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式擲彈筒威力怎麼樣?

第一軍情


對於89式擲彈筒來說,它發射的主要是榴彈,彈重450克,裝藥145克,這個裝藥量和榴彈的重量和手榴彈差不多,實際的威力也差不多,威力並不算大。

擲彈筒最大貢獻是提供了一種,可以伴隨步兵班一同行動的曲射火力,擲彈筒只有不到5公斤可以和一隻步槍差不多,這樣使日本步兵班除了機槍這樣的直射壓制火力,還有擲彈筒這樣的曲射火力,這個使日本步兵在世界範圍內走到了前邊。其他國家通常是使用60毫米迫擊炮,但是數量遠遠不如擲彈筒用的多,一般一個步兵連美軍只有3門60毫米迫擊炮,而日軍的擲彈筒經過加強可以達到每個班一具。

擲彈筒本身瞄準設備比較簡陋,要想有比較好的命中率是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日軍是要老兵才能打出比較高的命中率。

不過,在日軍和中國軍隊作戰中,由於中國軍隊缺乏訓練,使日軍的擲彈筒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據一些當時的日本老兵回憶,當時中國軍隊缺乏訓練,日軍打第一發榴彈過去中國軍隊自己的戰鬥隊形就亂了,士兵都跑到一起去了,這時日軍第二發榴彈就能取得更大殺傷效果。

不過,畢竟擲彈筒發射的彈藥只有一枚手榴彈威力大小的榴彈,但是在火力的及時性來說,這一點是其他輕型迫擊炮所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火力的及時性成就了擲彈筒的威名。

順便說一句,美軍認為擲彈筒是日軍在二戰中使用的唯一值得一提的陸戰武器。


有痰


1937年的淞滬會戰,陳誠的起家資本18軍在軍長羅卓英的率領下與日軍在羅店血戰,其中18軍下的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火力點被日本的89式擲彈筒打掉了32挺,而且42旅機槍火力點換彈時經常轉移火力點,以防被日軍89式擲彈筒再次摧毀,可見89式擲彈筒的威力和精準度了,是機槍點最大的殺手。

日本的89式擲彈筒是一線步兵的主要火力支援點,是經過日俄戰爭時期大正十年式擲彈筒改進而來的,口徑為50mm,全長413mm,發射同長143mm,全重4.7KG,最大射程670米,有效射程500米,可發射多種彈藥包括化學武器等,而榴彈是戰場上主要彈藥,榴彈體內裝有145gTNT炸藥,殺傷半徑約為10米。鑑於89式擲彈筒的威力,日本到戰敗前共生產了12萬門。

89式擲彈筒非常適合單兵攜帶,兩人為一組,主要用來摧毀對方火力點和躲在工事後方的對手,類似於迫擊炮。其最大的優點是精度高、射程角度廣、易攜帶、殺傷效果好、適用範圍廣、操作方便而且隱蔽性好;最大的缺點是射程短,工藝和材料要求比較高,而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成為了89式難以改進於發展最大障礙

二戰期間日本步兵裝備了大量的89式擲彈筒,是日本步兵前線的火力支撐點,每個小隊都配置有一個擲彈筒二人小組,隨身攜帶16枚彈藥,對於日本的甲種師團,如板恆師團、熊本師團等每個擲彈筒小組都會增加一個彈藥手以保證火力的輸出。

二戰攻堅戰上,日本步兵經常用擲彈筒於機槍火力協同作戰,以機槍火力點壓制住對方火力後再以擲彈筒小組摧毀對方機槍火力點,再發起自殺式衝鋒,經常給國軍造成巨大的傷亡。89式擲彈筒可以說是對手火力點的最大殺手,國軍曾經仿製過89式擲彈筒,但精度和射程遠遠不及日本,而八路軍根據繳獲的89擲彈筒也曾經仿製過,就是後來的50小炮,八路軍劉伯承是的129師戰鬥班後來曾經配置過。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在美軍一系列登島作戰經常遭到日本89式擲彈筒的致命傷害,由於日本逐漸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日本步兵的炮兵火力點存活率很低,只要美軍發現就依靠空軍和海軍火力立刻摧毀掉,89式擲彈筒成為了日本島嶼作戰最主要的火力支柱點,美軍登島作戰死亡的士兵不少人死於89式擲彈筒下,而隱蔽性好、威力大成為了日本島嶼阻擊美軍作戰最鍾愛的武器。


賽門軍略


歷史

擲彈筒從原理上來說,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說起來的它之所以被創造還有日本人的很多功勞。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和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中國東北的地盤發動了殘酷的日俄戰爭。

在這場狗咬狗的戰爭中,更為兇殘和頑強的日本人逐步佔了上風。

在攻擊俄軍旅順要塞的時候,雖然日軍傷亡慘重(第一次總攻的六萬人就傷亡一萬六千),甚至一天就傷亡五六千人(當時日軍參謀接到傷亡報告時候也不敢相信,認為可能是下級上報數字出錯,多寫了一個0),但是日軍依靠自己兵源和火力的優勢,逐步把俄軍的據點一個個清除。

