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條山大敗,衛立煌是不是要負主要責任?

黃逍76441463


衛立煌當然要負主要責任!

中條山戰役打響的時間是在1941年5月7日到5月27日,這段時間,衛立煌就在現場指揮,哪兒也沒去。

但他意志消沉,正鬧情緒,主要原因是老蔣不信任他,在中條山戰役之前,還派了參謀總長何應欽來當監軍,在衛立煌的低潮期間,何應欽越俎代庖,組織多次軍事會議,插手指揮權。

衛立煌之所以不被老蔣信任,問題出在他的第一戰區與八路軍一度走的太近,衛立煌頂住壓力,給八路軍發餉發槍支彈藥,在老蔣指令他搞摩擦時,他也無動於衷,不去執行老蔣的政策。他甚至還與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將軍達成協議,劃定雙方駐防和活動地區,以避免造就不必要的摩擦。

非但如此,在朱懷冰的九十七軍與八路軍搞摩擦向他求援時,他也未予施加援手。

衛立煌的所作所為被覬覦衛立煌河南省主席之位的湯恩伯、蔣鼎文等人看在眼裡,添油加醋之後,堅決彙報給了蔣介石,蔣介石就又犯了疑人不用的老毛病,派何應欽前來監軍。衛立煌的愛妻朱韻珩剛去世一年多,本來就心情不好,乾脆就撂了挑子去往峨眉山看猴子度假散心。

等到結束度假趕回前線時,距離日軍的大規模進攻只有兩天了。

對於這場中條山戰役,日軍是志在必得,準備充分,之前先是對八路軍進行了大規模掃蕩,敵後抗日根據地損失很大,短時期內無法對日本實施有規模的反擊;日本還強化了山地戰訓練,對國軍陣地提前進行了全面偵查,做足功課。

本次會戰,日軍聚起了10萬多人的兵力,由“中國通”多田駿指揮,還出動了陸軍航空兵第32、第83戰隊,第3飛行集團主力,擔任空中配合任務。

從3月份外圍戰役的提前打響到5月7日中條山戰役正式打響,一兩個月的時間內,國軍並未對這場戰役做出有針對性的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山西南部的中條山一帶並非閻錫山的晉綏軍地盤,一直是由中央軍佈防,1938年以來,這裡的防線堪稱固若金湯,連續打退過日軍的十三次進攻。

出於對這條防線的信任,蔣介石後來居然把最頑強的第四集團軍調走,第四集團軍前身是楊虎城的西北軍,正是這幫三秦子弟兵在孫蔚如將軍的帶領下,打退了前十餘次日軍的瘋狂進攻,孫蔚如將軍因此被譽為“中條山鐵柱”。

同樣是出於怕第四集團軍與八路軍走得太近,蔣介石將他們從中條山一帶調走,這樣,本次中條山戰役打響之前,國軍部隊在這裡做了減法,駐守的只有18萬人左右。

客觀地講,十萬日軍對陣十八萬國軍,國軍勝算不可能大。二十天下來,戰果:國軍被俘與陣亡官兵的人數相加近8萬,而日軍僅付出了不足三千人的傷亡。日軍全部實現了戰略目標,把中央軍在黃河以北的最後一節“盲腸”予以切除掉。

衛立煌作為戰場總指揮,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直到戰鬥打響之前,他還在峨眉山上休閒隱居,未做針對性的部署安排,這與日軍的束兵秣馬,提前準備形成了強烈對比。

何應欽越俎代庖,無視衛立煌作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擁有最高指揮權的事實,在並不熟悉下屬部隊的前提下多次親自組織軍事會議,部署戰役安排,應負次要責任

這次中條山戰役的失敗過程還是讓蔣介石十分震怒。他痛陳:此乃“抗戰歷史上最大的恥辱”。

震怒歸震怒,但蔣介石也仍然需要擔負一部分責任,調動孫蔚如、冷落衛立煌、派出何應欽原本都是他自認比較得意的專門部署。戰鬥打響之前,蔣介石還試圖採用激將法刺激友軍加入,實際結果表明,都是敗招。


歷來現實


抗日戰爭中最恥辱的中條山之戰,慘敗只因這位夫人的故去!

