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為什麼我告訴女兒要儘可能上好大學?

今天教育小新給大家推薦的文章作者是吳軍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知名的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和網絡搜索專家,硅谷風險投資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吳軍於2002年加入谷歌,是當前谷歌中、日、韓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盟騰訊,擔任搜索業務副總裁。後回到谷歌負責計算機問答項目。2014年,作為創始合夥人創立豐元創投。 著有《見識》《智能時代》《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硅谷之謎》《大學之路》等多部暢銷書,並多次獲得包括文津圖書獎、中國好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在內的國家級圖書大獎。

教育小新和大家分享吳軍給正上大學和高中的女兒們的家書,家書中對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遇到的有效學習、處理人際關係、理解並取得財富等具體問題,以及如何洞察世界、人生等哲學問題,給出了誠懇的建議。

教育改變命運

夢馨問我:“姐姐上了好大學,是不是將來就會有好工作、好生活。”我說:“不是的,她以後還要努力一輩子。”夢馨又問:“既然以後可以努力一輩子,為什麼要接受好的教育?不是有很多人退學創業成功了嗎?”這封信是對這些問題的解答。

夢馨:

你問我為什麼我總說“所上大學的好壞,對人的影響遠比想象的要小”,但是又說“人需要努力學習,並且接受好的教育”。這不是矛盾的嗎?另外,為什麼有一些著名的創始人連學業都沒完成,這是否意味著學位其實沒那麼重要。

你的問題很好,問到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問題。如果我們承認接受教育的必要性,那麼總是要儘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雖然接受好的教育和上好大學是相關的,但是兩者並不能畫等號。上好大學是接受好的教育的方法,甚至是捷徑,但不是目的。一個人上了好大學並不等於他接受了好的教育。教育的範圍很廣,並非僅僅是在學校裡上課。

關於教育的必要性,我們不妨從三個層面來看一看。

第一,“教育改變命運”這種說法是怎樣變成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共識的。

你在學校裡會有這樣一個感受,似乎亞裔家庭比其他族裔的家庭更重視教育。這是當下的一個事實,但是在歷史上,歐美國家的人曾經比亞洲國家的人更重視教育。在亞洲,過去教育是為了通過考試當官,而不是為了培養生存技能和個人素養。但是,在歐洲,大家很早就意識到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幫助。在16世紀,愛德華六世開始在英國興辦免費教育,任何交不起學費的貧家子弟都可以到“官辦”的學校讀書。大科學家牛頓就是靠這種免費的公立教育完成了中學學業,進入劍橋大學的。但是這種教育依然不普及,因為很多貧家子弟要先設法工作養活自己,沒有時間接受教育。於是,到了伊麗莎白一世的時候,她開始規範學徒制度,由國家出錢幫助貧家子弟學習謀生技能。後來,一些教育家在英國和美國創辦了很多“星期日學校”,給貧家子弟普及基礎教育。很快人們就發現受沒受過教育,將來一輩子的命運常常相差很遠。今天,很多人說美國的社會分層,下層人想進入上層很困難,這其實是教育不足造成的。事實上,下層人並不比上層人笨,如果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並且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日後的表現和其他人就不會有多大差別。

到了普魯士崛起時,德國的教育家威廉·馮·洪堡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針對大眾的教育體系,主要強調技能教育。幾十年後,德意志地區就從歐洲落後的地區變成了強大的德國。美國早期的教育家吉爾曼和艾略特,還要到歐洲取經。亞洲家長在20世紀之後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因為在歷史上,亞洲的教育並不普及,大部分人無法從事體面的職業。當亞洲人發現教育程度和水平對於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很大時,重視教育才成為一種

風氣。

之前,我們在收音機裡聽到關於KIPP(知識就是力量計劃)的介紹,這是一個幫助底層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計劃,它讓來自底層家庭、加入這個計劃的孩子一早就到學校讀書,做完作業之後很晚才能回家。這實際上把他們和周圍不好的環境隔離開了,這些孩子將來上大學的比例和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上大學的比例差不多,並且只需要一代人就可以擺脫貧困。

