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研學旅行中,學習是怎樣發生的?

研學課程是以行走的方式展開學習,其中最重要的是遵循教育性原則。要真正實現研學課程的教育價值和學習意義,一方面需要有強烈的課程意識,通過課程設計讓研學真正具有學習的內涵;另一方面需要深刻認識研學旅行這種課程形式的獨特性,認識到這種課程形式下“學習是怎樣發生的”,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研學課程的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等特徵,跳出固有思維,與學生共同進入一種新的學習模式之中。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把研學課程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舉措,列為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莞市清瀾山學校把研學課程列入學校的必修課程計劃。學校自開辦以來,短短一年時間,就分別以人文、歷史、科學、生態、地理等主題組織開展了3次全體學生參與的國內研學旅行。

學習在環境薰染中發生

研學課程把學生帶入一個無比廣闊的天地。在這個天地中,環境以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引領孩子們思考和想象,悄然無痕地改變著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行走于山水之間,他們領略到自然界的神奇與博大,接受的是一種美的薰陶,開闊的是眼界與心胸。如學校組織的“溯源古皖·尋夢徽州”安徽研學團,學生們登上黃山,當祖國最美的高山展現在他們面前時,當書本中讀到、畫冊中看到的黃山奇松、怪石、雲海、瀑布成了眼前真實的景象時,大家表現出異常的驚喜。當晚,學生們忘卻疲勞,在“黃山賽詩會”上爭相朗誦自己即興寫下的詩篇,那就是學生“借景抒懷”學習寫作的最好時機。又如學校組織的“冰雪激情·圓夢冬奧”崇禮研學團,一批長期生活在南方的學生,來到白雪皚皚的高山雪地,目睹“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觀景象,現場吟誦毛澤東《沁園春·雪》等詩詞,“北國風光”不再是單調的文字符號,而是成了一種鮮活的影像,引領著他們對詩詞的解讀和體悟,這種情境下的學習與坐在教室裡是完全不同的。

駐足於文化名城,學生們感受的是中華歷史的源遠流長,滋生的是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接受的是傳統文化的感染,打通的是縱貫古今的思考。參加“漢唐行遠·古道新風”西安研學團的學生,置身於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他們從“兵馬俑”的“千軍萬馬”感受到秦代藝術創造的大氣磅礴,從“碑林”中的點點真跡領略到中華書法的深遠精緻,從“大雁塔”的建築實體找到了中國佛教的歷史見證,也感受到古代士子當時“雁塔題名”的榮耀。而這些,都是在教室裡、在書本中所難以得到的學習收穫。

參加“清華大學科技考察營”研學團的學生走進清華園,切身感受這所百年名校科學與人文的強大氣場。在清華圖書館老館,學生們看到了滿屋歷盡滄桑的圖書,當知道他們心中崇敬的朱自清、聞一多等大師都曾在這裡讀過這些書,心中受到的激勵是不言而喻的;在清華校史館,清華名人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還有梁思成、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大師的生平事蹟介紹以及他們為這個民族及世界留下卓越貢獻的實物見證,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偉人的精神和氣質,由此激發的是他們報效祖國的赤子之情。

這裡所發生的,正是培育孩子們精神與人格最好的學習過程。許多年以後,當他們重溫在這裡留下的記憶時,都將會是一種洗禮,一種鞭策。

當今的學生,是伴隨著信息環境成長起來的,研學課程帶著學生離開冰冷的屏幕,迴歸到真實的、自然的現實環境中,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頭腦去思考,用言語去表達,展開真實情境中的體驗式學習。

其實,研學課程的設計,完全可以從學生研學過程所面臨和歷經的環境中挖掘富含的教育元素。這些元素有些可以以課程方式整合成所有學生共同的學習資源,以主題或課題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學習,但更多教育元素是以一種豐富多元的形態隱含在環境之中,不同的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體驗和思考,從而實現個體學習經驗的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講,研學旅行應該給學生留有自由的、開放的、有選擇性的學習空間,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從“環境”這本無比廣闊、豐富的“大書”中得到更多個性化的收穫。


「研學」研學旅行中,學習是怎樣發生的?