俄國士兵可以依靠的主要是他們的馬克希姆重機槍,但是日軍已經攻入部分俄軍的工事,並移用這些工事進行有效的隱蔽,俄軍的重機槍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

於是,一些俄軍炮兵軍官異想天開的把47毫米口徑的海軍炮,傾斜的裝在一種帶車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超口徑長尾形炮彈,這就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個迫擊炮。

這些炮彈的以彎曲的彈道,準確的射入日軍隱蔽的工事內,造成日軍很大的傷亡和很強恐懼心理。

最後日軍仍然在日俄戰爭中最後獲勝,但日軍基層軍官對這種新式火炮非常推崇,希望自己的軍隊能夠仿製。

日軍戰後隨即仿製了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其中的一種就是大正十年式擲彈筒,於1921年裝備部隊。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是一種超輕型的迫擊炮。它最大特點是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僅為175米。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的火力。

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之。

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這讓士兵無法在較為安全的距離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很快就被後來八九式擲彈筒所取代。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也是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八九式是日軍二戰中主要裝備的擲彈筒,也是本文的主角。

-------------左為大正十年式,右為八九式,下圖為榴彈

設計初衷

日軍的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迫擊炮,它的主要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它主要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一個人就能攜帶,可以伴隨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支援。單兵攜帶且可以隱蔽在障礙物後發射,它的隱蔽性很強。

對於1929年的日軍來說,他們的小隊(排)一級火力較弱。每個小隊配有2挺射擊精度很高歪把子輕機槍,該槍實戰射速很低,無法形成有效的壓制火力。

日軍在山東和裝備更差的中國北伐軍的交手中佔了上風,迫使中國軍隊撤出濟南。不過,對於日軍將要面對的其他強大對手(比如英美蘇),日軍步兵小隊火力頗有不及,短時間也是無法趕上和的。擲彈筒,就成為日軍步兵班的火力補充。

擲彈筒的作用,大約相當與現在的越戰美軍的40毫米單兵榴彈發射器。

在二戰和之後的多次戰爭中,並不存在像電影中一樣幾百幾千人密集衝鋒的場面。絕大部分的戰鬥都在己方炮火或者裝甲車輛的掩護下,以班或者排為單位的小分隊形式出擊.

這種作戰由於人數少且分散,用槍械武器打擊這些目標是比較困難的。越戰中美軍平均每殺傷一個越軍,要發射1.5萬發子彈.

相反,擲彈筒這類武器就很不同。它發射榴彈的殺傷距離,可以達到十米(使用特殊榴彈可以達到20米)。發射距離很近,所以命中率很高(日軍老兵命中率高達95%)。如果命中敵人集團目標,一發榴彈可以殺傷多人。

擲彈筒作為一種可以有效增強步兵火力的武器,很快被加入現役,在日本軍隊使用長達二十多年。在中國,擲彈筒一直使用到朝鮮戰爭,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個世紀。

----------這是一種非常輕便的武器,兩人的小組就可以持續作戰,隨時為一線步兵提供榴彈火力支援。從某種意義上說,擲彈筒就是越南美軍的40毫米單兵榴彈發射器。而美軍這個小玩意,在越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擲彈筒就設計理念來說,還是很先進的。

擲彈筒的主要優點

1. 重量輕,易於攜帶,可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

世界同口徑的迫擊炮一般至少要超過6公斤,八九式擲彈筒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1把步槍的重量還要輕的多,非常適合單兵攜帶。

九一式手榴彈也不過0.45公斤,一個彈藥袋的八發總重也不過3.6斤,整個作戰系統不到7公斤,比1挺捷克式輕機槍還要輕的多。

實戰中,擲彈筒小組甚至可以隨著步兵衝鋒。

在日本老兵東史郎的回憶錄中,一到危急的時候總能得到擲彈筒的及時火力支持。

他回憶:為了減少我方傷亡,我們從低窪道路逼近敵人。因為前方的敵人沒有發現我們,我們能毫不費力地前進。不料,左後方遭到了敵人猛烈的射擊,突如其來的射擊使我們措手不及。   其火力點設在臭水河對面的竹林裡。捷克式機槍正在猛烈地向我們射擊,嚴重地威脅著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掩蔽身子,我們只能爬上山脊臥倒。這樣處理實在得當。因為敵人子彈從低處向這裡射來,而我們卻臥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擊的死角。    山脊上是一個個上饅頭式的墳堆,我們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進。重機槍從後方猛烈射擊,掩護我們。出擊之際,我們要首先擊退左後方竹林裡的敵人,於是,向竹林裡發射了幾枚擲彈筒,把敵人的機槍打啞了。這時,正面敵人的捷克式機槍瘋狂地向我們掃射。每隔幾秒鐘,子彈就像一陣風向我們飛來。我們在墳堆後面隱蔽 向前接近敵人。子彈射在地上,震耳欲聾。友軍掩護我們的重機槍子彈猶如飛沙走石,在敵軍頭上撤下。但是,敵人絲毫不買賬,繼續瘋狂地向我們掃射。

“中隊長閣下,發射擲彈筒怎麼樣?”不知是誰建議。   “行!喂!射擊手(擲彈筒)!先打兩發看看!”中隊長回答。   一會兒,射擊手在隱蔽處打了兩發。擲彈的爆炸聲很大,聽起來讓人以為是炮彈。僅僅是兩發擲彈就使敵人的機槍頓時成了啞巴。家不約而同地手握閃閃發光的刺刀步槍,一鼓作氣向敵人衝去。

2. 威力不錯,造價低

一般來說,擲彈筒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到10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殺傷數十人.