你在學校有一些同學的家長和我們一樣來自中國,但和我們略微不一樣的是,那些家長來自中國的農村,相對貧窮,而他們的父母更為貧窮,也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只是勉強能夠讀寫。但是那些家長的父母非常有見識,知道要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於是你同學的爸爸、媽媽才得以從很小的鄉村來到美國,並且事業有成。這些人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完成了美國很多低收入家庭幾代人都沒有完成的事情,這多虧了教育。你的那些同學學習都很認真,成績也很好,他們的哥哥、姐姐大多考上美國最好的大學,因為家長也把教育的重要性傳遞給了他們。你的那些同學,很多人的家裡已經不缺錢了,但是他們依然有主動學習的動力,這說明認識到教育的益處是動力的來源。

今天你如果想在任何一個領域成為專業人士,都需要足夠多的訓練,僅靠聰明早已經不夠。最基礎的訓練就是學校教育,這些教育,不僅包括學習課程,也包括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合作。今天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合作。這方面的訓練,就是從你在學校裡與同學一起做課題開始,比如參加辦校報,或者幫助老師輔導低年級的同學。

順便和你說一句,我的一些朋友到肯尼亞考察,他們說那裡的孩子很窮,如果家裡條件允許,家長依然會送孩子到3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讀中學。可見即使在看似靠力氣生存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育也是成為專業人士的必經之路。

第二,如果一個人不愁溫飽,甚至家裡有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那麼教育對他們是否還有必要?不僅有,而且更重要。

中國有一個詞,叫作“土豪”,是指那些發了財,但是舉止不是很體面的人。舉止不體面的主要原因是接受的教育不夠多,讀的書不夠多。這類人我接觸了很多,其實他們在獲得財富之後很快會分成兩類。一類人花時間接受教育,當然是成人教育,於是他們的事業不斷髮展。另一類人依然停留在很低的教育水平上,有了錢後除了糟蹋,想不出能做什麼更有意義的事。當然,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在糟蹋,否則也不會幹那些事。中國的一位著名作家吳曉波調查了早期在股市上發了大財的幾十個人,發現除了一兩個之外,其他人的結局無一例外都很慘,有的破產了,有的進了監獄,有的被仇人殺了,或者正在被追殺。這些人都有兩個共同點:第一,敢於冒險,並且在大家還不敢冒險時通過冒險賺到了錢;第二,受教育水平都不高,絕大部分人僅僅中學畢業,個別的甚至中學都沒畢業。因此,他們在有了錢之後,沒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人不接受教育,就很難有見識,而沒有見識,做事情就會事倍功半。兩年前,中國一個在股市上賺了很多錢的人向我求教,讓我解惑。據他說,他在2000年左右時,自己手裡的錢不知道比當時的馬雲多幾百倍。2005年,阿里巴巴獲得雅虎10億美元融資的時候,他依然比馬雲富有,但是今天他可能連馬雲資產的1%都不到。他自己很努力,但是財富似乎並不會隨著努力增加,他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後來,通過和他交談,我發現他主要的問題是接受的教育太少,對於今天發展得很快的科技一點兒也看不懂,因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周圍人趕超自己。中國在過去的20多年中,互聯網大約以每年20%的速度複合增長,比經濟增長快得多。你學過幾何級數,知道1.2自己相乘20多次有多大。這個人如果懂得這一點,參與到互聯網大潮中,哪怕只獲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今天不僅積累的財富可觀,而且對社會的影響力也比現在不知道大多少。今天,他只能頂住股市的那點兒波動,今天賺了,明天賠了,20多年下來,是在原地踏步,頂多是線性增長。

