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為什麼沒有去抄秦國的後路?

桑太太


這個問題問的好。其實長平之戰還是楚國故意將禍水引向趙國。因為當時楚國被秦國打的太慘了。在公元前280年秦滅巴蜀時,秦國與楚國就開始了國界接壤,這也意味著秦楚兩國開始了利益的衝突。當時贊同司馬錯伐蜀的秦惠文王已死,繼位的秦昭襄王正在積極籌劃東進。對秦國來說,此時也是最好的時間段。

燕、齊:公元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國趁機重創燕國。繼位的燕昭王為復仇,正在積極籌劃攻齊。趙國:此時正處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其國正在對付心腹之患,即北方戎狄與東面中山。所以,趙國與秦國雖接壤卻保持著有限的衝突。這時,秦國面對就只有魏、韓、楚三國。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中被戰神白起斬首了24萬,可謂是精銳盡喪。所以,秦國明白,它必須趁各國無力顧及外事之機儘快對楚國發動戰爭。實際上,秦楚之戰在司馬錯攻滅巴蜀之後就已經展開了。懷王被秦人軟禁就是這段秦楚衝突的典型案例。然後再看看秦國俘虜楚懷王后又對各國做了什麼?

  • 公元前293年,秦國武安君白起協勝楚之威,與韓魏戰於伊闕(河南洛陽南)。韓魏兩軍被斬首24萬。

  • 公元前283年,燕國樂毅率三晉、燕四國之兵攻齊,秦人參戰。聯軍陷齊70城,後田單復國,但齊國衰敗大勢已定。

  • 公元前279年的鄢之戰,白起率秦軍攻佔了楚國南陽郡、南郡、臨江郡(江夏郡)、黔中郡。楚國郢都外圍山河險要之地盡喪,楚國都城暴露在秦人兵鋒之下。

  •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出武關伐楚,次年攻入楚國腹地,陷郢都。楚人丟棄祖宗之地東遷陳丘以避秦軍之鋒。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秦人每走一步都有正確的目標。而且,秦國主動出擊的時候也拿捏的特別準確。秦國早不打晚不打,偏偏趁齊國被聯軍重創的時候攻打楚國郢都。截止到秦國攻破楚都為止,唯一具有實力與秦國抗爭就剩下了趙國。但是,秦人又不放心楚國。雖然楚國已經遠遠地躲到了淮河流域。於是,在華陽之戰後,風頭一時無兩的秦國又打算攻擊楚國。這時,楚國風雲人物春申君來到了秦國,併為秦王獻上了一策。原文記載於《史記·七十列傳·春申君列傳》。

其大意是說雖然韓魏已經臣服,但是如果秦楚構兵,無疑會讓韓魏得到喘息。而且,秦國自與韓魏開戰以來,韓魏兩國接近十代人都死在秦人手中,所以韓魏並非甘心臣服,乃是暫時無力反抗而已。這樣,秦國若要借道韓魏南下攻楚,那麼秦人的後路實在堪憂。同時,若秦國不借道韓魏,而是沿漢水或長江攻擊楚國。第一,此區域對應的楚國土地多山川河流,是不生五穀的地方,秦人得之無益。第二,秦楚都是大國,有實力也有時間,一旦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與楚國直接接壤的齊魏兩國必定會趁機囊括楚國膏腴之地。這樣,秦國是在替他人做嫁衣。反之,秦國若與楚國保持友好,那麼秦國則可以專心囊括韓、魏,進而威逼燕、趙、齊。

後來,秦王召集大臣仔細商量後,覺得春申君的建議暗合國策“遠交近攻”。於是,秦人轉而掉頭攻擊三晉,這才引起了後來的長平之戰。可以肯定的說,春申君黃歇此策與後來韓國派間諜鄭國替秦國修鄭國渠一樣,不過是暫時延緩楚國壽命而已。就此也可以看出,楚國被秦國打的有多慘!所以長平之戰時,楚人尚在舔傷口,無心亦無力反擊秦國。或者說,楚人也想做一回坐山觀虎鬥的卞莊。