1941年5月,在山西中條山地區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國軍雖然英勇奮戰,但最終卻慘敗告終。據統計日方傷亡人數不足3000,而中方陣亡4萬人,被俘3.5萬人,這一戰中還有10餘名少將以上的高級將領陣亡。蔣介石也憤怒的稱這一戰為“恥辱”。然而這一戰中國的慘敗,原因竟然和一位夫人的離世有關,她就是衛立煌的妻子朱韻珩。

衛立煌朱韻珩夫婦

朱韻珩自幼被教會收養,但卻讓她有機會得到好的教育,後來他留學美國,回國後成為了崇實女中校長。1927年衛立煌率領北伐軍一部駐紮在風車山地區,部隊日常的操練卻干擾了崇實女中的教學,朱校長便前去交涉,一來二缺,朱韻珩卻與衛立煌漸生情愫,最終結為夫妻。

1927年12月24日,聖誕之夜,在蔣介石與宋美齡的世紀婚禮之時,衛立煌與朱韻珩也舉行了自己的結婚儀式。而這一層關係也使朱韻珩與宋美齡結為好友。二人都為基督教信徒,也都曾經留學美國,很有共同語言。據說,朱韻珩與宋美齡見面時,常常用英語交談,而彼此的書信也多是用英語。二人親密的關係也成為了彼此的“太太路線”,宋美齡需要幫蔣介石拉攏人才,而朱韻珩也希望通過宋美齡的關係,幫助衛立煌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衛立煌夫婦

衛立煌與蔣介石雖然是老戰友,當年永豐艦上護衛孫中山時,二人就在孫先生的兩側。然而衛立煌反對內戰,主張抗日,又與蔣多有矛盾,這時朱韻珩與宋美齡的關係便成為最好的調節劑。

1939年1月,衛立煌升任第一戰區司令,然而他卻沒有兼任河南省主席,這使他在指揮作戰中常常遇到諸多不便,朱韻珩同宋美齡透露了丈夫心中的不快,而沒過幾日,衛立煌便得到了河南省主席的任命書。朱韻珩對其父的幫助大概就是像這樣。

衛立煌

忻口會戰和太原會戰後,中條山已經成為了晉南地區最後的要塞,此地的防衛此前一直由衛立煌負責,曾經13次抵擋了日本的進攻。使日軍始終難以從山西渡過黃河。

然而,當抗日戰爭逐漸深入到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時,國民政府開始傾向於消極抗日政策,作為國民政府中的抗日派,衛立煌不受待見。而1939年的10月,朱韻珩又因病離世。宋美齡給了衛立煌一個機會,打算把侄女許配給他,但衛立煌卻婉拒了。從此,沒了朱韻珩這層關係,蔣介石開始不信任衛立煌。

不久後,衛立煌被蔣介石剝奪了中條山地區的指揮權。得知這一消息後,日本人立即組織了大規模的攻勢。接替衛立煌指揮權的何應欽完全不瞭解中條山地區的防禦佈置,在他的瞎指揮下,中方慘敗。不久後,衛立煌又被剝奪了第一戰區司令的職務,黯然離開了抗日前線。

中條山之戰

或許朱韻珩夫人沒有不幸去世,也能阻止蔣介石的昏招,而中條山之戰也就不會有如此恥辱的慘敗了!


孫博士侃歷史


中條山大敗,衛立煌不能說沒有責任,但不負主要主要責任,主要責任一在蔣介石、胡宗南、湯恩伯、蔣鼎文這邊,還有一在在日本人這邊,就是日本人有多大意志和決心打這場戰役上了,我們分別來講。

