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孛糊

洛陽話:孛糊

孛糊:是洛陽話,地道的廚房裡說的詞,一般都與湯粥有關,民間很多時候湯、粥不分,早餐喝的牛羊肉、驢肉湯等毫無疑問都是湯,可晚上勾兌的玉米麵、白麵湯呢?大米、小米下鍋量大、稠了,是不是該叫:粥呢?來自周口逍遙鎮的“胡辣湯”恰恰應該叫“粥”,也混淆成湯啦。“糊塗面”到底是算麵條、還是算粥呢?實際乃粥與麵條的混合,我們很多時候說:喝麵條,就不奇怪啦。

正是做這些糊糊塗塗的“粥”或“麵條”時,容易糊鍋,也就是鍋底部分發黑、發黃,我們洛陽叫:孛糊。熬稀湯不用擔心,但“熬粥”時,母親或奶奶就會囑咐:看好啊,別孛糊啦。

當今,很多家庭都在使用“電磁爐”,這個科技產品燒開水絕佳,炒菜有點火力不夠,熬粥就有點太讓人操心了,特別容易“孛糊”,洛陽人喜歡吃的“漿麵條”“糊塗面”如使用電磁爐就容易出現問題:孛糊。

我曾多次說過,洛陽土話很多來自古語,不是簡單隨便的“土”,我們來看看這個“孛”字吧。

孛bèi:草木茂盛的樣子。上扶疏而孛散兮,下交錯而龍鱗。——曹丕《柳賦》。慧星的別稱。混亂;相沖突。後作“悖”。如:孛沴(悖亂災變);孛戾(狂悖乖張)。

孛bó【動】變色。後作“勃”。孛,色惡也。——《集韻》。古語有定義:凡物盛則易亂。洛陽人運用“孛”與“糊”的結合很巧妙,很有內涵,比那個:“糊鍋”、“燒糊了”有意思有味道的多。

有專家指出:孛,一字二音。《新華字典》中僅有書面讀音為bèi,因為“孛兒只斤”在姓氏用語中之“孛”是音譯,故只用口頭讀音為bó。在漢語中,文白異讀現象在方言中較普遍,現代漢語中也有,但不是很多。《新華字典》中只注了文字讀音bèi,卻未能指出口語讀音bó,是不全面的。孛可做姓氏,甘肅定西有少量孛(bó)姓人,其中一支在1932年遷往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馬建鄉,最近十幾年有大部分又遷往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居住。

粥或粥與麵條的融合飯做“孛糊”啦,怎麼辦?當今很多家庭是倒掉不要重新做唄。困難年月:吃掉它!難吃也得吃呀,捨不得扔呀。稍微大方的家庭,會再做一小鍋飯,讓孩子們吃好飯,爺爺奶奶、父母喝“孛糊粥”。

我們在工作中,師傅也常用這句單詞囑託徒弟:看好了啊,別整孛糊啦。上世紀的1975年春天,我學徒做“淬火”,需要把機油加溫,結果呢,機油著了,把房子都點著了,幸虧剛買了一卡車碎煤,師傅們使用這“焦作碎煤”蓋滅了爐子上的大火,也打滅了已經開始燃燒的房頂椽子上的小火苗。事情過後,單位領導讓我的潘師傅在全廠職工大會上做檢查,還扣了工資。師傅不讓我多說話,說多了,處罰的是師徒倆人,他阻撓我辯駁是保護我。這件事兒已經過去了43年啦,在我心裡窩囊了幾十年,火災事故讓我記一輩子,莫要粗心大意,莫要辦“孛糊事兒”,因為粗心大意,還會害了師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