中國那些財富劇增的家庭,有些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有些則只知道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20年後,他們的孩子的水平高下立判。前者的下一代大多是有教養並且努力上進的人,他們的視野甚至超過他們的父輩。後者的下一代則大多是輕狂之輩,除了玩跑車,濫交朋友,做不了什麼事情,在社會上被大家當笑話。可以說,教育水平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在美國,情況也是如此,很多富二代不堪大任,好一點兒的僅僅能維持家族的財富,糟糕的會很快把家裡的錢揮霍光。範德比爾特曾經是美國首富,他的後代今天有上百人,沒有一個是百萬富翁。在美國,百萬富翁佔到人口的3%左右,並不稀少,可見他的後代混得多差。相比之下,大學教授的後代超越前輩的則很多,因為他們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且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在歷史上,有7個家庭的父母和子女都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個比例非常高。如果再把範圍放大一下,看看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父母,他們很多也是學者,即使他們的子女不能獲得諾貝爾獎,很多也是著名學者。相比之下,父母是著名企業家,子女也能成為著名企業家的,並不多見。中國的名臣曾國藩對後代說,依靠財富和官位是很難保證家族興盛的,唯有教育可以,因此他希望後代不求做大官,而要多讀書。

第三,講講退學創業。

今天大家拿來作為退學創業成功例子的人主要有5個——蓋茨、喬布斯、佩奇、布林,以及扎克伯格。

佩奇和布林在讀完本科後進入斯坦福讀博士,是在通過了博士入學考試後退學的,因此他們距獲得博士學位只有一步之遙,並不是非常典型的退學創業例子。類似地,他們高年級的同學楊致遠和菲洛也是如此。雖然這幾個人沒有獲得博士學位,但是接受的教育並不差。

蓋茨和扎克伯格情況類似,他們確實有過人之處,沒有大學畢業就成為著名的企業家。不過,大家對他們的理解存在兩個錯誤。首先,他們至少都上了哈佛,這一點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做不到,而且他們都有過人的技術專長。其次,他們都是在找到了賺錢方法之後,才退學的,而不是在退學以後開始創業的。蓋茨一直想拿下學位,並且在幾年時間裡一直試圖兼顧學習和創業,只是後來因為微軟的工作太忙,他不得不放棄讀書。扎克伯格的情況也類似,他原本打算在暑假全職工作,開學後還是要回到學校,只是被他的教父肖恩·帕克(臉譜網首任總裁)“勸”到了硅谷,再也無法兼顧學業。因此,蓋茨和扎克伯格是在創業成功之後,才退學,而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把因果關係搞反了。

至於喬布斯,他僅僅是因為不忍花父母的錢才沒有讀大學。如果他來自一個相對富有的家庭,他或許會讀完大學。

為什麼要儘可能地上好大學呢?這倒不是因為好大學的課程就一定比二流大學的好,而是因為它們有相對較好的學習環境。年輕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因此很容易受周圍同學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比我們或者老師對你們的影響更大。從另一個角度看,不能進入一流大學也沒有關係,只要自己用心找到一些好同學為伴即可。人受教育的時間很長,機會很多,自己所在的學校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所以,我覺得你應該充分理解教育的意義,這對你永遠有好處。但是,不要僅僅為了成績而讀書,更不要為了進入一個好學校而讀書,而要為了讓自己能夠真正立足於社會,並且能夠成為有用之人而讀書。

你的父親

2017年6月

好運氣背後是三倍的努力

2015年夏天,我送夢華到MIT上大學。在那裡她參加新生活動,而我除了在波士頓和劍橋參觀遊玩,還參加了MIT為家長準備的一些活動,參觀了MIT的一些實驗室,包括媒體實驗室。回到家後,我們收到她寄來的信。這封信是她的高中校長尼克諾夫博士讓每一個畢業生在暑假寫的,在到了大學之後再寄給父母。在我從波士頓返回舊金山的路上,她在MIT和母親通了電話,講了她在那裡的生活情況。

夢華:

昨天我在家度過了一個沒有你的晚上。是的,到了10點鐘我才想起你的房間是空的,你實實在在地離開家出去闖蕩了。幾個月前,你給我和你的媽媽寫了封信,我們讀了非常感動。你能知道感恩,這非常好,你說你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闖蕩,去生活,我們也非常支持你。昨天在MIT分開時,我本來想和你說幾句話,但是我想還是留到以後需要的時候再說。今天你給你的媽媽打電話,講述你遇到的困難,包括數學跳級考試遇到的挫折和在抽籤進入實驗室時的壞運氣。你的媽媽說你有點兒挫折感,我想或許現在是時候給你寫一封信,談談我的想法和建議。