從蔣介石這邊來說,內部派系太多,尤其是黃埔系和非黃埔系,衛立煌雖然以非黃埔系得到蔣介石的信任,擔任第一戰區總司令和河南省省政府主席,但是在他的左邊有胡宗南,抗戰期間至始至終都沒有投入戰場,專門用來盯住共產黨;右邊是湯恩伯和蔣鼎文,湯恩伯是什麼人?貪汙、弄權,除了忠心,在軍事上勝負參半。有這幾個人在身邊鉗制,尤其是衛立煌從抗戰大局出發,對十八集團軍一視同仁,自然會被黃埔系、軍統、中統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百般掣肘和刁難。實際上衛立煌就是因為蔣介石的批評,賭氣跑到峨眉山上,致使將兵不見,貽誤戰機。

從日本人這邊看,縱觀整個抗戰戰爭,只要是日本人下決心打的戰爭,國軍很難招架的住,實際上國軍的精銳早在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中被消耗殆盡,基本上很難組織有效的抵抗,最後只有在抗戰最後期的美械裝備的武裝下才有一戰的實力。在整個抗爭進入到相持階段的時候,日本人的戰略基本上是以維持為主,對國民黨是又打又和,棗宜會戰就是這樣,只佔領大城市形成威懾,一勝利就退回去。而中條山戰役的背景是日本人為了緩解海上美軍的壓力,發起大陸攻勢,逼迫國民黨儘早投降,所以整個中條山戰役和豫湘桂戰役,既有國民黨準備不足的原因,也有日本人動了真格的原因。


青年史學家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位於山西最南端的中條山就成了保衛中原和大西北的屏障。日軍不管是南下還是西進,中條山的20萬國軍都會從側翼進行襲擊。

鑑於此,中條山也被日軍稱為華北的盲腸炎,從1938年到1940年,日本華北派遣軍對中條山發起了12次進攻,都被擊敗。



1939年的夏天,日軍曾九路圍攻中條山,此前衛立煌將軍修築了嚴密的防禦工事。戰鬥進行了三天,日軍處於仰攻狀態,最終傷亡慘重,連屍體都來不及搬走,那條山谷臭了半年多,都沒有人敢經過。

當時有人稱讚衛立煌的戰功:只須衛上將軍在,敵人不敢窺中條。



早在中條山戰役爆發之前,戴笠的軍統就得到了日軍將大規模進攻中條山的情報,並且根據情報判斷這次日軍的兵力將會非常強大。

蔣介石建議中條山守軍撤向黃河南岸,沿黃河天險構築防線。與陝西的胡宗南部、河南的湯恩伯部互為犄角,形成配合,重新組建新的防線。

這時的衛立煌已經有點託大了,再加上中條山曾經擊退過日軍12次進攻。第一戰區在中條山的防禦上也下了血本,他們也不想放棄這條防線。

何應欽曾代表蔣介石,前往第一戰區長官部要求衛立煌務必執行此次撤退戰略。衛立煌說中條山是中國的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何應欽無奈,只得表示同意。



但衛立煌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抗戰中前期有利的形勢,已經慢慢的轉變了自己的劣勢。

由於當時中央軍和八路軍之間的摩擦非常嚴重,朱懷冰部1萬多人被八路軍消滅,雙方之間的信任已經降到了冰點。原本的國共兩黨軍隊之間的協防已變得非常脆弱,起不到先前的作用了。



中條山南北的縱深太小,只要從中間切斷了,就根本沒有辦法守得住。中條山上的防禦工事有交通壕,有據點堡壘,但談不上非常嚴密。當時的蘇聯顧問看完後就直搖頭,對這條防線沒有信心。

1941年時,第一戰區的軍隊數量不足,不得不依靠抓壯丁的方式來補充。有很多軍官趁機在吃空餉,甚至還把壯丁當成一種生意來做。花大價錢購買一些壯丁,然後再放他們逃跑,再把它們反覆買過來。中條山守軍號稱20萬,其實也不過是十幾萬,更重要的是戰鬥力大大下降。



衛立煌反覆稱自己的防線是馬其諾防線,可惜當時世界上被稱為馬奇諾防線的都沒有能夠防守的住。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早在一年多前就被德軍攻破,國民黨在江南修築的馬其諾防線形同虛設,根本就沒有人防守,對日本人而言,如進無人之境。