大福讀史


大家,我是一名喜愛閱讀歷史的學者,以下是我的觀點,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

在長平之戰前,各國經歷了幾百年的征戰,奠定七國並存的局面,而在這七國當中,當屬秦國和趙國實力最強。秦國原本只是西邊一個貧困小國,秦人的祖先靠牧馬為生,一直被山東列國瞧不起,直到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這才一步步脫離了貧困,逐步強大。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軍又經常和匈奴作戰,可以說趙軍的戰鬥力和秦軍不相上下。


公元前262年,秦趙因為韓國的上黨郡再次發生戰爭,雙方在長平僵持三年,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關於長平之戰,楚國為什麼不抄秦國後路,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楚國畏懼秦國

秦國乃虎狼之國,秦軍乃虎狼之師,天底下沒有一個國家不畏懼。每個國家都爭先恐後的拿土地賄賂秦國,避免與秦國交惡。若楚國這時候出兵切斷秦國後路,日後必遭秦國報復,這是楚國害怕的結果。再者,長平之戰秦軍主將是戰神白起,白起是何許人也,當年攻破楚國都城郢都的人就是白起,白起這個名字是楚軍將士最大的恐懼。

二、楚國想坐收漁翁之利

秦趙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軍事集團,他們之間相互爭鬥,也是楚國願意看到的局面。讓他們兩國互相消耗,楚國也可以減小威脅。長平之戰對於楚國而言,無論哪國勝利對他們都有利。如果兩國分出勝負,楚國可以趁機撈戰敗國一筆,如果不分勝負,也可以減小他們的實力。

三、秦國早有防備,楚國就算有心也無力

長平之戰,兩國都是拼盡全力。秦軍投入兵力多達六十萬,趙軍也有四十萬左右,若是楚國全盛時期,尚可參與一搏,可如今楚國衰敗,國力早不如前,去了恐怕也是於事無補,況且秦國對他們也是早有防備。


唐人聊歷史


長平之戰打的是一場消耗戰,就看誰能熬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關於楚國為什麼不去偷襲,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坐山觀虎鬥的心裡。當時的秦國和趙國已經是僅剩的兩個大國,在戰國期間互相攻打,最終是為了自身利益。當時包括楚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目的也是坐山觀虎鬥,不管誰贏誰輸,自己都不吃虧,反正消耗的是趙國和秦國的實力。所以,楚國並不會著急出兵。第二,就是趙國的外交策略太失敗,一邊與秦國打仗,又一邊派使臣與秦國求和,其它國家也不傻,萬一去幫忙秦趙握手言和了,那到時候倒黴的就是自己。但是等長平之戰後,秦國贏了,楚國就開始著急了,與趙國等其他國家一起聯合打到了函谷關。




土撥鼠512


楚國最強盛的時期已過

楚國在戰國時期最強盛的時期是楚悼王變法之後至楚威王時期左右,長平之戰時期的楚國早已沒有了之前那麼強盛了,往前推一段時間楚國還被秦軍攻入了國都,屈原就是因聞此訊跳的江。

所以長平之戰時期的楚國還是恢復期,這時候的楚國哪敢去抄秦國的後路,萬一秦國與趙國言和打楚國也不是不可能。



抄趙國後路等於自己找死

如果有人在這時候去抄戰國後路,無疑就是在為秦國幫忙,為自己挖墳。因為這就是加速趙國的衰落甚至滅亡的事情,而且還可以使得秦國損失減少,那麼可以更快的攻打其他國家了。



都想收漁翁之利

這時候的秦趙兩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其他的國家巴不得他們硬碰硬。因為其他這些國家喜歡看到的是兩敗俱傷,如果去幫忙一方就看不到這個結果了,說不定還要傷及自己。

