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邵氏武俠

邵氏的輝煌年代主要是在 60 年代到 70 年代,其中武俠片佔據主要地位,打破了邵氏以往以黃梅調,歌舞片或李翰祥的古代宮廷愛情,或風月片為主的市場。當時還在邵氏的鄒文懷發掘了張徹,張徹從始至終幾乎都在排武俠片。張徹身世很有意思,父親軍閥,自己後來當了國民黨上校,感覺類似現在八一廠的軍銜。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張徹成名作《獨臂刀》

《獨臂刀》開創了新武俠,更加註重人物的塑造,同時受到當時流行的日本俠客電影的影響,故事緊湊動作爽快(很多香港導演的偶像都是黑澤明)。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這海報還真是不好找啊,那年代海報都是畫的

胡金銓的《大醉俠》在《獨臂刀》之前有著和《獨臂刀》一樣的意義,最為它的續集《金燕子》反倒由張徹指導,鄭佩佩開始是拒絕的,拍攝過程中也是不愉快,但依舊大賣,不過編劇嘲諷導演改劇本,《金燕子》應該叫《銀鵬》(片中人物),《大醉俠》應該叫《金燕子》。後來的《功夫之王》裡金燕子也是向其致敬,不過致敬的應該是《大醉俠》吧。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張徹喜歡的題材,後來自己還把它拍成連續劇

《刺馬》的故事來源歷史事件 " 刺馬案 ",對清朝湘軍影響很大,據說導演的靈感來源京戲。張徹說自己像樣的作品不超過 10 部,這是其中一部。陳可辛後來拍攝了同題材的《投名狀》,獲得了當年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導演男主等大獎。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這部電影已經被捧到香港 cult 片神作了,其實還有一部《殘缺》更早,之後有一部《叉手》,只不過沒有《五毒》的設定精彩和多樣化。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現在有請 " 鐵三角 " 楚原,狄龍,古龍。當時古龍比金庸火,和電影有很大關係,人們愛看快意恩仇,而金庸的故事太大。楚原幾乎把古龍小說導了個遍,狄龍也幾乎把主角演了個遍,就連爾冬升主演的《三少爺的劍》也要把狄龍叫來客串,狄龍實在是太火了。這些電影中值得一看的還是傅紅雪和楚留香系列,不過喜歡古龍的幾乎都能看到對應的電影。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楚原導小說導上癮了,拍完古龍,拍金庸,不過反響一般。尤其這《魔殿屠龍》給我驚了。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狄龍姜大衛傅聲,簡直火的不行,不過在張徹眼裡最喜歡傅聲其次姜大衛然後是狄龍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劉家輝自從演了《少林三十六房》後便成了和尚專業戶有興趣的可以去找找(還記得《倚天劍與屠龍刀》裡的成昆嗎,那會他已經是壞人專業戶了,殺死比爾裡白眉給人感覺也不是好人),後來也演了幾次黃飛鴻,不過都沒有和尚深入人心,其中與劉家輝搭戲的惠英紅我也是看這些電影記住的,惠英紅最近幾年又紅了一把,憑藉的不是武打片,而是《心魔》、《殭屍》得了金像獎最佳女主女配獎,不過人家是第一屆金像獎最佳女主,當時演的是武俠片《長輩》。

邵氏風月

什麼是風月片啊?一聽名其實就猜個大概了,風月片是香港沒有分級前的 " 三級片 ",不過因為年代原因在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麼可看性,還沒美劇看點高呢。不過在香港 70 年代經濟不景氣時風月片和喜劇片都崛起了,就如同到 90 年代經濟不景氣時的三級和喜劇片火熱一個感念。而且此時就出現了風月片裡糅合喜劇元素,這也是 90 年代三級片幾乎是當喜劇片看的某種原因吧。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李翰祥回到邵氏後連拍風月片,因為賺錢啊,先拍了《風流韻事》,其中三段故事都是古代故事改編的,喜劇效果也不錯,其實都是主要看西門大官人和潘金蓮李萍兒這段的。趁著此片的火熱又拍了《金瓶雙豔》。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70 年代開始香港片和海外合作開始增多,就算是風月片也是主要合作途徑,賺錢為第一目的。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愛奴》這電影包涵武俠,愛情,倆女主的吻戲也是轟動一時。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邵氏電影留下更多的還是武俠,總是說華人心裡都有著武俠,沒聽說都有著 " 三級片 ",有也不好意思說。現在人們心中形成武俠的理念大多來自影視,武俠小說太小眾了,影響不到那莫多的人。外國人總是不理解武俠是什麼了,畢竟文化差異,但要跟昆汀似的看遍香港武俠片也差不多有所理解了。懷舊太需要安靜了,安靜太需要假期了,沒事的時候可以看看這些老電影,因為再以後可能閒得無聊也不會再看了。


“邵氏電影”——揮之不去的年代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