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銀川的古城門


老銀川的古城門


銀川興慶區西部的銀川老城,從史書上看,的確是一座古城。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在銀川黃河西岸設置了懷遠縣。

唐代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城遭黃河氾濫被沖毀。678年,重建懷遠新縣城,向西移至當今銀川老城所在地。

懷遠縣的城郭城門,史冊缺失,也沒留下遺蹟,無從考證。

唐代後期到五代十國時期,懷遠縣屬於古靈州管轄,是與突厥、吐蕃、韃靼接壤的邊陲小縣。

西夏時期,党項族首領李德明於1020年將其首城從靈州(西平府)遷至遷懷遠縣,改稱興州。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對原懷遠小縣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營造活動。

1038年,李元昊為西夏建國稱帝,又“廣宮城,營殿宇”。

兩次大興土木,營建了城池門闕、宮城殿宇、宗廟社稷等建築,把一個規模狹小、建築簡陋的懷遠縣城,逐漸打造成為具有顯赫地位的西夏都城興慶府。

據史載,興慶府的營建規模,“周圍十八餘裡,東西倍於南北”。城中有“逶迤數里,亭榭臺池,並極其盛”的元昊宮;有包括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等中央機關和管理都城的官廳衙署。有皇親國戚的宅第園林,有相當於學校的“文思院”,有居民宅院、駐軍營地、倉庫館舍、店鋪酒樓以及官營手工業作坊。

還有戒壇寺、承天寺、高臺寺、諸浮屠等寺廟建築。

興慶府規模的日益擴大,人口也迅猛增長。


老銀川的古城門


承天寺塔

繁盛時的興慶府,駐軍就達十幾萬之眾,加上官吏、商賈、工匠、市民,興慶府人口應在三十萬左右。

但是,興慶府城郭門樓的規模、方位、數量、名稱,由於蒙古人的文化封殺,沒有留下任何史料圖表。

也沒有城門古蹟的殘留,僅有承天寺塔算是西夏都城的遺存。

十三世紀崛起的蒙古,與西夏為鄰。在成吉思汗執政的二十二年中,先後六次攻伐西夏。

威震歐亞的成吉思汗,攻伐西夏卻屢屢遭到党項人的頑強抵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1227年蒙古大軍圍攻西夏都城興慶府達半年之久,成吉思汗也病死在西夏的六盤山下。

蒙古大軍攻下興慶府之後,宣洩憤怒,屠城滅族,追剿党項後裔。

興慶府的城池建築也不能倖免,遭到空前毀滅的興慶府城一度空廢。

元中統二年(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原西夏故地設中興府路,治所均在中興府城(原興慶府)。後中興府路改為寧夏府路,中興府城遂改稱寧夏府城。

有專家測算,元代中興府城,規模不到西夏興慶府的三分之一。

明《嘉靖寧夏新志》記載:“元末寇賊侵擾,人不安居,哈耳把臺參政以其難守,棄其西半,修築東偏,高三丈五尺。”

現在所說的銀川古城,是明代在元代中興府城的舊址上,逐步擴建的一座軍事重鎮,稱作“寧夏鎮城”。

清代重建後叫“寧夏府城”,俗稱“寧夏城”。

1944年更名為“銀川市”,民間習慣上把古城稱作“老城”。


老銀川的古城門

清末時期的寧夏府城

01

明清的銀川古城有南薰門(南門)、德勝門(北門)、清和門(東門)、鎮遠門(西門)、光化門(小南門)、振武門(小北門)六大城門,還有後建的雙城門。

南門是至今惟一保存下來的城門樓,它坐落在銀川老城南薰路與中山南街交叉口處,門樓坐北朝南,前面有開闊的南門廣場,是解放以後銀川市舉行重大慶典集會的主要場所。

南門通高二十七點五米,磚包臺基高七米,長三十二米,寬二十四米。

臺基正中有南北走向的拱形門洞。臺基北面東西兩側有對稱式的石質樓梯,沿臺階而上直奔城樓。在高大的臺座中央,建有歇山頂重簷二層樓閣,高二十點五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廊簷彩繪,紅牆碧瓦,古樸優雅。

南門始建年代不詳,相傳是公元十一世紀初,西夏時建造。但是西夏的興慶府規模宏大,城池外圍遠遠超出明清時期的小古城,難以為信。

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記載。

清乾隆三年(1739年)發生大地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

乾隆五年又重建,成為寧夏城“南樓秋色” 一景。

《乾隆寧夏府志》載《南樓秋色》詩:“相攜樽酒坐南薰,潦盡天高爽氣分。萬戶清砧敲落葉,千山徵雁度寒雲。豐登歲喜村煙接,蠟報時傳賽鼓聞。探騎蕭蕭烽火靜,防秋不復遠行軍”。