這個威力對於僅有50毫米的口徑來說,還是不錯的。

擲彈筒的造價只有步槍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彈和普通步兵手榴彈基本相同,也是極為廉價。

如此的價格簡直是太便宜了,是平民化的武器。

在二戰期間,僅僅國民政府就製造了4萬多具,大量裝備國軍部隊。

3.可以發射化學武器

大家都知道日軍在二戰中曾經普遍使用化學武器,直到今天還有數十萬枚化學炮彈留在我國東北沒有處理。

日軍中一般把化學武器叫做“決勝武器”!他們認為:化學武器對於防守非常頑強但基本沒有裝備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效果極佳(日本士兵每個人都配有防毒面具)。

在最為艱難的攻堅戰或者防禦戰中,日軍採用迫擊炮和擲彈筒大量使用化學彈頭。

在1937年的凇滬會戰中,日軍首次使用擲彈筒發射催淚性氣體和噴嚏性(嘔吐性)氣體,造成國軍守軍很多士兵失去意志。

到了1938年的武漢會戰期間,日軍開始使用劇毒的糜爛性毒氣芥子氣和路易氏氣,造成國軍士兵的大量傷亡。

整個八年抗戰的某些戰役中,中國軍隊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傷亡在化學武器上。

而擲彈筒屬於排一級一線支援武器,可以根據戰場的需要,非常及時的釋放化學武器進行戰術打擊,非常方便。

--------------採用臥倒的姿勢發射,最為安全,還可以利用地形掩護自己。


薩沙


在抗戰時期,我們往往提到日軍的三八大蓋,王八盒子,歪把子這些日軍武器,因為這些日軍武器給我軍造成過很大的傷亡,所以我們都比較瞭解。不過還有一種89式擲彈筒殺傷威力也很大,該武器主要配備給日本步兵使用,雖然射程不夠遠但能代替傳統的手擲手雷或者炮彈,利用這個武器可以對準陣地實施打擊。

89式擲彈筒重量不足5公斤,配備彈藥後也不會超過8公斤,其射程為120米,極限射程可達670米。一名訓練有素的炮手可以在一分鐘之內打出25發以上的炮彈,不過由於距離限制,需要儘量接近陣營,最大發揮炮彈的威力,而且它沒有觀測設備和炮架,只能依靠炮手的目測力來判斷髮射座標。

就在抗戰初期,日寇的兵員素質還是可以的,他們使用89式擲彈筒給中國軍隊造成了極大的傷亡。由於當時中國軍隊整體物資匱乏,一個營大概在270到300人左右,只能分配到兩到三挺機槍,而當機槍響起來的時候,日寇的炮彈也會落在我軍機槍手附近。在戰爭中,日本缺乏迫擊炮只能大規模的配發這種擲彈筒,來彌補曲射武器的不足,雖然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很大傷害。但是面對火力強大的美軍時,日寇的擲彈筒作用就不大了,他們的擲彈筒還沒有靠近美軍,就會被美軍一槍放到,後來中國遠征軍配發了更為先進的武器,才讓日寇最後不得不取締了這一武器。(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八九式擲彈筒是在十年式的基礎上加以放大改良發展出來的。擲彈筒是日軍特有的武器,全世界沒有另一個國家像日軍這樣大量配發的例子。..................

一般的擲彈筒分隊以 3人為 1組,揹負重擲彈筒,在中國的華北平原或西部山地,這是非常有效的武器。以平常人而言, 300米以上的目標就很難作有效射擊,而且如果從掩蔽物中暴露出來,往往會招來機槍的射擊。擲彈筒是曲射武器,可以躲在掩蔽物後發射,對付 300米以上的機槍巢、簡易工事十分有效。

在東南亞及太平洋戰場上,遇有叢林狀況時,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首先要確定發射方向上方沒有樹蔭覆蓋,再者要確定目標區域上方也沒有樹蔭。太多樹枝、樹葉干擾,就無法保證投擲的精確度。

...........

八九式擲榴彈的殺傷範圍在 10米左右,可以想象,在一個步兵陣地落下 10餘枚這樣的擲榴彈,會造成怎樣的破壞。

八九式與十年式比較,是否有其必要呢?小的小的好用,大的是否就更好用呢?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以步兵接戰而言,一般的戰術都是先用火炮製壓,然後步兵前進。八九式的射程及殺傷力還比不上 60迫擊炮,不能用來進行步兵攻擊前的炮擊。其用途還是在於,當步兵遇上了未被火炮消滅的半永久工事時,用來應急的武器。這種情況下的距離都不會太遠,絕不會在四五百米之外。”---------節選自《抗戰機密檔中日軍隊輕武器史料》第八章第七節第五部分,作者 火器堂堂主

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