都喜歡幫助實力差不多的

長平之戰的這時候基本上處於戰國末期了,其他五國實力相對秦趙差距很大,長平之戰後趙國開始衰落,秦軍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就有國家來連趙抗秦了,畢竟都喜歡去幫助實力差不多是的,幫助強國在那個爾虞我詐的年代只會是引狼入室。




所以綜合的因素就使得其他國家在一旁看著,等著結果再進行下一步行動,才是他們暫時保身的結果。


淡看天上月


長平之戰時,東方其它五國都在坐山觀虎鬥,誰贏了就幫誰,然後一起瓜分戰敗國。東方六國雖然畏懼秦國,但是更想火中取栗,他們彼此之間並不是團結如一塊鋼板,只是抱團取暖,相互合作又彼此競爭。

六國畏秦如虎,長平之戰雖然是大戰,但是前三年都是相互對持,秦趙兩國彼此實力俱在!誰敢偷襲秦國,那麼秦國的六十萬大軍分出一部分來就可以把偷襲之國打殘,因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沒有那個國家敢於偷襲秦國。

長平之戰的原因是趙國想得到韓國已經獻給秦國的上黨之地。也就是說韓國中央政府已經把上黨之地給了秦國,但是上黨地方政府卻把上黨給了趙國。趙國為了統一天下,增強實力,於是主動接納了上黨,因此秦國與趙國之間爆發了戰爭。此戰理虧在趙國,所以各國沒有理由向秦國開戰,當然也沒有實力向秦國開戰。

秦軍主力大軍雖然在上黨地區,但是為了防備楚國進攻,還是在武關備有一支秦軍,數量雖不多,但是足以威懾楚國!白起曾以3萬秦軍偷襲楚國,把楚國的國都都攻佔了,更是一把火燒了楚國王陵,因此楚國十分的懼怕秦軍,不敢主動招惹!

至於燕國與齊國,此二國一則離秦國太遠,二則兩國皆衰,無實力攻秦。最主要的是的秦軍曾幫助過燕國滅齊,因此燕國當時還不能出兵伐秦,因為沒有理由,也沒有實力。至於齊國,剛剛復國成功,對於中原其它五國是恨之入骨,與秦交好不與五國同盟是當時齊國的大政方針,因此齊國更不會出兵伐秦了。


大秦鐵鷹劍士


很多人讀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會問這個問題,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為什麼不趁著秦國兵力空虛,向其出兵。我們知道若是在秦趙在長平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楚國如果舉國出兵,進軍秦國,即使不讓秦國滅亡,也足以讓秦國元氣大傷。其中好處對楚國簡直是不言而喻。可當時的情況是,楚國絲毫沒有這個意思。

長平之戰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當時趙國替被秦國欺負的小國韓國出頭,結果趙國老大哥一馬當先向秦國興師問罪的時候,韓國卻調轉矛頭跟在了強秦的屁股後邊打趙國。秦國在長平之時主要害怕的一個是魏國另一個就是楚國。秦國在楚國的邊界一直都保有頗強的軍事力量,為的就是防止楚國鑽了空子。而秦國防備魏與楚,也很大程度上是憑藉著韓國對這兩國制約。

在長平之戰以前,各國經歷了幾百年的混戰,從春秋諸侯並立打到了戰國只剩七雄。秦國曆史上不過是個貧弱的小國,至孝公啟用商鞅開始變法慢慢強大起來。而趙國經過武靈王胡服騎射且與匈奴作戰經驗豐富,軍事實力與秦國不分伯仲。

趙國對於長平之戰立場並不堅定,始終還有著和談的幻想。戰事打打停停,打打談談。這就讓諸國錯誤的認為,長平之戰不會太過於激烈,可能最終雙方能夠和談成功。所以各國沒有太多的準備。

長平之戰秦軍主將是人屠白起,白起當年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使這個名字成為楚軍將士最大的恐懼。同時楚國統治階級集體昏庸,只抱著岸觀火的心態,等著“撿人頭”,絲毫不知道弱國應連合抵抗強國的道理。