有幾百年歷史的南門,數次在戰亂天災中損毀,在國泰民安時修復。

1953年開闢了南門東西兩側的通道,建成了可容納五萬人之多的南門廣場。

老銀川的古城門

上世紀50年代末的銀川南門廣場

1979年在門樓兩側修築觀禮臺,北邊新建了半環形的仿古走廊,與南門以北至新華街的仿古掛瓦廊簷街坊混為一體,呈現古香古色。

南門經過多次修葺後,顯得更加宏偉壯觀,仍是銀川的一大景觀。

1985年被列為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南門又被公佈為第三批寧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其修建風格佈局顏色,加之觀禮臺,極力模仿北京天安門的造型,素有 “小天安門” 之稱。

02

銀川古城與南門對直的北門(德勝門),在現在的中山北街和北京東路交匯處。德勝小區、德勝工業園區因此得名。

解放東街和清河街交匯處的東門(清和門),原來的東環路改名時,首選即清和街。

西門(鎮遠門)位於現在解放西街和鳳凰街交匯處,鳳凰碑的正東面。

老西環路改名鳳凰街後,將唐徠渠西面新建的南北大道叫“正源街”,取“鎮遠”諧音。

老銀川的古城門

民國時期的銀川德勝門

明代的寧夏鎮

(銀川古城),是北方的九邊重鎮之一,古城城郭高三丈五尺,基闊兩丈並環城引水為池,池深兩丈,闊十丈,池水四時不竭,產鮮魚、菰蒲等。

古城的六大城門都建有城樓,四角建有角樓。

清和門、鎮遠門、光化門、振武門還建有月城。

南薰門和德勝門之外建有關城,南薰門外稱為“昭陽”,德勝門外稱為“平虜”,都建有門樓。

老百姓簡單明瞭,稱作“南關”和“北關”。

乾隆三年(1739年)銀川古城發生大地震,城牆倒塌,僅存牆基。

乾隆五年(1741年)清朝重修寧夏府城。在明代寧夏鎮的舊址上,銀川古城向城內收進二十丈,城市規模再度縮小。

重建後的銀川古城,東西長四里五,南北寬三里一,城牆高兩丈四,基闊兩丈五,頂厚一丈五,並以磚石包砌。外垛口牆高五尺三,內女牆高三尺。

清朝改建的城門仍然沿襲明代,只是銀川古城已從邊塞重鎮解脫,成為幅員遼闊的大清王朝腹地的寧夏府城。

南薰門外的南關,設關門一座叫朝陽門,德勝門外的北關,設關門一座叫永安門。

銀川南門外有個老地名叫“上前城”,不知與曾經存在的朝陽門、雙城門有無關聯?北門外的“雙莊子”,據說也與永安門有些瓜葛。


老銀川的古城門

民國時期的銀川南關門

03

據文獻記載:1929年寧夏省政府批准在省城西北的“西馬營”,興建“中山公園”,銀川古城牆則成了中山公園的天然園牆。

從西門北側到古城牆西北角,再東拐至小北門的古城牆,總計長兩千多米,城牆底寬十二米,高約五六米。說明上世紀30年代,古城牆基本完好。

解放後,保存最好的當屬東南拐角的城牆,陳色的大塊青磚還在,城牆的牆垛還在。再加之是老“銀川監獄”所在地,無人登城牆,也不敢扒城牆磚公用或私用。其它地方的城牆磚早已扒光,只剩下夯土城牆了。

