的發展。

張園的鼎盛時期大約20多年。今天看到的張園可以說是“後張園時代”。由於“大世界”等新的娛樂場所的興起,張園逐漸沒落。1918年,張園關閉,土地被分割出售,原地建起大量的“石庫門”民居,逐漸形成今天的格局,至今正好百年。

今日張園的大門對著吳江路泰興路口,一個鐵藝的門頭,仿的就是石庫門的造型。進門就是張園的主幹道,非常寬闊。根據我的粗淺經驗,一個弄堂是否“上檔次”,看主弄堂的寬度就行,越寬越有派。主幹道進門右側是“張園99”,入駐了不少“國際範”的餐廳和酒吧。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張園99



再往裡一點,就到了“張家大客堂”。靠著主幹道的是側門,大門在拐彎的支弄上,平時也不開。“張家大客堂”目前也是被作為南西街道的文化活動中心。一樓中間是一個小天井,左側房間給老人“嘎山胡”,右側客堂間是開大會的地方。我們去時,正好在搞戲曲活動。阿姨說,“沒關係的,可以坐下來看看,拍拍”。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張園大客堂




往裡走,主幹道兩邊則是不同的支弄,例如:春陽裡、福如裡、華嚴裡、鴻安裡、如意裡等。拐到支弄裡面,可以看到不同樣式的“石庫門”。張園的民居都是典型的石庫門,原來叫“石箍門”。上海住宅主要特徵是“圍合”,即“箍”的意思。這種建築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區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上有銅環一副,這種建築因此得名“石箍門”,後諧音“石庫門”。石庫門的精髓就是看門楣的裝飾。一開始還是中國傳統比較繁複的花樣,後來受到西式建築的影響,逐漸使用三角形、半圓形、弧形來進行簡化。

走過南京路,豈可不張園-記昔日“網紅”之園

張園內景




張園平時的遊人並不多。畢竟多了也會打擾當地居民的生活。所以,徜徉於細弄窄巷之間,而無擁擠閉塞之覺,有美女穿上旗袍,或可找到當年張曼玉“花樣年華”的感覺。



今日張園


2018年初,靜安區政府已經確定張園列入舊區改造房屋徵收範圍。

張園也將迎來新的一頁。



張園內現有名人名宅參考:

  • 威海路590弄77號據原花旗銀行買辦王俊臣家族後人回憶此宅原主人就是王俊臣;
  • 威海路590弄106支弄2號原為中聯輪船公司大股東周慶雲故居。電影《太平輪》中的輪船“太平輪”即為該公司名下;
  • 石門一路315弄6號“斜橋弄巨廈”現公惠醫院。設計者是大名鼎鼎的鄔達克;
  • 威海路590弄41號原主人不詳,抗戰爆發後41號內曾經擠滿了躲入“孤島”內避難的房客,房客們也自得其樂,曾與弄堂中的其他房客自發組織起一支排球隊;
  • 威海路590弄福如裡4號和6號分別為海上文人吳眉孫和鄧秋枚故居;



本文參考:

熊月之先生的《張園與晚清上海社會》

上海地方誌網站www.shtong.gov.cn



探尋法租界的花樣年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