學習在探究體驗中發生

研學課程既是一種開放性、生成性的實踐活動,也是一種有針對性目標的主題式學習活動,因而本身就具有“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的內涵與課程性質。每一次研學課程的組織者都需要經歷“設計主題—選擇路線—制定方案—組織實施—總結評量”等基本環節,讓研學課程真正成為有效的學習活動,避免陷入“只遊不學”的誤區。

在研學課程目標確定以後,除了需要分析研學地點有哪些特色資源可以整合為研學所需要的課程資源,還要認真地研究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組織學習過程。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把有效的學習方式貫穿在整個旅行過程中,在實際體驗的過程中持續地形成新的學習,真正實現“一路行程,一路學程”。

通過對幾次研學課程的總結,我們認為“觀察訪問”“探究體驗”“動手實踐”等是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經常採用的學習方式。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以視覺為主融合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活動,是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方法;而訪問則是以聽取、交談、對話等方式展開調查,收集和掌握所需資料和信息。在研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考察社會,不僅能讓學生對觀察或考察的對象有鮮明、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同時也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因此,這是一個有著雙重意義的學習過程。

比如,先後參加“與大熊貓親密接觸”成都研學團的是清瀾山學前部的小朋友和小學部三、四年級的學生。對這些認知能力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的孩子,觀察就是他們最好的學習方法。在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孩子們從大熊貓的外形、皮毛、姿態、動作、表情、起居、飲食、性情等諸多方面進行連續幾天的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學前部的教師針對幼兒聚焦能力較弱的特點,不斷地通過現場提出問題,吸引孩子們觀察的注意力,並引導孩子們用畫圖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現象畫下來;而對三、四年級的孩子,則通過事先設計的觀察訪問記錄表,列出各種觀察項目和訪問內容,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大熊貓進行實地觀察,對基地的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採訪,還取來熊貓的糞便進行觀察,從顏色、氣味、黏度等方面分析“素食”動物的糞便特徵,每天的作業就是把觀察和採訪到的情況寫進《觀察日記》。經歷這樣一個實地的學習過程,孩子們對觀察對象產生了更大的興趣,腦海中湧現出一個又一個與熊貓有關的猜想和問題。這些猜想和問題,正是在他們心底悄然生長的探究未知世界的萌芽,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留在孩子們身上的那些觀察體驗,正是孩子們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起始。

在學校教育中,發生在課堂裡的探究活動,往往會侷限於以間接經驗和理性知識為主,接地氣的感性知識始終欠缺。研學中的探究是一種真實情境下思考與探索的學習活動,對破解知識生活化的命題,有著重要的意義。研學課程將學生帶入到與學校教育不同的場景之中,面對現實的世界和真實的問題展開探究性學習,能很好地彌補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之間的縫隙。因此,在研學基地中選取適於學生探究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是研學課程中引發學生學習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


「研學」研學旅行中,學習是怎樣發生的?


學習在動手實踐中發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地刺激腦細胞,促使思維活躍,便於儲存和提取信息,同時易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產生學習的內驅力。”這段論述,是對“通過動手實踐來學習”意義的深刻詮釋。動手操作是手腦並用的過程,是解決知識的抽象性與思維的形象性兩者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

對研學課程而言,動手實踐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學習形式。雖然校內開展的學習活動,我們也可以創造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實踐的機會,但絕大多數都是在一種人為的、模擬的情境中展開的。而研學課程將學生帶入生活中的現實情境,他們在動手操作、動手實踐中所面對的問題,都具有“原生態”的性質,其學習資源的獨特價值是無可替代的。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研學團隊的老師們與基地密切溝通,儘可能充分地利用當地資源,為學生安排一些“動手實踐”的項目,使研學真正建構起“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做中學習、做中體驗”的學習模式。

