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初上海,昔日四馬路青蓮閣


虹口。☆虹口區,位於市區北部偏東;區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多河道港汊,歷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條,現留存的有黃浦江、吳淞江和以虹口港、沙涇港、俞涇浦為主的虹口港水系河流15條。現存黃浦江吳淞江、虹口港、沙涇港、俞涇浦、市河、斜塘、泗塘等河流。

青蓮閣。☆清同治三年(1864年)築完全程抵泥城浜(今西藏中路),次年12月以福建省城市名命名為福州路,俗稱四馬路。三層茶樓青蓮閣,供人品茗吸菸外,茶樓的招牌項目則是集遊藝、雜耍、唱曲和攤販於一體的小型遊樂場,有西洋景、哈哈鏡、打彈、棋牌、珍禽異獸、高矮畸形人等。

19世紀末,福州路及其附近,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集中;戲園、電影、茶園書場、遊樂場、舞廳等文化娛樂場所密佈,專業戲班演出頻繁,文化街已初露端倪;酒肆、旅館等服務業聚集;洋行、藥鋪、百貨、照相、鐘錶行、拍賣行、煙號、茶食等商業初具規模,商市繁榮,形成申城最早的現代熱鬧大街之一。


河南路。☆河南中路舊名河南路,是當年公共租界中區和今天黃浦區的一條南北向馬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路。全長1233米。與廣東路、福州路、漢口路、九江路、南京路、北京路等多條道路交匯。福州路至廣東路段,俗稱為棋盤街,多文具店及呢絨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集中兩側。

法租界。☆在法租界發展的早期,這是由於較之公共租界,法租界更為接近華人居住的舊城區,而且很早就有眾多的華人居民入住,消費人口眾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則是由於法新租界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吸引了大批歐美僑民和中國中上層人士入住,具有發展為繁盛商業區的基礎。

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宮慕久公佈租地章程,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圓明園路一帶)以南之地,準英國商人租地建屋,後稱租界,次年定西界於界路(今河南中路)。道光二十八年租界擴展為北至蘇州河,西至周涇浜與蘇州河畔蘇宅之間的一條直線(今西藏中路)。


湖心亭。☆最初的湖心亭只得一層,磚木結構,樓頂上有28只角,屋脊牙簷,樑棟門窗均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飛禽走獸及花鳥草木,還有磚刻和繪畫。後來因空間不夠,建成兩層的小樓,上面用混凝土三角屋架做成一個扁平的屋頂,民國時期扁平的三角屋架後來又被加高了一截。

城隍廟 。☆城隍廟可謂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小旅遊圈。抗戰前,珠寶玉器、古玩等店鋪有20多家在此,經營寶石、翡翠、珍珠、鑽石、象牙、玉器,以及清代官員使用過的朝珠、玉帶、翎管等古董,商賈富戶和海外遊客,常來此選購古玩。

歐戰紀念碑。☆歐戰紀念碑,又稱“和平女神像”。紀念碑的碑身面上,鐫刻著紀念文字和在一戰中死難的上海僑民的姓名,兩旁裝飾銅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戰爭用具。1941年底,日本佔領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區。作為敵對國標誌性的建築物,和平女神像被野蠻地拆下。【滬上舊影,1931年。資料:東洋文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