現在,我對你所說的和從前的教育有所不同,因為從現在開始,你已經不再是一個孩子了,你已經進入這個五光十色而又十分複雜的社會。因此,我想以朋友的口氣,而不是以父母的口氣和你交流,這樣你或許更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

首先,我要和你談談運氣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運氣是實實在在的,否認這一點,我們將一事無成。當然,如果以後有時間,我會仔細和你談談杜魯門的故事,以及運氣在他一生中的作用。不過,我今天不想談這些,我要談談如何避免壞運氣。

在外人看來,我的運氣非常好,但是,如果你讀了我的《大學之路》一書中“我的大學之路”那一章,就會發現其實我也經常走背運。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能夠從背運中走出來,並且抓住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好運氣。其中的秘訣非常簡單,用美國將軍範佛里特a的話說,就是5倍的投入。範佛里特將軍在朝鮮戰場上問他的參謀打贏那一場戰役需要多少彈藥。他的參謀告訴他一個數字,範佛里特說,打出去5倍的彈藥。最後範佛里特實現了他的戰略目的,從此留下了一個軍事術語——範佛里特彈藥量。範佛里特將軍聰明的地方在於,他比其他人更多地估計了困難,留出足夠的餘地。這樣,幸運的天平才偏向了他那一邊。同樣走運的還有英國的威靈頓公爵,就是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的那位將軍。威靈頓從來不具備拿破崙的感召力,也從來不高估自己軍隊的士氣和在戰役中超水平發揮的可能性。他所做的就是在戰前把每一個細節考慮周全,並且把可能遇到的壞情況都考慮進去。在遭遇多次失敗之後,他終於因為自己準備充分,獲得命運的垂青。

因此,孩子,如果你想獲得10分的成績,僅僅準備10分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你可能要準備30分的努力。有時,我們看到某些人有一些運氣,似乎偶然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其實,在這些運氣背後,可能是30分的努力。我也不是從小就懂這個道理,而是經過了一些失敗和挫折才理解的。直到今天,我在做事情前,都是先假設自己將遇到比別人更壞的運氣。也正因為如此,我的準備通常比別人充足,從外界來看,我才有些好運氣。

和我相比,你的叔叔的運氣就要好不少。不過,我知道那是因為他在背後的努力比我多得多,這些對外人來說是看不見的。他剛從中國到斯坦福大學讀書時,只有一年的獎學金。接下來,他就要為生計發愁了。我們當時讀書和你現在不一樣,完全要靠學校的獎學金。你的叔叔想考取約翰·喬菲(John Ciof.)教授的博士生,並且在他指導下做課題。喬菲教授是當時斯坦福最年輕有為的教授,也是DSL(數字用戶線路)之父。可是喬菲教授並不打算招尚未獲得博士候選人資格的學生。當然,你的叔叔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暗地裡罵喬菲教授一番,然後說:“哼,我不喜歡他的研究課題。”另一條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喬菲教授的看法。你的叔叔選擇了第二條。在斯坦福的第三個學期,也就是一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他選了喬菲教授的課,並且取得了第一名,這才讓喬菲教授鬆了口。不過,喬菲教授依然要求你的叔叔先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不幸的是,你的叔叔第一次失敗了,好在喬菲教授給了他第二次機會。這一次,他做了三倍的準備,並且在斯坦福電機工程系100多個考試者中獲得第一名。這樣,他才正式成為喬菲教授的博士生。從他進入斯坦福算起,已經過了兩年半。

