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邵氏武侠

邵氏的辉煌年代主要是在 60 年代到 70 年代,其中武侠片占据主要地位,打破了邵氏以往以黄梅调,歌舞片或李翰祥的古代宫廷爱情,或风月片为主的市场。当时还在邵氏的邹文怀发掘了张彻,张彻从始至终几乎都在排武侠片。张彻身世很有意思,父亲军阀,自己后来当了国民党上校,感觉类似现在八一厂的军衔。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张彻成名作《独臂刀》

《独臂刀》开创了新武侠,更加注重人物的塑造,同时受到当时流行的日本侠客电影的影响,故事紧凑动作爽快(很多香港导演的偶像都是黑泽明)。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这海报还真是不好找啊,那年代海报都是画的

胡金铨的《大醉侠》在《独臂刀》之前有着和《独臂刀》一样的意义,最为它的续集《金燕子》反倒由张彻指导,郑佩佩开始是拒绝的,拍摄过程中也是不愉快,但依旧大卖,不过编剧嘲讽导演改剧本,《金燕子》应该叫《银鹏》(片中人物),《大醉侠》应该叫《金燕子》。后来的《功夫之王》里金燕子也是向其致敬,不过致敬的应该是《大醉侠》吧。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张彻喜欢的题材,后来自己还把它拍成连续剧

《刺马》的故事来源历史事件 " 刺马案 ",对清朝湘军影响很大,据说导演的灵感来源京戏。张彻说自己像样的作品不超过 10 部,这是其中一部。陈可辛后来拍摄了同题材的《投名状》,获得了当年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导演男主等大奖。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这部电影已经被捧到香港 cult 片神作了,其实还有一部《残缺》更早,之后有一部《叉手》,只不过没有《五毒》的设定精彩和多样化。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现在有请 " 铁三角 " 楚原,狄龙,古龙。当时古龙比金庸火,和电影有很大关系,人们爱看快意恩仇,而金庸的故事太大。楚原几乎把古龙小说导了个遍,狄龙也几乎把主角演了个遍,就连尔冬升主演的《三少爷的剑》也要把狄龙叫来客串,狄龙实在是太火了。这些电影中值得一看的还是傅红雪和楚留香系列,不过喜欢古龙的几乎都能看到对应的电影。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楚原导小说导上瘾了,拍完古龙,拍金庸,不过反响一般。尤其这《魔殿屠龙》给我惊了。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狄龙姜大卫傅声,简直火的不行,不过在张彻眼里最喜欢傅声其次姜大卫然后是狄龙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刘家辉自从演了《少林三十六房》后便成了和尚专业户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还记得《倚天剑与屠龙刀》里的成昆吗,那会他已经是坏人专业户了,杀死比尔里白眉给人感觉也不是好人),后来也演了几次黄飞鸿,不过都没有和尚深入人心,其中与刘家辉搭戏的惠英红我也是看这些电影记住的,惠英红最近几年又红了一把,凭借的不是武打片,而是《心魔》、《僵尸》得了金像奖最佳女主女配奖,不过人家是第一届金像奖最佳女主,当时演的是武侠片《长辈》。

邵氏风月

什么是风月片啊?一听名其实就猜个大概了,风月片是香港没有分级前的 " 三级片 ",不过因为年代原因在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可看性,还没美剧看点高呢。不过在香港 70 年代经济不景气时风月片和喜剧片都崛起了,就如同到 90 年代经济不景气时的三级和喜剧片火热一个感念。而且此时就出现了风月片里糅合喜剧元素,这也是 90 年代三级片几乎是当喜剧片看的某种原因吧。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李翰祥回到邵氏后连拍风月片,因为赚钱啊,先拍了《风流韵事》,其中三段故事都是古代故事改编的,喜剧效果也不错,其实都是主要看西门大官人和潘金莲李萍儿这段的。趁着此片的火热又拍了《金瓶双艳》。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70 年代开始香港片和海外合作开始增多,就算是风月片也是主要合作途径,赚钱为第一目的。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爱奴》这电影包涵武侠,爱情,俩女主的吻戏也是轰动一时。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邵氏电影留下更多的还是武侠,总是说华人心里都有着武侠,没听说都有着 " 三级片 ",有也不好意思说。现在人们心中形成武侠的理念大多来自影视,武侠小说太小众了,影响不到那莫多的人。外国人总是不理解武侠是什么了,毕竟文化差异,但要跟昆汀似的看遍香港武侠片也差不多有所理解了。怀旧太需要安静了,安静太需要假期了,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老电影,因为再以后可能闲得无聊也不会再看了。


“邵氏电影”——挥之不去的年代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