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20世紀五大教育學流派

教育學複習過程中,教育史內容很多且複雜,學生掌握起來不夠容易,特別是很多學員反映幾大流派很難區分。今天就重點講解下20世紀教育學五大流派。

(一)實驗教育學

實驗教育學是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學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及拉伊的《 實驗教育學》。實驗教育學的主要觀點是:第一,反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強調概念思辨的教育學,認為這種教育學對檢驗教育方法的優劣毫無用途;第二,提倡把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運用於教育研究,從而使教育研究真正 “ 科學化” ;第三,認為教育實驗與心理實驗的差別在於心理實驗是在實驗室裡進行的,而教育實驗則要在真正的學校環境和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第四,主張用實驗、統計和比較的方法探索兒童心理發展過程的特點及其智力發展水平,用實驗數據作為改革學制、 課程和教學方法的依據。在這裡考上需要注意,實驗教育學所強調的定量研究成為 20 世紀教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範式,近百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但是這種方法也是有侷限性的,當實驗教育學及其後繼者把科學的定量方法誇大為教育科學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時,就受到了來自文化教育學的批判。

(二)文化教育學

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教育學是 19 世紀末以來出現在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爾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斯普朗格的《 教育與文化》等。文化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第一,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因此人類歷史是一種文化的歷史;第二,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會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教育的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第三,因為教育的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採用赫爾巴特純粹的概念思辨來進行,也不能依靠實驗教育學的數量統計來進行,而必須採用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的方法,亦即理解與解釋的方法進行。文化教育學作為科學主義的實驗教育學和理性主義的赫爾巴特式教育學的對立面而存在與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德國乃至世界 20 世紀的教育學發展。但是文化教育學的不足之處表現在它的思辨氣息很濃,在許多問題的論述上具有很強的哲學色彩,這就決定它在解決現實的教育問題上很難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從而限制了它在實踐中的應用。另外,它一味地誇大社會文化現象的價值相對性,忽視其客觀規律的存在,也使它的許多理論缺乏徹底性。

(三)實用主義教育學

實用主義教育學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 民主主義與教育》、《 經驗與教育》,克伯屈的《 設計教學法》等。實用主義教育學也是在批判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基本觀點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與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的;第二,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繼續不斷的增長,除此之外教育不應該有其他目的;第三,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生在其中要學會現實社會中所要求的基本態度、技能和知識;第四,課程組織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第五,師生關係以兒童為中心,而非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而非領導者。

實用主義教育學是以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為基礎的,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教育學表達,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其不足之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學術性、忽視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校的特質,並因此受到了 世紀美國社會及其他社會人們的連續不斷的批判。

( 四)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對教育問題的論述,也就是他們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學家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對現代教育一系列問題的研究結果。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於社會性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第三,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第四,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係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於它們,對於促進工業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實際教育學研究過程中,人們沒有能夠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往往犯一些簡單化、機械化的毛病,這是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時應當特別注意的。

(六)批判教育學

批判教育學是 20 世紀 70 年代之後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 對於教育諸多問題的研究都有比較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批判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等,代表性著作有鮑爾斯與金蒂斯的《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由於各自的理論基礎不同,批判教育學學者之間關注的問題、發表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之間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構成批判教育學的基本理論景觀: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並未像實用主義教育學所宣稱的那樣是一種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是推進社會公平和實現社會公正的強有力手段和途徑,相反,它是維護現實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會差別、歧視和對立的根源;第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教育與社會是相對應的,有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教育機構,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文化樣態、經濟結構都強烈地制約著學校的目的、課程、師生關係、評價方式等,學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產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文化關係和經濟結構下層人家的子弟、 文化處境不利者的子女以及被統治階級的孩子就很少能在學校教育系統內取得成功。

教育學的發展得益於不同教育學派之間的相互批評和借鑑,如實用主義教育學對赫爾巴特教育學的批評,文化教育學對實驗教育學的批評,批判教育學對實用主義教育學的批評等等。沒有不同教育學派之間的理論爭鳴,就沒有現代教育學的發展。希望通過將這部分知識的整理,對考生的備考提供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