鶴慶是雲南大理研學課程的一個研學點,這裡有一批屬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統工藝。研學團抓住這一資源條件,安排學生開展了一系列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在當地技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動手嘗試製作“甲馬”、瓦貓泥坯和扎染製品。在動手雕刻、捏拿、繪製、浸染等一系列操作過程中,從手心滲入心田的,是學生們對白族民間工藝的精湛技巧、藝術創意以及這些物件中所蘊含的屬於當地民族精神追求的真切體會。

像這樣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在研學過程中還有很多。如參加清華大學科技研學團的學生,在清華大學金屬工藝首飾實驗室就獲得了一次親手打造一枚首飾的實踐機會。他們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細心地在小的銅片上作畫,然後經歷琺琅燒製等幾道工序。最終燒製出自己個性化的“產品”。許多學生因為對初次嘗試的作品不滿意,甚至要求不吃晚餐,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再次製作。這充分表明這種動手實踐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們極大的學習熱情。


「研學」研學旅行中,學習是怎樣發生的?

學習在行走旅途中發生

研學旅行是一種以行走為基本形式的學習,學生以團隊組合行走在一個對他們充滿挑戰的全新環境。在行走過程中,學生們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就是他們學習的大課堂,所遭遇的各種事件就是他們學習的活教材。身處這樣的“大課堂”,閱讀這樣的“活教材”,孩子們的學習是生動而寬泛的,並往往是以無形多於有形、融合多於單一的方式展開。這種學習往往發生在研學點點滴滴的細節之中,有些在研學旅行預設的目標中,而有些卻由偶遇的真實情境所引發。這種以社會與生活為對象的學習更凸顯研學的生成性和開放性特徵。

在研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時時感覺到這種學習在孩子們身上自然地發生。研學途中,他們需要每天自己整理行裝,安排起居、洗漱,自己把控時間到達指定位置,在遭遇某些困難時需要自己解決或主動溝通請求援助,在迷路時需要自己想辦法找到“組織”而這些,對生活中很少離開父母,特別是低學齡段的孩子們來說,正是他們學會獨立、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的歷練。另一方面,研學旅行的學生置身於現實的社會生活環境中,他們乘坐航班高鐵,入住酒店客棧,出入名勝之地,行走民俗之鄉,處處都有文明公約,時時都有行為規範。他們會通過親身的經歷懂得:什麼時候需要耐心等候,什麼時候需要輕聲細語,什麼時候需要剋制自己,什麼時候需要“禮讓三先”……而這些正是成長中的他們對社會規則的體驗,是培養現代文明意識和公民素養最有效的學習過程。

研學旅行的團隊行動,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會相處、學會溝通、學會合作和學會自我管理的機會。作為研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們會有意識地把活動過程中的許多具體事項交給學生自己去決定、去選擇、去完成。例如,在每天的活動中,都會輪流由部分學生協助教師管理團隊,交付給他們一些具體的工作任務,如組織討論、維持紀律、清點人數、發放房卡餐券、傳遞通知等,完成這些工作任務,不僅是一種能力的鍛鍊,更是集體主義精神和責任意識的培養。又例如,火車臥鋪位的分配、酒店房間的安排、參觀逗留時間的確定、行走路線的選擇,經常會交由學生自己討論決定,讓他們學習如何自主地安排自己的行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他們學習如何解決同伴之間出現的分歧和矛盾,讓他們領悟對集體意志的服從和對他人的尊重,讓他們體會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理解與包容。而這些正是對21世紀人才“溝通與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等關鍵技能的培養,是新時期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建構。由研學旅行而引發的這種學習,對學生的成長是意義深遠的。

更值得提出的是,研學過程中許多活動對學生意志品質的磨鍊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研學過程中不時出現的長途跋涉、登山涉水,都是對學生意志品質的磨鍊。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教育科學研究(作者:李臣之 紀海吉)本文僅供交流學習,圖片來源於晉中市中小學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研學活動 。若來源標註錯誤、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煩請告知,將立即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