衛立煌反覆稱自己的軍隊是背水一戰,效仿當年的韓信大破趙軍。但他忽略了一點,敢於背水一戰的軍隊必須是強悍的軍隊,而他指揮的這支軍隊已經慢慢變質了,不堪重用。



1941年5月,日本華北派遣軍集結了10萬軍隊,突然向中條山發起進攻。當時的衛立煌將軍根本就不在第一戰區,當他匆匆趕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十天之後了,整個備戰已經全面落後。

這場戰役一共持續了一個多月,國民黨軍隊傷亡4.2萬人,被俘3.5萬人。日軍僅僅付出了不到3000人的傷亡代價(死亡600多人,傷2000多人),就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蔣介石在事後稱,這是抗戰以來最大的失利,最大的恥辱。他下令罷免了衛立煌的第一戰區長官的職務,由湯恩伯負責重新構築黃河沿線的防守。



對於這場戰役的失敗,衛立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盲目自大讓第一戰區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為後來日軍發動的豫湘桂戰役打開了方便之門。

閻錫山和八路軍雖然接到了蔣介石要求他們支援中條山的命令,處在當時複雜的情況下,他們都沒有及時出動軍隊來協助中條山守軍撤退,最終導致大量的軍隊被俘,有不少人跳黃河自殺。


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只有五倍於日軍的情況下才可以一戰。在中條山戰役中,日軍出動了10萬多人,而中條山守軍只有十多萬,根本就不足以支持打敗日本軍隊。

日本軍隊事先準備的非常充分,並且突然發起進攻。國民黨守軍根本就沒有防備,戰線就被日軍撕開了一條口子,後來的潰敗已不可避免。


新知傳習閣




衛立煌表示,這黑鍋我可背不動!

1939年1月,衛立煌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同時兼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中條山雖然屬於第二戰區,但是卻由衛立煌負責防守,這也是他兼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的原因。

在日軍集結華北優勢兵力正式發動中條山會戰以前,也不是沒有打過中條山,但是每次都被衛立煌給打了回去。但是在中條山會戰爆發前夕,即1941年3月,衛立煌已經被蔣介石召回重慶述職,然後派何應欽去主持第一戰區的工作。1941年5月,日軍發動中條山會戰時,衛立煌並不在任上,所以中條山會戰並不是衛立煌指揮的。

中條山慘敗這事,要怪也只能怪蔣介石和何應欽,怎麼反倒將所謂的“主要責任”扣到衛立煌的頭上?



在中條山局勢愈發緊張的情況下,衛立煌為什麼會被蔣介石找藉口調走,蔣介石又為何執意臨陣換帥?

衛立煌是個很有意思的人,說他是我黨的“高級臥底”可能也不為過,他與我黨的關係很密切,或者說很曖昧,所以招來了蔣介石的防備。

在太原會戰中,衛立煌已經與我軍產生了很高的默契,雙方展開了真誠的合作,可以說是國共合作抗戰的經典案例,也因此培養出了深厚的友情。在我軍缺乏彈藥等戰略物資的時候,衛立煌大手一揮撥給了我軍100萬發步槍子彈、25萬枚手榴彈以及180箱牛肉罐頭,解了我軍的燃眉之急。即使在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也仍然沒有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所以“剿匪”的舉動始終沒有斷過,但是衛立煌對此卻是陽奉陰違,甚至假裝聽不見、看不見。

蔣介石說要“一切通過國民黨,一切服從共產黨”,衛立煌為了避免破壞與我軍的友情就說要“一切服從抗戰,一切為了抗戰”。

1939年12月,閻錫山所屬孫楚部製造了“十二月事變”,攻打我黨軍隊,迫害進步民主人士。在我黨的反擊下,孫楚部被打得七零八碎,在旁邊的衛立煌作壁上觀,誰也不幫。後來,蔣介石明面上要求八路軍退出太行山以南地區,暗地裡又讓衛立煌真槍實彈地對付太行山地區的八路軍,結果衛立煌和朱德通過商量讓八路軍退出了太行山以南地區,讓蔣介石吃了個啞巴虧,只能吹鬍子瞪眼生悶氣。

