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數字農業”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一個德國農民可以養活144個人,這一數字是1980年的3倍。但要想長期解決全球飢餓問題,每個農民需要至少養活200人。這就需要更加高效、可持續的農業新技術。目前,德國正致力於發展更高水平的“數字農業”。

農業社會化服務歷史悠久

作為世界合作社發祥地,德國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農業合作社在德國農業生產中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的合作組織很大,如德國畜牧協會等,其會員遍及全國,95%的畜牧養殖戶都是其會員。主要原因是農民參加合作社可以從中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一是在生產交易活動中減少中間損失;二是在資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債息過高的風險;三是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處;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和設施方面互通有無;五是通過農業產業內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如良種供應、病蟲害防治、衛生防疫、機械維修技術培訓、信息諮詢等。

德國的“數字農業”模式

1970年以來,德國的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為了擴大影響力,紛紛走上聯合發展之路。許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區性合作社聯盟、專業性合作社聯盟和全國性合作社聯盟,這些聯盟在互通情報、控制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場主投資開辦的合作企業是合作化的第一層次,地區聯盟或專業性聯盟開辦的企業就屬於第二層次,而全國聯盟或跨國聯盟則算作高級層次。這三個層次的結合與發展,體現了現代德國農業經濟結構和技術管理水平,是德國農業合作事業全面發展的結果。

“數字化”生產為德國農業帶來強勁動力

“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在今年的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德國軟件供應商SAP公司推出了“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該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擁有百年曆史的德國農業機械製造商科樂收集團(CLAAS)與德國電信開展合作,藉助“工業4.0”技術實現收割過程的全面自動化。他們利用傳感器技術加強機器之間的交流,使用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作為交流通道,使用雲技術保障數據安全,並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也讓農民的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柏林的一家名為“365FarmNet”的初創企業為小型農場主提供了一套包括種植、飼養和經營在內的全程服務軟件。該軟件可以提供詳細的土地信息、種植和飼養規劃、實時監控以及經營諮詢等服務。而且通過該軟件可以方便地與企業的合作伙伴取得聯繫,以便及時獲取相應的服務幫助。

德國的“數字農業”模式

廣西:土地流轉擴大規模 “合作蔬菜”大量上市

現代德國農民的工作離不開電腦和網絡的支持。他們每天早上一開始的工作就是,查看當天天氣信息、查詢糧食市價和查收電子郵件。現在的大型農業機械都是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導航系統控制。農民只需要切換到GPS導航模式,衛星數據便能讓農業機械精確作業,誤差可以控制在幾釐米之內。

德國的“數字農業”模式

安徽亳州:現代化農機助力小麥田間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