你在MIT的日子剛剛開始,將來還有的是機會。如果你做事情總是能夠關注每一個細節,付出你期望的結果三倍的努力,好運氣會到你這一邊。

其次,我想和你談談你對自己的定位。你可能已經知道,今天進入MIT的93%的學生在之前的學校都是前5%的學生。我過去在清華時,也遇到類似的情況。今後,你們中只能有5%的學生能保持在5%的行列,有一半的人會排到後一半,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因此,我想讓你知道,不論你現在排在哪裡,都不要太在意。如果我是你,我不妨把自己定位在這1000多名新生中70%的位置,也就是說定位在最後的30%。它可以讓你有一個放鬆的心態,而並非不求上進。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你發現自己其實進入前50%,那麼你就可以為自己感到高興了。只要你每年按照自己的節奏有所進步,就可以了。很多時候,你並不需要關心是否能跳級,或者成為第一名。當你心平氣和地完成每一件細小的工作時,你的位置自然而然會上升。

我在清華管理過一個30多人的班級,相當於給這些學生當學業指導教師。在這30多人中,有兩名中國省份的狀元,你可以把他們看成加州或者紐約的第一名。另外,還有些奧林匹克理科比賽獎牌的獲得者。這麼多聰明的人集中在一起,也只能有一個第一名。事實上,有很多學習不錯的學生的第一次期中考試成績並不理想,因為從中學到大學,大部分人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再優秀的學生也不例外。不過,這些人後來的表現都證明自己是名副其實的優秀青年。雖然他們未必能夠再次獲得第一名,但是大部分都在美國最好的大學,諸如普林斯頓或者加州理工獲得了博士學位,並且事業有成。因此,人的成長是自己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

最後,我想和你談談如何走自己的路。你說不論結果如何,你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嘗試,這非常好,我和你的媽媽也很支持你。不過,你要知道,當你每邁出一步時,你要在享受這種自己決定事情的自由的同時,接受可能因為經驗不足導致的壞結果。對任何人來說,失敗並不可怕,因為任何嘗試都會伴隨失敗。但是聰明的人不會讓同樣的失敗重複出現,因為他們會不斷地從失敗中學習,而且也只有從失敗中不斷學習,人才能變得成熟。

避免不必要的失敗的最好的辦法,是傾聽周圍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並且不斷地從他們身上學習好的經驗和做人的美德。英國教育家約翰·紐曼曾經這樣描述一種理想的大學教育:

先生們,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理,修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比如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牛津大學就是這麼做的)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慾強、富有同情心且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會互相交流,瞭解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我非常認可紐曼的教育理念,我也一直認為,上大學最重要的目的是向周圍的人學習,而不僅僅是學習課程。你在MIT,有非常好的同學和最好的教授。除了知識,他們可以教給你很多東西,希望你能夠和他們成為朋友,不斷向他們學習。

好了,當你平心靜氣地讀完整封信時,我想你已經知道該如何迎接挑戰了。最後,孩子,請你記住,我還是那句老話,人生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好人。只要這樣,不論你成功與否,我和你的媽媽都會為你自豪。

祝你有個美好的夜晚。

你的父親

2015年9月5日

夢華後來主動找到媒體實驗室的一些教授面談進入該實驗室工作的可能性,一個月後,她如願以償地進入該實驗室。

更重要的是做個好人

高中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上半年是孩子最忙的時候,那段時間的成績最重要,而且還要參加社會活動,最後要準備十幾所大學的申請材料。高中生常常要在那時熬夜,壓力很大。為了不讓夢華有任何升學壓力,我告訴她上什麼大學不重要,只要做一個好孩子就好。

夢華和夢馨:

姐姐還有兩年就要高中畢業了,其間,最重要的就是申請大學。當然,我們希望姐姐能夠進入一所好大學學習,姐姐也在努力地做這件事,這很好。一些亞裔家長和學生把進入名牌大學作為終極目標,我覺得這有點兒偏了。對孩子來講,有很多事情遠比上一所好大學重要。今天,我先和你們談談這件事。雖然夢馨還小,但是我對姐姐說的話,提出的要求,對妹妹也是一樣的。

幾年前,我們一些谷歌早期的員工坐在一起,思考谷歌為什麼能成功,為什麼我們有幸在非常好的時候加入谷歌。雖然原因有很多,但是谷歌非常獨特的一點就是不作惡。這對於一家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來講,是非常難得的。谷歌講不作惡,一些人覺得怎麼可能。事實上,那些懷疑它的人因為自己內心黑暗,於是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光明。2007年,當谷歌倡導開放手機聯盟時,世界上各大芯片製造商、手機廠商、移動運營商都參與了,這就是它不作惡的好處。