1940年3月,朱懷冰率領所部97軍隊太行山地區的八路軍發起了進攻,你衛立煌既然不肯打,那我就讓別人打。朱懷冰的下場和孫楚也差不多,在我軍的英勇反擊下,逐漸陷入了絕境,所以他趕緊向衛立煌求援,衛還是冷眼旁觀、兩不相幫,結果朱懷冰3個師1萬多人被我軍吃幹抹淨。

經過這麼多事蔣介石也算是看明白了,衛立煌是不肯“剿匪”的,繼續這麼縱容下去,可能還會導致衛立煌與所部軍隊的“赤化”,所以終於在1941年3月召回了衛立煌,然後由何應欽去接手第一戰區的工作。



中條山戰敗說到底還是蔣介石負主要責任,何應欽負次要責任,衛立煌不應該背鍋。

在中條山會戰中,國軍陣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人,可是日軍陣亡者卻只有673人,負傷2292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所以蔣介石也是沉痛地稱中條山會戰是“抗戰史中上最大之恥辱”!

但是,為什麼衛立煌在的時候就能守住中條山,何應欽去了就丟了中條山呢?

這固然跟日本人在被衛立煌惹怒後集結華北重兵攻打中條山有關,但是蔣介石和何應欽的策略才是導致中條山大敗的根本原因。臨陣換將換帥歷來便是兵家大忌,更何況衛立煌在中條山已經幾年,知中條山的駐軍,也知中條山的天時地利,更與我軍有著很好的合作關係,由他來守中條山是最合適的,結果是蔣介石自己出了昏招。再看何應欽到了第一戰區以後,這個有名的親日派對我軍的敵意居然比對日軍的還要強烈,他轉變了衛立煌在任時的策略,破壞了與我軍的合作默契,對付我軍比對付日軍還要積極,焉能不敗?

蔣介石將衛立煌叫到重慶訓話,結果衛立煌氣得給自己放了個長假,跑峨眉山玩去了。衛立煌也沒在中條山指揮作戰,為什麼要將責任推給他?

如果非要問他的責的話,倒不如說他聽從了老蔣的話離開了中條山,老老實實地將指揮權交給了何應欽,最終導致了中條山戰敗。


吾與吾國


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爭議,在中條山戰役慘敗的問題上,衛立煌沒有任何責任。那麼誰要負責呢?毫無疑問,老蔣要負全責。

由於中條山的戰略地位,日軍對此要地一直虎視眈眈,在1941年的這次中條山戰役之前日軍先後十多次對中條山發動進攻,由於國軍在中條山地區駐軍多達十多萬,日軍一波又一波的幾萬兵力的零星攻擊並不能奏效,均被擊退。

1941年,由於負責中條山防務的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擅自給八路軍發放軍餉,且對國共雙方軍隊的摩擦熟視無睹,坐視朱懷冰部被我軍殲滅,雷霆大怒的蔣介石剝奪了衛立煌的軍權,將衛立煌調往後方閒置。而此時日軍對中條山發動了自抗戰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進攻,日軍集結兵力13萬,勢如破竹。此時接替衛立煌指揮位置的何應欽毫無準備,國軍一敗塗地。

我們看到,老蔣先是臨陣換將,將能征善戰的衛立煌調離前線,又換上不懂軍事的何應欽,面對日軍的大規模增兵老蔣更是毫無反應,完全坐視國軍慘敗。而此時衛立煌早就不在前線了,責任從何說起?


林屋公子


要說一點責任沒有,顯然也說不過去,要說擔負主要責任,也嚴重了,今天縱橫就來講講中條山到底是如何失敗的。

中條山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武漢會戰之後),發生的一場比較有影響力的戰役,武漢會戰後,日本對重慶國民政府以政治誘降為主要工作,隨即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增加了日本的囂張氣焰,因此對山西南部的中條山國軍進行打擊,以軍事上的壓力迫使重慶國民政府投降。

中條山戰役時,衛立煌沒有在第一戰區

衛立煌的責任是,作為第一戰區司令,中條山戰役時,竟然沒有在現場,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衛立煌,在中條山戰役之前,衛立煌在中條山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勝利,並且牽制了日軍三個精銳師團。

