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允炆不在每座城市都用明太祖的靈牌來阻擋朱棣的進攻呢?

我小柏


古往今來,皇室內部政權相殘,也沒見多少人搬出祖宗牌位來抵擋且成功的。

連直接有血親的都殺,更不要說已經死去的先人了。

一、用明太祖畫像和神主靈牌抵禦朱棣的是當時的山東參政鐵鉉使出的非常手段

這是一種非常規的手段。當時燕王朱棣親自領兵圍攻濟南,鐵鉉先是堅決抵禦,在朱棣意欲引黃河水灌城時詐降,差一點搞死朱棣。朱棣脫險後大怒用大炮轟城,城池將破之際,鐵鉉只能使出非常手段,急將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又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分置垛口。這樣一來朱棣不便開炮,濟南城得以保全。

可見這是一種非常手段,並不能一招鮮吃遍天。而且此時朱棣在現場,出於倫理道德他不敢繼續進攻。若他不在前線戰場,這事就很好解決,讓手下的大將不計一切後果拿下濟南,事成之後藉機殺掉大將就是。

這樣的找人背鍋的事情很多。

二、建文帝如果這麼做將首先遭受道德譴責

就像之前說的,將明太祖神主靈牌用來守城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手段。靖難之役之初,朝廷的軍隊並不是完全被動,用不著這樣的手段。而且即便事情真的危急,建文帝也不能下詔用此手段,拿爺爺的牌位還守城,是褻瀆先祖,無疑會給朱棣以口實,也給百姓一個不孝的認知。

如果建文帝真這麼做,道義上有虧,那他皇帝的位置就更名不正言不順了,朱棣起兵的藉口就不是“清君側”了,應該是“討昏君”了。

事實上,建文帝根本不會這麼做。他派兵討伐朱棣時候,還特意交代不會傷到朱棣以免讓自己揹負殺叔的罪名。朱棣就是利用這一點,每當燕軍處境不妙他就衝在前頭,讓朝廷的軍隊顧忌而挽救危局。

對待活著的叔叔都是如此講究道德,更別說對待他的爺爺朱元璋了,他又怎麼讓爺爺的英靈哪怕是畫像牌位受到刀箭的傷害呢?


微史春秋


朱允炆即位後一改朱元璋的鐵腕作風,重用文臣,實行寬仁的治國政策,平反了很多受到朱元璋牽連的冤假錯案,這對拉攏人心有好處。但接下來的撤藩措施卻顯得急功近利,徹底激怒了燕王朱棣,斷送了自己的江山。要知道,當時天下初定,邊疆不穩,朱元璋讓自己的兒子守邊疆,一是保障大明江山永固,二是掣肘分散藩王勢力,而朱允炆卻將這一切打破了,徹底玩完。與其說他敗在朱棣的手裡,還不如說是敗在了自己的手裡。

朱允炆本來有很多機會,都被他輕易放棄。朱元璋本來下詔書讓朱棣回京奔喪,目的是想軟禁他,以解除他對朱允炆的威脅。朱允炆卻以為朱元璋想換太子而假傳聖旨,讓朱棣回去了。這無疑就是放虎歸山。朱允炆在撤藩之時,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到了南京以後,齊泰立即建議將這三人扣留下來做人質,朱允炆卻輕易將他們放了回去,打消了朱棣造反的顧慮。朱棣起兵造反,只用了八百王府精兵便攻下了北京城,朱允炆卻選擇只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擔任主帥,統領五十萬軍隊抗擊燕王朱棣,沒想到這個名將之後的李景隆不堪一擊,朱允炆徹底失敗。

朱棣造反是經過了長期的準備工作,包括各地守將的拉攏,朝廷大臣的誘惑,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武將出身,跟隨朱元璋打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跟隨他的人大多是實幹家,而朱允炆身邊的心腹都是空談誤國的文臣,沒有實戰經驗,更沒有帶兵打仗的本事,所以,即便朱允炆不在每座城市都用明太祖的靈牌來阻擋朱棣的進攻都無濟於事,朱允炆的失敗是必然的,所謂的實力決定一切。

  


希榮文創


這個太搞笑,皇權,政治,自古最殘酷,如果用明太祖的靈牌來阻擋,那真的是太滑稽了,朱允文最大的失敗,他就是自大又天真,他對自己的手下說朱棣只能活捉,不能取他性命,這種作蠶自縛的想法與做法,最終直接導之了他的根本失敗。


順藤瓜236


因為那樣做的話,一個不孝的大帽子就會結結實實的扣在了,建文帝的身上。在靖難之役中,雖然是朱棣贏了,朱允炆輸了。到從現代歷史課本來看,雖然我們承認成王敗寇,但是對建文帝的遭遇還是抱有一種同情的態度。如果當時建文帝真的把朱元璋的靈位擺的到處都是,那麼他現在也就只剩下被後人唾罵了。而且建文帝也絕對是有這方面的顧慮的,甚至在朱棣造反後,他都下令不準殺朱棣,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如此迂腐的皇帝,也是沒誰了。


牛牛犇犇來了


人在權力面前會失去理智的,就比如李世民,為了皇位,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最後比自己的老爸李淵退位。朱棣那時候已經是大權在握,當皇帝是必然的,所以會不惜一切代價爭奪天下。


非洲的小白臉9527


聰明的題主,但是有些招用多了就不靈了,朱棣完全可以說我沒看見,或者說牌位是假的


瀟湘夜雨li


朱的謀略比他叔差點,


改變命運靠努力


一時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每座城都採用就沒有作用了。


奇少真


幹這事的不是朱允炆,而是鐵鉉,別搞混了


Andy蘇州


朱允文性格如此,真不太適合帝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