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存款到底有多少?看完整個人驚呆了!

德國人向來有節儉的美名,不論是闊綽或拮据,都有存錢的習慣。但這樣的美名是怎麼來的呢?

德國人的存款到底有多少?看完整個人驚呆了!

民族性意識強烈

首先,當然不是人人都把德國人的節儉當美德。德國人的節儉,好幾次成為別人笑話裡的老梗,而德國政府僵化的財政政策和鉅額貿易順差,都是美國華府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挖苦對象。

但回頭去看造就德國人習慣存錢的原因,就會明白一切不是偶然。

「存錢── 德國美德史」展覽顯示,過去200多年,銀行和政府就不遺餘力地鼓吹「存錢是為了確保未來安穩」。這慢慢的讓存錢深入德國人骨髓,成為一種民族性。

宣傳語調有時洋溢著鼓勵,有時甚至充滿威脅,要人們未雨稠繆,或是鼓勵民眾購買債券為戰爭出一份力,兩次大戰後,政府也鼓勵國人買債券幫助國家重建。

德國人的存款到底有多少?看完整個人驚呆了!

當個好公民

存錢的概念,其實早在啟蒙時代就在德國人心中埋下種子。它教導人們:負責任、有道德感的人應該把錢存起來,照顧自己也照顧家人,而這有益社會福祉。

銀行會走訪學校,讓孩童及早接觸存錢這件事。整個國家很快地趕上了這個潮流,19世紀初,地方上的儲蓄銀行爆量增加。

展覽策展人沐夏拉(Robert Muschalla)說:「政府很快的意識到,儲蓄銀行帶來許多功能。一方面,可以避免人們陷入貧困,另一方面協助社會控制,第三則是在拿破崙戰爭後,滿足地方需求。」

植根歷史,養成習慣

走過艱難時期,也塑造德國人愛存錢的性格。一次大戰,德國人受鼓勵購買戰爭債券協助國家。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共和憲政政體的威瑪共和國成立,國家陷入拮据,但德國人存錢心態不變。

更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後,超級通貨膨脹讓德國的鈔票變廢紙,甚至有家長把成捆的鈔票給孩子當積木玩。

德國人的存款到底有多少?看完整個人驚呆了!

但走過惡性通膨後,德國人依然不改儲蓄性格。

希特勒1933年掌權時,他再度用「節儉和節約是愛國責任」這樣的宣傳手法轟炸德國人,同時宣揚「猶太人手握大量資本」,要德國人不要輸。整體存款量瞬間暴增,且被用於資助戰爭。

二次大戰後,銀行的廣告手法改變了,反映生活型態正在異動。從1970年代起,廣告語調轉變為:儲蓄並不是道德上的義務,而是一種習慣,讓你負擔得起奢華品以及前往度假。

堅持至今,未曾改變

儘管近年來,德國維持低利率,德國人仍不改儲蓄性格。

德國人的存款到底有多少?看完整個人驚呆了!

展覽指出,「走過超級通貨膨脹、全球經濟危機以及創紀錄的低利率,德國人儲蓄的比率依然很高。不論經濟情勢、政治發展變化,德國人皆不為所動。」

沐夏拉形容,德國人幾乎像是有存錢癖,不管怎麼努力,就是要有盈餘。你是不是也想像德國人一樣擁有屬於自己的存款,那這個海外投資絕對是你存款的升值, BestPlace德國房地產讓你瞭解更多德國最佳投資項目!

----------正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