至於我們為什麼可以進入谷歌,除了業務水平達到它的要求,很重要的一條是我們認可它的價值觀,並且能做到對同事友善,對公司盡責。在歷史上,有一些人很早就加入了谷歌,但是因為無法做到友善和合作,最後在公司裡待不下去,只好離開,他們因此喪失了獲得財富自由的機會。谷歌早期和每個員工分享所有的內部信息,同時要求保守秘密。當公司發展到近千人時,它內部公開的秘密對外一直能保守得很好。這並不是公司強行管制的結果,而是每個員工守信盡責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一群人聚在一起,當時小小的公司才能具備很強的競爭力。相反,很多公司在只有幾十人時,如果有了盈利,很快就會因為內鬥而分崩離析,因為它在選人時,只注重能力,不注重品行。

一家公司如此,一個人也是一樣,相比能力,品行更重要。這一點,我希望你一輩子記住。能力不行,還可以繼續努力,一次不行就兩次。品行不端正,路走邪了,一輩子都沒有希望。我曾經見過不止一個年輕人,雖然家境不錯,很聰明,書讀得也不錯,但是為人自私,心裡只想著自己,最後害人害己。我們在面試新員工時,把品行看得比能力更重要。如果能力欠缺,最不濟就是貢獻為零。如果面試者的品行有問題,將給團隊帶來巨大的災難。在美國,大部分人都樂於助人。如果你將來在任何時候有了困難,總能找到願意幫助你的人,但是沒有人願意冒著損害自己利益的風險幫助那些品行有問題的人。

一個人的優良品行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小開始,通過一件件小事養成的。缺乏好品行的人,很多是因為家長從小疏於管教。這在那些家庭條件較差,或者父母過於繁忙的家庭中表現得很明顯。有時,並非父母不重視培養孩子,而是在對孩子的要求上出現偏差,比如有些父母過分看重孩子的成績,甚至管教過嚴,卻忽視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長,使得孩子產生逆反情緒,最後適得其反。因此,對於你倆,我向來管得很寬鬆,甚至有些溺愛,你們的奶奶都覺得我對你們過於仁慈。你們知道,如果你們的成績不好,我通常不很在意。如果你們的成績不好卻不彙報,我會像完全變了一個人,極為嚴厲,因為這涉及品行。

對任何人來說,相比成功,維持善心更重要。我非常讚賞這句話——“It’snice to be great, yet it’s great to be nice”(成功固然不錯,但更重要的是做個好人)。如果一定要在成功和友善之間做出選擇,我寧願你選擇友善。很多人以為成功能帶來幸福,其實成功不等於幸福,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過得並不幸福。能夠一心向善,懂得感恩,即使生活有些艱難,內心也會感到幸福。我們這些谷歌早期的同事討論過很多次,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才算教育好了。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自己有教養,對他人友善,對世界有愛心。至於能否成功,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信心,就不必擔心好人在這個世界缺乏發展機會。因此,我和你們的媽媽對你們的要求是,不論你們將來上什麼學校,如何成功,只要你們是好孩子,我們就很高興。對於夢華,我想和你說的是,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只要你認真準備升學材料,無論最後結果是什麼,我們都接受。哪怕你上了迪安薩學院(De Anza College 迪安薩學院是硅谷地區的一所兩年制大專),我和你的媽媽也會愛你,因為你是個好孩子。

你可能要問怎麼才算好孩子,其實很簡單,只要做到下面4點就可以了:

誠實,守信用;

勤勉,自律,謙虛;

友善,隨和,也就是英語裡所說的nice;

正直,公正。

只要能做到這4點,就是好孩子。

今天和你們講這些話,希望姐姐在高中最後的兩年不要有負擔,只要做好孩子,注意關心他人,我就很高興。希望妹妹從小養成一些好習慣。

你們的父親

2013年8月

吴军:为什么我告诉女儿要尽可能上好大学?

《態度》,吳軍著,中信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摘錄已獲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