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刘强东选择“爱”上猪!

自从性丑闻事件爆发后,刘强东和他的京东在处事风格上都低调了很多。然而一贯的沉默却随着京东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的发布被打破。

关于性丑闻事件对公司的影响,刘强东本人表示,“现在整个京东集团的管理团队已经稳定而且成型”。

关于公司的业绩问题,京东则表示,我们打算去养猪。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刘强东选择“爱”上猪!

刘强东“放手”以安抚“军心”

11月19日,京东发布2018年的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在本季实现营收1047.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25.1%,为近年来首次同比增速低于30%。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京东这样的营收增速还不到“死对头”阿里巴巴在Q2财报中所公布54%的一半。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刘强东选择“爱”上猪!

这样的业绩表现也已经连续第四个季度低于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可以想象,京东的股价会如何被华尔街的那帮人肆意“蹂躏”。

在过去的三个月,京东市值已经缩水超30%,而就在第三季度财报发布之后京东股价又来了几次7%、8%的深跌。投资人的怒气已经越过几千公里的大洋直接甩在刘强东的脸上。

跟“大哥”阿里比,京东已经力不从心,那跟“小弟”拼多多比呢?

与京东发布财报仅相隔一天,11月20日晚,拼多多也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拼多多当季总营收为人民币33.72亿元(合4.910亿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697%。然而让刘强东恐惧的不是拼多多的营收增速有多快,而是拼多多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的京东。

财报同样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平台活跃用户数为3.855亿,同比增长144%,较上季新增4200万。而在京东披露的Q3财报中,这个数字(平台活跃用户数)是3.05亿。

也就是说,拼多多过往12个月至少有一次购物行为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京东。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刘强东选择“爱”上猪!

反观京东这边,活跃用户被拼多多超过也就算了,自己竟然还出现了“掉粉”现象。

根据京东Q3财报显示,截止2018年9月30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过往12个月至少有一次购物行为)数量只有3.05亿人,比6月30日的3.14亿人环比减少了860万人。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刘强东选择“爱”上猪!

此外,拼多多与京东在市值方面的差距已经缩小到只有区区的20亿美元!

京东所面临的困局让自从丑闻事件曝光以来一直“沉默是金”的刘强东也不得不站出来做点什么,以安慰市场情绪,稳定“军心”。

11月19日京东第三季度财报的电话会议上,很久没有露面的刘强东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在略过了对于明尼苏达州性侵案的提问之后,刘强东撂下这样一段充满深意的话:

“现在整个京东集团的管理团队已经稳定而且成型,我个人的主要关注点放在新业务上的时间会多一些,比较成熟的业务呢,我们的管理层都可以搞定。我个人呢正面临四件事情:战略、文化、团队和新业务。”

或许刘强东本人认识到自己惹的麻烦已经影响到了消费者、投资者对公司的印象,因此忍痛(像刘强东这种对自己的公司控制欲极强的创业者,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会心痛)选择了将自己与公司进行部分切割。

在那句“现在整个京东集团的管理团队已经稳定而且成型”以及“比较成熟的业务呢,我们的管理层都可以搞定”的背后,实则是刘强东的不得不放手对公司主营业务的管理,退到二线负责管理“战略、文化、团队和新业务”这些务虚的业务。

刘强东的忍痛“切割”能否避免自身因素对公司未来所造成的波动,能否挽救失去的用户?不得而知。

丑闻事件搞定了,那业绩呢?

京东:我们去养猪。

京东又看上了养猪

为什么要说“又”字,因为早在2016年,京东就已经搞了个“跑步鸡”的概念。

网络监控养鸡场,给毎只鸡绑上计步器,规定它们被卖掉之前必须跑够多少步。据说这样的鸡肉更健康,当然,也卖的更贵。在京东商城上,一公斤重、跑步数≥100万步的“跑步鸡”,其售价为138元,大约是普通鸡肉价格的4倍。

此次,京东养猪又会怎么玩呢?