由於第一戰區和八路軍的駐地很近,再加上衛立煌與八路軍將領關係很好,雙方經常聯繫,致使老蔣對衛立煌不滿,實際上日本的積極拉攏對老蔣是有一定作用,老蔣認為抗戰一定會取得勝利,但是卻認為必須依靠國際盟友的幫助,所以在中條山戰役之前消極應戰,衛立煌則主張對日軍進行反攻,兩人發生矛盾,遭到蔣介石的拒絕。

於此同時蔣介石還要求衛立煌對八路軍進行作戰,因為衛立煌不作為,還經常給八路軍補給彈藥,蔣介石召衛立煌到重慶述職,隨後請假到峨眉山待命(一說為被蔣介石囚禁在峨眉山)。

隨即中條山戰役爆發,由於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不在任上,第一戰區群龍無首,因為日軍早有準備,而國軍沒有準備,為中條山戰役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在作戰中,國民黨內部派系傾軋,不全力抗戰

儘管日軍實力強勁,我軍準備不充分,實際上跟當時國民黨各部隊為了自保,協調作戰差也有關係,這是國民黨軍隊的一個特性,只注重小山頭,而不注重大團結,這也是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中敗北的重要原因。

當時第一戰區在中條山打的水深火熱,而第二戰區的閻錫山以及胡宗南根本就不進行策應,只要日軍不打他,他就不打日軍,頗有點甲午海戰時的味道,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大戰期間,南洋水師的船見了日本海軍後表示自己是南洋水師,不是北洋水師。

除此之外,即使是第一戰區內部也有中央軍、陝軍、滇軍、等各種軍隊,在戰鬥時這些打著標籤的部隊並不能協同作戰,這是中條山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敵我雙方實力不對等,國軍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這次戰役中,日軍調集10萬多人,中國守軍20萬,雖然人數上兩倍於敵人,實際上並不能抵擋日軍的進攻,在抗戰戰場上的多次會戰中,我方必定幾倍於日軍,然後避開海空軍等日軍重火力方能進行一戰,這一點,白崇禧曾經說過,我方必須五倍於敵人以上方能開戰。

在強大的火力支撐下,國民黨在人數不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認為只要憑藉中條山天險就可以防禦敵人,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由此可以看出,國民黨方面消極抗戰,舉棋不定,對敵作戰始終沒有下定決心,避免戰事擴大化,與此相反,日軍為了這個戰役的勝利,從其他地區調來大量士兵,可見日軍的重視程度。

直到4月中旬戰爭爆發才讓國軍參謀總長何應欽赴洛陽指揮作戰,在具體作戰方案上,蔣介石主張消極防守,放棄黃河對岸,防止日軍渡河,致使國軍錯過最佳作戰時機。

該次戰役的失敗是慘痛的,國軍陣亡4.4萬人,被俘3.7萬人,日軍陣亡634人,傷2279人(日方公佈結果)。衛立煌作為戰區司令長官對於戰區內的敗仗不可能說一點責任沒有,最大的責任其實應該老蔣來負。


史論縱橫


據多方查證,中條山戰役的最高指揮官實際上在日軍打響戰役之前,已奉蔣委員長之命,進行了臨時撤換,由衛立煌換成了何應欽。

中條山大敗,是由於之前皖南事變的爆發,國共關係的惡化,以及後來事態繼續發展,臨時調換統十八萬集團軍的主帥,就連守衛主力部隊也由衛立煌所部,換成了救火大統領何應欽所部。此外還有何應欽臨時更換軍隊部署,大擺一字長蛇陣的錯誤舉措,還有後勤補濟不足等原因,最終導致一場積極主動,準備充分號稱“中國式馬奇諾防線”的陣地防禦戰,打成了一團亂麻,成了一場戰役過程中愛國軍土們拋頭顱灑熱血,損失慘重,可歌可泣。戰役結果卻最終留給後人的是一場民族戰爭史上的笑話。