70年代,夯土城牆已是千瘡百孔,有些地方已被夷為平地。

80年代只剩下“中山公園”的這兩段作為園牆的古城牆了,殘缺不全的夯土老城牆依舊發揮著公園西北圍牆的作用。

90年代,新修建中山公園西大門和北大門時,最後殘留的古城牆在鎬頭鐵鍬的揮舞下,漸漸被拆平。

眼看這段見證寧夏幾百年歷史的古城牆將要徹底消失,在專家學者、有識之士的大力勸說下,才被列為銀川市古蹟的保護對象。

可惜只剩下現在中山公園西門南側的幾十米長,兩三米高的殘牆。

老銀川的古城門

04

花甲之年的老銀川人對幾個古城門還是印象頗深的。

與南門相對的北門,上世紀70年代還“健在”,寬厚的臺基加上臺上的樓閣,在平房群裡凸顯高大。只是“灰頭土臉”,給人破舊蒼老的感覺。

出北門,有段北關街,一排低矮的街面平房之後,東邊是農田,西邊是湖泊。再往前走是八里橋,過橋就到了賀蘭的地界。

70年代的東門也是“灰頭土臉”,城門洞是通向城外的必經之路。串親戚去東門,總忘不了登城樓,儘管閣樓樓梯險象環生,登高望遠是孩子們的興趣使然。

明《嘉靖寧夏新志》記載:麗景園在清河門外。有描繪麗景園的詩“煌煌玉仗映晴暾,曉出清和第一門”,“白露滿池荷葉淨,涼飈入樹鳥聲繁”。

東門外完全是農村景色,有莊稼地,有一片很大的漁湖,是國營的東門漁場。還有一些生產隊所有的小魚塘。這些大小湖泊是否與麗景園有關?有待考證。

紅花渠也是孩子們的夏季耍水的好去處,渠窄水淺易學游泳,學成後就敢下西門外的唐徠渠了。

解放後,西門經過維修,成為銀川市的圖書館。這座粉紅色的西門城樓,半個世紀前可以與南門城樓媲美,是銀川幾個城門中保存比較好的。

出西門有不足百米的短街,稱西關。現在自治區政府所在地過去是寧夏機械學校,校園南邊臨街的大片果林,秋天收穫之際著實叫人眼饞。

路邊的鐵匠鋪生意興隆,那時的馬車十分搶眼,一匹轅馬三匹拉馬,釘馬掌自然是好營生。

西門北側的銀川酒廠,用糧食做的白酒,受到老銀川的喜愛。堆積如山的酒糟,雖然馬車常常拉出作肥料,但滿街的酒香味,盪漾在西門四周。

老銀川的古城門

1988年之前的銀川西門轉盤

老銀川的老百姓對上世紀後期,拆城門、扒城牆的做法不理解、不滿意。

有的說,是因為城樓太舊了,影響了城市的形象。

若是放在現在,肯定加以維修,粉飾一新,至少也是省市級的文物保護單位。

也有的說是因城樓擋在道路中間,影響了交通。

稍有交通常識的人都知曉,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都是靠右分道,繞城樓而過,不存在擁堵之說。

還有將西門、北門、東門和雙城門的拆毀,“歸罪”於“文革”的,其實有的拆毀時已是粉碎“四人幫”之後,甚至到了80年代。

躲過“破四舊”的銀川古城樓、古城牆,終究沒有逃過被毀滅的命運。尤其是西門,更加讓人惋惜。

在老銀川人的意識裡,西門是銀川城市與鄉村的一個分水嶺。

穿過粉紅色的西門走進城裡,映入眼簾的是帶著廊簷的青磚平房,房頂臨街的牆面加高兩三尺,空格造型成花池牆,立在西大街兩側,與古城很般配。

出城站在西門橋頭上,一方方蛙聲一片的稻浪,一陣陣沙棗花開的飄香,一座座裊裊炊煙的農莊,享受著塞上江南的美好風光。

老銀川的古城門

1978年銀川西門橋

小北門殘留的高大城牆垛子上,一個三角架的標誌,老銀川們一直印象深刻。

小北門西側是蘆葦茂盛的大(銀)湖,東側是白茫茫的鹼灘。

出了小北門,對面是大片的湖泊溼地,耍水、摸魚、招大個蜻蜓“老虎召召”,那是孩提歲月追逐的樂趣。

小北門兩側,以及環城四周的老城牆下,儘管夯土城牆堅硬,刨之不易,挖城牆土脫坯、脫炕面子的也大有人在。

小南門之外也是農村,紅花公社光華門大隊,光化門也由此改為光華門。

過去的交通工具,毛驢車居多,城鄉都用。套在毛驢脖子上拉車用的外皮內草的護脖套,銀川話叫“驢擁脖子”。馱在驢馬背上裝東西的袋子,叫“毛口袋”。

做飯多用的是生鐵鍋、砂鍋。小南門一帶聚集著驢擁脖子、毛口袋、生鐵鍋作坊和砂鍋窯等,公私合營時,改為驢擁脖子社、毛口袋社、砂鍋窯社、鑄鍋廠等。

後來有些企業的工人嫌單位名稱不好聽,請人改雅了,如:驢擁脖子社改為車馬挽具社,砂鍋窯改為陶瓷廠。


05

銀川的古城及其城門有三個謎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也許只有建城者,知道它的初衷。

其一:銀川古城不像北京、西安的古城正南正北,而是向南向東傾斜。南北的街偏東,東西的街偏南。古建築中,只有中山公園的文昌閣正南正北。

其二:銀川古城南北大街過於偏東,南門北門在中山街相對,而不是古城中部的民族街,也不在一般視為城市中心的鼓樓大街。羊肉街口這個四門匯聚點,距西門偏遠。明《嘉靖寧夏新志》說,相傳以為人形。

其三:小南門和小北門不對稱,不在一條街上。為什麼不把小南門建在民族街上?銀川古城只有連接南門北門、東門西門的街道貫通,其餘多是斷頭路,有何講究?

自詡有兩千多年曆史的銀川老城,曾為留下風雨滄桑的東南西北古城門樓而驕傲,現在呢?南門城樓的孤單,變得十分可畏可敬了。

東門、西門、北門以及小南門、小北門的消失,讓人難受,也無可奈何。

只有西門、西門橋、北門、北關清真寺、東門、東環批發市場等老地名,依然在使用,給人們留下對銀川老城門的回憶和眷戀。

文章選自《銀川黨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