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君且去,休回顧”究竟為誰?

 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保存的毛澤東遺物中,有一些珍貴的古詩詞歌曲磁帶,這是1975年文化部組織幾位藝術家為正在患眼疾的毛澤東錄製的。其中8盒磁帶上均錄有同一首詞,錄了12遍之多,可見毛澤東當年對它的重視和喜愛程度。這就是南宋張元乾的《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以下簡稱《賀新郎》——筆者注),分別由蔡瑤銑、嶽美緹、計鎮華三位演唱家用南曲、北曲兩種唱法演唱。這些磁帶保存完好,播放時音質純正,激昂的曲調在今天聽來仍動人心絃。原詞如下: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在錄製的12遍詞中,有7遍最後兩句依張元幹原詞,唱作“舉大白,聽《金縷》”,而另有5遍這兩句改為“君且去,休回顧”。據當時參與錄製工作的張曉輝回憶,這首曲子錄好後送到毛澤東處,時隔數日,毛澤東突然改動了曲詞中的最後兩句。毛澤東是在什麼情況下改動這兩句的?為什麼要這樣改?流傳的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表達對董必武的哀悼

曾擔任毛澤東醫護人員的藍桂英回憶: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毛澤東一天不吃東西,也不說話,只是將《賀新郎》的錄音反覆聽了一整天。他時而躺著聽,時而用手拍床,擊節詠歎,神情嚴肅悲痛,借這首詞中的某些句子寄託自己對董必武和其他戰友的懷念。沒過幾天,他把詞的最末兩句改為“君且去,休回顧”,讓錄製組重錄,說原來兩句“舉大白,聽《金縷》”太傷感了。

據此,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董必武傳》和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編寫的《走進毛澤東遺物館》等書,均採用毛澤東改詞悼念董必武的說法。

二、寄託對周恩來的情感

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毛澤東曾安排人員校點註釋86篇古代歷史文獻。曾參加“大字本”古籍註釋工作的劉修明認為,毛澤東對《賀新郎》的修改與病重的周恩來有關。周恩來在1975年2月四屆人大後病情惡化,每日便血。毛澤東曾囑張玉鳳詢問周恩來的病情。3月20日,周恩來在給毛澤東的親筆信中寫道:“我因主席對我病狀關懷備至,今又突然以新的病變報告主席,心實不安,故將病情經過及歷史造因說清楚,務請主席放心。”這一背景同毛澤東佈置註釋《賀新郎》的時間(4月18日)比較接近。毛澤東把這首詞的最後兩句“舉大白,聽《金縷》”改為“君且去,休回顧”,證明他已清楚地意識到周恩來病情的嚴重性。這首詞,寄託著他同這位相處幾十年、在處理國家大事上須臾不能離開的老戰友的感情。

三、為江青留下的遺囑

曾為毛澤東錄音的崑劇演員嶽美緹在回憶文章中寫道:“一次江青找我們一起聽錄音,在放重唱的《賀新郎》時,她自言自語:‘這是毛主席改的,特地送給我的’。她那種傲慢、又有點失落,加上歇斯底里的神態,令我至今難忘。”有論者認為,毛澤東“確實要‘去’了,但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政治助手江青‘積怨甚多’……1974年3月20日,毛就在給江青的信中說:‘我死了,看你怎麼辦?’1976年6月,他向華國鋒、江青等人交班時說:‘你們怎麼辦,只有天知道’一句。這些預感也與張元幹‘天意從來高難問’、‘休回顧’有相近的意思,也許可以把‘君且去,休回顧’理解為毛、江之間一次特殊的溝通”。

關於毛澤東這個詞句的改動,還有一些別的說法,總之眾說紛紜,到底哪一種說法更貼近毛澤東當時的真實心態呢?筆者認為,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張元幹其人和該詞的寫作背景,領會《賀新郎》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意蘊。

張元幹,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福建人。1126年,任丞相李綱的僚屬,積極抗金。不久,李綱被罷職,張元幹也遭貶回鄉。1138年,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書反對和議,請斬秦檜等人示眾。秦檜對其恨之入骨,貶胡銓至廣州。4年後,胡銓再被流放到新州,路經福州嵩口,退居在家的張元幹為他送行,寫下《賀新郎》一詞。詞中對金兵侵佔中原和南宋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政策表示強烈的憤慨,對力主抗戰的胡銓表達了深厚的情感。內容慷慨,風格蒼涼,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篇之一。