叨叨了半天,言歸正傳,中條山大敗的時候,衛立煌將軍早已被軟禁在重慶。所以這場戰役拿衛立煌來背鍋,很抱歉,風馬牛不相及,何應欽是接盤俠,這個鍋是他的,戰敗的主要責任人。

來人啊,把何應欽拉出午門外,杖七十,全是責任罰,警示後人,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一個蘿蔔一個坑,能者居之。




靜言觀史


在當時的條件下,失敗的結果是註定的,但是失敗的過程很難看,戰略之過大於個人之錯。首先來看中條山的特殊地理位置,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條山是國軍唯一在華北駐守的正規軍團,中條山位於晉南,黃河以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於中國軍隊來說,中條山進可以建立游擊區,擾亂敵後,又可以俯瞰豫北晉南,配合其他部隊防守潼關、洛陽,對於日軍來說,中條山的國民黨軍是鞏固其華北統治的最大威脅,佔領中條山既可以北上又可以西進還可以南下,是重要的橋頭堡和中轉站,被日軍稱為事關全局的安危之地。

其次,從當時的國際環境看,經過1938年的艱苦抗戰,日本迅速結束戰事的計劃破產,開始了對重慶國民政府的誘降工作,正在進退維谷之際,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滅法國,橫掃歐陸,在夥伴德國的刺激下,日本改變先前作戰計劃,以更加積極的手段,力圖徹底解決中國事變,日本分析後認為,在佔領區內,中條山地區周圍治安及其惡劣,既有游擊隊又有中央軍,為了確保對重慶國民政府施加重大壓力,這一地的國民黨直系中央軍就成了首先打擊的目標,並且成為日軍1941年年度首要作戰對象。 最後,中條山戰役的失敗是國共統一戰線被破壞造成的惡果,1940年皖南事變爆發,統一戰線名存實亡,1941年5月,衛立煌回南京述職,日軍抓住機會,從西線、東線、東北線、北線圍攻分割,國軍遭到慘敗。

因為中條山戰役後,看守中條山的三個師團,被日軍抽調到敵後,從1942年開始敵後環境驟然緊張。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1940年2月,第97軍軍長兼冀察戰區政治部主任朱懷冰(保定四期)奉蔣介石密令,同時指揮西北軍龐炳勳部、河北民軍張蔭梧部,分三路進攻太行山八路軍根據地,遭到八路軍主力的全面反擊,朱懷冰第97軍被圍時急電第一戰區衛立煌求救,衛立煌以沒有軍委會明令為由堅不馳援,最終第97軍大部覆滅,朱懷冰僅率2000殘部逃出。



在蔣介石看來,這位衛總司令的做法有點出格了。同時,陝西及河南地區駐軍首腦蔣鼎文、湯恩伯非常眼饞衛立煌兼領的“河南省主席”職務,不停地打小報告誣指衛立煌與八路軍有染。

寧可腐化不能赤化,這是蔣介石的底線,於是1941年3月電召衛立煌前往重慶述職,其實就是訓斥和甄別,兩人大吵一番,衛立煌賭氣請假上了峨眉山散心,蔣介石則特派參謀總長何應欽前往第一戰區視察,而就在此期間,日寇華北方面軍已經做好了進攻中條山的戰役準備。大戰爆發前,衛立煌緊急趕回洛陽指揮所佈署,但為時已晚。



中條山慘敗使國軍陣亡高達42000人,被俘35000人,戰死中將級軍官即達六名,第5和第14兩個集團軍約18萬人損失超過70%,而日軍傷亡甚微,蔣介石傷心地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中條山防線全部失守後,黃河以北再無中央軍主力部隊,日寇不僅可以傾全力圍剿八路軍,同時兵鋒進抵黃河岸邊,為1944年佔領洛陽和開封做好了軍事準備。對於這場極度惡化北方抗戰形勢的大敗,責任應該怎麼劃分呢?恐怕這口大鍋要由蔣介石、衛立煌及何應欽共同來背,蔣介石應當承擔主要責任,衛立煌次之,何總參謀長屬於添亂。