其次,楚國確實被打怕了,國家的上下文武都瀰漫著對秦軍的恐懼。直到長平之後,身為重臣的春申君才意識到秦的可怕,推動了楚魏練手支援邯鄲。

秦軍主力大軍在上黨地區,但是為了防備楚國,還是在武關備有一支秦軍,數量雖不多,但極具威懾力。另外列國集體性缺乏縱橫家,退一步講,即使只在是秦趙戰爭進入白熱化的階段,以楚之力,傾力一擊於秦,秦國也必然遭受巨大的損失。然楚國必須考慮攻打秦國之後國力受損,其他諸國趁虛而入的後果。當時又沒有犀首或者蘇秦這樣的人物說服諸國。而此時的關東諸國確實又各存心思。

保衛邯鄲之後楚魏趙能夠聯手,已經是實屬難得,想讓這些國家完全統一戰線幾乎不可能。所以楚國即使長平之時秦國空虛也不敢出兵秦國。


靜說歷史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2年左右,結束於公元前260年左右。今天以上帝視角來看當時的國際形勢,會發現長平之戰的勝負直接影響到了秦國統一進程,無論如何各國都應該助趙國一臂之力。因為,假如這場大戰秦國失敗,或者無功而返,戰國形勢將會陡然一變。形成下面的局面:

先看趙國

首先,趙國主力尚存,有繼續和秦國決戰的能力。

其次,給了趙國青年精英成長機會。趙括假以時日必成不輸於父親趙奢的名將。而北地的李牧可以專心對付匈奴奪取北方產馬地。

最後,保住上黨郡給趙國足夠的戰略緩衝。

再看秦國

勞師遠征而又無功而返的秦國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行戰略收縮。這就給山東六國恢復元氣提供了時間條件。

對趙國的戰略失敗,將會削弱對山東六國的威懾力。所以,秦國統一戰爭將變得遙遙無期。

最後看楚國

如果秦國延遲統一計劃,最大的受益者將會是楚國。因為很快楚國將會出現一大批不世出的名將。比如項羽、龍且、曹參、樊噲、周勃等,可以說是將星璀璨!

所以,將來誰統一天下還真不好說了!

那麼,為什麼長平之戰楚國沒有幫忙打秦國呢?

最大的原因是楚國當時沒有能力出兵!

一個國家在穩定的時候可以出兵干涉國際事務,但如果這個國家自己的事還沒解決,貿然出兵多半會自食苦果。

公元前262年對趙國和楚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趙國和秦國爆發了有史以來最漫長浩大的戰爭長平之戰。同時,南方楚國的政局也發生了劇烈動盪。

在這一年,楚國國君楚頃襄王重病,但是貴為太子的熊完仍然在秦國做人質,此時秦國上下雖然正在準備長平之戰,但並沒有放鬆對熊完的看守。太子不能回國,楚頃襄王死後,很可能繼位的是陽文君的兒子。所以,當時陪在熊完身邊的大臣黃歇找到了秦國宰相范雎,向他講明利害,希望支持熊完歸國繼位。於是范雎放鬆了對熊完的看守,讓熊完能夠偷偷回到楚國。

三個月後,楚頃襄王去世熊完繼位,就是楚考烈王。

此時長平之戰已經打響,在老將廉頗的指揮下,雖然趙軍接連戰敗,但也給秦軍造成了巨大傷亡。

熊完在楚國比趙孝成王並不輕鬆。他在秦國當了10年人質,而他的政敵(陽文君的兒子)卻一直在楚國經營,此時的熊完根本就沒有能力完全掌握軍政大權,貿然集結大軍搞不好自己反被推翻(參見趙匡胤的陳橋兵變)。

在這種情況下,長平之戰中楚國不僅不能出兵抄秦國後路,還要與秦國示好,保證秦國不支持國內反對勢力搞自己!當然,長平之戰秦國注意力都放在了趙國身上,既無心也無力干預楚國內政。這就給熊完提供了足夠時間穩定國內。不久,熊完將黃歇召回,任命為令伊,並封為春申君,為自己全權打理朝政!