這首詞的主旋律是別離。主賓二人有著同樣愛國的政治信念和思想感情,是難得的人生知己。“夢繞神州路”,他們對故都無限思戀,對家國南遷的現實感到不滿。“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為什麼天崩地塌、洪水氾濫、萬千村落狐兔成群呢?為什麼衣冠禮樂的文明樂土,變成金人盤踞橫行的慘境?“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別離如此無奈,心中悲憤無處訴說,只能“更南浦,送君去”。別離時的“岸柳”、“疏星”、“淡月”、“斷雲”令人悲傷。“萬里江山知何處”,此後將天各一方。“回首對床夜語”,回想起往日同居一室、兩床相對親切談話的情景,“雁不到,書成誰與”,相距萬里,一起共吐心事,已經是不可能了。寫到這裡,別離的語調已十分低沉。但詞人筆鋒一轉,由“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一句,詞調轉為高昂。你我放眼天下,胸懷古往今來國家興亡之大事,所關切的絕非個人恩怨私情。滿腔悲憤何以化解?“舉大白,聽《金縷》”是全詞終止符,舉杯痛飲,聽我唱歌吧。

再看毛澤東對這首詞的改動。“君且去,休回顧”,取消了“舉大白,聽《金縷》”的送別儀式,而只是說“你走吧,不要留戀和擔憂”。實際上增加了別離的意味,將送朋友去外地變為生離死別,暗含著更深沉的留戀不捨之情。

從原作情況看出,毛澤東為江青改詞之說,未足信。第一,1975年上半年,毛澤東對江青有諸多不滿和批評。1月,毛澤東對王海容、唐聞生說:“她看得起的人沒有幾個,只有一個,她自己。”王、唐問:“你呢?”毛澤東說:“不在她眼裡。”4月23日,毛澤東在姚文元的一份報告上批示:“我黨真懂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為懂了,其實不大懂,自以為是,動不動就訓人,這也是不懂馬列的一種表現。”這段時間江青幾次提出見毛澤東,他都表示拒絕。在這種不滿情緒下,毛澤東如何會為江青改寫知己分別的詞句?第二,如果是為江青改詞,則“君且去,休回顧”,難以理解。若“君”指毛澤東自己,作江青為他送別解,此解殊不通。據說江青確曾經常吟誦這首詞,多次說過《賀新郎》等三首詞表達了她的“傷心”和“怨心”。這恐怕是江青對“君且去,休回顧”一廂情願的理解吧。

毛澤東為周恩來改詞一說,也有疑問。第一,毛澤東得知周恩來的病情加重是在3月,但反覆聽該詞是在4月的某一天,改詞也在4月以後,中間相隔一段時間。第二,儘管周恩來病重,但尚在治療中,“君且去,休回顧”,明顯不合常理。

上述諸說法中,比較合理的就是因悼念董必武而改詞了。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只有毛澤東與董必武一同站在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門城樓上。他們同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有著共同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並且矢志不渝,為之奮鬥終身。他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攜手走過50多個春秋。從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開始,他們就作為湖南、湖北農民運動的領導核心,相互呼應。在中央蘇區,儘管毛澤東受到排斥、打擊,但董必武一直旗幟鮮明地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944年,毛澤東批准公開為董必武祝賀60壽辰。新中國成立後,董必武積極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1972年2月下旬,他建議由董必武出任國家代理主席。詩壇上,兩人結為摯友,毛澤東曾稱讚“董老善五律”。1975年3月5日,病重的董必武在病床上寫下最後一首詩,總結他的一生,展望國家的前程:“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五朝弊政皆親歷,一代新規要漸磨。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病逝,享年90歲。

當時,毛澤東正在杭州休養,他的身體狀況很差,除了雙目白內障、說話含混不清外,腳也腫得很厲害,行動不便。在這種情況下,得知與自己並肩奮鬥多年的戰友離世,不難想象毛澤東的感懷與悲傷。當年意氣風發、共同投身革命的青春歲月仍歷歷在目,而斯人已逝;自己雖壯心不已,但疾病纏身,垂垂老矣。多年來在革命的道路上歷盡艱辛,然而現實並不令人滿意,文化大革命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且造成越來越混亂的局面。想到過去的輝煌、當前的混亂和未來的不可預知,心生憂慮,也是常理。毛澤東此時也可能有些“天意從來高難問”的無奈和“人情老易悲難訴”的感傷。唯有理性的力量仍然支撐著他的精神世界,“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是對戰友的追思與肯定,也是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與堅持。張元干與友人分別,雖悲憤無奈,仍能“舉大白,聽《金縷》”,但董老已逝,再也無法聽到他的心曲。因此,詞的最後兩句在毛澤東聽來異常傷感,改為“君且去,休回顧”,其中既有對逝去戰友的安慰,也包含了一種自我寬慰。

〔作者王穎,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