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除了聽專家說,看數據趨勢,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必須考慮,那就是市場參與者的預期。

央行最新城鎮儲戶調查顯示,近六成居民認為房價漲不動了。而且,從既往的新聞報道和從業人員走向看,無論是昨天我們案例中的單女士最終轉行做了股票,還是曾經熱鬧的燕郊房產一條街門可羅雀,抑或是上海中原地產全員減薪,都說明大家已經不再看好樓市,否則,各位從業者為什麼要匆匆轉行呢?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降價!降價!降價!

這次房價上漲,是從一線城市開始的,而房價疲軟甚至下跌,也是從一線城市的代表——北京樓市最先改變的。

一度火爆的燕郊,房價最熱的時候4萬一平,而且五分鐘一個價;目前的均價則是2萬,很多業主為了出手住房,不得不降價攬客,但仍然要等個把月才能等來買家。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廣州房價雖然沒有出現大落,但近一個月已經出現微跌;如今房企也紛紛降價打折,以價換量成為了多套房持有者和中小開發商的常態經營。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二三線城市更不能倖免,廈門,這座網紅城市就不多說了,近期開放島內落戶政策已經說明問題了——需要人口流入,托住房價。還有杭州,老帶新、贈車位、增佣金這些手段都不是事,直降x十萬則是很多樓盤的策略。一度上了房價漲幅前十位的京南石家莊,雄安新區附近的保定,房價都出現了下行趨勢。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沒買房的依舊買不起,炒房的炒成負資產,錢呢?

沒買房的,總是說降價沒誠意,漲一萬降五千,好意思說腰斬?

但把房價放到宏觀經濟中看,CPI、PPI很長時間低迷,用什麼盤活資金?不是歷史選擇了房地產,而是人們自發的集中到房地產;不是房價明降暗漲,而是通脹要求你手中的錢就不值錢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十萬人民幣那是真“土豪”,這錢留到今天,買不來一個茅房。

沒買房的,用“刻舟求劍”的視角審視經濟,他們永遠不會明白自己為啥一直窮。

他們會憤恨,自己的勞動收入,就被炒房客們倒騰沒了。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問題是,很多炒房的也很憤恨,在他們看來,房價毫無徵兆(其實信號已經很明顯了,只不過他們也選擇了視而不見)的下跌,讓自己的財富也生生變成負資產。比如說,首付100萬,買了300萬的房子。如今房價下降三成,變成200萬,剛剛抵扣了貸款的本金。按照當下的貨幣計算,不但虧了首付,還貼進去利息。這就是炒房的爆倉。

唯一比股市安全的是,只要能堅持月供,房子總歸不會憑空消失。但那些高槓杆入市的人,最後要麼選擇斷供,要麼選擇低價出手房子,能貼補多少貼補多少吧。炒房的賠了,買房的窮了,錢都去了哪裡?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歷史太複雜,我們太簡單

房價在這個進程中,是順應民意下跌,還是自絕於人民越長越高?

很多人都會做出看多或看空的判斷,只可惜在國內市場缺乏統一和透明的數據下,判斷有時候會跑偏。

經常看我專欄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最近我不再“70大中城市房價變化”的月度數據了。為什麼,因為機構統計和統計局統計口徑偏差略大,或者說,被調控太多的房價,其變化已經不能作為一種現象去分析經濟本質了。

房價到底高不高,還有沒有上漲的空間?


對於那些降了價還買不起房的人來說,筆者現在的建議是:反思自己的能力,如果是背井離鄉想要立足城市,那就看看有沒有這個能力,適合不適合這個城市,趁早找出路;如果有能力,那就看準時機下手吧,現在買房市場,還可以多挑一挑。

對於炒房客,或者熱衷於房產投資的人呢,則應該重配資產,強勢物業可以留下(比如北京二環內的房子),三四線的老破小,能出就出了吧。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集中力量辦大事,經濟形勢趨穩或者“L”型時候,那就要分散風險、放開眼界開發新的投資市場——而這個市場,必須不同於以往,必須有透明公開的數據,有詳盡的歷史記錄,有穩定的發展。哪怕漲勢緩慢,也比暴漲暴跌來得更安全。(房價走勢圖來自安居客房產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