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印记:爷爷的“大茶缸”

爷爷有一个心爱的“大茶缸”。


40年印记:爷爷的“大茶缸”


说是“大茶缸”,它其实只是个比一般茶杯大一些的搪瓷杯。我喜欢叫它“大茶缸”,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用它来沏茶,不管家里有多少人来,大家的茶水都是从这个茶缸里分倒出去的。

这个“大茶缸”,是1972年爷爷参与焊装全国第一台全液压32吨汽车起重机并试验成功后,得到的一份纪念品。

1966年,我的爷爷、奶奶积极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带着4个年幼的孩子,从千里之外的北京来到位于大西南的四川泸州茜草,凭着一腔热血和干劲,投身到火热的工业建设中,成为泸州“三长”(长起厂、长挖厂、长液厂)之一长江起重机厂的第一批工人。那时,我的爸爸尚在襁褓之中。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长江起重机厂自行设计,陆续研发出16吨、32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等产品。1972年,爷爷作为一名技术工人,自豪地参与了全国第一台全液压32吨汽车起重机的焊装。

试验成功,全厂沸腾了!厂里为此举行了庆祝大会。爷爷高高兴兴地将这个有着“长江起重机厂1972”“32吨汽车起重机试成留念”字样,绘有威武的起重机图案的“大茶缸”带回了家。

长江起重机厂后来又研发成功了65吨全液压起重机。那些年,长江起重机厂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多项技术开创了行业先河,在全国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设计、制造中大吨位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的新路。

听奶奶说,“大茶缸”曾陪伴爷爷度过了那段“先生产后生活”“床铺搭在车间里,吃住都在厂里头”的艰苦岁月。爷爷用它泡过茶和菊花,舀过绿豆汤,装过食堂的大馒头,盛过煮好的白稀饭,因为它“大”、能“装”、好“洗”,所以颇得爷爷欢心。凭着自己的“多功能”优势,“大茶缸”陪伴着爷爷走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工厂岁月,也见证了长江起重机厂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业界翘楚的辉煌发展历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泸州茜草这座西南小镇,给长江起重机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乘着东风迎势而上的长江起重机厂,不仅从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还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改造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成功研制出125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后第五个能自行设计、制造百吨级以上液压汽车起重机的国家,产品远销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此后,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升级换代。

1998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长江起重机厂通过重组、改制,注册成立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国有公司;2003年,通过改革改制,组建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汽车起重机企业,“长江”牌全液压系列汽车起重机成为知名品牌,是国内设计制造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系列最全的现代化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品牌之一。

几十年来,厂子一路向前发展。在“大茶缸”的陪伴下,爷爷从一个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的青涩小伙儿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勤勉踏实的“老师傅”。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爷爷退休了,“大茶缸”依然陪伴着他。他的日子变得清闲,没有了忙忙碌碌的白班和通宵“大干”,每日在家享受着早起晨练、逛街下棋、看电视听收音机的悠闲时光。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家里新添置了冰箱、彩电以及洗衣机等现代电器。

“大茶缸”的使命变得单一了,那就是泡茶。

爷爷常说,家里人要常聚才有亲情味,家和才能万事兴。于是,每逢周末,我们一家老小十余口齐聚爷爷家,爷爷拿出这个补好漆、打好补丁的“大茶缸”,泡上满满一大缸浓茶。爷爷沏的茶不外乎三种:夏天的苦丁茶,冬天的老沱茶,偶尔换换茉莉花茶。那时,我最不喜欢的当数苦丁茶,皱着眉头喝下去,一股浓浓的苦味窜到嘴里,久久不能散去。这时候爷爷总是哄着我说:“你再尝尝,这茶里有甜味,苦味过后便是甘甜。”多年后,我才渐渐明白,爷爷的话不仅仅是说茶道,而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一代做人、做事的道理。

时光荏苒,“大茶缸”已陪伴我们一大家人走过了40多个春秋,2018年3月,泸州“1965茜草工业记忆”展览馆试运行,奶奶捐出了“大茶缸”。“大茶缸”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和其他展品一起,向人们展示着一代“三长”人奋斗的历史和“三线”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张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