在京东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的第二天(11月20日),JDD-2018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技术研发部总经理曹鹏宣布,京东将准备大力开启全新的事业——互联网养猪。

互联网大佬去养猪,本身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网易的丁磊很早就在做了。然而跟网易不同的是,京东的养猪主要体现在养殖环节的智能化,比如说,“猪脸识别”。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刘强东选择“爱”上猪!

根据京东方面的介绍,旗下子公司京东农牧将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合作,研发推出以“神农大脑”为核心的养殖场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养猪智能化”,包括通过“猪脸识别”来观测与记录每只猪的体重、生长、健康情况;自动调节风机、水帘、暖气等设备,从而智能控制猪舍温度、湿度;这一解决方案还能实现猪饲料的精准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京东方面还表示,按照前期的数据测算,该解决方案部署完成1年内,可以将养殖人工成本减少30%~50%左右,降低饲料使用量8%~10%,并且平均缩短出栏时间5~8天。据说,

如果按照中国每年出栏7亿头生猪来计算,京东搞的这套智能养殖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产业每年降低超过500亿元成本。

虽然不知道京东是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养猪这件事的,但从公布的时机上来看,不得不让人觉得有意对冲公司业绩下滑等负面新闻的嫌疑。

从上述所展示的一套理念上来看,“跑步鸡”到“跑步猪”,京东也只是换了品种而已,此前的“跑步鸡”在宣传上好像也是这么一套,但最终并没有预料中的那么火爆,也未能给京东贡献利润。

挽救业绩颓势,京东企图在业务上寻找突破口,仍然任重道远。

互联网+农业:下一个风口?

京东能否靠养猪来获得业绩增长,能否用这个故事感动投资人,这件事并不好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养殖”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大佬喜爱的行业。

在京东宣布养猪之前,阿里也早就宣布养猪计划。

2018年2月6日,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宣布达成合作,为此投入数亿元,将对“ET大脑”进行针对性训练与研发,最终全面实现“AI养猪”。2018年6月7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云栖大会-上海峰会正式宣布推出阿里云ET农业大脑,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刘强东选择“爱”上猪!

而在一年之前,华为也已经低调推出了养殖项目——牛联网。

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将养牛这一件看似传统的产业加上了技术的光环。

而网易、腾讯也都在养殖行业有所动作。

“猪联网”、“牛联网”、“鸡联网”......各种概念已经接踵而来。

而互联网企业们之所以会抢着做这些事,一方面是因为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让大家看到了该行业广阔的前景,提前布局;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更注重生活品质,食品消费市场空间极其广阔。

此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工具在农业养殖上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一番作为。

就以养猪产业为例。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刘强东选择“爱”上猪!

作为第一大猪肉生产国和第一大猪肉消费国,中国猪肉市场规模早已超过万亿。但历年来,中国的养猪市场却呈现着小规模、分散化的特点,与欧美那些大型养猪场相比,我国的大部分猪场仍然属于个体养殖户或小型猪舍,问题颇多。

数据显示,中国每生产一公斤猪肉,饲料成本就比美国贵 2 倍,人力成本比美国贵 5 倍,一头猪的成本相当于中国的两头猪,甚至更多。

如果能够利用互联网或人工智能规模化养猪,那么养猪的成本必然会大大降低。

如此看来,“互联网+农业”的确可能是未来的朝阳产业。但问题是,养殖的成本降低了,能否体现在消费终端环节,也就是销售价格上。

就拿此前京东的“跑步鸡”为例,所制定的销售价格是普通鸡肉价格的4倍以上,完全脱离普通消费者的接受能力,网易的“黑猪肉”也是同样的问题。

因此,互联网大佬们在布局“互联网+农业”时不能眼睛只盯着为生产环节能省了多少成本,

还应该为消费者考虑考虑如何既能提高食物品质又能将消费成本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

若能如此,“互联网+农业”这个产业想不火都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