公元前259年,邯鄲之戰打響,春申君率領楚軍千里救援,這說明楚國已經在熊完的控制之下了。


歷史風暴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反著問,為什麼楚國沒有趁機佔趙國便宜?

秦本來就實行連橫策略,最希望的就是他國不插手,所以,他不會要求他國援助。趙國雖然有合眾歷史,但這次戰爭,是趙國理虧。韓王將上黨之地獻給秦國,誰知道上黨守將不聽號令,將城獻給趙國。趙王貪圖便宜,真的接收了上黨,這才引起秦國來攻。如果趙國求援,他可以給楚國什麼呢?不可能楚國白白來幫忙,得罪秦國,又寸地未取,而趙國白白得一個上黨吧。趙如果不求援,楚國來幫忙,就相當於把錢給了沒向你借錢的人,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楚國不可能當冤大頭。趙國如果求援,那麼你趙國得了上黨,總得讓楚國分一杯羹吧。事實上,趙王很貪,到嘴的肥肉不想分給別人吃。當然他也有資格貪,因為趙軍確實是唯一可以與秦軍叫板的部隊。

這是兩大強國之間的戰爭,其他國家真的不好插手。就好像俄羅斯在敘利亞跟美國叫板,歐盟也不好插嘴一樣。


dancingcash


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已經失去了抄秦國後路的機會了。鄢鄞之戰的時候楚國大敗,楚國國都都被佔領,秦國將其設置為南郡,楚國這時候已經離秦國武關很遠了,不具備對秦國發動威脅其本土的戰爭能力;而且秦軍與趙國交戰駐守在巴蜀的軍隊並沒有調動,巴蜀地區的糧草與民夫也同樣沒有使用。也就是說,秦國這時候雖然不具備對楚國發動侵略戰爭的能力,但是自衛防禦還是可以做到的,秦國對楚國並非沒有防備的。

至於說韓魏燕齊四國圍觀秦趙大戰而不救援完全是趙國自己作死造成的。虎狼秦國是秦惠王時期山東列國對秦國的稱呼,但是趙國在胡服騎射後名聲並沒有比秦國好多少。趙國從公元前305年開始到長平之戰爆發前的公元前265年總共40多年時間裡領土足足擴大了3倍之多,這裡除了包含了一箇中山國外,其他的全是從韓魏燕齊奪取的,趙國對列國的威脅遠遠大於秦國,按著大夥的話說就是趙國也不是什麼好鳥,秦趙大戰恰恰是大家最想見的坐山觀虎鬥。


優己


這個問題也算千古謎團了。其實,在秦趙在長平打得最慘烈的時候,楚國如果傾其所有,是完全有機會趁火打劫的,即使打不殘秦國,肯定也會讓秦半死。實際上,當時的秦並非沒有擔心這個問題。在和趙國苦戰的時候,秦重點防備的兩個國家。一個是魏國一個就是楚國,秦楚邊界從始至終都保持想當的軍事力量。另外一個很搞笑的是,秦趙激戰長平是因為韓國而起。韓國是被秦國欺負的一方。可當趙國衝上去的時候,韓國反而成為秦國的小跟班。秦國防備魏楚,一步重要的棋就是韓國對這兩個國家的制約。也許,這正是楚國忌憚而不敢動手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楚國統治集團集體的昏庸軟弱,首先缺乏戰略眼光,有一種隔岸觀火的心態,等著秦趙兩敗俱傷,沒意識到當時列國互相制衡的重要性。其次,楚國也好魏國也罷,確實被打怕了,整個楚國從上至下從文臣到武將都瀰漫著對秦的恐懼。直到長平之後,身為重臣的黃歇才意識到秦的可怕,推動了楚魏練手支援邯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