關於蔣介石。

中條山慘敗的歷史節點,正是“皖南事變”爆發後不久,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剛剛降到冰點,雙方處於互不信任的階段,破壞了八路軍與中條山守軍互為犄角的戰略態勢,使日軍放手集中兵力進攻中央軍;本來,日寇華北方面軍的作戰課和情報課兩部門,對於是否打掉中條山國軍主力是有爭議的,作戰課認為中條山牽制了三個師團主力,使圍剿八路軍的兵力經常力不從心,主張堅決割掉這條“華北的盲腸”;而情報課認為一旦打掉中條山國軍,國共互相牽制和摩擦的局面將不復存在,日軍將獨自承擔對付八路軍的作戰壓力,然而皖南事變的爆發讓這一爭論戞然而止,多田峻決計先打中條山,再剿八路軍。

用人不疑是統帥的必要素質,陸軍二級上將衛立煌,身兼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河南省主席”等要職,於北方抗日戰場關係甚大,要麼放手使用,要麼乾脆換人,蔣某人這樣用而且疑的狀態,使衛立煌根本不能全身心撲在作戰指揮上,更因為滯留四川不歸,造成中條山防區戰役準備嚴重不足;類似錯誤還有一條,即調走號稱“中條山鐵柱子”的孫蔚如第4集團軍,歸根到底,還是蔣介石不信任這支楊虎城留下的部隊,生怕其在中條山坐大,特意劃給了胡宗南指揮和監視,而這支陝軍作戰勇猛且士氣旺盛,原本是中條山被圍攻13次而不破的主力部隊。



關於衛立煌。

其一,疲於應付重慶和延安方面的政治往來,對戰區部隊的日常警備和訓練督促嚴重缺失,由於中條山國軍自1938年春進駐以來防線三年未破,官兵普遍懈怠,陣地疏於戒備,通訊聯絡不暢,原定進行的一年期整訓工作,拖沓至二年半都未完成。因此當日軍動用特種部隊空降作戰時,各級指揮部陷於一片混亂,無法組織有效的機動防禦;

其二,在日軍大批增兵晉南,總數已達六個師團和二個半混成旅團超過10萬人時,進攻中條山的徵候已十分明顯,衛立煌仍然在跟猴子玩耍,未能及時趕回部隊,無論蔣介石做了什麼,作為戰區司令都是不負責任的。1941年5月7日晚,日軍以“中間穿透、四面合圍”的戰術發動總攻,而衛長官5月5日才返回洛陽前指,黃花菜都涼了。

(衛立煌造訪延安)

關於何應欽。

恐怕這位何總長到第一戰區視察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如何加固中條山防線和防範日軍進攻,更多的是來調查衛立煌是否與八路軍關係不清的問題,因此對作戰方面關心不夠。在得到日軍即將進攻的情報後,軍委會軍令部給第一戰區擬定了甲乙丙三案:甲案是放棄中條山,戰區主力撤至黃河以南;乙案是主動對日軍發起進攻,破壞日軍的戰役準備,以攻代守;丙案是不堅持固守中條山陣地,主力轉至外線遂行機動作戰。

何應欽從4月18日到20日在洛陽組織三天的軍事會議,最終個人拍板選擇乙案,不切實際地提出主動對華北日軍發起攻擊的作戰方案,這基本是罔顧國軍戰力的異想天開。大戰在即,這樣的戰役集結會使日軍更方便捕捉國軍主力加以圍殲,遠比分散佈防的損失要大,致使許多部隊被趕到黃河岸邊不能南渡,成群結隊被敵人俘虜在河灘上,更有800學兵誓死不降投河自盡的悲壯,怎一個慘字了得。



中條山慘敗後,日寇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峻晉升大將奉調回國,衛立煌被解除兵權轉任軍事委員會西安辦公廳主任,第一戰區由腐化嚴重的蔣鼎文接手,湯恩伯晉升戰區副司令長官。八路軍終於不再受“摩擦”的牽絆,正準備放手發展之際,卻迎來了更加狡猾兇惡的敵人,新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為遂行中條山作戰任務,侵華日軍擬將駐贛北的第33師團增調給華北方面軍,第33師團臨走時想露一手,不料卻成就了羅卓英和王耀武的“上高大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